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估算引入数学教材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几年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便明确指出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标准》对估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在第一、二学段中分别提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估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个人的认识。
一、结合教学,渗透估算的方法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臆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更具有合理性和准确性呢?小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关系十分密切,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做好估算方法的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方法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上,这种渗透则需要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估算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数感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具体就是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将一些估计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
常用的估算方法有:
(1)近似估算法。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
(2)规律估算法。就是运用各种运算定律、性质判断运算的结果,如判断9.4×0.18=1.692的结果正确吗?这个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因数(0除外)乘以一个比1小的数结果肯定比这个数小的性质,轻松地对结果做出推测和验证。用这种估算的方法就很适合验算一道题是否计算正确。
(3)联系实际估算法。如人数、租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速度比人行走要快得多。
二、走近生活,感受估算价值
过去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得更为广泛。估算要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或测量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要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够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的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一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
三、创设情景,增强估算应用意识
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能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增强他们自学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感悟方法,鼓励策略多样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利用估算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首先,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就是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计算结果如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说明答案是错误的。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对信息作出整体把握,并迅速运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以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达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让学生掌握调整策略。在估算中由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当运用调整策略,能保证估算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例如386 412,有的学生把386估成390,412估成410,390 410=800,结果约是700;有的学生则把386估成了整百数400,412估成410,400 410=810。估算策略不同,结果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让小学生具备初步的估算能力,需要师生一起增强意识,共同努力。要在引导学生实践、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初步的估算能力,以拓宽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的思路。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尝到估算的甜头,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
(作者电话:13985989970;邮箱:370285302@qq.com)
一、结合教学,渗透估算的方法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臆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更具有合理性和准确性呢?小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关系十分密切,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做好估算方法的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方法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上,这种渗透则需要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估算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数感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具体就是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将一些估计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
常用的估算方法有:
(1)近似估算法。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
(2)规律估算法。就是运用各种运算定律、性质判断运算的结果,如判断9.4×0.18=1.692的结果正确吗?这个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因数(0除外)乘以一个比1小的数结果肯定比这个数小的性质,轻松地对结果做出推测和验证。用这种估算的方法就很适合验算一道题是否计算正确。
(3)联系实际估算法。如人数、租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速度比人行走要快得多。
二、走近生活,感受估算价值
过去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得更为广泛。估算要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或测量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要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够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的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一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
三、创设情景,增强估算应用意识
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能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增强他们自学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感悟方法,鼓励策略多样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利用估算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首先,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就是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计算结果如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说明答案是错误的。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对信息作出整体把握,并迅速运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以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达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让学生掌握调整策略。在估算中由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当运用调整策略,能保证估算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例如386 412,有的学生把386估成390,412估成410,390 410=800,结果约是700;有的学生则把386估成了整百数400,412估成410,400 410=810。估算策略不同,结果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让小学生具备初步的估算能力,需要师生一起增强意识,共同努力。要在引导学生实践、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初步的估算能力,以拓宽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的思路。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尝到估算的甜头,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
(作者电话:13985989970;邮箱:3702853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