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上的印度

来源 :意林绘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g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分享:说明文的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对于说明文的阅读,主要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弄清说明的对象、抓住对象的特征、厘清说明的顺序、掌握说明的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等)、体会说明的语言、了解说明的结构。说明文一般不仅有关于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介绍,而且融入了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思考,具有较强的人文色彩。抓住以上六个方面,就可以轻松解读说明文。(特约教师:山东省泰安市东平明湖中学 张芯)



  在印度,旅行缺少了火车,那就算不上一次完美的体验。来印度前,常常会被网上流传的印度人“外挂”在火车上的壮观场面所震惊——现实中的印度火车,很少能看到这种场景,不过确实很多年轻人喜欢挂在火车门口,看上去很拉风。
  在印度需要提前一个月买票,因为乘客数量巨大,可与中国春运期间的客流量相提并论。有钱人可以到旅行社订票,普通人多在网上买票,或者到火车站排队。网上订票有着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譬如要有当地的电话号码,以及网上不断注册、不断注册失败的煎熬过程。
  印度火车分为硬座、普通卧铺和空调卧铺,空调卧铺又分三个等级。普通的印度群众多会选择硬座和普通卧铺,主要是因为价格便宜。普通卧铺没有被褥,也没有空调,但会有电扇,在炎热的季节,车厢里的闷热,会让人不停地流汗,不停地喝水。卧铺车厢的布局跟国内差不多,也是一个小隔间,左右两面墙上各三张床。白天的时候中床是放下来的,以便有更大的空间提供给乘客。不同的是,过道的墙上也有一对上下床。
  印度的火车的特点是慢和不准点。除了始发站,火车的晚点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火车出发后,车速很慢,在40~50公里/时,如果有人没赶上火车,火车行进途中还有机会上车,这也是那么多年轻人喜欢“外挂”的原因,方便自己随时上下车。
  火车上的餐饮则从不欺客,车上叫卖的小贩所卖的食物几乎价格与外面一样,并没有涨价,使很多印度人上车前不会买吃的。遇到骗子、小偷是难免的,但印度整个国家有着强烈的宗教氛围,大部分人都是友善的。每当火车经过桥梁时,都会看到当地人,将硬币扔到车窗外,嘴里念念有词。此外,虽然种姓制度早已被废除,但在现实中的影响依旧存在。火车上的列车员几乎是按照种姓来划分的,最高等级,就是列车长以及验票人员,大都英语流利,皮肤偏白;其次,则是送餐的列车员,以及车厢内的打扫人员,肤色由浅到深。负责车厢打扫的列车员,几乎没有自己专属的铺位,夜间只能在车厢连接处的过道搭上几块木板睡觉。
  有一次夜车,我没有买到卧铺票,只有站票。好心的列车员为我在他们睡觉的空地上移出了一小块地方,与列车员一起在过道委身睡了一宿。可能是太乏了,一覺反倒睡得很踏实。
  同样是一次夜车,不过这次坐的是一等空调车厢,与前几日的普通车厢体验完全不同。不但有空调、被褥,每个床铺上还会有帘子。不过这些还不是最让人惊艳的,让人想不到的是它的送餐(餐费含在车票里),一天居然被送了六次之多,从正餐到小吃、冰激凌,时不时还有奶茶、咖啡奉上。
  不过幸福的节奏并没有持续多久,就在列车即将到达终点站时,送餐员开始沿着车厢收小费。我看到旁边的乘客都只给20卢比,我也拿出了20卢比,可送餐的小哥显然不满意,拿着手里一张面值50卢比的对我比画,意思是你是外国人,应该多给些呀!这还不算完,过了一会儿,送被褥的列车员也来收小费。打扫卫生的列车员又紧随其后,看来零钱不都给完是不行的。
  树村摘自《看天下》
其他文献
“三脚猫”最早的确指三只脚的猫,指做事技艺不精。但关于“三脚猫”的来历,民间也有一个传说,却不是指一种猫。相传光绪年间,有一武林高手經常在上海十六铺江边卖艺,他十八般兵器无所不精,最后一招即提举起江边的铁锚当作武器表演。艺人走后,许多人即上前试提铁锚,均败下阵来。铁锚有三只脚,于是,人们便戏称某种技艺懂而不精的人为“三脚铁锚”,后简称为“三脚锚”。“锚”“猫”谐音,日久,“三脚锚”居然讹传为“三脚
期刊
“元帅”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含义:一是官职名称,二是军衔称号。在中国,汉语“元帅”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其名源于《左傳》的“谋元帅”,南北朝起,元帅成为统军征战官职名称,如北周宣帝任命其叔父宇文盛为“行军元帅”。而在西方,军衔中“元帅”最初来源竟然是“弼马温”。元帅作为最高军衔是从16世纪的法军开始的。而法语中“元帅”一词则来源于德国词汇“马”和“仆人”,最初指的是给国王看守马厩的官员。  杨贺
期刊
冬天的蚂蚁颤抖的翅膀,  等待瘦瘦的冬天结束。  我用缓慢的,呆笨的方式爱你,  几乎不说话,仅有只言片语。  是什么导致我们各自隐藏生活?  一个伤口,风,一个言词,一个起源。  我们有时用一种无助的方式等待,  笨拙地,并非全部也未愈合。  当我们藏起伤口,我们从一个人  退缩到一个带壳的生命。  现在我们触摸到蚂蚁坚硬的胸膛,  那背甲。那沉默的舌头。  这一定是蚂蚁的方式,  冬天的蚂蚁的
期刊
“新郎官”现指新婚的男子,在古代,则多指刚刚金榜题名的新科进士。“郎”在古代是指年轻的男子。从汉朝开始,“郎”还成為一般官员的代名词。到唐朝,六品以下官员统统称为“郎”,身居“郎”职的人称“郎君”或“郎官”。从隋朝开始,朝廷采用科举制(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隋唐两代对科举考试极为重视,当时朝廷规定:凡考中进士的人,都要先分配到中央官署中挂职锻炼,所任官职一般为校书郎、秘书郎。虽无实权,且多为文
期刊
生活在中国,在吃这件事上百无禁忌,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变成食物的。但有一种东西,把它变成食物,似乎总有点儿舍不得,总觉得不大可能。它怎么能吃呢?它怎么可以当作食物呢?不是山珍,不是海味,而是花。  花的存在,本身就是有点儿不可思议的。花是神迹,仅仅是观看,已经觉得是亵渎了,怎么可以吃它呢?然而,我们还是小心翼翼地去吃花了。  小的时候吃过槐花。初春,几乎一夜之间,开遍街巷旷野,真是不可思议。我们用槐
期刊
阅读分享:读书是最好的美容之法,不仅是对心中理想的坚持,更是对我们思想的升华。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开卷都有益?中国古典文化、文学,这些恒定的东西无疑就是经过时间的淘洗留下来的闪闪发光的金子。那么如何捡拾这些金子呢?可以跟着韩愈、柳宗元的脚步学习。(特约教师:广东省鹤山市鶴华中学 李素芹)  古代的文学家,到底要读多少书呢?不好定论,但对于韩愈、柳宗元到底读了多少书,曾国藩倒是有些说法。买书不可不多,看
期刊
我仍有最后的机会可以作决定,一个决定我将成为何等人物的最后机会。我可以冲进小巷,为哈桑挺身而出——就像他过去无数次为我挺身而出那样——接受一切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后果。或者我可以跑开。  结果,我跑开了。  我逃跑,因为我是懦夫。我害怕阿塞夫,害怕他折磨我。我害怕受到伤害。我转身离开小巷、离开哈桑的时候,心里这样对自己说。我试图让自己这么认为。说真的,我宁愿相信自己是出于软弱,因为另外的答案,我逃跑
期刊
大家好,我是来宁老师。我们学《论语》,就是学习孔子之道。那如果有人问,孔子之道的核心是什么呢?为人治国有很多道理可讲,最关键的是什么呢?我们该如何回答?  孔老师曾经总结过,他说“吾道一以贯之”,简洁明了,可以说非常适合做座右铭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师:从某个角度讲,曾参这个优秀学生有时候挺令人泄
期刊
阅读分享:学会知识与应付考试到底哪个才是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理由?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在有限的时间内,谁的得分高谁就直接赢得比赛。这一制度的优点是可以相对公平地保障大多数学生受教育的机会,符合当前国情。但高考也有缺点,比如下文中提到的在宋朝前期的科举考试中,“出手快”的评判标准。为了应付高考,学生和老师不得不“急功近利”地研究各种应试方法和答题套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知识本身。其实,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学
期刊
【畅所欲言话成语】  对于中学生来说,“唾面自干”得算个较为生僻的成语,因为语文教材中未曾出现过,我们生活中也很少提及。在语文检测中,对此成语进行考查,考生的理解果然五花八门,甚至让人啼笑皆非。  一次考后,考生甲言:唾液流到面上都来不及擦一擦,一定形容人的忙碌;考生乙言:表层唾液都干燥了,一定是形容人的干渴;考生丙言:面上唾液自我干去,莫不是形容左右逢源?看來望文生义是人之通病。实际上,唾面自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