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流行“共享”出行工具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guo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随着共享单车的大流行,“共享”一词也跟着热了起来。其实,在中国古代,类似共享单车这种租赁模式的出行工具并不鲜见。车、辇、轿、船乃至驴、马、牛等牲畜,都曾是含有“共享”意义的出行工具……
  “共享车”,宋代已出现的“代步”工具
  李煜词曰:“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古代的车主要分人力车和畜力车两大类,其中畜力车是最主要的出行工具之一。南唐后主李煜在《望江南·多少恨》词中曾描述过当年江南金陵城内人们乘车骑马的盛况:“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乘车出行先秦时已很普遍,楚国诗人屈原《离骚》中就有“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的诗句。但最早的车多是官用,即所谓“公车”或“官车”。到战国时,民间用车才多了起来,如南方的楚国、北方的齐国,官民用车均多。东汉桓谭在《新论·谴非》中称:“楚之郢都,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
  宋代时,像今天这样以“民用”“代步”为特征的共享模式已开始出现,如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便出现了专供市民阶层租用的“共享车”。据《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到达13世纪末的杭州时,看到“街车”往来驰骋。这种街车并不是使用者个人所有,而是车行的,“那些喜欢游乐的男女常常雇它代步”。
  不同翻译版本对这种车的叫法也不尽相同,有的译为“长车”。这是一种长方形的马车,顶上有盖,四周挂有绸幔,能容六人乘坐。其使用与现代共享单车类似,一般采取时段制或“日租”,因为“日租”付的是一天的费用,所以不少人直到晚上才会坐车回家。南宋诗人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词中“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描写的就是这种情形。但宋代民间比“长车”更常见的“共享车”是氈车,氈车因用毛毡为篷而得名,在轿子未流行之前,男女结婚时,多租用这种车。宋丁昇之《婚礼新编校注·婚礼》“迎亲”条记载:新妇坐氈车,前来亲自迎娶的新郎要站在车边,把车帘掀起来,即所谓“婿至妇氈车后之右,举簾以俟”。
  “共享轿”,最受新娘青睐的出行工具
  杨万里诗云:“急呼青繖小凉轿,又被春光著莫人”
  轿子出现于魏晋时期,是在辇车的基础上发明的,辇车去轮子就成了轿子,即古人所说的“人荷而行”。到唐宋时,乘轿出行已很普遍。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一年阴历三月三日坐轿子给曾祖杨邦乂上坟,就曾赋诗:“暖轿行春底见春,遮栏春色不教亲。急呼青繖小凉轿,又被春光著莫人。”这首诗中还透露出宋代已出现了“暖轿”和“凉轿”等不同功能的轿子,前者是帷幔遮蔽,可防寒,冬天多用;后者用纱作帏,透气凉快,夏天多用。
  轿子在宋代时亦称“檐子”,一般由二人、四人、八人抬着,八人抬的大型轿子,即所谓的“八抬大轿”,上档次,坐的人有面子。宋代有钱的官宦之家大多备有“私家轿”,民间则一般租借“共享轿”。租轿分两种情形,一是连抬轿子的轿夫一起租用;一是只租轿子,自己找人抬,使用临时轿夫。这种类似今天共享单车的“共享轿”很有市场,专门出租轿子的“轿行”或“轿铺”很多,为规范市场秩序,一般都定有“行规”。
  古代娶亲租用轿子兴起于北宋,娶亲用轿子也被称为“花檐子”,明清时称“花轿”。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民俗》“娶妇”条记载:“至迎娶日,儿家以车子或花檐子发迎客引至女家门,女家管待迎客,与之彩段,作乐催妆上车檐……”司马光《书仪·婚仪上》则称:“今妇幸有毡车可乘,而世俗重檐子,轻毡车。”新妇为什么爱坐花轿,原因之一是有人会“晕车”,“乘之即呕吐”。
  一直到民国时期,民间都喜欢租借轿子出行。1919年2月《申报》曾刊载,当时苏州城有方便乘坐的“藤轿”1200乘,租用时以一里为站,每站60文,而讲究一点的“呢轿”租费为每里3角。
  “共享船”,湖边渡口的出行工具
  厉鹗诗曰:“小船如瓜皮,可坐兼可昵”
  舟船作为共享交通工具,以景区湖面或渡口最为多见,南方水乡则更为普遍。唐代时,租船游西湖便已十分兴盛,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租船夜游西湖并留下《湖上夜饮》诗:“郭外迎人月,湖边醒酒风。谁留使君饮?红烛在舟中。”
  宋代时最出名的“共享船”,也是临安西湖的游船。西湖的游船多为一种叫“瓜皮船”的小舟,北宋文人苏东坡曾两度到杭州做官,常乘瓜皮船游西湖,其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是一次久雨初晴后,坐瓜皮船游西湖吟出来的。西湖的瓜皮船到清代仍很多,康乾时的诗人厉鹗诗称:“小船如瓜皮,可坐兼可昵。”
  古代“共享船”用得最多的地方是在渡口。南宋诗人杨万里《甯桥小渡》诗称:“桥坏仍泥滑,舟横隔水呼。岸头危径窄,轿子莫人扶。”诗中的“舟”,就是共享式的渡船。古代的渡船共享特征最为明显,历史亦最为悠久。大型的渡船有专业的船工来撑,一般小船多为“自助”。河不宽时,河岸两边悬绳,过河时行人在船上扯拉着绳子过,有的地方因此称之为“扯船”。
  过去乡村附近的渡船几乎都是共享的,且一般都免费,不少渡船还无人看管,小船自横河边,行人上船即走,有的渡口也会配专人看护撑船。这种“共享船”的购船、修船费用通常由集體捐献或用公田(俗称“摆渡田”)的收入来购置。至今在边远的地区仍可以看到这种“共享船”。
  “共享畜”,最早的“共享”出行工具
  杜甫诗云:“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古人不仅用牲畜来拉车,更直接骑行。中国古人使用牲畜出行的历史很早,《周易》的“随卦”已有记载:“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由于比车、轿等成本低、花费少,从专门畜养驴马这类有运输能力的地方租借牲口,在古代极为普遍,骑驴、骑马出行就如现在骑单车出行一样。
  古人留下的有关骑驴、骑马、骑牛出行的诗极为丰富。以骑驴诗来说,唐代有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李贺《苦昼短》:“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等等。宋代诗人提到骑驴的诗更多,陆游一人的“骑驴诗”就有几十首,如《遣兴》:“前岁峨冠领石渠,即今山市醉骑驴”……
  相对于车、轿、船来说,古人租借“共享”牲畜更早。如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当年读书时便与同学凑钱买驴出租。此事见于《东观汉记》:“(刘秀)随其叔父在萧,入小学。后之长安,受《尚书》于中大夫庐江许子威。资用乏,与同舍生韩子合钱买驴,令从者僦,以给诸公费。”
  马和牛在中国使用很早,而驴、骡是在汉代时才引入的,但民间骑驴最多。因为驴比马廉价,唐代时民间就有养驴出租的。宋王钦若等人编修的《册府元龟》记载,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京兆府上奏:“两京之间,多有百姓僦驴,俗谓之‘驿驴’,往来甚速,有同驿骑。”清顾炎武则在《日知录》中称:“尝考驴之为物,至汉而名,至孝武而得充上林,至孝灵而贵幸。”
  与车、轿、船不同,共享畜力很容易弄丢或是弄混,怎么办?古人早就想到了如今共享单车登记注册的办法,实行“簿籍制度”,同时“烙印”。这一办法率先从驿传马中开始,不论是官养马还是私养马,只要供租用的都得注册登记。而在牲畜的身上烙上印记,既可防被盗,还便于找回,就是死了都好辨识,与现代不同公司的共享单车使用不同颜色和标记,是一个道理。
其他文献
水感对于皮划艇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作用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但是水感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量化标准,教练员在选材中很难把握,往往经过大批集训后,发现适合搞皮划
青少年篮球训练,要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以及青少年时期掌握技术的特点去学习技术,才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日后运动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在建立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伺服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结合神经网络和PID控制的特点,设计出了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提升系统的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此控
对于青少年柔道运动员来说,对身体素质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在熟练掌握柔道专项基本技术的同时,必须抓好爆发力、柔韧性、灵敏性、速度及耐力的训练。为成为优秀柔道运动员打下良好的基础。力量素质的提高不只是能够促进运动员专项技术的掌握,而且对提高其全面身体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搞好柔道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力量训练,不仅能大大提高训练效果,而且能有效减少运动创伤的发生。因此,
利用动态神经网络所具有的并行处理、分布式信息存贮、自学习自适应的特点,实现了对结构复杂、干扰大且控制精度要求高的变频调速系统的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控制方法具有很强
体育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连贯性是相辅相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运用语言的水平。教学中亲切,宏亮的问候,可以振奋精神;生动形象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循循善诱的引导可以
2005年起《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正式加入中国台湾CEPS中文数据库。
本人从事专业足球训练及参加世界、亚洲和全国的足球比赛多年,对无球队员的跑动在足球比赛中的作用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如下几点体会。一、跑位要有明确的目的明确的跑位目
河北省安平县台城村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直到今天,许多村民仍然记得弓仲韬建立党支部、弓凤洲大义灭亲的故事.弓仲韬和弓凤洲是谁?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又是怎样建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培养兴趣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知识点的讲解与传授进行。本章就如何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