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际会独领风骚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ka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江苏书法60年,是伴随着中国书法事业发展而不断走向繁荣昌盛的60年。从总体上来看,江苏书法60年承接了深厚的历史传统,表现出重文化、兴教育、建组织的发展优势。不管是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书法高等教育,还是书法组织活动等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后30年,随着全国书法热的持续不减,江苏的书法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能与时俱进、有所发展和创变。在60年里与中国书坛共同经历了民国书法的“延续期”,文革的“沉寂期”,改革开放的“西化期”以及当前书法的“回归期”,真所谓风云际会、波澜壮阔。
  
  一、江苏书法历史回顾
  
  江苏书法60年,虽然在历史上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它和江苏文化、书法历史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江苏有着独特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优势,给书法的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政治上来看,东晋在南京(建康)建都,历宋、齐、梁、陈,后至南宋、明代以及民国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从文化角度来看,“晋人南渡”后,黄河文化的中心转移至长江流域,帖派书法不仅在此诞生而且一直处于中国书法的主流地位。帖派书法的本质是文人的主动参与,因此“士”成为书法的主要阶层。从地理环境来看,江苏大部分地区雨水充沛、物产富饶、四季分明,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从经济上看,江苏干余年来就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为书法的繁荣发展创造了经济基础。因此,就书法一道,江苏大地大家辈出、群星璀璨,为中国书法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中心地位,书法昌盛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现南京)称帝,国号东晋。他不仅在南京建立了一个统治政权,而且将西晋先进的科技文化带到了江左。据谭其骧先生《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一文研究估算:“当时共迁徙人口这90万,而侨置于今江苏省境内有26万人。”西晋的王氏是书法望族,也随着北方侨民迁居到现在的江苏和浙江一带,“二王”书法一脉当在其中。他们将黄河和长江书法文化相融合,创造了独具文化内涵的“二王”帖派书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书法艺术样式,经南朝、唐、宋、元、明、清1000多年的不断演化和丰富,在碑学盛行之前一直居于中国书法史上的主流地位。之后的南宋、明代以及民国时期,江苏都是中国书法的中心之一。特别是明代吴门书派的崛起和繁荣,更成为了全国书法的半壁江山,不管是书家还是书法活动都领先于全国。值得提起的是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不但是当时书法的重要力量,而且对后来的中国书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就书家而言,江苏三国吴有皇象、陆机,东晋、南朝有琅琊王氏一族,唐有张旭、孙过庭、张怀瓘,宋有“二米”父子,元有赵孟頫、张雨,明有宋克、祝允明,清有笪重光、王文治以及“扬州八怪”等。到了民国江苏乃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书法人才聚结、群星闪耀。到了近现代,书法活动、书法教育、书法结社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铸就江苏书法的辉煌创造了条件,也为江苏60年的书法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为江苏书法独特个性的孕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书法教育开先河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书法高等教育,当始于1903年由廖荃孙、李瑞清、经亨颐等在南京三江师范学堂设“图面手工科”,教授国画、书法等课程。1920年又有无锡的“国学专门学院”,不仅重视书法教育,而且培养了众多国学大家。特别令人瞩目的是1934年胡小石在金陵大学国学班开设书法课,成为我国最早的具有学科意义的书法高等教育,为江苏乃至全国书法的昌盛播下了丰收的种子。
  
  (三)“文化性”是江苏书法的主要特性
  东晋帖派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文化性”,是文人对书法的自觉参与。江苏乃帖派书法的诞生之地,历代文化昌盛、文人最茂,远的不说就近百年来文化巨匠如繁星之列河汉,数不胜数。文学有钱钟书、朱自清;戏剧有梅兰芳、周信芳;电影有金山、赵丹;美术大家有徐悲鸿、刘海粟,以及杨仁山、马相伯、柳诒徵、罗尔纲等耀眼的名字。书家既是文人,文人兼善书法成为此时江苏最大的文化现象。因此,江苏书法的总体风貌以文气、雅韵、冲和、温润、精致等审美风格为主,表现出强烈的文化特性。这一特性不仅在千余年来的江苏书法中一以贯之,即使在书法60年的剧烈变化中,江苏总体书法风貌也保持了这样的文化品性,成为江苏在全国书坛最具独特风貌的个性。
  
  二、江苏书法60年发展历程及历史成就
  
  这60年如果按时间划分的话可以分成前后30年。如果按书法发展的特性来看的话,又可以分为文革前的“延续期”,文革期间的“沉寂期”,改革开放的“西化期”以及当前的“回归期”。下面按前后30年两个时间段分述之。
  
  (一)江苏前30年书法发展状况与代表性书家
  由于南京是民国政府的所在地,自然成为当时书法发展、活动、代表性书家诞生的重要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发生之前,由于江苏的特殊地位和深厚的文化基础,江苏的书法不管是艺术创作、书法活动以及代表性书家的人数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即使到了文革时期,由于江苏良好的书法文化基础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在民间仍有不少书法修养高超的学人以“私塾”的教育方式。教授、熏陶、培养了一批书法爱好者。
  1 书法机构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
  现代艺术发展的标志是艺术社团、组织机制的建立。早在1960年4月,“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在南京成立,胡小石任会长,傅抱石、黄七五任副会长,亚明任秘书长,丁吉甫任副秘书长,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比较早的书法组织。社团机制的建立为开展较大规模的活动,带动书法群体的共同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全国来看,解放之后到文革结束不仅社团成立比较少,组织的活动也不多。这段时间,江苏可查到的书法活动有:
  1961年7月1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40周年,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江苏省首届书法印章展览,共收到书法印章800余件,展出389件。
  1962年10月1日,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江苏省第二届书法印章展览,共收到25个市县212人的作品378件,展出215件。
  1962年,著名书法家沈子善在南京举办庆祝南京师院校庆十周年个人书法展,各界人士及本院师生踊跃参观。
  1963年10月1日,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江苏省第三眉书法印章展览,共收到20个市县105人的作品。展出书法作品123件,印章58件。
  1973年10月,江苏省国画书法印章展览在江苏省展览馆展出,展出书法作品168件,印章作品68件。   以上活动和当代相比,不管从规模还是数量上来看都不能相提并论,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应该是难能可贵了。
  2 代表性书家
  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书家史。新中国前30年,虽然书法艺术主要处于“自发状态”,在这个时期里出现了几位大师级的书法人物。他们承接了优秀的中国书法传统,融合了清代乾嘉以来的碑学思想,又受到近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不仅在书法创作、学术理论、书法教育、书法评论等诸多方面成就了他们的艺术和学术人生,也成为一代书法宗师,树立了时代的标杆。
  萧蜕(1876年—1958年),名蜕,字中孚,以退庵名世,江苏常熟人。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工,尤以篆书著称,自许甚高。他的篆书化长为方,又能保持圆劲的用笔与体势,具有独特的个人面貌。萧蜕学问阂深、涉及极广,对文学、诗学、古文字学、音韵学、地理、医学以及书学均有建树,著有《说文建首溯源》《文字学浅说》《医屑》等近10部专著,可惜大多散失。
  胡小石(1888年—1962年),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原籍浙江嘉兴,生长在南京。历任多所大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1949年后任南京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长期从事古文字声韵训诂、经、史籍、诸子、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之研究与教学,成就卓著、造诣精深。
  林散之(1898年—1989)年,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等,江苏江浦人。曾担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南京书画院院长,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曾先后拜南京的张青甫、乡贤范培开、大师黄宾虹为师学习书法、绘画,得“五笔七墨”之秘。林散之一生酷爱作诗,书法诸体皆善,以草书成就最大,有当代“草圣”之誉。
  沈子善(1899年—1969年),原名沈国宝,字子善,江苏六合县人。一生以教育为职业,先后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尤其在书法创作、研究以及教育事业上成就卓著。特别是1943年,他与于右任、陈立夫、沈尹默、胡小石、张宗祥、潘伯鹰等书画界名流60余人,发起成立了“中国书学研究会”并任总干事,被推荐为会刊《书学》杂志社长兼总编。
  祝嘉(1899年—1995年),字乙秋,海南文昌人,1941年定居苏州。曾担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毕生致力于书法研究、书法创作及书法教育。1941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书学史》,填补了中国近代书法史学研究的空白。此后笔耕不辍,一生共有书学专著70余种计35。余万字。祝嘉先生的书法创作与理论紧密结合,四体俱精。
  萧娴(1902年—1997年)。字雅秋,号枕琴室主,又号蜕阁,贵州贵阳人。曾担任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江苏省美术馆一级美术师。从小聪慧好学,习篆刻、赋诗歌、学绘画,少年时代便名震书坛。1923年她临写的《散氏盘》篆书册页受到康有为的高度评价。随后,师从康有为得其嫡传,成为现代著名的女书家。
  高二适(1903年—1977年),原名锡璜,后易为二适,晚年署舒凫,江苏东台人。曾担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一生专研书法,诸体皆善,尤将章草、今草、狂草融冶一炉,自成面貌。1965年发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和《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等文,在书坛引起巨大反响。著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刘梦得集>校录》《刘宾客辨易九流疏记》等。
  另外,尚有费新我、黄七五、吕凤子、刘海粟、武中奇、瓦翁、胡公石、陈大羽等,为江苏新中国60年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后30年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
  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北京成立,从此一个覆盖全国的书法组织陆续建立,预示着中国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几千年来全新的发展时期。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成立于1980年,比中国书协的威立还早一年。后30年江苏书法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书法机构逐步完善
  近30年来我国的书法艺术发展,从单纯的书家个体书法活动为主转变为书法作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以有组织、有计划的书法活动为基础的,也是以各个地方书协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作为标志的。自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以来,江苏各市,很多县区都成立了书法协会,目前江苏有中国书协会员共有696人,省级会员3595人,各个市县区会员就更多,书法事业、书法活动的开展有了组织机构的保证。
  2 书法人才不断涌现
  书法创作、学术人才的不断涌现是江苏近30年书法发展最大的成果之一。形成了老、中、青书法人才发展梯队,为江苏书法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江苏中老年书家如沙曼翁、尉天池、亩恭达、黄悖、徐利明、孙晓云、华人德等,他们不但是江苏书坛的佼佼者,而且也是全国书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和现代青年书家最大的不同是受到前辈大家“耳提面命”的影响和“耳濡目染”的熏陶,有着优秀的书法综合修养和人生的丰富历练。江苏优秀青年书家也在不断涌现,可谓后继有人。他们在近10多年来中国书协举办的各种书法大赛中脱颖而出、屡获大奖,特别是2006年江苏省文联评选出的30位江苏优秀青年书家,更是江苏当代优秀青年书家的代表,为江苏书法的不断发展,储备了人才基础。
  3 书法创作成绩斐然
  30年来,江苏书法所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各项活动中。据不完全统计,近10多年来,在“全国中青展”“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行草书大展”“全国书法篆刻展”等重大展赛上江苏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书法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如2002年“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江苏省有77件作品获奖、入展;2006年“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江苏省创作一等奖1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3名,获奖提名4名,入展67名,这两届大奖江苏省获奖总数和入选总数均名列全国第一。2007年“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江苏省4人获奖,获奖人数位居全国第一,112人作品入展,位居全国第二,为江苏书法再次赢得了荣誉。
  4 书学研讨影响很大
  书法展览、书法活动的开展是书法发展、推出人才、产生优秀书法作品的主要手段,然而开展有深度、高度和广度的书法学术讨论、理论论坛交流等活动,是书法走向更高层次的依托。近3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江苏书坛举办了多项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书法理论活动。如2002年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六朝书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眉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2005年“兰亭论辨”四十周年中国(泰州)高二适书法艺术高层论坛,2007苏州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等,在全国书坛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2008中国书法金陵论坛,以当代书法本体研究、艺术创作研讨、交流为主题,坚持高端一性、 开放性、国际性,以近现代书法研究为主线,强调书法艺术批评对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的指导,注重书法创作的文化思考和人文关怀,逐步构建“当代书法艺术核心价值体系”,以努力建成中国书法论坛的第一高地等为宗旨,不但具有前瞻性和深刻性,而且肩负着社会的担当,引起书坛的广泛关注。
  5 书法高等教育发展迅猛
  江苏书法高等教育在全国起步很早,具有开创之功,而在近10多年来的书法高等学科建设方面也不落后。目前江苏已经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苏州大学,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高等书法教育体系。另外在淮安、浦口、常熟建立了3个中国书协书法创作培训基地,培训学员600多人。2002年还与中国书协合作举办第四期全国书法专向研修班;2003年与江苏省教育厅联手举办全省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班,和江苏省楹联协会举办首届诗词楹联专向研修班;2006年举办“江苏省首届现代刻字艺术创作培训班”,与东南大学合作举办江苏省优秀青年书画家60人读书班等。
  此外,中国书协在南京浦口创建中国书协浦口创作培训基地,苏州和徐州两市被授予首批“中国书法名城”称号,淮安楚州被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昆山巴城也被授予中国书法家创作基地等,为江苏进一步打造书法强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书法理论成果丰硕
  江苏的书法学术传统有着深厚的渊源。60年来,江苏的书家们在进行书法创作、开展书法活动的同时,也勤奋的进行着书法学术、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诞生了一批书法理论家、产生了一批书法理论成果。尤其是老一辈书家,大多有着全面的文化修养和学术造诣。胡小石的《金石番锦集》《中国书学史》、萧蜕的《近代书评》、沈子善的《王羲之研究》、祝嘉的《书学史》《书学论集》、高二适的《新定急就章及考证》《兰亭序的真伪驳议》《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等,代表了江苏书法学术研究的最高成果。
  江苏中青年书法理论家在全国历届书学讨论会上,都有上佳的表现。2003年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江苏省入选论文33篇,其中获奖论文8篇,入选及获奖数均居全国第一。全国第七眉书学讨论会不管是获奖还是入选总数都名列全国榜首。中国书法兰亭奖是中国书协设立的最高奖项,在首届、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江苏省在理论、教育、编辑等奖项中获奖名次都名列全国第一,受到全国书法理论界的关注。2000年江苏省书协启动了《江苏古代书法研究》丛书编写工程,共3本,其中两本荣获第二届全国书法兰亭奖获奖提名,为挖掘江苏书法资源,反映江苏优秀书法传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书法评论是书法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书法艺术发展的理论指导。60年来,江苏不仅在书法创作、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在书法评论上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兰亭论辩”为标志,不仅对当代书法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已载入近代文化史册。
  
  三、江苏书法60年的历史定位和学术价值
  
  对江苏书法历史的描述、书法活动、取得的历史成绩等概述,只是一种书法发展的总结和事实的存在,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更有意义的当是要通过这种事实性的阐述、总结,对江苏书法60年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地位、艺术风格、学术价值作出定位以及讨论其具有的意义,唯此才具有了一种更高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力量。下面我们就试作探讨如下:
  
  (一)历史定位
  3000多年的书法史演变成多种审美体系和审美风格,不管是古文字体系的书法形式如甲骨文、金文、小篆,还是今文字的楷隶和行草等,都是趋向一种文人化和雅化。所以“二王”书风为主导的近1500年的帖学占据了中国主流书法地位。不管是民间书法的流行,还是碑学思想的昌盛,其根本宗旨是向着文人化的书法精神,这是书法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当代书法评判体系的混乱就是没有认识到这样的书法本体价值,没有树立起这个书法精神的“核心”。
  从江苏千余年的书法历史可以看到,这种“文化性”“文人化”“雅化”的书法精神,不仅作为起源地之一并演变、发展了千余年,其特征明显、个性突出、一脉相承。60年来这种精神不但没有被中断,而且在不断的承传、发展,以胡小石、林散之、高二适、萧娴最为典型。胡小石虽然深深地受到清代碑学创作思想的影响,但是从他所临写和创作的南北碑派的书法作品,看到的是碑学的外形和帖学的内在精神,并散发出浓浓的书卷之气。这完全得益于他全面的国学修养和书学理念,这是写碑者最终的归属,也是当代写碑书家无法逾越之处。高二适狂革虽然揉合了众多书法元素,但是其“文化性”一直贯穿其中。不管多么的狂放,就像放风筝一样,那根线一直没有断,这就是文人气质。最为典型的是林散之,他用帖学的外在形式,吸收了碑版的用笔方法,“以隶写草”,是清代以来碑帖交融的典范,物化了中国儒释道的哲学精神,将太草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江苏当代书坛和其它省份相比,这种“文化性”非常突出,不但江苏的书家们以这样的书法形式在全国备大展览、比赛中夺魁,而且这种“文化个性”也是江苏书坛的最大特性,在当今书坛受到高度肯定和赞誉。
  “文化性”是几千年来中国书法发展规律的基本体现,也是我们构建当代书法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学术价值
  近30年来,中国书法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3000年书法史的各种书法样式,几乎在这30年里全部实验了一遍,而且还用“西方的艺术思潮”作了改造中国书法的探索。首先我们应该对一切探索精神表示充分的肯定,因为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努力艺术才能不断的发展和提高。然而,我们似乎已经发现,这30年来的很多探索是违背了我们的文化背景和书法艺术规律的,因此很多流派纷纷“谢幕”。
  1 风云际会、流派纷呈
  近30年来,书坛真所谓风云际会、流派纷呈。有所谓的“流行书风”,主要取法民间书法,是清代碑学的延续。注重笔墨的夸张和视觉的冲击,打破了那种毫无个性,只知道表面上模仿古人的平庸之作。然而,这派书家注重书法的表象,缺乏内在的文化积淀,千人一面;书家修养不足,还有待时间的洗练。“学院派书法”,他们强调“主题为先”,用装饰、拼贴、制作等非书法传统创作的方法,制作“现代书法”,将书法本质的“写”变为“做”,其精神走向和传统书法相违背,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另一派就是“现代书法”,这个书法创作思想从本质上来看是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但是它在中国的开端主要从模仿日本书法开始。这派书法虽然是以汉字作为创作对象,但是完全是一种“绘画”的创作观念,作为书法艺术的补充具有一定的意义。   除此之外,这30年的书坛还出现过很多现象和主义,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出现,又以同样的方式逐渐退出书坛。
  2 乘风独行、引领风骚
  值得注意的是,近30年来的各种所谓的“现代书法”和各种试验性的书法探索,没有一派是在江苏发起的。江苏是公认的书法大省,为什么这些所谓的“现代书法”和江苏没有多少关联,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具有深刻的学术研究价值。江苏似一艘独自航行的大船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乘风破浪、独自远航,经过30年的航行它似乎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和抵达彼岸的目标。在当前中国文化的复兴、书法回归期到来之际,这个目标似乎正是书法发展的正途。
  得出这样的结论或许有人不予承认,那我们不妨鸟瞰一下当今几个书法大省的书法状况。河南是当今书坛的书法大省,这是它近10多年来所取得的书法成就奠定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地位已在东晋时转移到了长江流域,因此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到河南书法文化有着明显的断层。其文化的底蕴虽然极其深厚,这是指它的远古时代,而中古和近古文化都相对薄弱,其当代书法的文化性严重缺失,底气不足。浙江也是书法大省,其文化类型、文化底蕴和江苏非常相似,近30年来书法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受到书坛的普遍认可。但是其书法探索性大于继承性、游离性大于稳定性,近10多年来浙江的书法似乎缺少一种方向感,缺乏一种传统浙江书法文化的自信。北京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书法显然也处于中心地位,正是它的特殊地位,使它成为书法思潮的试验田、探索地,很难形成独特的书法文化类型。山东、辽宁等和河南相似,书法的文化性底蕴不够。
  由此观之,江苏60年来的书法发展虽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多元的面貌和新的精神内涵,但是其主体特性和千余年来的传统书法一脉相承。在这样的文化主导下出现了多位大师级的人物,他们的书法精神承传了魏晋以来文人对书法的主动介入,突出其“文化性”。使书法成为了一种自觉艺术。他们不但很好地继承了“二王”以来的帖学传统,也创造性地吸取了清代以来的碑学思想,不但符合时代、文化的需要,也遵循了中国传统主流书法发展的规律。在经历了60年的书法发展与探索下,在当前文化向传统回归和文化多元下的核心价值建立的理想追求下,江苏书法所具有的艺术精神和文化价值。正是中国未来书法发展的主流精神的体现。
  
  四、江苏书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显然,得出以上结论还有待历史的检验,但是我们并不是说江苏书法就不存在问题。相反江苏书法存在着严重的危机和不足,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寻找解决的办法。
  
  (一)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看到江苏书法6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具有相当优势的同时,也应当清楚地看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传统优势正在式微。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书法传统、书法人才,为江苏书法的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历史上诸多优势目前已不复存在,我们必须更加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发展和提高江苏的书法艺术。
  二是对创新认识的深度不够。虽然,从表面上看江苏当代书法和近现代书法大家相比,书法风格有着一致性,但是我们对书法创新的认识深度还很不够,大多停留在表象上。细究江苏历史上书法大家作品和创作思想,他们从不排斥真正的创新,他们的“创新”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通会”“圆融”“融通”式的创新,是一种深邃的艺术创造。显然,对这样的认识江苏当代书家还没有充分的准备和深刻的意识。
  三是“文化性”在不断消解。千余年来,江苏书法逐步形成了“文人书法”的独特品性,这是江苏数代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种特性在当前如作横向比较还稍占优势,这是我们的传统深厚决定的。但是如果纵向来看,和深厚的传统历史相比,就明显在不断的消解、甚至有中断的迹象,尤其在年轻书家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
  四是缺乏人生的历练。我们知道书法不是简单的技巧,它最终是书写书家的人生。他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的人生经历是直接反映在书法的线条、结体、布白之中的,决定了作品的气息和境界的高低。由于时代使然,我们当代的书家特别是年轻书家缺少这种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练。如果再缺少相当的修养,书法将会肃然无味,平白无奇,这怎能创作出时代的经典,留给后世?
  
  (二)解决的方法
  要想使江苏的书法始终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从书法大省成为书法强省,诞生能代表江苏水平的名家、大家,我认为必须从3个方面入手:
  一是书家个人的努力。我们的书家要向江苏历史上以及整个书史上的大家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不但要打下扎实的书法技法功底,更要对书法、对人生、对社会、对文化有较深的思考和理解,不要把这些看作抽象的概念,才能创作出具有历史深度和文化厚度的经典作品。因为,书法有着独特的个性——“裸性”,没有更多形式的遮挡,你的一切修养都反映在那根线条上,写字就是写人。
  二是书法组织的引领。当前,书法事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决定书法发展的因素已经不仅仅依靠书家个人的努力和社会提供的机遇。最重要的转变之一就是书法有了各级组织,这是书法近30年来发展的最大转变。书法组织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书法活动的开展、书法人才的培养和书法成果的取得,特别是书法整体水平的提高。唯此,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组织将起到决定性的引领、鼓励和推动作用,做好书法组织工作是将来书法发展的关键。
  三是书法历史的自觉。所谓“书法历史的自觉”就是我们在经历了书史上“自发书法”和“自觉书法”之后的“书法自觉”。要求我们书家和书法组织者对书法历史发展规律、人的社会能动性自觉把握。要对书法各个历史阶段发展的基本脉络,书法经典作品,大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各种流派现象失败的教训,以及社会对书法的引领作用有自觉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社会演进对书法发展的影响。克服江苏书法创造的问题,把握书法发展的未来方向,将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条件,重铸江苏书法的辉煌。
其他文献
在当下多元并起,风云际会的中国画坛上,王仁华的人物画是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她的人物画浪漫而奇诡,凄美而冷艳,其强烈的艺术个性和丰富的文化蕴含,令人耳目一新,堪称女性美的生命咏叹和诗意述说。不论在艺术欣赏方面,还是在学术价值方面,皆有着别开生向的独创性,给人以极为广阔的审美空间和无比充分的阐释潜能。3年多以前,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以抒己见。如今,3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王仁华的人物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期刊
陈胜凯 笔名三墨。1970年生。199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系,获书画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研究生,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助理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晁,厦门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厦门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厦门市音乐家协会会员,厦门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获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最高奖——全国奖,首届草书展提名奖
期刊
张大千伪古代名家书画作品,数量既多,水平又高,已成为近代画坛口耳相传的一段传奇。正如刘九庵所说:“时至今日,其伪作的名人书画仍遍布寰宇,难辨雌雄,成为古书画研究和鉴定研究的一大课题。”张大千的伪作涉猎范围之广,每令人叹为观止,而被其伪作骗走了眼的,往往不乏名人、专家,“当时京城中负盛名的收藏鉴赏家,很少有不购进他所作的伪品的”。连张大千自己也不免自负地说:“抑吾之伪作古画,上自隋唐,下抵明清,足使
期刊
孙海峰 号夹谷子,1946年出生于浙江海宁,先后结业于中国画研究院  中国国家画院精英班。现为浙江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作品参加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第二届徐悲鸿奖·全国画院作品联展,2005年全国中国画展获优秀奖,2005年中国画研究院年度提名展,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2006年年国百名画家中国画邀请展获优秀奖,2007年全国
期刊
方召麐是现代最富声望的无锡籍艺术家之一,更是女画家中之翘楚。钱松帚评价其作“雄厚质朴、浑成大方”。方召麐不断创新求变的精神,使其画作不固于传统,自成一格。当然这也是与其传奇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
期刊
中国书法艺术中的草书是书法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一种快速、便捷的书体,更是一门最为纯粹的艺术形式。它需要有严谨的,高难度的技术来保证它的纯粹性,由此也体现其专业化的艺术特色。在书以致用的社会中,赵壹《非草书》一文曾首次对该书体提出了批评,可见,这种纯粹性、专业性古已有之。为此,这种书体对书家来讲,须拥有高超的技巧,在能熟练、准确地表达心中万象的同时,也需要所表达的形态各异的点画符合书法审美的要求,特别是
期刊
笔者动笔之前,先读了玉麟、鸿增二兄之文,他们所论,我多有同感,此文仅作前论之补充罢!  亚明老师生前,曾数次对我提到新金陵画派的定位和研究问题。作为经历画派开拓、成熟到复苏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在画派的命名中,舍“江苏”而取“金陵”,他考虑到的必是历史与文化背景的意义。  绘画史上的金陵,大约有4次大的辉煌。  其一,晋室东渡,南北朝对峙,文化重心南移,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三大家涌现金陵。  其二在
期刊
本刊讯 2010年6月2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言恭达,向南京市慈善总会捐赠慈善救助现金s0万元。这是他继今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后向南京市慈善总会认捐50万元赈灾现款之后,再次向南京市慈善总会捐赠的善款。至此,“言恭达百万慈善基金”正式冠名建立。这也是瀚京市慈善总会迄今为止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冠名基金。  6月22日下午,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慈善总会常务
期刊
孙震生字雨辰,1976年生于河北唐山。200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现为天津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98年《向日葵》获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优秀奖。2002年《红蜻蜒》获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优秀奖,2004年《春天的约会》获首届中国画电视大赛工笔人物组金奖,2005年《花季,雨季》之《初春》入选中国美协第十八次新人新作展,2005年《结婚日记——晨妆》获2005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期刊
终于盼来了邦达老师的百岁之庆。集功、德、寿于一身,实是先生人生之幸,亦是书画鉴赏界,尤其是多年受教于他的弟子们的幸事和喜事。许多年来,我和家人每到北京都要去看望先生,也总能从与他的谈话中获得新知。近两年,他体衰卧床,我们仍旧时时去探望,即便是和先生目光交流。也能从中得到慰藉。  这本集子,是我们奉献给先生百岁诞辰的。所载皆为先生作品,诗词书画俱备。期中相当部分是先生在过去30年间,为我与家人所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