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来宁论语课:一个词读懂孔子

来源 :意林绘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好,我是来宁老师。我们学《论语》,就是学习孔子之道。那如果有人问,孔子之道的核心是什么呢?为人治国有很多道理可讲,最关键的是什么呢?我们该如何回答?
  孔老师曾经总结过,他说“吾道一以贯之”,简洁明了,可以说非常适合做座右铭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师:从某个角度讲,曾参这个优秀学生有时候挺令人泄气的,孔老师这话明显地是想让他询问,“那是什么呢”,子张会问,子贡、子路也都会问,可曾参只是回答,“唯”。弄得老師都没办法说下去了。
  好在那些门人师弟锲而不舍,追着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道理,(概括起来)就是‘忠’和‘恕’。”
  生:那,什么叫作“忠恕”呢?
  师:忠恕,这两个字都是有一个“心”字底: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再进一步解释,宋代的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自己的能力,就是忠,推己及人,就是恕。
  由此可见,“忠”,并不仅仅是我们熟悉的“忠臣”之忠,而更多的是“诚实”、一念之诚。真心实意、真情相见,这是“忠”,你托付我的事,我真情相对,不打马虎眼,这就是“忠”。“恕”呢?用我们的心比别人的心。所以这个恕道就是体谅别人。
  有一句古词:“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把你的心拿来放进我的胸膛,你才会懂得我对你的深情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子贡向孔子问道:“老师啊,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想了想,回答说:“能够奉行终身的,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刘向曾经讲过一个“孙叔敖埋蛇”的故事。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位名叫孙叔敖的好宰相。孙叔敖幼年有一次在游玩时,看见一条两头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回到家里,孙叔敖哭起来,他的母亲问他为什么哭,孙叔敖说:“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是要死的,刚才我看见了两头蛇,恐怕我会离开母亲而死的。”他母亲问:“蛇现在在哪里 ?”孙叔敖说: “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把它杀了埋起来了。”
  孙叔敖埋两头蛇,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说明了他的仁德,他到后来取得了非常大的功业,也恰恰是这种仁恕之心的发动。
  生:为什么不是“己所欲,施于人”呢?这岂不是更积极吗?孔子为什么偏偏从反面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
  师:以自己作为衡量标准的风险性在于,自己所喜欢的,别人不一定会喜欢,这样往往会出于好意造成很多困扰和伤害,丧失了对人的尊重。
  所以,即使是出于好心,也不能失去对别人的尊重,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设想。所以,要求自己有底线,比对别人强施爱心更重要。
  讲完了“恕”,我们接着讲“忠”。“忠”就是内心中的一念之诚。这个“诚”,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反省”能力。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师: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怎么办?就自我反省(自己是否和他一样有不好的行为)。成语“见贤思齐”就出自此处。
  孔老师很犀利地指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小人总认为错误都是别人的,而君子常常反省自己的过失。
  生:这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差不多吧。
  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向周边人学习,随时随地学习。那如何能够“见贤思齐”呢?还记得那句话吗?“君子无友不如己者”,每一个你遇到的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就是都有“贤”处,你首先要“看到”他们,并且真心承认这一点。
其他文献
蓝色的大海里,一群鱼儿正在自由自在地游动。四只正在觅食的海豚发现了它们,这是多么诱人的美味啊!于是,既兴奋又谨慎地悄悄向它们靠近。可鱼儿多么灵活啊!它们早就发现了敌情,没等海豚靠近就迅速游开了。  海豚尾随在鱼群后面紧追不舍,可始终连一条鱼也抓不住。海豚毕竟是聪明的动物,它们见再追下去也是徒劳,于是就改变了一味跟随鱼群被动追击的策略,而是想着法子让鱼群朝自己设定的路线逃窜,逃到自己想让它们去的地方
期刊
人们通常认为,用火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但科学家的新近报告说,有切实证据表明,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几种猛禽会有意纵火,将藏身于草木中的猎物驱赶出来。  鸟儿从火堆里捡起燃烧的树枝,扔到其他地方引发新的火情,澳大利亚一直有对这类现象的目击报告。但一些质疑者认为,这可能是无意的偶然事件。  澳大利亚中央土地理事会的鸟类学家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研究人员在美国《民族生物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在长达6年的研究中,他
期刊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回大地,让人感觉最为舒适、温暖的季节来了。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来了,我们也结束了寒假生活,開始了新学期、新征程。喜欢传统文化的同学们都知道,古代有很多文人都是勤学苦思的典范,所以本期小编特意邀请了四位老师,为大家解读古代文人深入骨髓的勤勉,希望能对你有些启发哦。  柏学士茅屋  [唐]杜甫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
期刊
“三脚猫”最早的确指三只脚的猫,指做事技艺不精。但关于“三脚猫”的来历,民间也有一个传说,却不是指一种猫。相传光绪年间,有一武林高手經常在上海十六铺江边卖艺,他十八般兵器无所不精,最后一招即提举起江边的铁锚当作武器表演。艺人走后,许多人即上前试提铁锚,均败下阵来。铁锚有三只脚,于是,人们便戏称某种技艺懂而不精的人为“三脚铁锚”,后简称为“三脚锚”。“锚”“猫”谐音,日久,“三脚锚”居然讹传为“三脚
期刊
“元帅”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含义:一是官职名称,二是军衔称号。在中国,汉语“元帅”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其名源于《左傳》的“谋元帅”,南北朝起,元帅成为统军征战官职名称,如北周宣帝任命其叔父宇文盛为“行军元帅”。而在西方,军衔中“元帅”最初来源竟然是“弼马温”。元帅作为最高军衔是从16世纪的法军开始的。而法语中“元帅”一词则来源于德国词汇“马”和“仆人”,最初指的是给国王看守马厩的官员。  杨贺
期刊
冬天的蚂蚁颤抖的翅膀,  等待瘦瘦的冬天结束。  我用缓慢的,呆笨的方式爱你,  几乎不说话,仅有只言片语。  是什么导致我们各自隐藏生活?  一个伤口,风,一个言词,一个起源。  我们有时用一种无助的方式等待,  笨拙地,并非全部也未愈合。  当我们藏起伤口,我们从一个人  退缩到一个带壳的生命。  现在我们触摸到蚂蚁坚硬的胸膛,  那背甲。那沉默的舌头。  这一定是蚂蚁的方式,  冬天的蚂蚁的
期刊
“新郎官”现指新婚的男子,在古代,则多指刚刚金榜题名的新科进士。“郎”在古代是指年轻的男子。从汉朝开始,“郎”还成為一般官员的代名词。到唐朝,六品以下官员统统称为“郎”,身居“郎”职的人称“郎君”或“郎官”。从隋朝开始,朝廷采用科举制(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隋唐两代对科举考试极为重视,当时朝廷规定:凡考中进士的人,都要先分配到中央官署中挂职锻炼,所任官职一般为校书郎、秘书郎。虽无实权,且多为文
期刊
生活在中国,在吃这件事上百无禁忌,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变成食物的。但有一种东西,把它变成食物,似乎总有点儿舍不得,总觉得不大可能。它怎么能吃呢?它怎么可以当作食物呢?不是山珍,不是海味,而是花。  花的存在,本身就是有点儿不可思议的。花是神迹,仅仅是观看,已经觉得是亵渎了,怎么可以吃它呢?然而,我们还是小心翼翼地去吃花了。  小的时候吃过槐花。初春,几乎一夜之间,开遍街巷旷野,真是不可思议。我们用槐
期刊
阅读分享:读书是最好的美容之法,不仅是对心中理想的坚持,更是对我们思想的升华。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开卷都有益?中国古典文化、文学,这些恒定的东西无疑就是经过时间的淘洗留下来的闪闪发光的金子。那么如何捡拾这些金子呢?可以跟着韩愈、柳宗元的脚步学习。(特约教师:广东省鹤山市鶴华中学 李素芹)  古代的文学家,到底要读多少书呢?不好定论,但对于韩愈、柳宗元到底读了多少书,曾国藩倒是有些说法。买书不可不多,看
期刊
我仍有最后的机会可以作决定,一个决定我将成为何等人物的最后机会。我可以冲进小巷,为哈桑挺身而出——就像他过去无数次为我挺身而出那样——接受一切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后果。或者我可以跑开。  结果,我跑开了。  我逃跑,因为我是懦夫。我害怕阿塞夫,害怕他折磨我。我害怕受到伤害。我转身离开小巷、离开哈桑的时候,心里这样对自己说。我试图让自己这么认为。说真的,我宁愿相信自己是出于软弱,因为另外的答案,我逃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