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轻,就是孤独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lytek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杰夫·戴尔写了很多怪书。他的书怪,因为很难归类。他这个人也很难被归类。他被《每日电讯报》称为“英国最优秀作家之一”,却非常不像英国作家般自矜,来中国的第一件事就是约人打兵乓球,还赢了其中一位。他写书也不务正业,《懒人瑜伽》关于旅游、《然而,很美:爵士乐之书》关于爵士乐、《此刻》关于摄影、《索娜》关于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潜行者》,都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或两者都不是。他喜爱电影、音乐和羊角面包,但他最爱的还是闲散和大麻;他热衷,并多少也有点擅长泡妞……
  现年55岁的他仍然跟妻子到处游走,居无定所。他的文学和他的人,都在一个游离不定的状态。一个永远在旅行的人。
  在《懒人瑜伽》中他写自己在新奥尔良,有一天看着火车驶过,火车极其慢,慢到他有时间考虑要不要跳上去,跟着火车随便去哪里。他一直在考虑,直至火车一节节过去,最终消失。回到寓所,他让自己小说里的人物跳了上去。
  他的书大概如此,有时很难分辨到底是他跳了上去,或者只是另一种虚构的补偿。而无论如何,所有的文学终究起源于一个人随便跳上了一列车,无论现实里他有没有跳上去(通常没有)。
  在上海的那几天,杰夫·戴尔和中国作家陈丹燕谈起了旅行。旅行是走路,但同时也是一个人静止下来的状态,不停地走的人,最终会在迷失中看见自己的位置。
  问: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要旅行?
  杰夫·戴尔:用一句英国俗话来说,因为“这完全不在我的血液里”,这是我父母根本没有做过的事请。我父母现在已经去世了,他们这辈子从来没有坐过飞机,我要说这个,是因为在我最初的感觉里,我像一棵树一样扎根在一个地方不动。有时候我们会在英国的一些海滨小镇旅行度假,那些小镇的天气非常差,所以每次度假都非常糟糕。这些假期对我父亲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因为这要让他做一件最讨厌的事情,那就是花钱。
  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很大,你可以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所以我每次出国旅行都喜欢呆上很长一段时间,这样既可以接触了解新的环境,也可以继续保持自己的固有习惯。自从旅行之后,我就对英国有了新的认识,我觉得英国并不一定非要是这种样子,这是我出国以后才知道的。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你去过美国之后就会知道,美国人的态度很坦率,他们喜欢说,“好的,问题是什么?”无论如何他们都会给一个肯定的答案。而在英国,人们则会说,“不行,你就别告诉我问题是什么”。你会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种更切身的体会。旅行的另一个好处是,如果你旅行得越多,你就会发现,你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陈丹燕:如果你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城市的话,你是不会认识这个城市的,就像你活一辈子不会照镜子。举一个例子,第一次欧洲旅行时我去了西班牙,我发现那里的房子为什么这么像我小时候长大的街区的房子?我在淮海中路和湖南路附近长大,在上世纪 40年代那里盖了很多西班牙式的房子,我以前不知道西班牙的窗户是这样的。所以说,它给我很大的好奇心,到底是什么造成上海这个城市跟欧洲很像呢?所以我想要了解这个城市,就是我自己生活的城市,这是一个启迪。
  杰夫·戴尔也一直说,一个人像是一个侦探,然后他找啊找,最后发现要找的是他自己,我觉得这一点我也有体会,等旅行去过很多地方之后,会突然发现,原来你想看的那个东西不是罗马、希腊,其实你想看的是你自己。
  杰夫·戴尔:有关旅行的一切教条都很简单,甚至都是陈词滥调。比如说,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国家,而我却来自最富的国家之一,有时我会去的一些地方是那么贫穷,但总的来说,让人更惊讶的是,我在街上竟然不会被抢劫,也不会被人抓去当食物吃掉。我想说的是,全世界的人,不管他们有多穷,本质上都还是心肠非常好的人。我并不是一个很天真的人,但我还是知道,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好人——除了在中国。开个玩笑啦。
  问:现在中国有很多年轻人在毕业以后,会花一年的时间去旅行而不是去找工作或深造,你觉得这部分人是不是在逃避现实?
  杰夫·戴尔:(在英国)一般来说,年轻人会经常去印度、东南亚这些比较便宜的国家,在这一年当中他们会碰到很多问题。我自己到 40岁才去了印度和东南亚,那时候觉得这些地方太好了,而年轻人去的话会面对很多的问题,需要做很多判断。我认为,家里背景比较安定的话,去这些地方旅行可以让你摆脱一下安全的环境。走出去会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我不会觉得这是在逃避现实。
  问:怎么看一个人的旅行,你们会享受那种孤独感吗?
  杰夫·戴尔:不,我是独生子,小时候如果出去玩,结束了以后还得回家跟我的父母在一起,所以这一辈子就是在找玩伴。我觉得自己 11岁以前就已经经历过所有的孤独。至于旅行,如果你跟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一起出去的话,你的注意力可能就会集中到另一个人身上。如果说你要跟周围的环境做出一种个人的回应,最好还是回到一个人的状态。
  陈丹燕:对的,我不是一个爱热闹的人,我觉得最怕被打扰的时候,就是跟自然发生联系的时候。完全陌生的风光会很强烈地刺激你身体里面的动物性,作为动物,一些自然的东西会慢慢浮现出来,这时候如果旁边有一个人,他必须也要有这样的联系和感觉,如果没有,你就会觉得身边的人很烦。
  那时候我就会说去厕所,其实我是去外面走一圈。所以说,有时候我会选择自己去旅行,经历非常孤独的时光,黄昏的时候你看到一个个男人都拿着面包回去,但是你自己呢,你无家可归。这是很孤独的感觉,但如果你过不了这一关,你所有的和旅行地的联系也会断掉,两害取其轻,这个轻就是孤独。
  杰夫·戴尔:所以,一个人去旅行的时候总有爱情的感觉,一个新的地方能有新的可能性,虽然这种可能性会马上破碎。旅行也是探险,包括情感上面的。
  陈丹燕:其实旅行文学开始得非常早,有一本书叫《当女人开始旅行》,就是在希腊女诗人萨福的时代,他们边走边写诗,那是最早的旅行文学。现在不一样了,不再像那个时候欧洲的贵族子弟才能去旅行,大家都可以旅行,每个人旅行之后都有心得,然后这些旅行书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看。中国的情况差不多,但是我们经历了一个我认为非常奇怪的阶段——大家都认为你一个人去旅行,你是不是找罗曼史?有人觉得我一个人旅行就要在路上发现一个男朋友,这可能是比较曲解的。其实旅行文学终级的目的就是,我想要认识我是谁,我在自己住的地方找不到,就开始去外面找。其实旅行文学的指向就是自己的内心。   杰夫·戴尔的作品《寻找马洛里》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一章的内容突然变得超现实、他去了一个城,那个城所有的动作都是静止的,但都是日常生活当中的静止,有的人喝水喝到一半,有的人正好在过马路……这是我在旅途当中感受过的。我觉得这是一种旅行的方法论:当你没有看到细节的时候,你的旅行基本上就是白搭,因为你眼睛过滤了太多的东西,但是心里面没有留下来;如果你看到一个细节,这个细节你有所感受,这个就是你所收获的。


  有句话说得非常好:如果整个城市在运动的时候,它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因为它静止了,它诞生了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美,而且有点凄凉。如果某人在旅行当中对细节有感受,就会认识到这句话的含义。
  杰夫·戴尔:罗曼史可能是另外的一种需求。我觉得人类有对新地方认识的一个需求,想要找到一些新东西、新的经验来改变我们自己。但它不是我们在电影里面看到的那种,有一天对他们的人生造成了非常戏剧性的转变,这是非常夸张的。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含蓄、非常微妙的对人生的一种憧憬。在一些地方你会觉得时间已经静止,尤其是你去一些有宗教力量的地方,你会发现自己会被那种气场吸进去。虽然我自己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也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但是我每次看到这种地方,就会觉得它是一种磁场。这其实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朝圣,不是具体地点上的朝圣,而是一种模糊意义上的感觉上的朝圣。在我们西方可能已经到了一种后宗教的时代。
  问:陈丹燕也有过这种感觉吗?
  陈丹燕:有,更多的是发生在非常强大的与自然接触的过程当中,好像对一个神灵有感觉,比如说在爱尔兰的大海旁边,当飞机飞过积满雪的荒野上,那时候我非常感恩,我感谢某种造物主,他让我跟自然有联系,那种感觉非常奇妙,也非常亲切。我就像是具有信仰的人幻想看到上帝或圣母时的那种感觉,眼泪就哗哗往下流。
  杰夫·戴尔:我第一次感到时间凝固的时候,是在法国北部的一个地方,那是一战中一处著名的战场,名叫索姆,当时战死了 6万多名英国士兵。那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地方,有一座纪念碑,因为重大事情在那里发生过。你可以用金属探测器探测地下的金属片以及打坏的枪。你去这样一个地方,就算没有什么历史认知,也会感觉到这个地方会有巨大的力量。自然和历史意义两者同时交融在一起,非常有吸引力。
  另外就是没有历史的地方。我出生在英国小岛上,我去美国的西北部发现自己在一个非常荒凉、非常大的空间上。我很喜欢沙漠,沙漠对我有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因为整个人的架构就很像沙漠上的植物,沙漠本身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地方,沙漠是离历史最远的一个地方,同时历史是不重要的。
  陈丹燕:人在沙漠面前和大海面前都会显得非常渺小,这是人类在自然面前本来应该处于的位置。因为我们在城市里长大,就老觉得自己很大,其实这种大是没有用的,就是破坏自然的大,有一天如果惩罚到来,我们全会被淹死掉的,我相信我们全都是坏人。
其他文献
导演郭敬明说,《小时代》本来就是拍给女孩看的电影。监制柴智屏说,男生那么帅,拍一些慢镜头嘛。  从成品来看,郭敬明是一点儿都没浪费男演员们的美好的外貌和青春的肉体,慢镜头长镜头大特写,各种美男出浴,各  种秀腹肌秀人鱼线。只要你走进电影院看《小时代》,都有机会体验到短短一两个小时里姑娘们花痴的尖叫声,特别提神醒脑。从女神到男神,从四小花旦到天涯四美,人们对于美好外在的追求其实一直没变,变的是女性对
期刊
越来越多年轻人宣称:“我从不看电视!”  电视位居家庭客厅正中央,在过去几乎是一家休闲的最佳娱乐方式。大家坐在沙发前,茶几上摆着零食,看电视剧,看综艺晚会,一起说道说道。更不用提春节联欢晚会,那几乎是除夕的一项传统民俗了。可是现在,年轻人更愿意窝在屋子里上网,网上什么都有,电视在渐渐地失宠。  而最近,市场研究机构尼尔森(Nielsen)最新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网络也能提升电视的收视率。  尼尔森
期刊
光看海报,人们会以为《激战》是一部以拳击为题材的电影,实际上,《激战》讲述的是MMA,也就是综合格斗。这是一种规则极为开放的竞技格斗格斗运动,简单来说就是在打斗过程中,拳击、巴西柔术、泰拳、摔跤、空手道 ……总之一切你想得到的拳种都可以运用其中。这种格斗方式对选手要求极高,但出来的效果却极好看,因为开放,因为多元。美国很多电影都是以 MMA为题材拍摄的。  而在亚洲,《激战》是第一部。  对导演林
期刊
那天,叶锦添接到了李安的电话。大导演说:“你真幸运,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看我,只能拍电影,有怨无路抒。”李安指的是叶锦添的个人艺术展。6月至 9月,叶锦添的个人艺术展“梦渡间”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举办,展出了近两百件叶锦添的摄影、录像和装置作品。  叶锦添对这个展览非常看重。他被人们所熟知的身份是电影和舞台设计师,但他觉得那些并非真实的自己。做电影不纯,做舞台也不纯,做艺术展览却可以收录他自己个
期刊
从小有一颗文艺的心,即使念机械科也没有磨灭文艺之路。赵树海在台湾是家喻户晓的演艺界大腕,70年代校园民谣全盛期,他是“民谣风”的主力歌手,1979年出演第一部舞台剧,1981年开始演电视剧,只要参演就是男一号。1983年他将一个拉不到任何广告的社会教育类节目做成全台湾收视第一。  可是现在,他是当红小生赵又廷的爸爸,他喜欢讲道理,喜欢说话,被亲切地称为“赵爸”。采访时刚好赶上吃饭,他接过经纪人递来
期刊
暑期到了,又是一个学生们集体在烈日下训练车技的季节。学车理所应当选择手动挡?自动挡车型简单好学?这看似是驾驶学习的问题,但事实上随着汽车技术和用车需求的改变,自动变速箱渐渐为更多汽车厂商所使用,我们需要了解技术变化到底带来了哪些影响,才能更好地与车为伴。  从前,自动变速箱可能是一辆车是否高级的标准之一,但是随着自动变速器在家用轿车市场上的普及,同一款车型经常会拥有两种变速器可供选择。除了机械结构
期刊
年纪最大的“萌班长”  “我的毕业季没有‘疯狂’,我更知道自己要什么了。”  “你在毕业前做过最疯狂的事情是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李小萌顿了几秒钟 ,说“没疯狂过。” 和同期毕业的 90后相比,85后的李小萌虽然一脸“萌相”,身上却多了些稳重和成熟。由于进入中戏学习的时间比同龄人晚,她的年纪是一班之长,自然也就担任起班长的角色。“我在上大学时已经过了青春期那个阶段了。不过说起疯狂,我们在毕业前
期刊
“不正常的人”有三个源头,他们由历史上的三种人转变而来:一是“畸形人”,它不是指生理上有缺陷的人,而是对法律构成了障碍的人;二是“需要改造的人”,即某些桀骜不驯者,拒绝纪律的要求,等等;三是“手淫的儿童”,人类应从身体快乐原则出发,批判压抑理论。  ——《不正常的人》作者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  话说在 2013 MTV音乐录影带大奖的红毯上,Lady Gaga居然稳健地走起路来,再也没有摇摇晃晃
期刊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父辈固然能开辟出一条罗马大道,但哪个星二代愿意一辈子笼罩在父辈的光环中呢。抗争,逃避,不愿提起父母,这是星二代在出道之初最大的功课,但父母从小的熏陶却是他们逃不掉的,这才是他们在演艺圈的根,跟名气无关。  杜淳 -杜志国  《雍正王朝》的年羹尧  杜志国与杜淳这对父子档名气颇大,作品数量也绝对算高的。杜淳的父亲杜志国是内地著名影视演员杜志国,从艺至今已经三十多年的杜
期刊
“今晚干嘛?”  在自由发挥乐团的阿达眼里,这句话是身边朋友们的口头禅。“夜宵,夜店,夜唱,其实台湾的年轻人的假期夜生活蛮无聊的。朋友们常常互问‘今晚干嘛’,但却从来不会问‘今晚去哪儿’。其实,走出去,我们的夜生活会有更多选择。”  比如夜冲。  入夜,从一座山,冲向另一座山,中途实现自己的玩乐目标。这是李伯恩和阿达更喜欢的户外夜生活方式,为此他们出了一本旅行手册,把“夜冲”定义为一种青春热血的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