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燕:笛中天籁飞神韵 《梁祝》创举世无双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ment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座屏息,众耳齐听,一笛飞声,万人如醉……”每当,陈鸿燕先生笛声一起,观众不再是在欣赏表演,而是在享受艺术,体验有限的音符中,蕴藏着的无限韵味。
  在当今的艺术界,精通乐器,且把玩得炉火纯青的人,不计其数。然而,真正算得上艺术家的却凤毛麟角。从高明的表演者到艺术家,只有一线之隔,这条无形的界限,便是作品中蕴涵着真情实感,而不是机械地表演,作品具有独创性,而不是简单重复的模仿。
  无疑,陈鸿燕先生是一位纯熟的笛子表演者,更是一位激情饱满的艺术家。他幼年接触到笛子,一直以来勤练不辍,生命已经与笛子融为一体;他来自农村,体验过多种生活,每次演奏的作品,无不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或生活气息;他兼容并蓄,前无古人地将经典小提琴演奏的《梁祝》蜕变成笛子演奏曲。
  在陈鸿燕先生的手际唇边,一支小小笛子,不再是简单的乐器,而是承载着情感,表现着人文关怀,联繋观众的媒介,一个让自己如痴如醉的艺术纽带。正如香港中乐团的前总监关乃忠先生所说的一样,“他一个人就能把中乐团八十个人的感情,都不着痕迹地表露出来”。
  
  三个小鸭蛋 传奇的诞生
  
  广东台山市,被誉为“华侨之乡”和“音乐之乡”,生于此、长于斯的陈鸿燕先生与“华侨”和“音乐”都有着难解的缘分。其祖父便是“新宁铁路”的总工程师、著名的归国华侨陈荣良先生。因此,从小,陈鸿燕先生的爱国之情和对华侨的关切之情异于常人,这也成为他以后的音乐人生的艺术源泉。
  陈鸿燕先生与音乐的结缘,颇具戏剧性。当年在乡下,十二三岁的陈鸿燕还只是个放牛娃,负责帮助生产队看护鸭群。一年寒冬腊月,他光着脚丫在海边的沙滩上捡回三个鸭蛋,当时一大胆,没有交公,交给了当地的音乐老师陈品豪的儿子。后来,陈品豪先生见他家庭困难,送了一把笛子给他,谁知这一支笛子竟然引领他走上了音乐之路,更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人生有时候真的奇妙,似乎我与笛子结缘是上天注定的一样,三个没有上交的鸭蛋,换来了一生的转折。”陈鸿燕先生无不感慨地说,“当时拿到笛子,也不懂得怎么吹,只是很喜欢,爱不释手,天天瞎吹。”在陈品豪先生的引导下,他开始慢慢步入正规音乐之路。正是:踏遍青山情未减,五十年来载笛缘。带来神韵享世人,邂逅原来是偶然。
  后来,在陈品豪先生的鼓励下,陈鸿燕先生决定南上广州学习,进一步提高吹笛子的技巧。“当时虽然家里穷,但是父亲非常支持我去广州。我就怀揣着5元钱来到广州。”不久,陈鸿燕考上了现今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笛子专业,师承陈添寿老师和罗德栽教授。毕业后,陈鸿燕先生前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前前后后在海南工作生活十年之久。1979年,陈鸿燕先生来到香港,很快被聘为香港中乐团笛子乐师,此后,他便扎根于香港,成为香港音乐界一时风云人物。
  期间,陈鸿燕先生秉着“学无止境”、“精益求精”和“转益多师”的艺术探索之路,先后求艺于中国笛子大师赵松庭门下,赵松庭先生更是特地为他设计U(型)低音大笛(亦称弯管大笛),并嘱托他首先在香港地区推广普及,进一步为完善中国民族管弦乐团的低音声部而共同努力。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经常与当代笛坛巨擘(俞)逊发、(蒋)国基、周林生等相互交流艺术经验,切磋技艺。
  就这样,靠着不断地执着,痴狂地学习钻研,陈鸿燕先生将笛子掌握得炉火纯青,在多年的实践中,博采众长,并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演奏技巧全面,音色纯净优美,感情细腻,收放自如,兼具南北两派的风格特点。业界专业人士曾经评价他的笛子演奏:“你到全世界每个地方,人们都会接受你的音乐。”这样一个雅俗共赏的评价,可谓是对一个艺术家最高的评价。
  纵观陈鸿燕先生艺术之路,固然是“三个鸭蛋”开启的,但是真正的成功,还源自于他那份对艺术的执着。在乡下,穷得揭不开锅,他没有放弃;到了海南,生存环境也极为恶劣,他亦一日未曾停辍练习,不管什么条件下的不离不弃,痴心追求完美,是他对笛子的爱,对艺术的执着。
  
  笛韵飞翔千万里
  鸿燕过处见情真
  
  陈鸿燕先生是一个执着的艺术家,更是一位颇具天赋的艺术家。早在乡下时,他已经是闻名乡里的小音乐家了;在求学期间,曾代表广东文艺界出席“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担任笛子独奏,深获好评;来到香港后,他一直活跃在香港乐坛,连连首演名牌大曲,诸如大型笛子协奏曲《走西口》、《诗韵三章》等。罗德栽先生对他的评价说:“吹奏大笛雄健潇洒,气质不凡,如果说高音笛能吹出穿云裂石之美妙音质,那么陈鸿燕吹奏之低音大笛则雄浑通透,含蓄温润,令人荡气回肠。”
  陈鸿燕先生定居在香港,但他的笛声伴随他一颗艺术的心,早已经走遍五湖四海。近三十年,他在香港、深圳、广州、海南、江门、台山、肇庆、南宁、合肥、天津、哈尔滨、渖阳及台湾都举办过个人独奏会,每次演出都得到听众及音乐界的好评。今年六月十二日已订下在香港又举办个人独奏会。并多次随香港中乐团到世界各地演出。1990年5月应澳门文化学会之邀,赴葡萄牙演出。1996年6月随香港中乐团往美国巡回演出,在美国林肯中心音乐厅独奏俞逊发名曲《秋湖月夜》。
  1988年7月,在参加马文先生指挥的“张晓峰作品音乐会”首演笛子协奏曲《诗韵三章》,陈鸿燕先生的演奏令人耳目一新,其卓越娴熟之技巧,深得乐界之推崇,报界曾以“潇洒典雅”誉之,张晓峰先生于音乐会后兴奋得赋诗一首为赠:“诗韵三章遇能人,鸿燕一曲四座惊,莫道关山万里隔,世上处处有知音。”1989年8月,他又参与香港中乐团团长黄安源指挥之“江南春——陆春龄笛艺六十年”音乐会,与陆春龄大师同台演出陆氏作品《今昔》及《水乡新貌》,深受陆氏及乐评人赞赏。
  真正让陈鸿燕先生步入艺术家的行列,则是来源于他多年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满怀激情地创作了多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当年,他有感于先人造铁路,保护铁路的艰辛,写了一曲《铁魂》。他说:“最开始曲名叫《新宁铁路的回想》,后改为《铁路之魂》,最后定为《铁魂》。”《铁魂》这个作品歌颂了华侨的爱国、拚搏精神,并以广东音乐形式谱写,该曲成功地塑造海外华侨在国外,对着茫茫天海发出浓烈思乡之情的意境。
  当年,他回忆起1959年乡村的生活,亲眼看到农民开荒造田,愚公移山的劳动场面,真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然后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为家乡大型歌舞剧《台山颂》写出了《丰收锣鼓》一曲,该曲再现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建设社会主义”的情景,把农民丰收的景象,尽在音符中表现了出来,该曲获得多项重要奖项;在“非典”期间,他创作的《问苍天》一曲,更是体现了陈鸿燕先生的人文关怀。对于这些创作,他说:“只有经历过严寒的人,才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同样,这些都是我个人生活和情感经历的真实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陈鸿燕先生也不例外,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人生的热爱才是他艺术的不竭源泉。
  
  六孔奏出梁祝句
  意蕴无改更情深
  
  然而,最能体现陈鸿燕先生的艺术才华和艺术创造力的,当属他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克服转调、复杂技巧、情绪大幅变化等高难度,成功移植笛子协奏曲《梁祝》。当年,作为观众的陈鸿燕先生在台下聆听小提琴演奏的《梁祝》后,脑海里闪出一个念头,作为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如果用笛子演奏出来,将会怎样呢?等到他拿到谱子,反复酝酿后,竟然石破天惊地将小提琴演奏时的意蕴,原汁原味,一个音不变地用笛子演奏出来。此举一处,名噪一时。业界人士评价:“每次陈鸿燕先生演奏时,恰如江南水乡牧童牛背横吹,吹的是越剧《梁祝》,乡音自然,纯朴清新;虽不似小提琴的柔美,却依然悠扬动人,别有一番风景。”
  因此,无论陈鸿燕先生去哪儿,《梁祝》往往作为压轴节目,无论是演出,还是灌录的CD都极受欢迎。正是因为难度高,到目前为止,任何意欲用笛子吹奏《梁祝》的演奏者,都无法曲尽其妙,难望陈鸿燕先生的项背。“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的民间乡村,我自己就是在这种地方长大的,所以我能把握其中的感情,没有这种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是难以把握《梁祝》的意境的。小提琴有多根线,表现形式很宽泛,而笛子只有六个孔,而每到一个段落就顺着过门利落地换另一根笛子转调,似乎就是为笛子而谱写似的。”
  有一次,陈鸿燕先生在上海录制《梁祝》,在录制过程中,录制师(吴天池)被他的音乐感动得眼泪直流,并噙着泪说:“你这个鸿燕,把我感动死了,想不到香港还有这样的笛子艺术家。”
  
  踏遍青山人不老
  传艺传情也传心
  
  “艺精者必痴”,陈鸿燕先生与笛子之间的感情,一字以蔽之——痴。正因如此,演出成为了他生活中最大的享受,他常笑言:“我什么都不会,只会摆弄笛箫这几个孔,就是认认真真地将心思花在了笛子上,咬住青山不放松,尽量让自己的技术逐渐提高。”
  这种执着的艺术精神让陈鸿燕先生永远不知疲倦地走在艺术之路上,他说:“我来自农村,有浓郁的农村情怀,很多题材都是来自农村和农村生活。我经常走访各地的农村,将各地的民歌录制起来,从东北的兴安岭一直到海南的五指山,都有我的足迹。而每一次的演出,都是自己重要的经历,我一次都不会马虎,所以每次我都难以忘怀。能够给听众以享受,便是我人生最大的享受。投身到笛子中,我绝不回头!”很多时候,陈鸿燕先生练笛,一吹便是八九个小时,如痴如醉,竟不知疲倦。
  除了痴迷在演奏、创作之外,陈鸿燕先生还非常热衷于音乐教育和国乐的推广工作,现担任香港浸会大学音乐系、香港演艺学院、城市大学、香港音乐专科学校的笛子导师;1994年起,他还开始接受上海音乐学院邀请,出任该校香港地区的音乐定级考试委员会委员;2001年,应香港中国器乐考级协会之聘,任评审委员;2002年,应中国民族管弦学会的聘请,出任第一届名誉理事;2003年,应中国民族音乐在线“华音”网站之邀,为“华音”网站艺术专家团竹笛专家。对于弘扬国乐,培育香港青少年笛子演奏贡献良多。现如今,陈鸿燕先生已经是桃李满天下了,很多学生都成为国内或国际音乐的知名人士。这些成才的学生也懂得感恩,每次回来都会登门拜访他们的恩师——陈鸿燕先生。
  陈鸿燕先生喜欢结交朋友,来港三十余年结交了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全国各地的笛子演奏者,并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取他人所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自身演奏水平。海内外不计其数的制作笛子的师傅中,很多他都认识。所以,他得以珍藏了几百根制作精良的笛箫,甚至同一调都有几十根适合于演奏不同风格、不同音色和力度的笛箫。很多较好的笛箫,他都爱不释手,寸步不离,甚至抱着睡觉,如获至宝。
  而对于子女的教育,陈鸿燕先生也极为严格,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艺术修养。两个孩子都学习钢琴,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势必将家族良好的音乐传统传承下去。
  “人生到处知何以?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未来,陈鸿燕先生计划在国家大剧院开个人独奏会,让自己的笛声飞扬在更多地方。陈鸿燕先生的艺术之路在漫长之中,绽放新的光彩。
  
  【人物简介】
  陈鸿燕先生,祖籍广东台山,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笛子专业,1979年来到香港,现为香港中乐团低音大笛首席笛子演奏家,香港浸会大学音乐系、香港演艺学院、城市大学、香港音乐专科学校笛子导师。经常前往内地及世界各地演出,获得一致赞誉。其前无古人地用笛子演奏出小提琴原调的《梁祝》,成为音乐界的一个经典。
其他文献
【本刊讯】香港友好协进会2010年新春团拜酒会暨午餐演讲会于2010年2月26日在中环四季酒店大礼堂隆重举行。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中联办副主任黎桂康,外交部驻港副特派员詹永新,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中联办主任助理王如登、台湾事务部部长唐怡源、社团联络部部长郭铁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俱孟军,入境处处长白韫六,审计署署长邓国斌,香港中国企业协会总裁冯洪章,中国贸促会驻港首席代表董嘉扬担任主礼嘉宾。特首
期刊
有人称他为“民间能源大使”,因为他纵横多国开发能源,以民间能源发展合作促进国家关系融洽默契;有人称他领导的顺兴集团为电力能源行业的领头羊,旗下工厂开遍国家电力能源丰饶之地;古语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正是对他最好的总结和形容。  作为香港顺兴电力及输变电设备有限公司的总裁,冼纬中先生心怀丘壑,高人一等的智慧和胆略于温厚的谈吐之中展露无疑,令人钦叹。  21世纪,和谐和发展是主题,而只有整个世界
期刊
十八,本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数字,但是在一些香港舞蹈爱好者眼中,这个数字却十分特别,它代表健康,代表开心,代表舞者们心灵的狂欢——就是在三年前,“十八舞会”的名字不胫而走,香港旺角弥敦道创兴广场的18楼,因为一个不分白天黑夜的欢乐舞会,而具有了不同的意义。  然而,这样一个特别的欢乐舞会,却是源于一个普通舞蹈爱好者对舞蹈执着的兴趣和梦想。三年前,从加拿大归来的林志强先生,以独特的构思创办了“十八舞会”
期刊
在听泉馆画廊,琳琅满目的各类收藏品,让人赏心悦目,主人黄北金先生谈起艺术品来滔滔不绝,其喜悦陶醉之情溢于言表。随着他的一一介绍,笔者也随同他一起欣赏,徜徉在书画的艺海里,视觉上享受着一场艺术盛宴。  黄北金先生与书画家、艺术品的结缘其实是机缘巧合,他从一个自主创业的商人到一个艺术品的收藏家,纯属是因为对艺术的热衷喜爱,艺术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种种享受和品味,更是因为他从艺术中领悟的人生哲理和经营之道
期刊
山路崎崎岖岖,此时正当深秋时节,两旁的山花树果依旧苍翠欲滴,鲜绿如林,似乎寓意着此地虽系山区,却一片绿意,生机盎然,群山阻挡的是交通,遮掩不住希望,割断不了同胞互助的热情。经过九曲回肠的迂回穿梭,终于来到此次“星火—彩虹”活动的目的地——江西省宁都县湛田乡李村小学。  汽车还未驶入校园,欢迎声、掌声先飞了出来,一片欢庆的气氛开始弥漫开来,笑颜逐开的孩子们列着整齐的队伍,欢快地拍着手掌,热情洋溢地迎
期刊
人生因艺术而丰富,艺术因人生而发光。早在几十年前,艺术家向家华教授便选择了艺术这条路,避开尘世的喧嚣与繁杂,向家华教授开始沉醉于文化艺术之中,沉醉于山水画、书法及微雕等艺术创作之中。  他是书画界的“全才”,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甲骨文,各种字体信手拈来,颇有造诣;微雕艺术,这项被称为“绝技”的艺术,在向家华教授的手中,更是一次次地被演绎出来,神奇,一次次被向家华教授创造。  很多时候,为了完成
期刊
每当听到《狮子山下》这首歌时,人们都会被港人奋斗和互助的精神所感染。成长于狮子山下,深受狮子山精神熏染的林裕添先生自小禀受此种精神,作为狮子山扶轮社的创办者,他无愧于养育自己的土地,无愧于亘古不变的狮子山精神。  事业中,奋斗升华人生境界,服务中,助人点缀人生精彩,林裕添先生奋斗拚搏,积极进取,事业渐有所成;事业之外,他热心服务工作,关心弱势群体,心繋青年发展。正是:狮子山在,狮子山精神就在,香港
期刊
在大学时,她就倡导开展“认中关社”运动,积极参与推广普通话、组织同学阅读“毛选”,让更多人了解内地、从而热爱祖国;在大学时她还积极帮助穷苦人群,热心参与社会服务。基于大学时就在心中播下一颗爱国、服务社会的种子,进入立法会之后,她更是铭记居民的心声、努力为居民排忧解难——她就是全国人大港区代表蔡素玉女士。  采访中,蔡素玉女士给人的感觉是干练、随和、直爽,作为香港立法会少数女议员之一,压力自然很大,
期刊
国庆六十周年之际,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为团长的代表团,在北京参观了祖国盛大的阅兵仪式,常年奉献于体育、文化界的贝钧奇先生是其中成员之一。  站在天安门城楼一个显眼的位置上,看完建国六十周年盛大阅兵仪式的贝钧奇先生,心里充满着感慨,充满着振奋,也充满着对祖国的骄傲和自豪。  他感慨,因为60年沧桑巨变,新中国走过了可喜的六十年;他振奋,因为60年来,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
期刊
俗话说妇女顶半边天,在香港,毕生孜孜不倦为妇女的权益呼吁呐喊、服务工作、建言献策的林贝聿嘉,无疑是香港妇女半边天上的一面旗帜。世人熟悉敬佩她,理所当然,因为无论在服务上,她担任过政府及社团的职务上百个,还是政界上,她曾任立法局议员,湾仔区议会主席等要职,抑或荣誉簿上,她是太平绅士、“改革开放30年百名杰出人物”等。举世风行,天下谁人不识君?世人难以了解她,她的经历如此丰盛,工作如此多,纵然媒体争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