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文运用经济学中各种垄断模型对我国土地储备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在均衡状况下,垄断程度不同的土地储备模式,其均衡点及福利损失也各不相同。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斯塔克博格模型是一种比较符合目前中国渐进式改革战略的模式,是一种可行性的模式。因此本文倾向于采用政府主导下的多头垄断模式来改进土地储备制度,并提出了相应的配套政策调整措施。
【关键词】土地收购 土地储备模式 土地出让 垄断市场
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是指城市政府按照法律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通过收购、收回、置换、征用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并进行土地的前期开发,予以储存,以适时适量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规范土地市场,为城市发展提供土地资源(空间)、资产和资本(周寅康,黄贤金等,2002)。根据我国目前土地储备运行模式和机构设置模式的特点,一般可分为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政府市场或市场政府混合型(苏东袭,2003)。谭术魁、彭补拙(2003)对上海、杭州、南通、武汉四个城市的土地储备制度进行了总结,认为上海土地储备属于市场主导性质,杭州、南通土地储备属政府主导性质,武汉土地储备既非政府主导也非市场主导。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来,采用不同的运作模式,政府的垄断力量也各不相同,其收益分配、市场调控力量也互有差异,论文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经济学的垄断理论对这种差异进行分析,找出现有不同土地储备模式以及可能的完全竞争模式之间差异的内涵与经济意义。
一、政府独家垄断市场
目前,许多地方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型土地出让市场模式。本文用经济学中独卖垄断模型来进行分析。在模型中,我们假定土地出让价格为P,出让量为q,出让成本是q的函数,即C(q)。则可知政府的收益π(q)的表达式为:π(q)=pq-C(q)=TR-C(q)。当dπ(q)/dq=0时,政府实现收益π(q)最大化,所以d(TR)/dq=C'(q),即:MR=MC。由于MR(q)=d(TR)/dq,设|ε|=-pdq/qdp为土地出让量的价格弹性,经计算可得:MR=p(q)(1-1/|ε|)=MC。
为保证MR>0,则|ε|>1,这也就是说垄断往往是在富有需求弹性的区域内出现。此时,边际收益MR总是小于价格p(q)。因此,在政府独家垄断市场的情况下,政府没有多出让土地的积极性,因为多增加出让土地反而会使出让价格下降,从而使利润减少。此时的资源配置受到政府垄断势力的影响而被扭曲。
在此模型中,我们可以分析政府的垄断势力。由利润最大化条件可解得(p-MC)/p=1/|ε|,即经济学上的勒纳指数,它是指价格的标高程度。从公式可以看出它由需求弹性决定。在|ε|大于1的前提下:|ε|越大,竞争性越强,垄断程度越小;|ε|越小,竞争性越弱,垄断程度越大。因此,如果政府考虑土地出让利润最大化,关键是要测度它的垄断势力究竟有多大,即测算政府的勒纳指数值。这可以通过对土地的市场需求弹性进行测算,从而测得对垄断势力的估计。
二、多头垄断市场情况
在我国目前正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考虑对土地出让市场、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尝试是有意义的。下面假设政府谋求渐进式的有限度的市场化改革,采用打破独家垄断、授权两家公司制机构甲和乙负责土地出让的方式。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寡头垄断市场模型中的古诺模型来进行简单分析。
假定政府授权两家机构甲和乙开展储备土地出让业务。甲、乙同时决定出让土地的数量,q1为甲的出让数量,q2为乙的出让数量,P为出让价格,价格P为出让总数量的函数,即p=p(q1+q2)。甲、乙均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开展业务。
首先从甲出发开始考虑。甲预计乙的出让数量为qe2,决定自己出让数量为q1,此时市场价格为p(1)=p(q1+qe2)。甲的效益函数为π(q1)=p(q1+qe2)•q1-C1(q1)。求解max{p(q1+qe2)•q1-C1(q1)},解出甲对乙的出让量的反应函数为q1=f1(qe2)。
同理,从乙出发,可得乙对甲的出让量的反应函数为q2=f2(qe2)。
古诺均衡是指:
当

为均衡状态时甲和乙的土地储备量。
当机构很多,数目趋向无穷大时,价格会趋向边际成本,市场结构会趋于完全竞争。
三、政府主导下多头垄断情况
如果政府采取以政府主导为主、多家机构参与的土地储备模式,我们采用斯塔克博格(Stackelberg)模型,即领导者-追随者模型。
我们假设:存在一家领导机构甲和一些市场力量乙、丙、丁等(为了简单起见,我们下面只分析存在甲、乙时的情况)。首先由领导机构甲宣布储备土地的供应量,甲知道根据他的供应量所做出的供应量的调整情况,即知道追随者的反应函数。然后其它机构乙根据甲的供应量调整自己的供应量。
首先考虑追随者乙问题:
乙的收益函数为:π2=p(q1+q2)q2-C2(q2)。求解max{p(q1+q2)•q2-C2(q2)},得到MR2=p(q1+q2)+ •q2=MC2
从而解出追随者的反应函数:q2=f2(q1)。
然后分析领导者甲问题:
领导者甲知道其宣布的q1会导致乙选择q2=f2(q1),因此甲的收益函数为:π1(q1)=p(q1+q2)q1-C1(q1)。
联立

得到

此时,可求出

比较古诺均衡A与斯塔克博格均衡B。一般地:

,而且

。可见,在政府主导为主、多家机构参与的土地储备模式下,均衡状态下的土地储备量大于政府不介入时的土地储备量。此时由于政府的介入,市场中的土地储备量更接近于政府的目标储备量。因此,从福利比较上看,斯塔克博格均衡比古诺均衡有效率。
四、采用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
完全竞争市场下长期均衡时,每个机构提供的出让数量,等于其短期平均成本(SAC)的最低点,同时也是长期平均成本LAC的最低点,即机构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采用的是效率最高的规模和效率最高的数量。此时,需求者花费的成本也是最低的,即当p=LMC=SMC时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五、结论
从理论上讲,完全竞争市场的方式能使土地出让市场实现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但是,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和它所具有的公共物品的特性,而且从土地的生态效应、土地可持续供给等方面来考虑,如果采用完全竞争市场的方式,可能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不能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
在完全垄断市场情况下,经过前面的分析可知pm>MC。而在当pm>MC时,它显然违反了p=MC规则,即扭曲了资源配置,使社会福利受损。
在寡头垄断市场情况下,经济学上已经证明,当出让机构很多(M趋向于无穷大)时,可以证明

即p=MC,此时市场结构趋于完全竞争。也就是说,引进竞争机制可以提高出让土地的效率。通过对寡头垄断市场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古诺模型和斯塔克博格模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斯塔克博格模型比古诺模型更加具有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比较符合目前中国渐进式改革战略的模式,是一种可行性的模式。因此本文倾向于采用政府主导下的多头垄断模式来改进土地储备制度。
采用政府主导下的多头垄断模式意味着允许企业参与土地储备,这种模式需要对政策作如下调整:(1)为抑制土地投机,有必要实行随时间与面积累进的土地闲置税(费)。(2)实行参与企业的资质认证制度。这种模式的实施,一方面可适当减少政府进行直接调控(供给量控制)所必须的土地储备数量,缓解土地储备资金不足之困;另一方面,采用累进的土地闲置税(费)这种政策工具,使土地市场调控更加灵活,易于操作,更符合土地市场化改革进程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周寅康、李如海、王黎明、黄贤金、张勤:城市国有土地收购储备机制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 .2002第6期
[2] 苏东袭:城镇土地储备制度的思考.中国土地科学[J].2003年第6期
[3] 谭术魁、彭补拙:对我国若干城市土地储备运作的比较.中国房地产[J].2003年第1期
[5] 哈尔•瓦里安著: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
【关键词】土地收购 土地储备模式 土地出让 垄断市场
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是指城市政府按照法律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通过收购、收回、置换、征用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并进行土地的前期开发,予以储存,以适时适量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规范土地市场,为城市发展提供土地资源(空间)、资产和资本(周寅康,黄贤金等,2002)。根据我国目前土地储备运行模式和机构设置模式的特点,一般可分为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政府市场或市场政府混合型(苏东袭,2003)。谭术魁、彭补拙(2003)对上海、杭州、南通、武汉四个城市的土地储备制度进行了总结,认为上海土地储备属于市场主导性质,杭州、南通土地储备属政府主导性质,武汉土地储备既非政府主导也非市场主导。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来,采用不同的运作模式,政府的垄断力量也各不相同,其收益分配、市场调控力量也互有差异,论文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经济学的垄断理论对这种差异进行分析,找出现有不同土地储备模式以及可能的完全竞争模式之间差异的内涵与经济意义。
一、政府独家垄断市场
目前,许多地方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型土地出让市场模式。本文用经济学中独卖垄断模型来进行分析。在模型中,我们假定土地出让价格为P,出让量为q,出让成本是q的函数,即C(q)。则可知政府的收益π(q)的表达式为:π(q)=pq-C(q)=TR-C(q)。当dπ(q)/dq=0时,政府实现收益π(q)最大化,所以d(TR)/dq=C'(q),即:MR=MC。由于MR(q)=d(TR)/dq,设|ε|=-pdq/qdp为土地出让量的价格弹性,经计算可得:MR=p(q)(1-1/|ε|)=MC。
为保证MR>0,则|ε|>1,这也就是说垄断往往是在富有需求弹性的区域内出现。此时,边际收益MR总是小于价格p(q)。因此,在政府独家垄断市场的情况下,政府没有多出让土地的积极性,因为多增加出让土地反而会使出让价格下降,从而使利润减少。此时的资源配置受到政府垄断势力的影响而被扭曲。
在此模型中,我们可以分析政府的垄断势力。由利润最大化条件可解得(p-MC)/p=1/|ε|,即经济学上的勒纳指数,它是指价格的标高程度。从公式可以看出它由需求弹性决定。在|ε|大于1的前提下:|ε|越大,竞争性越强,垄断程度越小;|ε|越小,竞争性越弱,垄断程度越大。因此,如果政府考虑土地出让利润最大化,关键是要测度它的垄断势力究竟有多大,即测算政府的勒纳指数值。这可以通过对土地的市场需求弹性进行测算,从而测得对垄断势力的估计。
二、多头垄断市场情况
在我国目前正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考虑对土地出让市场、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尝试是有意义的。下面假设政府谋求渐进式的有限度的市场化改革,采用打破独家垄断、授权两家公司制机构甲和乙负责土地出让的方式。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寡头垄断市场模型中的古诺模型来进行简单分析。
假定政府授权两家机构甲和乙开展储备土地出让业务。甲、乙同时决定出让土地的数量,q1为甲的出让数量,q2为乙的出让数量,P为出让价格,价格P为出让总数量的函数,即p=p(q1+q2)。甲、乙均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开展业务。
首先从甲出发开始考虑。甲预计乙的出让数量为qe2,决定自己出让数量为q1,此时市场价格为p(1)=p(q1+qe2)。甲的效益函数为π(q1)=p(q1+qe2)•q1-C1(q1)。求解max{p(q1+qe2)•q1-C1(q1)},解出甲对乙的出让量的反应函数为q1=f1(qe2)。
同理,从乙出发,可得乙对甲的出让量的反应函数为q2=f2(qe2)。
古诺均衡是指:
当

为均衡状态时甲和乙的土地储备量。
当机构很多,数目趋向无穷大时,价格会趋向边际成本,市场结构会趋于完全竞争。
三、政府主导下多头垄断情况
如果政府采取以政府主导为主、多家机构参与的土地储备模式,我们采用斯塔克博格(Stackelberg)模型,即领导者-追随者模型。
我们假设:存在一家领导机构甲和一些市场力量乙、丙、丁等(为了简单起见,我们下面只分析存在甲、乙时的情况)。首先由领导机构甲宣布储备土地的供应量,甲知道根据他的供应量所做出的供应量的调整情况,即知道追随者的反应函数。然后其它机构乙根据甲的供应量调整自己的供应量。
首先考虑追随者乙问题:
乙的收益函数为:π2=p(q1+q2)q2-C2(q2)。求解max{p(q1+q2)•q2-C2(q2)},得到MR2=p(q1+q2)+ •q2=MC2
从而解出追随者的反应函数:q2=f2(q1)。
然后分析领导者甲问题:
领导者甲知道其宣布的q1会导致乙选择q2=f2(q1),因此甲的收益函数为:π1(q1)=p(q1+q2)q1-C1(q1)。
联立

得到

此时,可求出

比较古诺均衡A与斯塔克博格均衡B。一般地:

,而且

。可见,在政府主导为主、多家机构参与的土地储备模式下,均衡状态下的土地储备量大于政府不介入时的土地储备量。此时由于政府的介入,市场中的土地储备量更接近于政府的目标储备量。因此,从福利比较上看,斯塔克博格均衡比古诺均衡有效率。
四、采用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
完全竞争市场下长期均衡时,每个机构提供的出让数量,等于其短期平均成本(SAC)的最低点,同时也是长期平均成本LAC的最低点,即机构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采用的是效率最高的规模和效率最高的数量。此时,需求者花费的成本也是最低的,即当p=LMC=SMC时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五、结论
从理论上讲,完全竞争市场的方式能使土地出让市场实现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但是,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和它所具有的公共物品的特性,而且从土地的生态效应、土地可持续供给等方面来考虑,如果采用完全竞争市场的方式,可能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不能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
在完全垄断市场情况下,经过前面的分析可知pm>MC。而在当pm>MC时,它显然违反了p=MC规则,即扭曲了资源配置,使社会福利受损。
在寡头垄断市场情况下,经济学上已经证明,当出让机构很多(M趋向于无穷大)时,可以证明

即p=MC,此时市场结构趋于完全竞争。也就是说,引进竞争机制可以提高出让土地的效率。通过对寡头垄断市场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古诺模型和斯塔克博格模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斯塔克博格模型比古诺模型更加具有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比较符合目前中国渐进式改革战略的模式,是一种可行性的模式。因此本文倾向于采用政府主导下的多头垄断模式来改进土地储备制度。
采用政府主导下的多头垄断模式意味着允许企业参与土地储备,这种模式需要对政策作如下调整:(1)为抑制土地投机,有必要实行随时间与面积累进的土地闲置税(费)。(2)实行参与企业的资质认证制度。这种模式的实施,一方面可适当减少政府进行直接调控(供给量控制)所必须的土地储备数量,缓解土地储备资金不足之困;另一方面,采用累进的土地闲置税(费)这种政策工具,使土地市场调控更加灵活,易于操作,更符合土地市场化改革进程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周寅康、李如海、王黎明、黄贤金、张勤:城市国有土地收购储备机制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 .2002第6期
[2] 苏东袭:城镇土地储备制度的思考.中国土地科学[J].2003年第6期
[3] 谭术魁、彭补拙:对我国若干城市土地储备运作的比较.中国房地产[J].2003年第1期
[5] 哈尔•瓦里安著: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