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闹枝头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延文男,1939年出生于河北深县。1963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1978年入北京画院,为专业画家。80年代起从事中国画创作,是当前中国画坛上知名的中年画家。现为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杨延文多年来致力于线、面、色、墨的有机结合,把西洋画法融会于中国画之中,探索平面分割与形式构成诸种造型语言,力求独辟蹊径。形成特有的宽舒荡漾的艺术风貌。作品曾入选上世纪70年代以来历届全国美展,获得意大利第五届曼恰诺国际美展金牌奖等数次奖项。曾在中国美术馆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和香港等地举办个展,作品被各国收藏,出版有《清水出芙蓉》、《杨延文画集》等专集。
  
  
  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枝红杏出墙来”。杨延文的画,像一枝红杏伸出了墙头,惹人注目。墙里呢?春色满园、群芳争艳、人才济济。
  杨延文多产,前几年已出版过他的选集,这本画册里的作品大都是他最近两年的新作。
  杨延文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在校主攻油画,学习中着重写生、观察自然,从人像和裸体等课题中打下较坚实的表现形象的基本功。他出生于河北农村,由于不断下乡、下厂的实践,经常接触到广大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很自然,他的感情和艺术的素质总是与土生土长的人民有较深的联系。
  中国当代的中年画家,大致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无论从学院出身或自学成材,大都下过扎扎实实的功夫,在被封闭的年月,他们安心于耕耘;二是大都兼学过西方和中国传统两方面的技法,不同体系的技法在他们的作品中交融,各自孕育出程度不同或水平高低的新风貌来。
  
  杨延文是属于其间突出的例子之一。他近几年的墨彩画,已经逐步走上发挥自我感受的道路,画面奔放、潇洒,笔墨酣畅淋漓,有个人面目,上进到一定水平。这是他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走过来,甚至是爬行过来的。
  中、西结合是必然的趋向,结合的渠道纵横,嫁接后果实之多样更难预料。杨延文结合了块面与线条,虚与实、墨与色,但他偏爱中国的情调与意境,他的画是中国的,充满时代的新意。他曾获得意大利的国际金质奖,近期他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的个展获得广泛的好评,说明作品在东西方都引起共鸣、有所肯定,至少是已引人瞩目了。
  历史上虽然有极少数早熟的天才,但其独特的条件和因素无从仿效,固然未必需千年才结蟠桃,但艺术之果确多半属于大器晚成的。满足于早熟或早扬名易带来艺术的停滞,甚至衰退,愿延文警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从油画到中国画
  
  那年月,连印象派也只能批,不许学。然而学油画的学生渴望了解印象派。其时我任教北京艺术学院,作为油画教师,我从金农的一幅梅花册页中启示印象派之所见、所求:那幅梅花一反常规,全不描摹花蕊花萼,只是满纸错落有致的淡墨点,其间穿插几笔焦墨干枝,便予人“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未必黄昏,也许清晨,都是刹那间朦胧印象!我作为油画老师,将潘天寿的一幅水墨画与勃拉克的一幅静物比较分析给学生看,看其中对“平面分割”及“组织结构”方面的不谋而合,竭力想证明造型艺术规律的世界性,东西方艺术中精华成分的同一性。时光不饶人,当年的青年学生都已人到中年,他们各自在艰苦条件中奋斗,有的在坚持探索油画的民族化,有的将油画移植进水墨画中去,寻求国画的创新,杨延文便是属于后者的一个典型例子。
  我并不认为杨延文放下油彩从事墨彩是改行,我这个当年的教师本来就是希望勇猛的年轻一代敢于声东击西,闯入艺术的不同领域,不服工具性能和表现程式的捆绑。杨延文努力将油彩的浓郁引进墨彩,同时尽量发挥“白”的积极作用。国画的色落到宣纸上,总嫌鲜艳而轻飘,欲求浓彩便离不开墨:或浓墨含彩,或彩附于墨、嵌于墨,墨控制着彩的明度。浓墨落到宣纸上显得分外精神,无非是由于黑与白的强烈对照,白在中国画中经常起到了统帅作用。油彩写生虽易于表现得充分,但物象与物象间的位置关系总受到严格的相互制约,而在中国画的处理中“空白”往往被用来冲破这种制约,藉以扩展画里乾坤,深化意境。林风眠老师披荆斩棘启示了我们这条艺术之新路,受益的岂止一代人,杨延文亦在这马拉松竞走中接过了火炬,中西结合的火炬。杨延文的一幅《江村疏雨》在意大利一国际画展中获得了金质奖,这幅画并不算他的最佳作品,比不上他的《青海湖畔》及《丝绸之路》等作品,金质奖确乎是奖给了新品种的诞生。杨延文又开始追求画面的运动感,重视块面的波动及线的节奏。线的组合在油画中学得不多,于是他又钻研传统,以弥补在校时学习的不足,他像海绵一样善于吸收,逐步吸取各家之长。
  
  杨延文自己说:他学习我这个启蒙老师,从我起步。女娲依照自己的模样捏塑了人类,她是人类的母亲吧,但不算理想的艺术教师!当我听人们议论,说我班上学生的画风大都像我时,认为是对我的谴责!学某家某派本亦是学艺过程中的平常现象,但只应是学习过程中某阶段的暂时现象。当我看到杨延文又学了别家之长而渐形成自己新貌的倾向时,感到欣慰。学习中理解力强,善于吸取自然是有利条件,人们一向赞扬博采众长与融会贯通。然而,在艺术创造的高级阶段,我并不欣赏艺术拼盘,而更珍视无法之法,真真表达了自己独特感受的无名之法。那样的法,只能在生活中去观察,挖掘。杨延文具备足够的写生和观察力,具备对东、西方艺术的分析和理解力,我想他将更深一层进入生活中探索到更珍贵的瑰宝。园丁只培育花卉和苗圃,大树都依靠自己的根深深扎入土壤,且久经风雪的摧残而挺拔矗立!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的绘画和工艺,非常注重色彩的使用。《周礼》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绘画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色彩美学传统,抑“彩”扬“墨”,即贬抑美艳的色彩而推重淡雅的水墨,就是其中之一。对于这个传统的形成与发展,不少论述多从纯粹美术史或绘画技法的角度予以讨论,而对其思想背景,尤其是儒、道两家在
期刊
继股票、房地产之后,艺术品投资在当前的中国社会成为又一个热点。我们注意到,2007年拍卖成交额排在前十名的国内拍卖公司分别为: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中贸圣佳拍卖有限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上海工美拍卖有限公司、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这不是偶然的现象。近几年来国内著
期刊
王维新 1938年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彩》编委。1963年毕业于中国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分配到上海《解放日报》社任编辑、记者。1980年毕业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班,并留校任教。1987年水彩画《归途》获美国华盛顿州艺术节绘画一等奖。1988年~1991年于法国蒙彼利埃美术学院留学进修,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家
期刊
《笔阵图》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书论,虽然其作者有卫夫人、王羲之及六朝人伪托等多种说法,但并没有影响其学术价值。《笔阵图》中有“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之论,由于解读方面的原因,其在书坛上一直起着较大的负面作用,引起了人们对此论正确与否的怀疑和争论,至今成为一段公案。因为此论涉及到书法的“写”与“鉴”的重大关系,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地探讨研究,还其本来含义,排除消极因素,才能有利于书法
期刊
创作感言    在创作方面保持必要的克制态度,是我们对于自己所从事专业的一种敬畏之心的表现。这种克制既包括作品表现方面的克制,也包括对于自己的作品能够表现些什么、表现到哪一步、有多大的价值,等等认识上的克制。  对于书法,我始终认为我们知道的太少,它绝不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个已知的东西,更不是我们自以为是地想抓住就能够抓住它。比如欣赏一部故事片,在电影开头之时,如果人们不能把握剧情的可能进程,这是
期刊
世间的物象往往有这种情况,一个面的光线过于强烈,另一个面将会在对比之下显得黯淡。如同摄影,镜头聚焦处的景物明晰,其它周围则会虚化而模糊。对人的认识也是如此,大概因为刚田在篆刻创作方面获得的荣誉太多太多,以致人们在心目中把他定格在篆刻家的位置上,而较少论及他的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尽管他不断参加各种创作评审或理论研讨。这不能不影响世人对刚田的整体认识。    孙其峰先生在刚田第二本篆刻作品集的序言中有
期刊
一次偶然的机缘,笔者在安徽省博物馆得见姚鼐的行书《春楼》轴,眼前不禁为之一震,这不正是林散之书风渊源所自吗?  林散之早年致力于绘画,晚年以书法名扬天下。然而,他却自认为自己是“诗第一,画第二,书第三”,他晚年自己亲手所书的墓碑为“诗人林散之”。其诗作辑为《江上诗存》三十六卷,存诗二千多首,充分展现出他诗人的浪漫和博雅的情怀。启功曾为其书法集作序,盛赞老人之诗“胸罗子史,眼寓山川,是曾读万卷书,而
期刊
方茂鸿,安徽全椒人。1949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安徽省政协委员。曾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会员称号。书画作品曾参加过多次全国展览和国际交流展览,国画作品《山沟沟里的希望》获全国美展铜奖。作品入选数十部书画专集,《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世界》,
期刊
本刊讯9月19日,由中国国家画院、泰安市人民政府主办,泰安市泰山区人民政府、泰山美术馆承办的“第二届泰山书法论坛暨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书法课题班泰山诗主题书法展”在泰安市泰山文化大厦隆重举行。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泰安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词;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国家画院教学培训中心主任兼书法篆刻创作室主任曾来德,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书法课题班导师曾翔、周祥林,
期刊
刘达江高级画师,男,出生于1928年,江苏无锡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书画院高级画师,兼任无锡市残联副主席、聋人协会主席。两岁时因病致残成聋哑,八岁开始自学芥子园画谱和汉碑书法,十四岁师从秦古柳学画。1947年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深造,1961年入江苏省国画院进修,先后得到老一辈名画家傅抱石、钱松嵒、亚明先生传教。《春满湖山》1969年入全国美展,并选送法国、意大利、伊朗等国展出,后被江苏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