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与牛乳N-链寡糖组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来源 :食品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hear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人乳N-链寡糖组(human milk N-glycome,HMN)与牛乳N-链寡糖组(bovine milk N-glycome,BMN)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以C57BL/6J雄性小鼠为对象,首先在体外测定粪便菌群中与N-链寡糖相关的糖苷酶活性,并模拟粪便菌群对HMN与BMN的利用;然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MN和BMN处理组,灌胃21d后,测定盲肠内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含量,并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鼠粪便菌群中能够检测到β-半乳糖甘酶、α-岩藻糖苷酶及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等活性,且HMN与BMN均可被粪便微生物降解利用;体内实验发现,与对照组相比,HMN的摄入显著增加了肠道中总SCFAs的含量(P<0.05),而BMN组无显著变化(P>0.05);HMN与BMN的摄入均可显著影响鼠肠道菌群的组成,且两组之间也存在差异;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HMN的摄入降低了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而BMN的摄入降低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摄入HMN与BMN后Muribaculaceae_norank与副鞭毛菌属的相对丰度均降低,拟杆菌属及粪肠球菌属的相对丰度均升高,HMN与BMN组之间的拟杆菌属、粪肠球菌属相对丰度差异不明显;此外,与对照组和BMN组相比,摄入HMN增加了小鼠肠道菌群中乳杆菌属、Erysipelotrichaceae-Unclassified与大肠埃希氏菌属的相对丰度,而BMN组的阿克曼菌属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与HMN处理组.结论:HMN与BMN能够显著影响小鼠肠道菌群的构成,实验可为了解N-链寡糖的功能和未来婴儿配方奶粉的开发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为明确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允许添加至热加工肉制品使用的不同抗氧化剂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与其抑制肉制品蛋白质氧化和脂肪氧化能力之间的关系,分别测定8种抗氧化剂的体外抗氧化活性(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同时将其添加至热加工肉制品中,研究其对肉制品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TBARS)值、羰基含量
目的:探究超声预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儿茶素非共价/共价复合物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对SPI进行超声处理后,在不同pH值(3.0、7.0、9.0、12.0)下与儿茶素通过非共价/共价结合方式制备复合物,并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来验证复合物的形成以及蛋白与多酚结合程度,采用荧光光谱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
以酸面团典型菌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类食品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limentarius,Lpa)和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Lf)为发酵菌,探讨自然发酵酸面团(对照),3种单一乳酸菌和4种复合乳酸菌Lpa+Lp (1∶1)、Lp+Lf(1∶1)、Lpa+Lf(1∶1)和Lpa+Lp+Lf(1∶1∶1)发酵酸面团中乳酸菌数量和主要有机酸的变化,及其与酵母共发酵时对面包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单一菌种发酵
酚类化合物以游离态、酯化态和不溶性结合态存在于植物中,本实验通过超高压预处理紫色西番莲果皮(the peel of Passiflora edulis Sims,PEP),研究超高压预处理后PEP游离态、酯化态和结合态酚类化合物的多酚含量、抗氧化活性和细胞保护作用的变化,从而确定超高压预处理对PEP抗氧化能力及对HepG2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影响.结果 表明:经超高压处理后,不仅PEP 3种形态多酚的提取率显著提升,其游离态多酚和黄酮含量也明显增加,而酯化态和结合态的多酚含量明显减少.另外,超高压预处理
以柠檬香茅为原料,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酶辅助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CO2萃取法对柠檬香茅中的挥发油进行提取,对不同方法得到的挥发油得率、性状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的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6%、0.8%、3.0%.其中,水蒸气蒸馏法制备得到的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得到71种成分,香叶醇(25.476%)含量最高,其余含量较高的成分为β-香茅醇(13.942%)、榄香醇(13.813%)、香茅醛(7.936%
运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测定8个品种的蓝莓(包括6个高丛蓝莓:绿宝石、蓝美1号、海岸、莱格西、比洛克西、奥尼尔;2个兔眼蓝莓:括灿烂、园蓝)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VcCHS、VcCHI、VcF3H、VcDFR、VcANS结构基因及转录因子MYB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其对花青素合成的调控作用.结果 表明:VcCHS、VcCHI、VcF3H、VcDFR和VcANS基因对花青素的合成有调控作用,能够促进花青素的生成;但VcANR基因对花青素的合成有负调控作用,可使蓝莓花青素含量显著降低.MYB转录因子对花青素合成
采用宏基因组技术分析枣酒酒醅的微生物多样性及风味形成的功能基因.结果 表明:酒醅中共鉴定出微生物37个门、1247个属、3937个种,核心菌群主要是来自厚壁菌门、乳杆菌属的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类布氏乳杆菌(L.parabuchneri)等.直系同源群集(Cluster of Orthologous Group,CO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
为探究微波萃取条件下,萃取体系内微波能吸收和目标成分的传递机理,本实验针对微波辅助萃取蔓越莓花色苷的过程进行研究.依据电磁理论,建立萃取液微波能吸收模型,分析介电特性与萃取液微波能吸收规律;依据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萃取体系内花色苷传热传质模型,分析微波萃取体系内的温度和花色苷提取量分布和变化规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经微波处理后蔓越莓颗粒的微观结构.结果 表明:萃取液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因子及微波能吸收与微波功率呈正相关;对萃取液温度分布和花色苷提取量的变化进行模拟,发现微波功率越大,萃取液中心处
以百色红茶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溶液浸提法提取其中的总黄酮,并初步探讨总黄酮的理化性质.依据单因素试验结果,利用Box-Behnken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的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浓度65%、液料比62:1 mL/g、超声功率350 W、提取温度73℃、提取时间为35 min,在此条件下红茶总黄酮平均得率为13.77%,与回归方程预测值14.18%相当(<3%).稳定性测试表明,红茶总黄酮应保存于中性环境棕色试剂瓶中,应用过程中避免紫外线直射及强酸强碱环境.红茶总黄酮对多种自由基及离子具有良好的清
目的:以中性乳糖酶为原料,研究超高压处理引发酶活力变化与荧光强度的关系.方法:采用不同超高压条件(不同压力(0.1、100、200、300、400、500、600 MPa)和温度(室温(18℃)、20、25、30、35、40、45℃)下处理不同时间(10、20、30、40、50、60 min))处理乳糖酶,利用邻硝基苯-β-D-半乳糖苷法检测乳糖酶活力,荧光法检测乳糖酶分子内源性和外源性荧光强度的变化,皮尔逊双尾分析法分析酶活力与荧光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不同压力(0.1~600 MPa)和30℃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