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不可忽视与回避的思想文化遗产,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他的文字以及在他的文字中蕴藏着的无限充实的思想使其作品长期以来一直饱受争议。并且在鲁迅的作品中经常会有最真实的情感的流露与体现。虽然鲁迅本人曾出面证明小说等内容与本人无关,但通过对鲁迅的学习与了解,引发了我对这一问题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鲁迅;作品;内心情感世界
著名文学家钱理群老先生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曾经说过这样的一番话:“鲁迅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的遗产,你可以不喜欢他,你可能这样评论他,那样评论他,但你要讨论20世纪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国思想,你就不可能绕过鲁迅,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存在。”如此可见鲁迅在中国文学界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同样作为一个文学界鼎鼎大名的人,他的生活与内心情感纠葛备受瞩目。在对鲁迅文学作品与情感的研究后,容易地得出鲁迅的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纠葛的情感世界的影响。
1.成长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作人,字豫才(豫山、豫亭)。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封建士大夫家庭。接受封建主流传统文化以卧薪尝胆矢志不渝为内涵的吴越民间文化的影响。经历了从大户人家到小康生活到困顿潦倒的家庭环境变故。在南京求学期间逃异地,行异路。最初进入江南水师学堂求学,后进江南陆师学堂名下的矿物铁路学堂继续接受教育,在受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的同时,接触西方的科学文化,接受进化论的启迪与教诲。并在求学期间创作出了处女作《戛剑生杂记》。
2.东渡
他在日本求学期间广泛接触西方现代思潮。曾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来由于对国运的担忧从事文艺工作和文化研究工作,并借此机会探索中国的出路,企图以文艺改造“愚弱的国民”,形成了他经典的立人思想。期间与其弟共同创作《域外小说集》,在《域外小说集》中鲁迅以客观的对外国小说的翻译,表现出了对文学的炙热的爱与追求,也为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爱情
鲁迅的第一任妻子朱安是一名与鲁迅门当户对的大家闺秀,即是说鲁迅的第一次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作为第一批完成思想启蒙的新青年,对于包办婚姻的厌恶与反对可想而知,但是由于父母的安排与家人的隐瞒,不知情的鲁迅只能与朱安完婚。这一段婚姻对于鲁迅来说是痛苦的、无意义的,但面对毫无责任的朱安,鲁迅没有办法提出离婚。与此相应的是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在《故乡》中,祥林嫂被迫改嫁于贺老六,祥林嫂在婚礼上的反抗与挣扎恰好完美的诠释了鲁迅对于他与朱安之间这场封建包办婚姻的不满与反抗。在这场婚姻中他想要挣扎、想要反抗,但是最后他只能接受,只能面对。
相比于鲁迅的第一次婚姻他的第二次婚姻则更能体现了鲁迅对于新思想的认同与自身的践行。鲁迅的第二任妻子许广平曾是他的学生,她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一位拥有新思想的女青年。她对鲁迅大胆而热烈的追求打动了鲁迅,使他们最后走在了一起并且有了爱情的结晶。当然在鲁迅的作品中对于这一段美好恋情的描述也可以找到对应。鲁迅在与许广平确定恋情的当天晚上便写下了《伤逝》一文。在《伤逝》中,涓生与子君同样都是完成初步觉醒的新青年,凭借着爱情走在了一起,进入了婚姻的殿堂。可是,现实的残酷和与理想的差异使他们最终还是分离。这篇文章的著述同样表现出了鲁迅自己对这场爱情的前途的不肯定和不确定。当他们幸福的在一起的时候,高长虹的内心却是无比痛苦的。高长虹也是鲁迅的学生之一,同时也是当时名声大作的青年作家之一。由于对高长虹才华的敬仰与许广平自己内心新思想的鼓舞,许广平经常与高长虹有书信往来,但这些都被高长虹错视为一种爱意的表达,所以在鲁迅与许广平结合之后,高长虹则做了一篇《给——》将鲁迅比作黑夜,自己比作太阳,许广平比作月亮,并以此来抨击鲁迅对许广平的爱情,同时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压抑情感。对于高长虹的举动与攻击,鲁迅并非不知道。在《故事新编》中的《奔月》一文中后羿的徒弟冯蒙觊觎后羿的妻子嫦娥以及其师的地位以及权力,遂心生恶念。后羿曾经给予冯蒙以机会,但其屡教不改仍旧心存歹念。相映于现实生活,高长虹就好比是《奔月》中的冯蒙,对许广平的爱恋使他无比渴求的希望得到她——老师的妻子。当然,在文章的最后冯蒙得到了应有的教训,而现实生活中高长虹也未能得逞。
4.政治
鲁迅在文学革命前后、他的彷徨时期和厦门-广州时期、“革命文学”论争前后、“左联”时期从事小说、杂文创作和社会文化活动。这一阶段里鲁迅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以小说的形式推动历史的发展。他的小说不仅是从文体革命到思想革命变化的标志,也是现代中国思想文化革命的实绩,鲁迅以小说的精神形式与小说创作者的身份参与历史的发展。在这段创作中鲁迅是帶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懑,怀着对人民和民族无限同情以及对中国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基础上去呐喊、批判、唤醒民众的。鲁迅的批判意识正是其以人民本位的立人思想的完美体现。他以着与传统的决裂和对现实的彻底的批判的姿态义无反顾的挺立着、战斗着。
那些关于爱与恨、光明与黑暗、艺术与思想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和我们阅历的增加渐渐成熟、改变,这样的改变、成长同样发生在鲁迅先生的生命中。当我们的阅历不断的丰富起来,当他的思想在我们心中不断崛起,当我们的生命跟随着他完成觉醒,我们对他的他的文章、他的创作的认识也就不断的得到了升华与改变。当繁华落尽时方能看出生命的颜色。而我只能在此写下此刻的对于鲁迅先生的认识与见解。这些观点或浅陋,或肤浅,但正如鲁迅先生对于祖国命运的承担一样,于虚妄中带着那一分真诚。 [科]
【参考文献】
[1]《战国策*齐四》——《冯煖客孟尝君》.
[2]钱理群.闲说鲁迅,2001-2-21.
[3]鲁迅.《彷徨》——《祝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3.
[4]鲁迅.《故事新编》——《奔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2-1.
[5]高长虹.《狂飙》——《给——》,1926,11.
【关键词】鲁迅;作品;内心情感世界
著名文学家钱理群老先生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曾经说过这样的一番话:“鲁迅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的遗产,你可以不喜欢他,你可能这样评论他,那样评论他,但你要讨论20世纪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国思想,你就不可能绕过鲁迅,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存在。”如此可见鲁迅在中国文学界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同样作为一个文学界鼎鼎大名的人,他的生活与内心情感纠葛备受瞩目。在对鲁迅文学作品与情感的研究后,容易地得出鲁迅的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纠葛的情感世界的影响。
1.成长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作人,字豫才(豫山、豫亭)。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封建士大夫家庭。接受封建主流传统文化以卧薪尝胆矢志不渝为内涵的吴越民间文化的影响。经历了从大户人家到小康生活到困顿潦倒的家庭环境变故。在南京求学期间逃异地,行异路。最初进入江南水师学堂求学,后进江南陆师学堂名下的矿物铁路学堂继续接受教育,在受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的同时,接触西方的科学文化,接受进化论的启迪与教诲。并在求学期间创作出了处女作《戛剑生杂记》。
2.东渡
他在日本求学期间广泛接触西方现代思潮。曾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来由于对国运的担忧从事文艺工作和文化研究工作,并借此机会探索中国的出路,企图以文艺改造“愚弱的国民”,形成了他经典的立人思想。期间与其弟共同创作《域外小说集》,在《域外小说集》中鲁迅以客观的对外国小说的翻译,表现出了对文学的炙热的爱与追求,也为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爱情
鲁迅的第一任妻子朱安是一名与鲁迅门当户对的大家闺秀,即是说鲁迅的第一次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作为第一批完成思想启蒙的新青年,对于包办婚姻的厌恶与反对可想而知,但是由于父母的安排与家人的隐瞒,不知情的鲁迅只能与朱安完婚。这一段婚姻对于鲁迅来说是痛苦的、无意义的,但面对毫无责任的朱安,鲁迅没有办法提出离婚。与此相应的是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在《故乡》中,祥林嫂被迫改嫁于贺老六,祥林嫂在婚礼上的反抗与挣扎恰好完美的诠释了鲁迅对于他与朱安之间这场封建包办婚姻的不满与反抗。在这场婚姻中他想要挣扎、想要反抗,但是最后他只能接受,只能面对。
相比于鲁迅的第一次婚姻他的第二次婚姻则更能体现了鲁迅对于新思想的认同与自身的践行。鲁迅的第二任妻子许广平曾是他的学生,她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一位拥有新思想的女青年。她对鲁迅大胆而热烈的追求打动了鲁迅,使他们最后走在了一起并且有了爱情的结晶。当然在鲁迅的作品中对于这一段美好恋情的描述也可以找到对应。鲁迅在与许广平确定恋情的当天晚上便写下了《伤逝》一文。在《伤逝》中,涓生与子君同样都是完成初步觉醒的新青年,凭借着爱情走在了一起,进入了婚姻的殿堂。可是,现实的残酷和与理想的差异使他们最终还是分离。这篇文章的著述同样表现出了鲁迅自己对这场爱情的前途的不肯定和不确定。当他们幸福的在一起的时候,高长虹的内心却是无比痛苦的。高长虹也是鲁迅的学生之一,同时也是当时名声大作的青年作家之一。由于对高长虹才华的敬仰与许广平自己内心新思想的鼓舞,许广平经常与高长虹有书信往来,但这些都被高长虹错视为一种爱意的表达,所以在鲁迅与许广平结合之后,高长虹则做了一篇《给——》将鲁迅比作黑夜,自己比作太阳,许广平比作月亮,并以此来抨击鲁迅对许广平的爱情,同时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压抑情感。对于高长虹的举动与攻击,鲁迅并非不知道。在《故事新编》中的《奔月》一文中后羿的徒弟冯蒙觊觎后羿的妻子嫦娥以及其师的地位以及权力,遂心生恶念。后羿曾经给予冯蒙以机会,但其屡教不改仍旧心存歹念。相映于现实生活,高长虹就好比是《奔月》中的冯蒙,对许广平的爱恋使他无比渴求的希望得到她——老师的妻子。当然,在文章的最后冯蒙得到了应有的教训,而现实生活中高长虹也未能得逞。
4.政治
鲁迅在文学革命前后、他的彷徨时期和厦门-广州时期、“革命文学”论争前后、“左联”时期从事小说、杂文创作和社会文化活动。这一阶段里鲁迅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以小说的形式推动历史的发展。他的小说不仅是从文体革命到思想革命变化的标志,也是现代中国思想文化革命的实绩,鲁迅以小说的精神形式与小说创作者的身份参与历史的发展。在这段创作中鲁迅是帶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懑,怀着对人民和民族无限同情以及对中国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基础上去呐喊、批判、唤醒民众的。鲁迅的批判意识正是其以人民本位的立人思想的完美体现。他以着与传统的决裂和对现实的彻底的批判的姿态义无反顾的挺立着、战斗着。
那些关于爱与恨、光明与黑暗、艺术与思想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和我们阅历的增加渐渐成熟、改变,这样的改变、成长同样发生在鲁迅先生的生命中。当我们的阅历不断的丰富起来,当他的思想在我们心中不断崛起,当我们的生命跟随着他完成觉醒,我们对他的他的文章、他的创作的认识也就不断的得到了升华与改变。当繁华落尽时方能看出生命的颜色。而我只能在此写下此刻的对于鲁迅先生的认识与见解。这些观点或浅陋,或肤浅,但正如鲁迅先生对于祖国命运的承担一样,于虚妄中带着那一分真诚。 [科]
【参考文献】
[1]《战国策*齐四》——《冯煖客孟尝君》.
[2]钱理群.闲说鲁迅,2001-2-21.
[3]鲁迅.《彷徨》——《祝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3.
[4]鲁迅.《故事新编》——《奔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2-1.
[5]高长虹.《狂飙》——《给——》,19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