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丝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o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月一日,如果你在巴黎,碰巧你也喜欢常玉(一八九五至一九六六),那就不妨去巴黎庞坦(pantin)公墓为他献上一束菊花吧。菊花作为思念的象征,不仅是巴黎人祭奠亡者的习俗,也是中国人的传统。菊花之于常玉更有着非同寻常的生命意义,自一九二九年到去世,常玉始终锲而不舍地探索着这个浓缩着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意象。
  常玉的作品分粉色与黑色时期。所谓粉色时期,大抵是指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画作,常玉将画面设定为黑、白、粉三色并反复运用,温馨柔美的粉色与黑、白相搭,别有一种简朴归真的意趣。至四十年代,常玉的绘画进入黑色时期,其菊花作品有盆菊与瓶菊两种形式,仍旧以黑、白为其固定色系,而粉色却被更丰富的色彩替代,强烈的纯度对比呈现出漆画般的富丽,孔武有力的线条如同印章的开合,纯然是中国抽象形式与西画油彩的合璧。
  《传宋绣盆菊帘》与常玉画菊图式演变
  在常玉的菊花题材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现藏台北历史博物馆的《盆菊与蝶》。此作系常玉五十年代的作品,图式接近漆绘屏风与国画条轴,系典型的中国式盆栽。画中一株茁壮生长的菊树,枝繁叶茂,花团锦簇,一群蝴蝶围绕着盆花翩翩起舞,蜜蜂、蜻蜓也来凑兴,洋溢着欣欣向荣的生机与活力。在纯度极高的朱色背景衬托下,花蕾与茎叶以黄色呈现,是中国内房漆绘朱底描金的典型色彩搭配。浅黄色的磁州窑花盆上,几笔宝蓝色抽象图案是唯一可见的冷色。虽是傲霜的菊花,在如此欢快热烈的环境中,又显现出一派玉堂富贵气象,馥郁的民间风味令人想到常玉的创作灵犀似有凭借。
《传宋绣盆菊帘》(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0一七年三月,我赴台参观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的《相思巴黎:常玉的艺术》画展,偶然在一本名为《瓶盆风华—明清花器特展》的画册中看到,其中一页插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刺绣《传宋绣盆菊帘》,其居中的构图、对称的形态以及环绕盆花的蝴蝶、蜻蜓,皆与《盆菊与蝶》惊人地一致,可以断定此绣即《盆菊与蝶》之原型。近据台湾学者林莉娜考证,《传宋绣盆菊帘》制作时间应在明代万历年间,此帘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有四帧,为两套图案相同的刺绣菊花帘。《传宋绣盆菊帘》曾入《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后刊于朱启钤《刺绣书画录》。
  仔细比对常玉各期菊花作品可发现,早在一九二九年常玉初涉菊花题材时即已借鉴《传宋绣盆菊帘》。如作于一九二九年的《绿叶盆菊》,画中花枝构图分布和形塑与《传宋绣盆菊帘》如出一辙。《传宋绣盆菊帘》的图式特征为:圆形花盆中共有三株菊枝,主枝居中生长,左右各有一株辅枝,辅枝又各有两朵大花呈对称分布。主枝共两层计有八朵大花,每层四朵分作左右两簇亦呈对称分布,茂密菊叶间夹杂的数朵小花之布局亦显现出对称性。《传宋绣盆菊帘》的居中与对称性构图,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常见形式。《绿叶盆菊》只是将油画技法与刺绣工艺进行转化,画中菊枝的线条与菊叶的用笔是中国画的写意技法;另有《银菊》一作,也是常玉一九二九年的作品,除了色调另起炉灶,图式与《绿叶盆菊》完全一致。以上二作,可视为常玉借鉴《传宋绣盆菊帘》的第一阶段。
  自三十年代始,常玉对《传宋绣盆菊帘》的借鉴进行了更加灵活的修正与演绎。如一九三0年的《盆栽粉菊》,乍看与《绿叶盆菊》《银菊》相似,三层粉色花蕾呈平行与对称布列,但常玉别具匠心地将原作的三根菊枝合而为一,呈“Y”字形向上延伸,使画面中心更加稳定,同时也奠定了常玉后期盆花作品的枝干形式。再如同期作品《粉瓶小野菊》,虽将盆栽改为瓶花,《传宋绣盆菊帘》的三层花蕾被自由组合为四层,花束呈“S”形分布,看似有别于《传宋绣盆菊帘》的对称性构图,但其有规律性的左右布列,却属一脉相承的构图习惯。
  尽管常玉作品中菊花容器花样百出,有花瓶、花盆、花盒、花篮等,《传宋绣盆菊帘》图式总是如影随形地跟随着他的画面。如《黑底花篮》《黑底双枝菊花篮》《黄色花篮》,图中花树呈宝塔式构图,平行对称的装饰风味实源于《传宋绣盆菊帘》。在常玉三十年代的作品中,《白菊》是一件清新出尘的作品,素雅的画面显示着画家作画时的漫不经心,此作以黑色作底,复以牙黄覆盖,再用尖锐工具在底上画线(这是常玉早期油画的惯用技法),上下两层花蕾对称排列。在此作中,常玉对《传宋绣盆菊帘》的借鉴,已经不再局限于粉本图式,而能别出机杼地将之糅合在画作中,此为《传宋绣盆菊帘》与常玉菊花图式渊源的第二阶段。
  常玉借鉴《传宋绣盆菊帘》的第三阶段,是其画风成熟的黑色時期,《盆菊与蝶》即此间代表作,堪称《传宋绣盆菊帘》图式创变的集大成。在创作《盆菊与蝶》之前, 常玉曾有一幅同等尺寸、图式相近的《青花盆中盛开的菊花》,画中除了菊花枝叶不及后者茂盛且未点缀蝴蝶等昆虫之外,其他方面,无论是图式还是色彩,皆与《盆菊与蝶》完全相同,由此可以断定《青花盆中盛开的菊花》是《盆菊与蝶》之前的探索,于后者实具稿本意义。颇值玩味的是,自一九二九年以来,常玉历数十年以《传宋绣盆菊帘》为原型来表现菊花题材,创作了大量沿用《传宋绣盆菊帘》图式风格的作品,为何直到《盆菊与蝶》的问世, 才使《传宋绣盆菊帘》中的蝴蝶等昆虫进入画面?或许在常玉看来,只有在风格臻于完美的情况下,他才会将《传宋绣盆菊帘》画面意象全部呈现出来。
《盆菊与蝶》,木板油画,台北历史博物馆藏

  从上文可知,常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菊花作品,以《传宋绣盆菊帘》为创作原型,历经图式与审美趣味上的反复调试与原型图像的挪移与拓展,以极富个性化的风格呈现出丰富多姿的面相。同时,在他以简练形式著称的画面组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其后期画风的转变,他以《传宋绣盆菊帘》为原型的菊花题材作品,体现了他擅长利用本土文化来强化作品的形式感,而这种中国民间刺绣符号,在常玉的其他题材中也随处可见。
《绿叶盆菊》,布面油画,1929年,私人收藏,台北

  在创作法译《陶潜诗集》插图期间,常玉的审美追求与瓦雷里的美学思想不谋而合,遂将这种“简约而抽象之美”呈现在作品中。由黑、白、粉色构成的简约画风,既与“少即是多”的西方现代时尚相吻合,又遥接东方美学的写意传统。一九三二年十月,常玉的艺术知音荷兰作曲家约翰·法兰寇(Johan Franco)在荷兰哈林的德柏画廊为他举办个展,精准地概括了常玉的简约画风:“常玉画得越多而对事物体验越深,便越发现其民族血统里的特殊性—所以他的近作里,只有少许的欧洲影响,几乎完全中国化。他知道如何以最精简的方法,勾画出事物中的精髓与幽默感。”
  吴冠中曾说:“常玉画了那么多盆景,盆景里开出了绮丽的繁花,生意盎然;盆景里苟延着凋零的残枝,凄凄切切,却锋芒毕露。由于剪裁形式构成的完整饱满,浓密丰厚的枝叶花朵往往种植于显然不成比例的极小花盆里,有人感慨那是由于失去大地,只依靠一点点土壤成活的悲哀。这敏锐的感触,这意味深长的感叹源于同命运的相怜吧!我觉得常玉自己就是盆景,巴黎花圃中的东方盆景。”这段精彩的描述,也许是对常玉一生不倦地描绘菊花的最好注解。從常玉以《传宋绣盆菊帘》为创作脉络的菊花系列画作可以看出,他的绘画具有坚定而明晰的审美路径。在巴黎画派的艺术家群体中,常玉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从头至尾、由外及内都散发着中国文化气息,正是沉潜于母体文化中,他的作品避免了陷入邯郸学步的尴尬境地。与其同时代的画家不同的是,常玉一生从不作自画像。在他的绘画中,无论是活跳的小马与踽踽独行的小象,还是在天籁中自然绽放的菊花,都可以让人直观一个以天性作画的画家性情及四时予之的喜怒哀乐。
  某年十一月一日,常玉曾以油画颜料在一块镜面上写了一首五言绝句:“秋菊诗人赏,文人对酒杯。可怜此间菊,只供作人坟。十一月一日见菊有感。”在法国,十一月一日是纪念逝者的日子,人们习惯于将菊花献于亡者坟头。诗人感叹菊花在不同文化中特别的象征意义,同时也将其个人宿命寄寓其中。常玉笔下的菊花,在他少年富贵而热闹非凡的生命早期,色彩呈现的却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素淡, 而在寂寥落魄的晚年,其色彩却变得异样华丽与惊艳。这分明是从繁华的背后看到了幻灭,又从幻灭中领悟到另一种繁华,即如镜面上这首乡愁扑面的小诗,墓志铭般地折射着常玉悲欣交集的生命底色。
其他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学习焦虑;心理咨询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女,15岁,初三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精神状态正常,意识清楚,情绪波动,易激惹。因近期学习状态不佳,有时情绪烦躁,常与同学、老师发生冲突,有时在水池边哭泣,经语文老师推荐来到咨询室,后能主动求助,定期来访。无躯体症状。没有做心理测试。  主诉进入初三下学期,情绪变得容易烦躁。每天看到作业就烦,不想写;听到老师上课不停地强调知识点就焦躁
摘要:结合“当前教育形势”说明“小班化教育”势在必行。从三方面总结归纳“小班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小班化;等距教学;零距师生;情感教育    小班化教学是当今世界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班级授课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趋势之一是教育内容整体化和个别化的有机结合,即教育内容一方面重视认识与情感、意志的结合,以塑造教
据说罗马帝国就亡于酒,因为贪嗜过度,“酒器上的铝制成份终于瓦解了整个元老院的智力”,这个结论我总觉得还是对酒偏爱者作的,他把祸害归于“器”而非酒的本身。其实这种杯中物,无须借助他力,自己就足以消解人的智能了。有时候我想,这么一种活法(或可称死法)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当初罗马元老院的诸公,一定倦于智力游戏的寻常方式了,遂寻新途:沉溺于浓酒。在毁灭自己的同时也毁灭了一个帝国,这样历史才产生新的可能。 
〔摘要〕心理健康是每一个人感受幸福的基础条件。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将学生的心理培育作为学校重要研讨内容,通过“三横一纵,三个面向一则专栏”的多维联动心理培育网络,努力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共育的桥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管理体制;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9-0070-0
“织”党旗  江苏省连云港市大路口社区举办“不忘党恩情”主题活动,活动参与者一起用鲜花“织”党旗。备战  为做好迎战北江大堤特大洪水等灾害的防汛抢险应急准备,广州市三防总指挥部开展了北江大堤防汛抢险综合演练。国潮展  “有间国潮馆”主题快闪活动在北京举行,展览内容对应文化、健康、科技和消费四大领域。彩虹村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横坑村曾经“脏乱差”,当地使用环保涂料将全村居民楼粉刷一新,城中村变网红
摘要:“语文难教”,中职语文教师多有此感,这也是教育工作者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已经全面展开。学生何以如此懒惰?课堂气氛为何如此沉闷?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课堂?寻找结症,抓住关键,找到对策,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分析现状入手,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教师善调,学生善动,课堂活跃,师生互乐,笔者认为这就是理想的中职语文课堂。   关键词:惰性
〔摘要〕近五十年来,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对心理咨询提出了时间更短、效果更佳的新需求,因此,短程心理咨询应运而生且发展迅猛,已然成为美国临床心理学界的主流发展趋势之一。另外,大量临床心理咨询中发现,乔治.L.恩格尔医生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适用于各种常见的心理困扰和疾病,且能更全面地评估来访者状况,更有效地给予帮助。本案例正是采用了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
[编者按]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使命,标志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发展高度。在新形势下,应该如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理念及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瞬间,能够在不经意间击中你的心扉。比如新闻中时常可以看到“为生命接力、与时间赛跑”的消息,沿路车辆纷纷为疾驰的救护车让行;一个骑着摩托车的年轻小伙,挡在车流前护卫陌生老人安全走过马路;一名地铁执勤的文明劝导员,将鞋子借给急着赶路的乘客后坚守岗位……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出这样的举动?又是什么,赋予这些场景打动人心的力量?答案就来自“爱人者,人恒爱之”的朴素观念。的确,只有心中有爱,才能
4月28日,由北京市农业局开发的集京郊“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休闲农业观光、电商企业推广等内容于一体的“优农佳品”网站和智能手机应用软件(APP)正式对外宣布上线。该平台是本土优质农产品产销综合服务平台,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将北京市本土农产品信息和农业休闲信息进行了有机结合和集中展示,满足了一般大众的浏览和搜索需求,通过向市民推送本地优质农产品及采摘、垂钓等休闲农业信息,让市民“了解农业、享受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