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少一份暴躁与气恼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oryanz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项实验:他们把生气人的血液中含的物质注射在小老鼠身上,以观察其反应。刚开始时小老鼠表现呆滞,胃口尽失,整天食欲不振。数日后,小老鼠就默默地死去了。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把实验者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水”放入有关化验水中沉淀后,发现它无杂无色,清澈透明;悲痛时呼出的“气水”沉淀后呈白色;悔恨时呼出的“气水”沉淀后则为蛋白色:而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沉淀后为紫色。
  把“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了。由此,爱尔马分析:人生气(十分钟)会耗费人体大量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三千米赛跑: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绪都复杂,都更具毒性。
  当我们患有口腔溃疡、肝火炽盛、心脏病、高血压等之类的病时,医生会告诫我们,一定要心平气和,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生气,不要发怒。为什么?生气发怒时能损肝伤肺,气愤时心跳加急,心律失常,使心脏受到邪气的侵入,诱发心肌梗塞等疾病。故而,一个人要想保持身心健康,乃至延年益寿,一定得戒骄戒躁,不生气,不发脾气。同样,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不能“来气”,以善心善念来处之对之,才能自利利他,相得益彰。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位法师开门出去办事。刚出门,便被迎面而来的彪形大汉撞倒在地。法师的眼镜被撞飞,摔个粉碎,眼皮也被镜架戳成青紫色。等法师摇晃着站起来时,那满脸胳腮胡子的莽汉却毫无愧疚之色,反而理直气壮地叫道:“谁让你戴眼镜呢?”法师欲言又止,但心里却这样想:世间法多由因缘和合而生,有善缘,亦有恶缘,解决恶缘之道,唯以慈悲待之。因此,他决定用豁达无私的欢喜心来接受这一事实。
  “络腮胡”见到法师以微笑和宽容回报他的无理时,非常惊讶地问:“和尚为什么不生气?”法师应机说到:“为什么一定要生气呢?生气既不能使破碎的眼镜恢复如初,又不能使我脸上的淤青即刻消失,苦痛马上解除。再说,生气只会把问题扩大化,如果我生气,对您破口大骂,或是打架动粗,必定造下更多的口业及恶缘,乃至伤害到身体,这又何苦呢?”法师顿了顿,接着说道:“这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果相续的,我早一分钟,或迟一分钟开门,都可以避免与您相撞,但我们却撞在一起,这是我们的机缘。或许,这么一撞能够化解我们以往的一段恶缘,所以,我不但不会生气,还要感谢您助我消除业障呢!”
  听完这一席话,“络腮胡”十分感动,后来又向法师学习了许多佛法知识,然后若有所悟地离去。此事过后很久,一天法师接到一封挂号信,内中附有五千元汇款单,一看名字,正是那“络腮胡”寄来的,信中写道:“师父慈鉴:非常感谢您,那天撞了您,却救下了三条命。事情是这样的:我年轻时不知拼搏进取,毕业后又在事业上高不成低不就,十分苦恼,常常自怨自艾。结婚之后,也不知善待妻子,常常拿妻子出气。有一天,我外出上班,忘了拿公文包,中途又返回家提取,却发现妻子正与一名男子在家中谈笑。我当时生气之极,冲动地跑进厨房,拿起一把菜刀想杀了他们,然后自杀。
  不料,那男子惊慌回头时,脸上的眼镜一下掉落到地下。突然,我想起慈悲的师父,您的这句话‘生气不能解决问题’,使我冷静下来。于是,我就这样想:妻子越轨,我必须负完全责任,过去实在不该冷落她。经过这件事,我悟到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再也不会暴躁和莽撞了。现在,我们一家和美融洽地相处,我在工作上也能得心应手了。师父的开示,让我获益匪浅,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为了感谢师父的恩德,我汇上五千元钱,其中,两千元是赔偿师父的眼镜,三千元为我自己、妻子及那个男人做功德。很惭愧,我以往不知修福,造下不少恶业,还请求师父为我们祈福,消除业障……”
  因为一念之差,法师应机点化了“络腮胡”,而避免了一场争斗;因为心生善念,“络腮胡”克制了自己,也善待了另外两条生命。生气解决不了问题,唯有善心、善念、善言、善行才能化干戈为玉帛,自利而利他。
  战国时期,孟子给学生上课时,经常拿子路的例子来教育他们:“子路能十分虚心地听取别人指出他的毛病与不足,然后加以改正。从历史上看,凡是君子都是吸取别人的优点、长处,自己来实行善事。如舜、禹等都是如此。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与人为善。”诚然,与人为善,即与己为善,帮人就是帮自己,为人修路就是为己修路,“父慈子才孝,官仁民风淳”,只有与人为善才能正视自己,正视他人,达到双赢、共赢的目的。
  古人云:“上善若水任方圆。”的确,“水溶万物而不争”,这同样是在说与人为善的魅力之所在。“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与人为善者能像水一样溶解万物,能巧妙地化解人间恩仇,实现“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境界;与人为善者能恪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训诫,身处逆境之中依然笑看风云变幻,以一颗平常心应对一切;与人为善者同样能遵循“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警语,胸怀宽广、气度不凡,将凡尘世事尽收眼底,到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少一份暴躁与气恼,生活将更加灿烂与美好;多一份善意与笑容,少一份凶狠与蛮横,人生将更加怡然和平坦。与人为善,广结善缘,我们才能自在洒脱,一身平安。
其他文献
我们一般做一件事情总是会以利益得失的考量,来决定是不是做这桩事情。修行也是这样,要比较、选择再来做这个事情。就好像大家现在去炒股,投了一万块钱,几个月赚了两万块钱:两万块钱投下去赚了六万块钱,他就天天笑咪咪的,就会鼓励他去做,这是一个比喻。另外一个——行路,人要走路到达目的地,如果一天走了两天的路程,比如他原来一天是走四十里路,结果他有一天加快了速度,走了八十里,他一定心里很高兴,以为自己今天走的
期刊
问题:现代儿童教育是鼓励竞争攀比,鼓励自我表扬和凡事争第一,不然就是弱者、失败者,长大了也没出息,而佛教却恰恰相反,鼓励人低调,吃亏了也不去争论,处处让着别人,凡事与世无争。那么请问这样孩子长大了之后又该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  鼓励竞争攀比、以输赢来衡量人生价值只是部分社会、部分人的做法,远不能代表现代儿童教育的全貌。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其顺应天性地快乐成长仍然是主流。我希望为人父
期刊
生病之前,我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影响世界百大人物”之一,我意气风发地赴美受奖,自认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然而,吊诡的是,领奖回来没几个月,我就发现自己生病了。病中赤裸裸地暴露在病痛的风暴中,再大的影响力、再高的知名度都帮不了忙。在诊疗间、在病床上,我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随时可能在呼吸之间顿失所有的病人。  那时候,我常常怨天怨地、责怪老天爷对我不公平,我从内心深处发出呼喊:“为什么是我?我做错
期刊
小时候的他身体羸弱,小病不断,这令他的父母愁眉不展。在乡镇企业上班、平时并不迷信的母亲,领着他去找一位远近闻名的瞎子算命。瞎子问了他的生辰八字,说:这孩子虽然多灾多难,但一生都会有贵人相助!  紧绷着脸的母亲听罢长舒了一口气,喜滋滋地带着他往家走。也真是神了,上了小学以后,他的身体慢慢变得结实起来,再也没闹过毛病。  上学期间唯一一次去医院,是在初中二年级时,他和几个男同学在雨天的操场上踢足球。当
期刊
那个禅者,是我多年的好友,得了不治之症,在禅坐中面对死亡,参悟死亡。  作为好友,临终前我经常去看他,聆听他的教诲。我每次去,他总在端坐,消瘦的脸上带着微笑。  我们坐下聊天,他说:“我一生被虚名所误。虽然外面看着风光,出了书,有人跟着我学佛,可我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开悟,也没有明心见性,现在想来,聪明反被聪明误。”他说得很诚恳。  我说:“古来宗师,不是也有临终开悟得道的么?”  他说:“那是大
期刊
有一个年轻人,他很忧郁,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很不幸。他从来没有愉快过,更没有笑过,总是皱着眉头,阴沉着脸,头发长得很长他也不剪,懒得做任何事。  他曾经跟一位画师学过画画,他很聪明,只学了三个月,就掌握了不少技巧。第四个月他离开了画师,说:“这玩艺没什么可学的!”  他又跟一个商人学习做生意,他仍然很聪明,只学了半年,就碰上一次好运气,他发了财,赚了不少钱,到了第七个月上,他离开了商人,说:“这玩艺儿
期刊
台湾人小孩愈生愈少,父母的期望也愈来愈高,许多年轻学生,因压力得了忧郁症,不少人习惯性自残。曾有学生跟您寻求智慧吗?您会对很怕输给别人的父母和孩子怎么说呢?  常有父母在孩子考试前来找我,求佛菩萨赐给孩子智慧,保佑孩子考运好一些。任何宗教都有祈祷的仪式,求得心理的平安。智慧不是我给的,是佛菩萨给的感应。但经过这种仪式,信徒的心就比较安定了;父母心安,也让孩子心安,智慧就被启发了。  我会建议父母对
期刊
“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是在中国流传很久的一句教子格言,之所以根深蒂固一定有它的道理。那么,男孩为什么要“穷”养呢,对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我们该如何理解,“穷”养男孩又有何深刻的道理和内涵?这无疑是每个男孩父母应该仔细思量的事。  对于每个男孩子来说,无论是成长还是成熟,都需要自立自强,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需要面对更大的困难,需要不懈的自我奋斗,可以说,成功男人的成长和成熟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艰苦奋
期刊
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升官发财梦,当你学佛之后,能够通过闻思修佛法,为自己的心安一个家,升官发财梦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学佛以后,你的心不会因为穿得高贵或破烂,而变得上上下下;不会因为有权而滥用,为自己的欲望服务:不会因为拥有财富而想要炫耀,只会想去与人分享。心越来越踏实、快乐与自在,这一切并不是因为升官发财了,而是因为,心里真正有了佛。  我有个朋友,官职很高,因为严格遵守佛法的戒律,所以当所在
期刊
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忙于工作、学业,除了跟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之外,对身边其他人的关注度都不够,不知不觉间,彼此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大,觉得周围的人冷漠、自私、不关心自己,自己有话不容易找人说,变得孤独、压抑、不快乐。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对别人的苦乐忧喜没有用心,没有付出,怎么会有回报呢?如果能够用心感知别人的情绪,这种状况就会改变。  对方的眼神、表情、姿态、说话的声音,都会告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