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大地有名不难寻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911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青石小弄,木栅花窗,廊棚傍溪,人家枕河,一幅幅江南水乡的经典画面,在阳光抑或灯光下被演绎得清丽而雅致。踏着南浔那平整光滑的青石板路,几乎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此时河水般流逝的岁月和梦里的记忆被真实地唤醒……
  运河两岸是故乡
  水是江南水乡的命脉,也是南浔古镇之魂。南浔因水得名,因水而居,因水而兴,自然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条运河千里长,运河两岸是故乡。杨柳桥头依古塔,千村万落耕织忙……”浩浩荡荡的大运河,穿过南浔全境。在其恢宏浩瀚的千里长卷里,南浔书写着一段独步华夏、瑰玮奇绝的传奇。
  2014年6月22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敲下木槌,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南浔段荣膺世界文化遗产。南浔段具体包括“一点一段”,一点指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即南浔古镇;一段指江南运河南浔段,即頔塘故道。南浔因此成为中国首个整体列入世界遗产的江南古镇和运河重镇。
  开凿于西晋太康年间的頔塘,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历史上江南运河的“西线”,系大运河的重要支线。时任吴兴太守殷康筑堤岸,“障西来诸水之横流,导往来之通道,旁溉田千顷。”頔塘自湖州东门迎春桥经南浔至江苏平望莺脰湖,全长60多公里,南浔区境内约22.16公里,是江南重要的交通航道、漕运通道和水利设施。頔塘最早因此地多芦荻,故称“荻塘”,又名“吴兴塘”“东塘”。唐贞元年间,湖州刺史于頔动员民工大规模修筑,人民怀念其德,把“荻”字改为“頔”字(两字同音)。此后历朝历代,頔塘经过多次重修、增修,一直保持着通航功能。
  昔日的“荻塘帆影”为吴兴(湖州)十景之一。20世纪60年代影片《大李、小李和老李》曾在此拍摄外景。如今,頔塘依然是南浔通往湖州、上海的黄金水道,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
  中国近代第一镇
  1851年,产于南浔的辑里丝(又名辑里湖丝)荣获伦敦首届世博会金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世界大奖的民族品牌,从此辑里丝更销行海外。近代,南浔人抓住上海开埠的契机,贩丝沪上,大力发展生丝外贸,从而形成了以“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史称“浔商”)。南浔民间说法,财产达千万两白银以上者称之曰“象”。五百万两以上不过千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一百万两白银以上不达五百万者则譬之曰“狗”。他们的财产总额相当于晚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可谓富可敌国。当时俗语有云:“湖州一个城,不如南浔半个镇”。古镇因此号称中国近代第一镇。
  明清时,通津桥畔是辑里丝的集散中心。桥南有一条小街,名曰“丝行埭”,当初街上开满了大大小小的丝经行,素有“丝市”之称。“丝行埭”之名沿用至今。早在清道光年间,辑里村温丰在《南浔丝市行》中写道:“蚕丝乍罢丝市起,乡人卖丝争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言万语聋人耳。纸牌高扬丝市廛,沿门挨户相接连……”
  南浔辑里丝之名即以村名命名。辑里,亦名七里。辑里丝生产系农家手工操作,是由千百户小农户生产出来的,具有“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的特点。南浔辑里丝之质量,其所以能明显优越于他地,这与当地自然条件之优良,农人缫丝技术之高超,培育蚕种之精心,选择制丝用水之讲究诸因素密切相关。
  “绿榆低映水边门,菱叶莲花数涨痕。苕霅风光夸四月,缫车声递一村村。做丝花落做丝忙,尽日南风麦弄黄。村里剪刀声乍断,又看二叶绿墙桑。”读此诗句,一片蚕乡兴旺景象尽收眼底。
  庭院深深深几许
  近代的“西风东渐”,使南浔的建筑折射出五彩斑斓的“中西合璧”色彩,既有东方传统的遗韵,又有西方新潮的风采。无论是小莲庄的东升阁,还是刘氏悌号红房子;无论是张石铭旧宅,还是张静江故居,都表现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鲜明特点,其精度和密度,在江南古镇中独一无二,其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不可估量。1936年的中国园林界经典著作《江南园林志》云:“南宋以来,园林之胜,首推四州,即湖、杭、苏、扬。而以湖州、杭州为尤。然湖州园林,实萃于南浔。”
  位于古镇西南万古桥西、鹧鸪湖畔的小莲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清代光禄大夫刘镛的私家花园,故又称“刘园”。因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曾在湖州建有莲花庄,刘镛追慕赵氏的文采,也在家园中补植花柳,重栽荷花,将其园命名为“小蓮庄”。花园的西部,为昔日刘氏家庙,庙外矗立着两座青石牌坊,一座称“乐善好施”,另一座为“钦旌节孝”。“乐善好施”为刘氏家风,刘镛恒谓人曰:“人以好施目我,夫吾固惧多财之为害,而施之禳之也。”“钦旌节孝”坊为旌表刘安澜夫人邱氏所建。当时邱家也是南浔富户,安澜以29岁英年而逝,邱氏恪守妇道,未曾改嫁。
  颖园是南浔俗称“八牛”之一清代陈熊的住宅花园,位于皇御河畔,占地11.07亩。它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经13年,于光绪元年(1875年)落成。皇御河是河名,也是地名,地因河得名。据镇志记载,“御河,在东栅下塘,俗名皇御河,状若沟渠,前后皆活水,虽旱不涸,前通运河,后通东南之水道。”据“老南浔”回忆,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驾船路过此河,故得其名。其实皇御河的名称由来已无法查考。皇御河的传奇色彩,无疑也给陈氏颖园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石铭旧宅,又名懿德堂,位于古镇南西街。因张石铭父亲早逝,母亲持家,尊而顾名。前临古浔溪,坐西朝东,占地5135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137平方米,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式各式楼房244间,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明清经典建筑,被称为江南第一巨宅。其门楼上的砖雕、飞檐勾角,以及走道、门屏上的字样图案,工艺精湛,风格高雅,无不透出凝重而又古朴,清新而又悠远的气息。跨过铺满青石板、碎砖片的小路,穿过富有东方韵味的亭台楼阁,走进罗马柱后面铺有彩色瓷地砖的舞厅,你能体会到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中西文化的融合。   鹧鸪湖畔的儿童公园,原为适园,系张石铭于1907年所筑,后毁于日军战火。目前,仅剩张石铭为其母所建的汉白玉长生石塔及一方荷池。适园取意,所谓“季鹰适志”。季鹰即吴郡张翰,西晋人。当时,齐王征召,他无意出世,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贯通南浔东西的商业大街适园路以及适园新村均得名于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静江故居,由张静江祖父张颂贤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而建。故居保持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井,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屋内雕刻精细,崇尚一种古朴、自然美,整幢故居显露一种豪华、古朴、幽深的遗风,可谓南浔一绝。
  张静江故居不远处的百间楼被誉为南浔的封面。百间楼河南起东吊桥,北至栅桩桥。百间楼沿河蜿蜒而建,长约400米,相传为明代万历中期(1573~1620年)礼部尚书、南浔人董份为女眷家仆所建。当时董份第五个孙子和花林(现属南浔区练市镇)的白华楼主明代散文家、嘉靖进士茅坤孙女结成姻亲。正要准备迎亲,茅家却嫌董家的房子不够宽敞,媒人来对董家说:“茅家孙女有一百个陪嫁婢女,你家住不下的。”董家说:“不妨,我马上造一百间楼房,每名婢女住一间楼房。”因婢女居屋,故东、西朝向。此时,茅家还嫌董家房门低,又派媒人来说,茅家的嫁妆里有一对又高又大的衣橱,恐怕你董家大墙门太小,衣橱拿不进去。董家说,也无妨,我造一幢高大楼房是六扇大墙门。于是因两岸傍河建楼百间,又架长板连接两岸故称为“百间楼”。百间楼的建筑既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又具有清代建筑遗韵。嘉庆年间,张镇曾有赞美百间楼的诗句(张镇《浔溪渔唱》):“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描绘出一幅形象生动如诗如画的秀丽景色和水乡风光。
  “如果说南浔是江南的封面,那么百间楼就是南浔的封面。”今年70岁的沈嘉允先生,是本土有名的文史研究者,从小就在百间楼长大,对百间楼有着特殊的感情,自称“百间楼下一耕夫”。
  钦若嘉业书香远
  在常人看来,书香与铜臭是对立的。但腰缠万贯的南浔商人却对书籍情有独钟,所谓“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继”是很写实的,这样的地方,出个藏书家当在情理之中。
  “得诸社会,还诸社会。”鼎盛时期的南浔金银如山,书声如涛。书香溢城的南浔出了许多藏书家,也建了不少藏书楼。刘桐的“眠琴山馆”、蒋汝藻的“密韵楼”、张均衡的“六宜阁”等都曾名噪一时。只可惜它们已被岁月的风雨摧残殆尽,只留下一些意味深长的历史疑问,但书香却绵延不绝!
  “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副位于“民国奇人”、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故居里的抱柱联,是同治、光绪二位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所题。
  古镇的北边,张静江轰轰烈烈地支持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古镇的南边,刘承干安安静静地在水中央买书、读书、写书、校书、藏书,这就是四水环绕的嘉业堂藏书楼。
  中外闻名的嘉业堂藏书楼,又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人刘承干是中国近代史上私家藏书最多,花费精力、金钱最多的一个。1920年,为藏书计,刘承干“靡金二十萬,拓地二十亩”,在南栅鹧鸪溪畔构筑藏书楼,1924年落成,溥仪题赐“钦若嘉业”九龙金匾,嘉业堂以此而得名。纵贯南浔南北的商业大街嘉业路也由此而来,延续着古韵今风和嘉业书香。
  古镇的中间,张石铭家族一门三代出了四位全国著名的收藏家。而张静江舅父、大收藏家庞莱臣,收藏的书画精品更是冠于东南,雄视群伦。
  地以人名,人以地闻。从宋代朱楠的《厚德遗言》始,历元、明、清诸朝,数点南浔文人的著述,荦荦然一支绵延不绝的文化大军从历史的深处逶迤而来,那数以万卷的作品琳琅满目,俨然已汇成思想和文化的洪流。
  古镇与水乡在这里交融,自然与人文在这里交汇,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响。
  “南浔,难寻!”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魏小安将其归结为南浔拥有的唯一性——一个兼具深厚底蕴和生活着的古镇,在江南乃至国内已经难寻。
  南浔,一座史韵悠远的江南古镇,一处崇文重教的文化之邦,一片蓬勃奋发的活力热土,历经近800年的风雨积淀,以它独有的底蕴与气度,洗尽铅华,熠熠生辉……
其他文献
在建立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伺服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结合神经网络和PID控制的特点,设计出了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提升系统的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此控
对于青少年柔道运动员来说,对身体素质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在熟练掌握柔道专项基本技术的同时,必须抓好爆发力、柔韧性、灵敏性、速度及耐力的训练。为成为优秀柔道运动员打下良好的基础。力量素质的提高不只是能够促进运动员专项技术的掌握,而且对提高其全面身体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搞好柔道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力量训练,不仅能大大提高训练效果,而且能有效减少运动创伤的发生。因此,
利用动态神经网络所具有的并行处理、分布式信息存贮、自学习自适应的特点,实现了对结构复杂、干扰大且控制精度要求高的变频调速系统的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控制方法具有很强
体育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连贯性是相辅相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运用语言的水平。教学中亲切,宏亮的问候,可以振奋精神;生动形象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循循善诱的引导可以
2005年起《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正式加入中国台湾CEPS中文数据库。
本人从事专业足球训练及参加世界、亚洲和全国的足球比赛多年,对无球队员的跑动在足球比赛中的作用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如下几点体会。一、跑位要有明确的目的明确的跑位目
河北省安平县台城村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直到今天,许多村民仍然记得弓仲韬建立党支部、弓凤洲大义灭亲的故事.弓仲韬和弓凤洲是谁?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又是怎样建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培养兴趣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知识点的讲解与传授进行。本章就如何培养
如今,随着共享单车的大流行,“共享”一词也跟着热了起来。其实,在中国古代,类似共享单车这种租赁模式的出行工具并不鲜见。车、辇、轿、船乃至驴、马、牛等牲畜,都曾是含有“共享”意义的出行工具……  “共享车”,宋代已出现的“代步”工具  李煜词曰:“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古代的车主要分人力车和畜力车两大类,其中畜力车是最主要的出行工具之一。南唐后主李煜在《望江南·多少恨》词中曾描述过当年
作为历史名城和具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史前遗址”的发源地,宁波拥有众多蜚声域外的古村古镇。这些保存完好的古老村落,不但成了地方历史研究的活标本,也成了现代文明中的一道另类风景。  有网友说:“走进许家山,犹如走进了时光隧道,仿佛回到了古代的某一个时期,来到了世外桃源。这个村落也像一座古罗马时代的废墟,带着历史的印迹,留下许多不解之谜。”  许家山到底神奇在哪里,竟引得众多驴友和旅游爱好者心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