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恭立:教师•商人•义工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r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听着张恭立先生的故事,不由得感叹,原来人生可以如此精彩!他曾跟“牛鬼蛇神”站在一起过,也曾跟国家主席握手过;他吃过忆苦餐,也吃过燕窝鲍鱼;他骑过自行车,也坐过名车;他曾在农村的牛棚待过,也在五星级酒店住过;他既进过毛泽东的纪念堂,也进过蒋中正的纪念堂……
  他继承着父辈的生意,但是他却更愿意将他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服务和奉献上,对张恭立先生而言,“米行”的生意仅仅只是他生活中的一段物质插曲,奉献和服务才是贯穿他一生的主题。
  他常笑言自己是“不务正业”,他的这种“不务正业”却正反映出他对社会服务的热爱,还有责任!
  
  人生的旅程,多彩而有韵味
  
  品读张恭立先生,不经意间发现,他的人生与奉献紧密相连,于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却包含着让人心生敬佩的不平凡,他的人生经历多姿多彩,品读起来,如品尝一杯封存了几十年的陈年老酒,醇厚,而且别有一番韵味。
  张恭立先生祖籍广东汕头,出生于香港,他在大陆度过了美好的学生时代。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性格温和的他走向了讲台,在广东佛山开始了他的一段长达八年的数学教学之旅,成为了一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佛山,也因此成为了张恭立先生的第二故乡,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他将他的爱心,毫不保留、从不间断地洒在了这片他深爱着的土地上。
  张恭立先生笑言:“教书育人八年,正好一个抗日战争的时间。”作为一位人民教师,三呎讲台上,他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他的玉壶里,存放着的是他的一颗冰心,诲人无数;他的朱笔下,书写着的是他的师魂,恩泽四方。这八年中,也曾穿插着一段与在讲台上讲课无关的记忆,那就是文化大革命,张恭立先生被迫站在批斗场上,接受批斗。历经文化大革命的磨难,张恭立先生尝尽了他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但是这段历史,乐观向上的张恭立先生只是轻描淡写了一番。
  1973年,张恭立先生正值而立之年,为继承父辈创办的“嘉元米行”,张先生离开了讲台,来到了香港,这次他走的是一段商业之路。经营米行与其它行业不一样,张先生的米行生意比较而言显得风平浪静,没有太多的大起大落,张先生解释说:“那时候,我父亲已经和香港其它四十家米行一起拿到了专利权,可以直接将泰国的米,带进香港,是香港六百万左右人口的粮食。做米行,政府会给一个固定的利润,既不会赚很多的钱,也不会如打工者那样辛苦,所以,一直以来,我的生意都是稳稳当当,生活也很安逸。”所以张恭立先生有很多的时间可以用在社会服务上。2005年米行生意结束。与其说张恭立先生是一位商人,倒不如说他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因为他身上的文人的味道比商人的味道更重。张恭立先生一段米行“兼职”之后,又开始了全职性的“不务正业”,服务的模式更加稳固。
  他常对儿子说:“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位置,一个人不在于你认识世界有多少,而在于你认识自己有多少。”此番言语,显示出他的大智慧,这也正是他的人生态度:“人生无外乎就是几十年,有位学者曾说过:‘改变历史的是天才,逆转历史的是庸才。顺应历史的是人才‘,我也是顺应了历史。”香港与大陆之间几经辗转,“主业”与“副业”相辅相成,张恭立先生只是在平凡与不平凡的经历中,享受着一份朴实的美,一份淡定的快乐。
  在金钱面前,张恭立先生始终保持着一种很浅、很淡的观念,在他看来,钱不要很多,只要生活过得去,就已经满足。也许正因为他的这份澹泊,才让他的人生旅程显得稳定而多彩,也正是因为这份澹泊的态度,才让他在之后几十年的家乡和社会服务中,走得如此平稳、踏实,持续不断。
  
  服务的脚步,持续而坚定
  
  回看张恭立先生走过的路,正如十几年以前,《佛山日报》记者在报道这位政协委员时,所用的标题一样:教师、儒商、中国人。在张恭立先生的概念里,做生意只是他的“副业”,而社会服务才是他的“主业”。对于祖国,张恭立先生一直爱得深沉。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为感怀祖国,张恭立先生读陆游的《示儿》,反其意,步其韵,而用之,赋诗一首:《七绝•回归》,耻辱百年尽扫空,香江喜与九洲同。普天同庆回归日,我自举杯慰邓公。短短四句话,其情也真,其意也切。平日里,他最喜欢看大陆拍摄的诸如《东方红》之类的电视剧,这是对祖国最好的一种怀念。在香港回归后的第一个国庆里,张恭立先生百感交集,于《佛山日报》上刊登了他执笔的文章《回归后的第一个国庆》,文章里写道:我站在维多利亚港旁,仰望这万紫千红的夜空,遥望北方,我默默地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香港特区稳定昌盛,亦祝福我的第二故乡——佛山有更美好的明天。香港终于回归了,作为中国人,他心里满是自豪,满是骄傲。
  张恭立先生回忆起近两年发生在祖国的振奋人心的一幕幕,难掩激动的心情,他说:“去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上下一心,抗震救灾,让全世界人为中国人感动,8月8日,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祖国还依旧能将奥运会如此成功地举办,我想,除了中国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做到这样,今年六十周年国庆阅兵仪式,更是让人激动,中国很伟大,作为中国人,我很自豪。”
  听着张恭立先生的话语,能清晰地感觉到他对祖国这份深厚的感情,在他对祖国的这份挚爱中,蕴藏着一股信仰的力量。张恭立先生是香港佛山工商联会秘书长,他说:“回归前的很多商业团体,都是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在政治方面,既不参与,也不过问,成立的宗旨里也都没有‘爱国、爱港、爱乡’这一项,香港回归后,这些字眼才逐渐出现在章程里张恭立先生为在香港佛山工商联会的章程里,增加这一项,也曾遭到了非议。”这股信仰的力量支持着他要坚定不移地将“爱国、爱港、爱乡”的思想正式列入到商业团体的社团章程中。他提议采用数学上一一对应关系的原理,将“爱乡”这一项,一一对应到祖国的各个地方,他将“爱乡”投放到了广东佛山等地。
  千禧之年,香港佛山工商联会捐款100万元,在高明捐建了一所小学,并取名为“千禧小学”。汶川地震后,张恭立先生和同仁一起将几十万圆善款,以会的名义捐给了灾区,那是一份“祖国同胞一家亲”的情谊。
  1978年,佛山经济水平相对较低,教师的生活环境也很艰苦,从这年开始,张恭立先生在佛山的几间学校设立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奖教、奖学金,加之其它为支持家乡建设的资金,每年十多万。二十多年以来,从未间断,共捐款三百多万元。张恭立先生为家乡做出的贡献,家乡的父老乡亲都记在心里。因为这份难得的坚持,1992年,佛山市授予张恭立先生第一批“荣誉市民”称号,张恭立先生破例性地连续四届担任佛山市政协委员,这既是一份荣耀,更是对张恭立先生持续奉献的肯定与褒奖。最让张恭立先生记忆犹新的是1978年,他捐赠给母校——佛山四中的第一台26寸的彩色电视机,是当时整个佛山市最大的一台电视机,备受瞩目。
  张恭立先生去年经香港中联办的推荐,参加了“2008年北京大学香港爱国社团认识国情研习班”,他非常高兴和认真地学习。他说,听教授学者的讲课可以提高参政议政的水平,更好地做好社团工作。同时又圆了几十年前的“北大梦”。也正是他的政治热情和智慧,张恭立先生几年来都被佛山市政协评为优秀的信息工作者,全国政协的《人民政协报》曾报道了他的事迹。
  张恭立先生兼任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常务副秘书长等众多社会公职,每天做些义务工作是他全部的工作。他的“不务正业”让他的生活更加地充实而有意义,他的“不务正业”也为家乡,带去了实惠,他的“不务正业”让人钦佩。其实,这些“不务正业”也正是他的正业——爱国爱港的事业。
  张恭立先生是一位非常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他爱好体育、文艺,而且有着相当高的水平,他当年曾几度获得华南师范大学象棋和乒乓球双料冠军。尤其会演奏钢琴、拉手风琴和吹口琴等乐器。自弹自唱,不在话下,如《十送红军》这首歌,时至今日,张恭立先生还能准确无误地将其唱出。曾有人评价他说:“能像张恭立先生这样开业余音乐会的人并不多。”足以显示出,张恭立先生在音乐上颇有造诣,而指挥合唱,更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享受,他说:“今年我六十七岁了,这届政协做完退休正好七十岁,我的一些朋友提议在我七十岁的时候,举办我的慈善个人音乐会。”这既是对生活的享受,也是对社会的另一种奉献方式。
  
  【人物简介】
  张恭立先生,嘉元(国际)有限公司东主、香港佛山工商联会秘书长、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常务副秘书长、香港汕头商会副秘书长、佛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荣誉主席、佛山海外联谊会副秘书长、佛山科技学院(佛山大学)校董会副秘书长、香港区潮人联会副秘书长,连续四届担任佛山市政协委员,1992年荣获佛山市第一批“荣誉市民”称号。
其他文献
山路崎崎岖岖,此时正当深秋时节,两旁的山花树果依旧苍翠欲滴,鲜绿如林,似乎寓意着此地虽系山区,却一片绿意,生机盎然,群山阻挡的是交通,遮掩不住希望,割断不了同胞互助的热情。经过九曲回肠的迂回穿梭,终于来到此次“星火—彩虹”活动的目的地——江西省宁都县湛田乡李村小学。  汽车还未驶入校园,欢迎声、掌声先飞了出来,一片欢庆的气氛开始弥漫开来,笑颜逐开的孩子们列着整齐的队伍,欢快地拍着手掌,热情洋溢地迎
期刊
人生因艺术而丰富,艺术因人生而发光。早在几十年前,艺术家向家华教授便选择了艺术这条路,避开尘世的喧嚣与繁杂,向家华教授开始沉醉于文化艺术之中,沉醉于山水画、书法及微雕等艺术创作之中。  他是书画界的“全才”,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甲骨文,各种字体信手拈来,颇有造诣;微雕艺术,这项被称为“绝技”的艺术,在向家华教授的手中,更是一次次地被演绎出来,神奇,一次次被向家华教授创造。  很多时候,为了完成
期刊
每当听到《狮子山下》这首歌时,人们都会被港人奋斗和互助的精神所感染。成长于狮子山下,深受狮子山精神熏染的林裕添先生自小禀受此种精神,作为狮子山扶轮社的创办者,他无愧于养育自己的土地,无愧于亘古不变的狮子山精神。  事业中,奋斗升华人生境界,服务中,助人点缀人生精彩,林裕添先生奋斗拚搏,积极进取,事业渐有所成;事业之外,他热心服务工作,关心弱势群体,心繋青年发展。正是:狮子山在,狮子山精神就在,香港
期刊
在大学时,她就倡导开展“认中关社”运动,积极参与推广普通话、组织同学阅读“毛选”,让更多人了解内地、从而热爱祖国;在大学时她还积极帮助穷苦人群,热心参与社会服务。基于大学时就在心中播下一颗爱国、服务社会的种子,进入立法会之后,她更是铭记居民的心声、努力为居民排忧解难——她就是全国人大港区代表蔡素玉女士。  采访中,蔡素玉女士给人的感觉是干练、随和、直爽,作为香港立法会少数女议员之一,压力自然很大,
期刊
国庆六十周年之际,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为团长的代表团,在北京参观了祖国盛大的阅兵仪式,常年奉献于体育、文化界的贝钧奇先生是其中成员之一。  站在天安门城楼一个显眼的位置上,看完建国六十周年盛大阅兵仪式的贝钧奇先生,心里充满着感慨,充满着振奋,也充满着对祖国的骄傲和自豪。  他感慨,因为60年沧桑巨变,新中国走过了可喜的六十年;他振奋,因为60年来,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
期刊
俗话说妇女顶半边天,在香港,毕生孜孜不倦为妇女的权益呼吁呐喊、服务工作、建言献策的林贝聿嘉,无疑是香港妇女半边天上的一面旗帜。世人熟悉敬佩她,理所当然,因为无论在服务上,她担任过政府及社团的职务上百个,还是政界上,她曾任立法局议员,湾仔区议会主席等要职,抑或荣誉簿上,她是太平绅士、“改革开放30年百名杰出人物”等。举世风行,天下谁人不识君?世人难以了解她,她的经历如此丰盛,工作如此多,纵然媒体争相
期刊
“四座屏息,众耳齐听,一笛飞声,万人如醉……”每当,陈鸿燕先生笛声一起,观众不再是在欣赏表演,而是在享受艺术,体验有限的音符中,蕴藏着的无限韵味。  在当今的艺术界,精通乐器,且把玩得炉火纯青的人,不计其数。然而,真正算得上艺术家的却凤毛麟角。从高明的表演者到艺术家,只有一线之隔,这条无形的界限,便是作品中蕴涵着真情实感,而不是机械地表演,作品具有独创性,而不是简单重复的模仿。  无疑,陈鸿燕先生
期刊
黄治文先生驰骋餐饮业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见证着香港这个“美食天堂”一步步享誉世界的同时,自己也是收获满仓。当事业稳定了之后,黄治文先生开始了世界各国之旅。潇洒的生活是他人生中的一大亮点。他是一位很懂得品味生活的人,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才能享受到人生的快乐。红酒,是黄治文先生闲暇、舒适生活中的“伴侣”,他是公认的一位餐饮界的成功人士,也是公认的一位红酒品鉴高手。    一场奋斗,创出餐饮新天地    
期刊
独立挺拔,直冲云霄的澳门观光塔,在夜色的装扮下,仿若从天上倒垂而至;魅力的澳门奥林匹克游泳馆,灯光闪起,远远望去,如水晶宫般绚烂多彩;还有澳门文化中心、澳门博物馆,个个庄严肃穆,气派非凡……这些澳门具有标志性的建筑,通达机电工程有限公司都参与了其中。作为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所有这些建筑里面,无一不渗透着邱金海先生的心血。  从电机起步的邱金海先生,一路发展至今,在建筑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在投资
期刊
香港的监狱,于内地而言总是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生长于香港的林珋先生,在监狱署(现称惩教署)的岗位上坚守了三十年,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坚守的不只是一种职业道德情操,执着的也不仅是一份社会责任感,更是一种用生命影响生命,以丰富资深的人生经验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豁达胸怀。他坦言:“几十年的职业生涯,说对社会贡献不敢当。”这只是谦逊之辞。在他的言谈中,笔者明显地感受到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又诚恳严谨的优秀本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