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思辨能力培养的四个维度r——以英语写作课为例

来源 :现代英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z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文章探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四个维度,构建人才培养范式,促使知识导向转向项目导向、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个体式学习转向合作式学习、教考分离转向教考融合.
其他文献
文章结合民办高校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现状,提出从管理者、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求更好地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最终实现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目标.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英语教学在中国高校的普及程度不断提升.当前大学英语教育跟随时代发展不断优化,大学英语教师忽视思政内容的融入,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导致大学英语教学缺乏时代性.基于此,文章针对互联网+时代下大学英语课堂的革新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创新策略,促使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创新相结合,形成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
2020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掘英语课程及其教学方式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牛津英语词典》以汉语借词的形式所收录的一部分聚焦时代变化、紧跟社会热点的词条,为大学英语课程提供了“他者”视角下与时俱进的教学资源.课程思政视域下,文章建议从大学英语语法、语音、语义、语用教学层面挖掘《牛津英语词典》中汉源词的思政教育价值,丰富教学资源,深化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
在全球文化融合的背景之下,影视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成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之一.文章以电影《喜福会》为例,基于影视翻译的特点,探讨了“归化”和“异化”策略在影视作品翻译中的应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美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应用型本科高校旨在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近年来,我国教育部不断推进和指导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转型.作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科目之一,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效改革和优化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将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为背景,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和优化方式,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
大学英语可转移能力的培养不但是高等院校应用型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也是实现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积极探索.文章总结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并探索英语课程可转移能力的构建策略.
近年来,随着国家硬实力以及各国基建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增强,各国都对于“要致富,先修路”这一真理深信不疑.我国基建企业接到大量来自国内外的施工订单.鉴于此,文章以轨道施工类文本为语料,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探讨在翻译转换理论在轨道施工类文本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阅读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任务.长期以来,以线性思维和固化的篇章结构思维来贯穿英语阅读,已经无法支撑学生对英语阅读思维的全面理解,进而降低学生的英语认知水平.基于认知心理学、思维图式等理论,从构建“立体思维”英语阅读实践中,关注学生阅读自主性、完整性、逻辑性、发散性以及创新性等思维的融合,促进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形成.
文章将从中西认知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从微观层面(词和复杂句等)比较中外大学生英语写作语篇连贯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从而更好地改善中国学生写作的风格,更好地建构整篇文章的连贯意义.
网络时代的英语课堂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大学英语教育使用认知诊断评估来监控课程,并通过精心策划文化触发点,创造大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魅力.基于认知诊断评估的专业知识的显性培训和文化因素的隐性培训的文化路径有助于大学生建立积极、理性的自我认同,形成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