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坤:我每天都读《金刚经》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w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连续两次邂逅陈坤。本月12日乘一早的航班飞香港,去酒店的路上,听同行的人说,在行李提取处看见陈坤了。于是,给坤儿发短信,果然我们坐的同一架飞机抵港。他是来为电影《花花刑警》试装的。
  17日晚,工体茉莉酒吧露台,在好友赵琳的生日会上,见到陈坤,拥抱、寒暄。他黑色衬衣,黑色领带,打扮得很有型。他说本来要去香港拍戏,临时有了变化,能来参加赵琳的生日会,很高兴。他和赵琳的友情建立于《别了,温哥华》。
  与陈坤的这次对话,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一直没发在博客上,是因为那天跟他聊的话题很深,甚至有一点抽象。不是几段话能写出来的花絮。
  采访前,我没有准备采访提纲。与坤儿认识很早,目睹了他成名的过程,也比较了解他的性格。虽然每年见面不多,但一直关注他。为他的成绩高兴,为他的沉寂着急。所以,即使是两年见一次面,我们依然如老朋友。
  我记得过去的采访中,他说过的话:他也记得曾经对我说的话。也许是因为这种默契,我希望在这次采访中最大限度地让陈坤去表达。
  那天,与陈坤约在一个名为“向日葵”的餐吧,午后的阳光很温暖,一束光晕透过玻璃窗笼罩在陈坤的脸上,他很灿烂笑的时候,脸仿佛向日葵。
  陈坤的电话响了,是他的好朋友沈畅打来的,他们在交流前几天放生的感受。
  说到放生的话题,陈坤深邃的眼眸很纯净。
  我知道,陈坤这些年一直在学佛。对话由此展开,请大家一定要耐下心来听。没有八卦、没有趣闻,也许大家会觉得枯燥,但却是一次心灵的自省。
  “在固定的环境生活惯了的动物突然被放到自然环境中很可能缺乏了生存的能力。我们放生并不是想着让它们生活得多么好,而是给它们一个再生的机会。如果之后被大自然淘汰,那是它们自身的问题。”
  陈坤说,这是他放生的目的,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跟朋友们相约着去放生。
  “‘放生’于你是一种形式,还是图一种心灵的解脱?”
  “在我来说,‘放生’就像‘打坐’一样。也许,有人可以刹那之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下子就解脱了。也有如我这样智慧不高的人需要渐渐领悟,怎么领悟?是要一些形式慢慢去感受。”午后的餐厅里只有我们这一桌客人,陈坤的声音很轻,但我听得很真切。
  “在《金刚经》里面说,‘形式’可以说叫‘形式’,也可以不叫‘形式’,只是名字这样叫而已。‘打坐’可以叫‘打坐’,也可以不叫‘打坐’,只是名字叫‘打坐’。不是说‘八万四千法门’,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生活、让自己净化的方式,就像喝东西,苦甜自知。不管是修行的方式还是理解的方式,佛教都是针对自己的心,内在的自省。所以,你用你自己的方式去做,不用在意外界对你的评价。当你越来越坚持一个崇高的理想,拥有一个很好的心境的时候,你就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强。这样每个人才是真正有个性的,这种个性就有一种自然的魅力。一千个人学佛可能会流露一千个状态,不用在意,目的都是得到平静和解脱。”
  陈坤每天早晨都读《金刚经》,每次都读完,但每次读的感受都不同。这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它可以让我很安静。每个人读它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就像同样是一棵树,每个人对它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如果让我们每个人都来解读这课树,语言的能力是很苍白的,感知能力是超过语言能力的。”
  “我看《金刚经》也许看不懂某一部分,但是我不需要懂。我30岁看不懂没关系,每天都读,迟早有一天我会领悟,用我自己领悟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我是在追求这个形式,这个形式让我很舒服。它很可能是陈坤必需的,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宗教对于很多初次接触的人来说是一种逃避。但这只是最初的形式。逐渐的,你会慢慢变得崇高,因为人越想崇高的东西,自我约束力就会越强,就会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逐渐变成你成长中的一种智慧。这时会发现宗教并非只能远观,不能触摸,它是可以交流的。宗教给你领路,帮你找到正确方向,最后得到解脱和自在,然后回馈到自己的生活中,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矛盾。我个人认为,真正超脱的人内心是很自在的。”
  如果我不打断,陈坤会依然故我地说,他的表达能力在艺人中是出类拔萃的。他很感性,感性的人通常又是脆弱的。我曾想,他学佛是否在找寻一种精神寄托?
其他文献
问题:现代儿童教育是鼓励竞争攀比,鼓励自我表扬和凡事争第一,不然就是弱者、失败者,长大了也没出息,而佛教却恰恰相反,鼓励人低调,吃亏了也不去争论,处处让着别人,凡事与世无争。那么请问这样孩子长大了之后又该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  鼓励竞争攀比、以输赢来衡量人生价值只是部分社会、部分人的做法,远不能代表现代儿童教育的全貌。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其顺应天性地快乐成长仍然是主流。我希望为人父
期刊
生病之前,我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影响世界百大人物”之一,我意气风发地赴美受奖,自认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然而,吊诡的是,领奖回来没几个月,我就发现自己生病了。病中赤裸裸地暴露在病痛的风暴中,再大的影响力、再高的知名度都帮不了忙。在诊疗间、在病床上,我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随时可能在呼吸之间顿失所有的病人。  那时候,我常常怨天怨地、责怪老天爷对我不公平,我从内心深处发出呼喊:“为什么是我?我做错
期刊
小时候的他身体羸弱,小病不断,这令他的父母愁眉不展。在乡镇企业上班、平时并不迷信的母亲,领着他去找一位远近闻名的瞎子算命。瞎子问了他的生辰八字,说:这孩子虽然多灾多难,但一生都会有贵人相助!  紧绷着脸的母亲听罢长舒了一口气,喜滋滋地带着他往家走。也真是神了,上了小学以后,他的身体慢慢变得结实起来,再也没闹过毛病。  上学期间唯一一次去医院,是在初中二年级时,他和几个男同学在雨天的操场上踢足球。当
期刊
那个禅者,是我多年的好友,得了不治之症,在禅坐中面对死亡,参悟死亡。  作为好友,临终前我经常去看他,聆听他的教诲。我每次去,他总在端坐,消瘦的脸上带着微笑。  我们坐下聊天,他说:“我一生被虚名所误。虽然外面看着风光,出了书,有人跟着我学佛,可我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开悟,也没有明心见性,现在想来,聪明反被聪明误。”他说得很诚恳。  我说:“古来宗师,不是也有临终开悟得道的么?”  他说:“那是大
期刊
有一个年轻人,他很忧郁,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很不幸。他从来没有愉快过,更没有笑过,总是皱着眉头,阴沉着脸,头发长得很长他也不剪,懒得做任何事。  他曾经跟一位画师学过画画,他很聪明,只学了三个月,就掌握了不少技巧。第四个月他离开了画师,说:“这玩艺没什么可学的!”  他又跟一个商人学习做生意,他仍然很聪明,只学了半年,就碰上一次好运气,他发了财,赚了不少钱,到了第七个月上,他离开了商人,说:“这玩艺儿
期刊
台湾人小孩愈生愈少,父母的期望也愈来愈高,许多年轻学生,因压力得了忧郁症,不少人习惯性自残。曾有学生跟您寻求智慧吗?您会对很怕输给别人的父母和孩子怎么说呢?  常有父母在孩子考试前来找我,求佛菩萨赐给孩子智慧,保佑孩子考运好一些。任何宗教都有祈祷的仪式,求得心理的平安。智慧不是我给的,是佛菩萨给的感应。但经过这种仪式,信徒的心就比较安定了;父母心安,也让孩子心安,智慧就被启发了。  我会建议父母对
期刊
“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是在中国流传很久的一句教子格言,之所以根深蒂固一定有它的道理。那么,男孩为什么要“穷”养呢,对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我们该如何理解,“穷”养男孩又有何深刻的道理和内涵?这无疑是每个男孩父母应该仔细思量的事。  对于每个男孩子来说,无论是成长还是成熟,都需要自立自强,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需要面对更大的困难,需要不懈的自我奋斗,可以说,成功男人的成长和成熟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艰苦奋
期刊
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升官发财梦,当你学佛之后,能够通过闻思修佛法,为自己的心安一个家,升官发财梦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学佛以后,你的心不会因为穿得高贵或破烂,而变得上上下下;不会因为有权而滥用,为自己的欲望服务:不会因为拥有财富而想要炫耀,只会想去与人分享。心越来越踏实、快乐与自在,这一切并不是因为升官发财了,而是因为,心里真正有了佛。  我有个朋友,官职很高,因为严格遵守佛法的戒律,所以当所在
期刊
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忙于工作、学业,除了跟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之外,对身边其他人的关注度都不够,不知不觉间,彼此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大,觉得周围的人冷漠、自私、不关心自己,自己有话不容易找人说,变得孤独、压抑、不快乐。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对别人的苦乐忧喜没有用心,没有付出,怎么会有回报呢?如果能够用心感知别人的情绪,这种状况就会改变。  对方的眼神、表情、姿态、说话的声音,都会告诉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项实验:他们把生气人的血液中含的物质注射在小老鼠身上,以观察其反应。刚开始时小老鼠表现呆滞,胃口尽失,整天食欲不振。数日后,小老鼠就默默地死去了。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把实验者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水”放入有关化验水中沉淀后,发现它无杂无色,清澈透明;悲痛时呼出的“气水”沉淀后呈白色;悔恨时呼出的“气水”沉淀后则为蛋白色:而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沉淀后为紫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