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丹青 潇洒率真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en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茂鸿,安徽全椒人。1949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安徽省政协委员。曾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会员称号。书画作品曾参加过多次全国展览和国际交流展览,国画作品《山沟沟里的希望》获全国美展铜奖。作品入选数十部书画专集,《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世界》,《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中国文艺报》等数十家报刊发表作品和专版介绍。作品被数十家文博单位收藏,数十处碑林选刻其作品,中央电视台专题介绍其书画艺术成就。参与编写高校书法教材《书法鉴赏》,另有论文数篇发表于有关报刊。出版有《方茂鸿书画集》。曾随艺术家代表团先后出访日本、俄罗斯、法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我从事中国书画研究和实践几十年来,悟得一个书画家能在书画作品中达到“笔境兼夺”是非常难的。
  因为一幅作品既能创造出意境,又能表现笔墨清韵,它就能准确地表达其作者的美学思想,更能使观赏者感受到作者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笔境兼夺”说来简单,真正做到非一日之功,它是要花费诸多精力,不仅在技艺上精益求精,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艺术素质和文学修养,方能达到。我的艺友方兄茂鸿先生,为了这个目标,几十年来如一日,不畏艰辛,不辞劳苦,不断努力,不懈拼搏,终于取得喜人成果,成为安徽省书坛中流砥柱人物。我为之祝贺。
  
  方茂鸿,号一枝庐主。共和国同龄人。9月出生于安徽省全椒县,《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故里,是故乡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孕育了他的艺术细胞,是故乡善良的父老乡亲耕作养育了他的崇高品德。自幼对中国书画兴趣甚浓,学生时代,他就曾临写大量碑帖。1988年考入河南书法函授院研究生班,在指导教师张海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成绩卓然。正因为书画同源,方茂鸿在学书同时学画中国画。1984年,我时任一报刊社美术编辑,曾编发过他的一幅山水画作品。日后,他曾多次在人们面前说是我刊发了他的处女作,那时我俩互不相识。直到他调到省直工委宣传部、文明办工作时,我俩才见面。为了一次展览,我发现他的卓越的组织能力,从约稿,登门取稿,在省博物馆展出时策划得也非常火热,展出后挨家挨户送证书和纪念品等等,件件事办得情理相融,令人感动。1998年,他调到省书协任秘书长,从此在省内外大型展览会上及报刊处处可见他的书法作品,书体包括章草、篆、隶、简、帛及行书,真正做到诸体皆能,令人羡慕。如果不是安徽美术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发行了他的《方茂鸿书画集》,那他真是画为书掩,极少人知道他还是位画得相当不错的画家呢。
  
  览泥先生在题为《鸿鹄之志、笃行至实》一文中评说方茂鸿的绘画“在师造化的过程中,他‘心源’涌动,灵感顿生,心、情、意融为一体,极力去表达自我的主体精神,达到一种‘万物静观我自得’的境界”;方茂鸿的书艺“诸体皆能,又重点突出;既全面把握,又着眼于自己的看家项目。如果进一步从宏观上分析其书法的取向与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取法高古,功底深厚,具书卷之气;明快简净,神致雍容,具中和之美;看似寻常,贵能含度,显示了一种雅俗共赏的品格”。我觉得此评介并非过誉,我亦有同感。
  
  好友孙叙伦兄在题为《下笔别自成一家》一文中说“茂鸿在事业上是成功的,做人也是成功的,其实他在人生路上的关键几步走得是成功的”。我以为此话是中肯的,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他如果在教研岗位上没有好的业绩,是不可能上调到省直机关党校工作的;后来他又调到省直工委宣传部和文明办,从此对其阅人阅世,开阔了视野,更扩大了艺术交往,拜识诸多文化名流,无疑提升了他的自身素养和美学思想。直到调至省书协任秘书长,这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使他能够充分发挥才智,调动其组织才能,促进文企联姻,为全省书法爱好者营造展示才华的平台,编辑出版了一本又一本全省书法作品集,受到同仁们的一致好评。我有次打趣地问他将来的打算,他说得轻松,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但我一定要把钟撞得响响的。你听,没有豪言壮语,一句大白话,更是一句大实话。真正做到谈何容易。但,他这么说还真是这么干的。如今身为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评委、培训中心教授、安徽省书协常务副主席、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方茂鸿,一如既往,潇洒率真,巨细之事,从不推诿,尽责尽职,成天忙得陀螺似的,滴溜溜转:组织各项活动,编辑出版书刊,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等。乐此不疲,不亦乐乎。每件事都干得非常踏实、认真,在社会上赢得赞赏、称道、钦佩。可贵的是,他在敬业的同时,也没荒废了属于他自己的两亩三分地。只要有空闲,泼墨挥毫,翰墨丹青,成绩斐然。如他的书法作品,在其字里行间都彰显出传统的笔墨技巧和气韵,同时也蕴涵着时代气息范畴的文化素养;他的绘画作品亦同样,不忘传统,不负时代,彩墨并重,意境遂远。
  
  写到此,我想借用我的恩师钱君匋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勉励我的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送给方兄茂鸿先生,“他还不足花甲之年,只要锲而不舍,前程是灿烂的”。
  
  我深信并期盼着方兄茂鸿先生再创辉煌!
  
  2006年8月8日于合肥不闲居
其他文献
一、对权威性的思考    5年一度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从2009年9月开始陆续在全国各地纷纷亮相,将中国画展作为此次系列单项展的压轴戏,并且放置于中国的金融中心城市上海举行,充分显示了主办方文化部和中国美协对于这个展览影响与份量的考量。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无法忽略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艺术市场的日渐繁荣,各种艺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只要我们留意艺坛,就会发现包括中国美协在
期刊
张连生教授解析美术类统考色彩试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江苏省美术类统考色彩考试形式基本上是给考生提供文字叙说、单线构图、黑白照片进行静物色彩默写,采用水粉或水彩画表现工具。一张优秀的色彩考卷必须要做到构图完整、画面有空间感、色彩协调、色彩关系明确、物体有体积感、表现手法流畅。  针对考生色彩考试卷面上常出现的“火”“生”“灰”“脏”“花”等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考生对色彩的认识、理解
期刊
今年是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林散之先生一生除了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书画作品外,先生的成功经验、为人之道、活学之路皆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学习。谨以此文献上心香一瓣,以表达对恩师的一份崇敬之心。    一、德高品优    道德高尚与品格优秀是蕴育艺术大师的先决条件,而诗歌又是反映作者心灵的最佳方式,故有“诗言志”一说。林老一生作诗近三千首,启功先生称先生诗: “于国之敌,民之贼,当诛
期刊
中国传统的绘画和工艺,非常注重色彩的使用。《周礼》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绘画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色彩美学传统,抑“彩”扬“墨”,即贬抑美艳的色彩而推重淡雅的水墨,就是其中之一。对于这个传统的形成与发展,不少论述多从纯粹美术史或绘画技法的角度予以讨论,而对其思想背景,尤其是儒、道两家在
期刊
继股票、房地产之后,艺术品投资在当前的中国社会成为又一个热点。我们注意到,2007年拍卖成交额排在前十名的国内拍卖公司分别为: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中贸圣佳拍卖有限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上海工美拍卖有限公司、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这不是偶然的现象。近几年来国内著
期刊
王维新 1938年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彩》编委。1963年毕业于中国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分配到上海《解放日报》社任编辑、记者。1980年毕业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班,并留校任教。1987年水彩画《归途》获美国华盛顿州艺术节绘画一等奖。1988年~1991年于法国蒙彼利埃美术学院留学进修,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家
期刊
《笔阵图》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书论,虽然其作者有卫夫人、王羲之及六朝人伪托等多种说法,但并没有影响其学术价值。《笔阵图》中有“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之论,由于解读方面的原因,其在书坛上一直起着较大的负面作用,引起了人们对此论正确与否的怀疑和争论,至今成为一段公案。因为此论涉及到书法的“写”与“鉴”的重大关系,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地探讨研究,还其本来含义,排除消极因素,才能有利于书法
期刊
创作感言    在创作方面保持必要的克制态度,是我们对于自己所从事专业的一种敬畏之心的表现。这种克制既包括作品表现方面的克制,也包括对于自己的作品能够表现些什么、表现到哪一步、有多大的价值,等等认识上的克制。  对于书法,我始终认为我们知道的太少,它绝不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个已知的东西,更不是我们自以为是地想抓住就能够抓住它。比如欣赏一部故事片,在电影开头之时,如果人们不能把握剧情的可能进程,这是
期刊
世间的物象往往有这种情况,一个面的光线过于强烈,另一个面将会在对比之下显得黯淡。如同摄影,镜头聚焦处的景物明晰,其它周围则会虚化而模糊。对人的认识也是如此,大概因为刚田在篆刻创作方面获得的荣誉太多太多,以致人们在心目中把他定格在篆刻家的位置上,而较少论及他的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尽管他不断参加各种创作评审或理论研讨。这不能不影响世人对刚田的整体认识。    孙其峰先生在刚田第二本篆刻作品集的序言中有
期刊
一次偶然的机缘,笔者在安徽省博物馆得见姚鼐的行书《春楼》轴,眼前不禁为之一震,这不正是林散之书风渊源所自吗?  林散之早年致力于绘画,晚年以书法名扬天下。然而,他却自认为自己是“诗第一,画第二,书第三”,他晚年自己亲手所书的墓碑为“诗人林散之”。其诗作辑为《江上诗存》三十六卷,存诗二千多首,充分展现出他诗人的浪漫和博雅的情怀。启功曾为其书法集作序,盛赞老人之诗“胸罗子史,眼寓山川,是曾读万卷书,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