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

来源 :意林绘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0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仍有最后的机会可以作决定,一个决定我将成为何等人物的最后机会。我可以冲进小巷,为哈桑挺身而出——就像他过去无数次为我挺身而出那样——接受一切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后果。或者我可以跑开。
  结果,我跑开了。
  我逃跑,因为我是懦夫。我害怕阿塞夫,害怕他折磨我。我害怕受到伤害。我转身离开小巷、离开哈桑的时候,心里这样对自己说。我试图让自己这么认为。说真的,我宁愿相信自己是出于软弱,因为另外的答案,我逃跑的真正原因,是觉得阿塞夫说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这是个公平的代价吗?我还来不及抑止,答案就从意识中冒出来: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
  我沿着来路跑回去,回到那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我跌撞上一家小店铺,斜倚着那紧闭的推门。我站在那儿,气喘吁吁,汗水直流,希望事情并没有变成这个样子。
  约莫隔了十五分钟,我听到人声,还有脚步声。我躲在那家小店,望着阿塞夫和那两个人走过,笑声飘过空荡荡的过道。我强迫自己再等十分钟。然后我走回到那条和冰封的小溪平行、满是车痕的小巷。我在昏暗的光芒中眯起眼睛,看见哈桑慢慢朝我走来。在河边一棵光秃秃的桦树下,我和他相遇。
  他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第一眼看到的东西。时至今日,我无法扯谎说自己当时没有查看风筝是否有什么裂痕。他的长袍前方沾满泥土,衬衣领子下面开裂。他站着,双腿摇摇晃晃,似乎随时都会倒下。接着他站稳了,把风筝递给我。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哈桑伸手用衣袖擦擦脸,抹去眼泪和鼻涕。我等待他开口,但我们只是静静地站在那儿,在消逝的天光中。我很感谢夜幕降临,遮住了哈桑的脸,也掩盖了我的面庞。我很高兴我不用看着他的眼睛。他知道我知道吗?如果他知道,我能从他眼里看到什么呢?埋怨?耻辱?或者,愿真主制止,我最怕看到的:真诚的奉献。所有这些里,那是我最不愿看到的。
  他开始说些什么,但他有点哽咽。他闭上嘴巴,张开,又闭上,往后退了一步,擦擦他的脸。就在当时,我几乎就要和哈桑谈论起在小巷里头发生的事情来。我原以为他会痛哭流涕,但,谢天谢地,他没有,而我假装没有听到他喉咙的哽咽。就像我假装没有看到他裤子后面深色的污渍一样。也假装没有看到从他双腿之间滴下的血滴,它们滴下来,将雪地染成黑色。
  “老爷会担心的。”他就说了这么一句。他转过头,蹒跚着走开。
  事情就如我想象的那样。我打开门,走进那烟雾缭绕的书房。爸爸和拉辛汗在喝茶,听着收音机传出的噼里啪啦的新闻。他们转过头,接着爸爸嘴角亮起一丝笑意,他张开双手,我把脸埋在他温暖的胸膛上,哭起来。爸爸紧紧抱着我,不断抚摸着我的后背。在他怀里,我忘了自己的所作所为。那感觉真好。
  有一个星期,我几乎没有看见哈桑。我起床,发现面包已经烤好,茶已经泡好,还有个水煮蛋,统统放在厨房的桌子上。我当天要穿的衣服已经熨好叠好,摆在门廊的藤椅上,过去哈桑就在那儿熨衣服。他总是等我坐下来吃早餐才熨——这样我们就有机会谈谈心了。过去他还唱歌,在熨斗的咝咝声中,哼着那些古老的哈扎拉民谣,歌唱那郁金香盛开的原野。现在迎接我的,只有叠好的衣服,此外,还有那顿我已经吃不下去的早餐。
  某个阴天的早晨,我正在拨弄着餐盘里的水煮蛋。阿里背着一捆劈好的柴走进来,我问他哈桑到哪里去了。
  “他回去睡觉了。”阿里说,他在火炉前跪低,拉开那个小方门。
  “哈桑今天会陪我玩吗?”
  阿里怔了怔,手里拿着一根木头,脸上掠过一丝担忧。“迟些吧,看起来他只想睡觉。他把活干完——我看着他做完——可是随后他就只愿意裹在毛毯下面了。我能问你一些事情吗?”
  “你问吧。”
  “风筝比赛过后,他回家的时候有点流血,衬衣也破了。我问他发生什么事情了,他说没事,只是在争风筝的时候跟几个小孩发生了冲突。”
  我什么也没说,只是继续在盘子里拨弄着那个鸡蛋。
  “他到底怎么了,阿米尔少爷?他对我隐瞒了什么吗?”
  我耸耸肩:“我哪里知道?”
  “你会告诉我的,对吗?安拉保佑,如果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你会告诉我吗?”
  “就像我说的,我哪里知道他出了什么问题?”我不耐烦地说,“也许他生病了。人们总是会生病的,阿里。看吧,你想冻死我呢,还是准备给炉子点火?”
  当天夜里,我问爸爸可不可以在星期五带我去贾拉拉巴德,阿富汗东部城市。他坐在办公桌后面的皮转椅上,看着报纸。他把报纸放下,摘下那副我很讨厌的老花镜。爸爸又不老,一点都不老,还有好多年可以活,可是他干吗要戴那副愚蠢的眼镜啊?
  “当然可以!”他说。最近,爸爸对我有求必应。不止这些,两个晚上之前,他还问我要不要去亚雅纳电影院看查尔顿·赫斯顿主演的《万世英雄》。“你想让哈桑跟着去贾拉拉巴德吗?”
  为什么爸爸总是如此扫兴呢?“他不舒服。”我说。
  “真的?”爸爸仍坐在椅子上,“他怎么啦?”
  我聳耸肩,在火炉边的沙发上坐下来。“他可能感冒了或者什么吧。阿里说他每天总是在睡觉。”
  “这几天我很少见到哈桑。”爸爸说,“仅仅是这样吗?感冒?”看到他双眉紧蹙,忧虑溢于言表,我十分不满。
  总结
  选文是阿米尔看到哈桑被欺辱却没有挺身而出之后的表现,通过大量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阿米尔面对人性中的怯懦、自私、嫉妒等的挣扎和纠结,为下面阿米尔谎称哈桑偷东西而要赶走他做了一个铺垫。他害怕面对哈桑,因为面对哈桑,阿米尔就会时时刻刻看见自己内心的黑暗。(特约教师:福建省漳州市长泰二中 张文惠)
其他文献
用情感去写作  30年前,我在写文章时并没想到这么多朋友会看我的文章。一个作家创作的过程是非常孤单寂寞的,可能你在30年后才能得到掌声。好作品不是文字本身,而是从感情开始,感情从哪里来?从感受、感觉、感动中来。当我们有真感情的时候才会有好文章。  有独到的观点  作家要在平凡无奇的事情里,找出不同的东西和大家分享。如果大家观点都一样,那么派一个代表来写文章就足够了。我記得女儿写日记的时候,老师定了
期刊
蓝色的大海里,一群鱼儿正在自由自在地游动。四只正在觅食的海豚发现了它们,这是多么诱人的美味啊!于是,既兴奋又谨慎地悄悄向它们靠近。可鱼儿多么灵活啊!它们早就发现了敌情,没等海豚靠近就迅速游开了。  海豚尾随在鱼群后面紧追不舍,可始终连一条鱼也抓不住。海豚毕竟是聪明的动物,它们见再追下去也是徒劳,于是就改变了一味跟随鱼群被动追击的策略,而是想着法子让鱼群朝自己设定的路线逃窜,逃到自己想让它们去的地方
期刊
人们通常认为,用火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但科学家的新近报告说,有切实证据表明,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几种猛禽会有意纵火,将藏身于草木中的猎物驱赶出来。  鸟儿从火堆里捡起燃烧的树枝,扔到其他地方引发新的火情,澳大利亚一直有对这类现象的目击报告。但一些质疑者认为,这可能是无意的偶然事件。  澳大利亚中央土地理事会的鸟类学家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研究人员在美国《民族生物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在长达6年的研究中,他
期刊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回大地,让人感觉最为舒适、温暖的季节来了。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来了,我们也结束了寒假生活,開始了新学期、新征程。喜欢传统文化的同学们都知道,古代有很多文人都是勤学苦思的典范,所以本期小编特意邀请了四位老师,为大家解读古代文人深入骨髓的勤勉,希望能对你有些启发哦。  柏学士茅屋  [唐]杜甫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
期刊
“三脚猫”最早的确指三只脚的猫,指做事技艺不精。但关于“三脚猫”的来历,民间也有一个传说,却不是指一种猫。相传光绪年间,有一武林高手經常在上海十六铺江边卖艺,他十八般兵器无所不精,最后一招即提举起江边的铁锚当作武器表演。艺人走后,许多人即上前试提铁锚,均败下阵来。铁锚有三只脚,于是,人们便戏称某种技艺懂而不精的人为“三脚铁锚”,后简称为“三脚锚”。“锚”“猫”谐音,日久,“三脚锚”居然讹传为“三脚
期刊
“元帅”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含义:一是官职名称,二是军衔称号。在中国,汉语“元帅”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其名源于《左傳》的“谋元帅”,南北朝起,元帅成为统军征战官职名称,如北周宣帝任命其叔父宇文盛为“行军元帅”。而在西方,军衔中“元帅”最初来源竟然是“弼马温”。元帅作为最高军衔是从16世纪的法军开始的。而法语中“元帅”一词则来源于德国词汇“马”和“仆人”,最初指的是给国王看守马厩的官员。  杨贺
期刊
冬天的蚂蚁颤抖的翅膀,  等待瘦瘦的冬天结束。  我用缓慢的,呆笨的方式爱你,  几乎不说话,仅有只言片语。  是什么导致我们各自隐藏生活?  一个伤口,风,一个言词,一个起源。  我们有时用一种无助的方式等待,  笨拙地,并非全部也未愈合。  当我们藏起伤口,我们从一个人  退缩到一个带壳的生命。  现在我们触摸到蚂蚁坚硬的胸膛,  那背甲。那沉默的舌头。  这一定是蚂蚁的方式,  冬天的蚂蚁的
期刊
“新郎官”现指新婚的男子,在古代,则多指刚刚金榜题名的新科进士。“郎”在古代是指年轻的男子。从汉朝开始,“郎”还成為一般官员的代名词。到唐朝,六品以下官员统统称为“郎”,身居“郎”职的人称“郎君”或“郎官”。从隋朝开始,朝廷采用科举制(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隋唐两代对科举考试极为重视,当时朝廷规定:凡考中进士的人,都要先分配到中央官署中挂职锻炼,所任官职一般为校书郎、秘书郎。虽无实权,且多为文
期刊
生活在中国,在吃这件事上百无禁忌,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变成食物的。但有一种东西,把它变成食物,似乎总有点儿舍不得,总觉得不大可能。它怎么能吃呢?它怎么可以当作食物呢?不是山珍,不是海味,而是花。  花的存在,本身就是有点儿不可思议的。花是神迹,仅仅是观看,已经觉得是亵渎了,怎么可以吃它呢?然而,我们还是小心翼翼地去吃花了。  小的时候吃过槐花。初春,几乎一夜之间,开遍街巷旷野,真是不可思议。我们用槐
期刊
阅读分享:读书是最好的美容之法,不仅是对心中理想的坚持,更是对我们思想的升华。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开卷都有益?中国古典文化、文学,这些恒定的东西无疑就是经过时间的淘洗留下来的闪闪发光的金子。那么如何捡拾这些金子呢?可以跟着韩愈、柳宗元的脚步学习。(特约教师:广东省鹤山市鶴华中学 李素芹)  古代的文学家,到底要读多少书呢?不好定论,但对于韩愈、柳宗元到底读了多少书,曾国藩倒是有些说法。买书不可不多,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