莫高窟雕塑数字化与艺术表现

来源 :敦煌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1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作者以莫高窟第158窟为研究对象,将窟内三尊塑像通过前期平行移动多点摄影方法和后期计算机拼接及艺术处理,获得了高精度全景图像,最终以全新视角展示了该窟彩塑颇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使观众更深切感受到敦煌莫高窟的石窟佛教氛围以及彩塑的千年神韵。
  关键词:莫高窟;第158窟;雕塑;摄影;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J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编号:1000-4106(2009)06-0109-03
  
  一 概述
  
  莫高窟第158窟为吐蕃统治时期所建的,是中唐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窟室东西进深:南壁6.9m、北壁7.5m;南北横宽(佛床基线)16.4m。窟中保存了通高4.8m、立姿的过去佛迦叶佛和通高4.85m、倚坐形未来佛弥勒佛,以及莫高窟最大长达15.8m的涅槃像。涅椠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圆寂的情景,该佛像横卧于西壁佛坛上,右手支颐,左手轻置腿股部位,双目微睁,嘴露笑意,柔软的袈裟如丝绸一般覆于身躯上。此像温和宁静、气韵贯通,从其怡然恬淡的形貌,可以感受到涅槃再生的潜在生命力,与四周充满悲哀气氛的壁画——“各国王子哀悼图”和“十大弟子哀悼图”,形成强烈对比。该佛像与特有的建筑形制浑然一体,构成一部完整的涅槃场景,烘托出佛的崇高神圣。这三尊彩塑造像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但特定的空间阻碍了人们的视线,尤其是卧佛。一般人的视角是110度,要是用正投影的话,有效视角只能到75度左右,所以观赏15.8m长的涅槃像时往往需要宽视角、高分辨率的全景图像。由于受摄影镜头像场、洞窟形制的限制,一般只能进行拍摄佛像的局部。我们采取前期散点透视平行移动摄影手法和后期计算机拼接艺术处理,以此来获得全景图像,从而可以以全新视角来展示雕塑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10年来,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壁画数字化领域与美国梅隆基金会、美国西北大学等长期合作,共同探索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不断优化壁画数字化技术的同时,我院数字中心对彩塑的数字化也进行了尝试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全方位推动“数字敦煌”进程,进一步完善洞窟全面信息、影像的多种应用需求,我们以莫高窟第158窟中的三身彩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塑像数字化的深入研究与探索。
  
  二 雕塑数字化与艺术表现
  
  为了将莫高窟第158窟三身塑像的全景呈现给观众,满足影像的多种应用需求,经过大量地深入细致地研究,我们采用了数字相机和胶片相机同时拍摄的方案。数字相机拍摄得到的数据文件和对胶片进行扫描得到另一个数据文件,采用相同的后期拼接、处理、合成技术,得出两个全新的莫高窟第158窟全景数字影像作品。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2.1 前期准备
  为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运用好我们现有的摄影器材,拍摄出高质量的图像,经过对洞窟东西进深和南北横宽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测量和周密地计算,最终选用的摄影器材如下:
  数字相机为佳能Eos-1Ds MarkⅢ。胶片相机为HORSEMAM45FA座机。胶片为Kodak Ek-tachrome 64T灯光型120彩色反转片,底片尺寸为6cm×9cm。
  
  2.2 制定拍摄方案
  2.2.1 定线与定点
  前期拍摄是后期高品质拼接处理的重要基础。
  首先为了拍摄的精准度和各种数据的一致性,保证单幅图像的准确拼接,拍摄师在窟内中央铺设了一条与塑像平行、长15m的轨道,将架设有相机的轨道车放置于轨道上,相机的高度、角度保持一致,考虑到后期拼接的需要,要求曝光时间、焦距和光圈也完全一致。
  其次采用竖幅取景,这种取景方式可将塑像身躯和佛台上沿刚好涵盖进去,并且有拍摄范围跨度小的优点,在后期拼接时对视差校正有较多的调整余地。
  2.2.2 定光
  根据拍摄塑像所需灯光的强度,我们采用了3200k反射式人造光源。布光方向与洞窟自然光相似。为了充分地表现塑像的层次和质地,更好地体现塑像的细部和立体感,及营造塑像所处的空间氛围,根据塑像的特征,我们选择和设置反光板的角度、高低、强度,光源的角度采用了侧光光源。
  2.2.3 光圈
  在塑像图像信息的采集中,如果局部信息的丢失和变形、细节信息的清晰度降低,将影响塑像图像作品的质量和可利用价值。因此,在拍摄塑像时,如何选择镜头的最佳光圈,提高镜头的分辨率和控制好景深尤为重要。光圈大小对塑像景深的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虽然缩小光圈后,塑像的景深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随着光圈的缩小,光线的衍射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在拍摄雕塑时,既要考虑它的景深,又不能使用过小的光圈而影响了图像的分辨率。
  2.2.4 降噪
  影响图像高品质的另一因素是噪点。为了进一步提高影像品质,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处理上,不断改善降噪比。前期拍摄中相机使用的存储格式是Raw,机内降噪对Raw文件不起任何作用。如何解决好降噪问题,对此查阅了相关资料和现场进行了多次实验,得出结论;不必使用相机自身的降噪处理,而是经专门的后期软件进行处理效果更好,因为后期软件的降噪有更大的调整空间。处理数字图像降噪的解决方法,可以采用以下流程:
  Raw格式——对应厂家的Raw格式处理软件转换成JPEG、TIFF格式——软件降噪——Photo-shop进行其他项目的处理——最后得到比较理想的图像。
  2.2.5 色彩控制
  为了使莫高窟壁画和雕塑在后期的色彩稳定、准确,前期拍摄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数码相机色彩空间进行设置,色彩空间决定色彩信息量的大小。专业数码相机的色彩空间设置中有Adobe RGB和sRGB两项。在拍摄壁画和塑像时,色彩空间应设定为Adobe RGB。
  其次,色彩空间要取得最大化,必须控制好曝光量,曝光量直接影响色彩空间的大小。在拍摄过程中画面需放置色卡,由计算机软件识别拍摄获得的色卡色彩,当色卡中的白色RGB平均值为235-245之间时,白色为正常可视纯白,说明照相机对现场光源的曝光是准确的,可以真实地表现画面的色彩。
  第三,前期拍摄中,为后期处理创造白平衡标准。洞窟内拍摄塑像,光的作用、环境色反射而影响到塑像本身颜色的真实再现。为了得到准确的色温值,必须借助色温表或标准色卡。前期拍摄中,每拍一幅图片,都应加一張柯达标准色卡,为后期转换Raw文件提供一个准确的色温依据。色卡板的信息还包括:洞窟号、拍摄位置、拍摄日期、计算机编号、相机镜头、相机光圈、快门速度、相机到塑像的距离、相机到地面的距离。
  
  2.3 现场拍摄
  以上准备工作就绪后,摄影车在轨道上自南向北“平行移动,逐格拍摄”。考虑到雕塑在拍摄接片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吐火罗语文献中迟未确认与丝织品相关的词汇。本文从龟兹语(吐火罗B语)世俗文书与敦煌、新疆出土唐代文书的比较出发,考订用作价值尺度与支付工具的kaum*应该指帛练一类的丝织品。  关键词:吐火罗语;龟兹;唐代;西域;丝织品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4—0102—08  古代龟兹地区略相当于今阿克苏地区库车、沙雅、新和、拜城四县
期刊
内容摘要:簪由笄发展而来。簪主要以簪首为饰而定名,其类型和料质各个时期的特点不同。敦煌壁画中女供养人发簪类型多样,大致有9类:即云、凤、鸟、草、花、方、平、圆、尖顶型簪,流行于唐、五代、宋、西夏时期。发簪不但具有固发和妆饰发式的功能,也是敦煌贵族昭示身份的一种标志,同时反映出敦煌女供养人的审美标准和流行时尚。  关键词:发簪;首饰;女供养人;敦煌  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内容摘要:PS对干旱区土遗址防风化处理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多年的试验研究和现场施工表明,遗址土体含水条件对PS渗透加固有显著的影响。PS加固土遗址有一定的含水适应范围,3%~9%含水率范围内为最优加固条件,且在3%~9%含水率范围内加固效果适应性呈略偏向于3%含水率条件的抛物线形式。本文通过对吐鲁番地区交河故城遗址土以水、3%PS、7%PS溶液拌制制备的试样,在不同含水率条件,对分别采用模数3.8
期刊
内容摘要:佛教传人中国之初,僧服仍基本采用印度僧人的通肩、袒右的衣着形式,并无太大变化。由于地域、环境和文化的特殊性,敦煌供养僧人衣着出现了不同的披着方式。其中覆肩袒右、偏衫、钩纽、帔帛等,反映了佛教服饰汉化、世俗化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敦煌石窟;供养僧服;披着方式  中图分类号:K879.41;K89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1)05-0022-06  僧衣
期刊
内容摘要:东晋至南朝是佛教东传并迅速在江南兴起的重要时期,浙东佛教的表现尤为典型。从《高僧传》中可见,此期浙东一带高僧云集,佛事兴盛。究其原因,是与西来高僧在此弘法、建寺活动分不开的。佛教与玄学结合,进一步推动了佛学的发展,同时也适应了门阀士族统治的需要。  关键词:东晋南朝;浙东;高僧;佛教;影响  中图分类号:B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9)02-0090-0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是读曾良先生新作《敦煌佛经字词与校勘研究》体会,同时就书中提到的涅槃问题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涅槃的、、写法与写法应分别对待,、、等写法仅是符号代写,写法可能与大乘经义有关,两者都与“无”字的形义关系不大。  关键词:敦煌佛经字词与校勘研究;借鉴启示;涅槃;符号代写;七大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5-0100-04  自王
期刊
内容摘要:敦煌写本吐蕃文雇工契(P.T.12974)为探究吐蕃文契约的样貌及其雇佣关系的性质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本件吐蕃文雇工契与同期汉文雇工契相比较,在文书格式上保持独立特色的同时,更多地承袭了汉文契的模式;在雇佣关系方面契约双方地位较为平等,基本上是以役力换取粮食,属于帮工性质。  关键词:敦煌写本;吐蕃文雇工契;雇值  中图分类号:K870.6;K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x  内窖摘要:莫高窟第244窟于阗太子题记发现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研究五代宋初于阗王统非常重要的学术新材料。然而,由于残缺带来的释读差异,此处题记的学术价值并未真正显露出来。本文在重新确认题记文字的基础上,就继李圣天之后为王的尉迟输罗(966~977)其人身份另辟新说。  关键词:莫高窟;第244窟;于阗太子题记;尉迟输罗  中图分类号:K87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
期刊
内容摘要:敦煌莫高窟北区B168窟新出土八思巴文文书残页,是一份很珍贵的八思巴蒙古语文献。通过对其文字的考释,确定该残页是一款皇帝圣旨的前半部位的局部,属于当时的官方文献,并初步认定为元世祖忽必烈薛禅皇帝颁给高昌王亦都护的圣旨原文,同时指出了该残页文献与以往刊布的八思巴文文书之异同。  关键词:莫高窟;八思巴文;圣旨  中图分类号:G257.22,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土遗址加固工程的特点,在已有技术资料的基础上,以交河故城抢险加固工程为例,通过一年多的工程实践和应用,逐步形成一套相对规范、科学、系统的以现场记录、检验记录为一体的资料格式及阶段性动态资料管理体系。  关键词:土遗址加固;工程资料;资料体系  中图分类号:G25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8)03-0103-06    一 前 言    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