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训练——语文教学的着力点

来源 :学子·教育新理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思维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是思维的符号载体,是思维的主要工具。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意思是说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基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在的体现或反映,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密切联系。柏拉图甚至认为思维与语言没有丝毫不同之处,思维是无声的、微弱或隐蔽的语言行为。
  因此,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提升思维水平的过程。我们的语文学习不应满足于掌握字、词、句、篇的一点知识,而应以“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有专家指出:语文课程“究其哲学实质来说,就是以言语为对象的人性智慧教育”。因而掌握思维方式、培育思维能力可以说是语文课程的必然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由此可见,思维训练在语文学习中有着重要意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在其“思维三元理论”中,将思维分为三个层面: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相对来说,分析性思维较为基础,涉及分析、判断、评价、比较、对比和检验等能力,它主要培养学生记忆和分析他人理论的能力;而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层次较高,它们主要担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发现、生成、想象和实践、使用、运用和实现等能力。由此提出了教师培养学生思维的三种策略:照本宣科策略、问答策略和对话策略。然而,在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分析性思维一枝独秀、大行其道。教师只满足于通过照本宣科策略和问答策略领着学生在课文中走一遭,了解并掌握一些浅层次的东西,而至于如何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形成新的解读、发展创新能力,则很少涉及。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在这样的教学策略中是很难得到训练和培养的。
  二、语文学习中思维的培养
  下面,笔者根据我县一位骨干教师执教的“推敲”一课,谈谈上述三种思维的培养。“推敲”一文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主要讲了贾岛、韩愈推敲文字的一段文坛佳话。教者运用组块教学法,将整节课分为四个部分:认识“一个词语”、了解“一段佳话”、感受“两个人物”、“推敲”几个句子。采用“词语——故事——人物——运用”的步骤,层层递进,一波三折,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最终达到了在言语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思维的目的。
  1.理解“推敲”,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
  教学片段一
  师:“推敲”本来是什么意思?
  生:本来是两个动作。
  师:这两个动作有什么关系吗?
  生:没有。
  师:“推敲”后来是什么意思呢?
  生: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作“推敲”。
  师:作者在文中提到了“推敲”的几个近义词,谁来说一说?
  生:斟酌。
  生:思索。
  生:琢磨。
  师:是呀,像这样斟酌文字、思考文字、琢磨文字,就叫“推敲”。
  假如你是贾岛,你在心中会怎样推敲呢?谁来把贾岛心中所想说出来?
  生:……
  师: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生:是用“推”好呢,还是用“敲”好呢?
  生:“僧敲月下门”,不行,“僧推月下门”,也不行,究竟哪个好呢?
  ……
  师:对,就这样,我们一起斟酌斟酌、推敲推敲。
  (学生说了一遍停了下来。)
  师:只说一遍,叫推敲吗?
  生:不叫,书中说是“反复”。
  师:是呀,反复地思考,反复地斟酌,一直到想出来为止。大家接着说。
  (学生接着反复说)
  师:韩大人到!咦,大家为什么停下来了?
  生:贾岛冲撞了韩大人的仪仗队,被抓走了。
  这是本课的第一环节——“认识‘一个词语’”,教师主要采用了“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此策略的特征在于“教师提问主要是为了引出事实”。本环节中,教师主要提问的内容是:什么是推敲?学生只需基于文本及以前积累的知识,就可找到答案。师生互动频繁,但学生只是把书上的答案复述一遍,思维深度虽然不够,但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笔者以为,教者采用“问答策略”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了解“推敲”的含义来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推敲”是本文的题目,又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因而弄懂“推敲”的含义,是最基本的,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只不过这个思维结果不是学生自己的,而是别人的或文本已存在的。在这一环节中,教者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分析、判断、比较,达成了对“推敲”的理解,分析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施展。
  2.巧补对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片段二
  师:刚才我们复述了课文。下面老师提高一下难度。老师把这个故事变成了一副对联,下联已经写好了:韩愈巧解“推”“敲”题,可上联该怎么写呢?
  生:贾岛访友写名诗。
  师:这位同学反应真快。我们知道,对联不仅要求字数相等,更要求词性相同。大家看一看,他的上联有什么地方不妥的。
  生:下联第四字“解”是动词,上联第三字“访”是动词,不对应。
  师:你眼睛真亮,“访友”与“巧解”不是太对仗。
  生:“推敲题”与“写名诗”好像也不工整。
  师:怎么不工整?
  生:推、敲都是动词,而“写名诗”只有一个动词“写”。
  师:其实,“推敲题”主要是关于推敲的题目,确实与“写名诗”不对。
  谁再来对一对。
  生:我想的是“贾岛闯入仪仗队”。
  师:这句怎样?
  生:我觉得蛮对仗的,就是动词应该在第四个字。
  师:老师帮他改一改,“贾岛误闯仪仗队”,这样就工整了。   大家想得真不错,老师再增加点难度。我在下联上又加了四个字:韩愈停轿斟酌巧解“推”“敲”题。
  生:贾岛访友吟诗误闯仪仗队。
  生:贾岛骑驴吟诗误闯仪仗队。
  师:看来这个还难不倒大家,说明大家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有很高的概括水平。
  这是本课的第二环节——“了解‘一段佳话’”,教者主要采用了“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策略”。此策略的主要特征是“教师提问是为了刺激学生的思维与讨论”。本环节中,教者实际上是通过让学生写对联的形式,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从学生的回答内容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无法从文本找到现成答案,要在文本事实及自身知识的基础之上加以整合、创造、使用。问题本身并无固定答案,学生的创造往往就是答案。“我思故我在”,此问题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要想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就不能只拘泥于文本,引领学生达到文本或别人的业已存在的理解,而应该努力独辟蹊径,引领学生去发现新的价值、新的理解。
  3.练习“推敲”,培养学生的实用性思维
  教学片段三
  师:同学们,贾岛的推敲精神真令人敬佩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推敲精神,来推敲几个句子。
  (出示:风(吹、抚)万棵竹,雨(打、润)千朵花。(吹、抚;打、润))
  你认为用哪一个更好?
  生:我认为用“抚”好,这样写给人感觉风很有感情,而“吹”没有感情。
  生:我认为如果是春天、秋天的风用“抚”好一点,如果是夏天、冬天的风,用“抚”就不恰当了。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其实这两句话是一副春联,写的正是春天。
  生:我觉得用“润”好。春天的雨嘛,滋润万物。如果用“打”的话,说明是夏天的雨了。
  师:是呀,用“抚”“润”不仅写出了春风、春雨的特点,而且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美好感情和期盼。
  实用性思维究其实质来说,就是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应用的思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工具在于运用,能力重在训练。因此,在语文课堂加强语言表达等能力的训练,是语文的应有之义。本环节,教者依旧采用了“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策略”,以课文为蓝本,学习其推敲之法,斟酌文字。学生通过“吹”与“抚”、“打”与“润”的比较、品味,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更体会到了推敲文字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斯滕伯格说:“教育的最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应努力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摒弃“学知识”的教学思想,积极为学生创设平等交流的对话平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实用思维的水平的提升,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
其他文献
物业目前是红海,但也是微利行业。企业必须谋求创新变革,人才、资金、服务质量都没有优势的企业,未来终将被洗牌。物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人才的应用和培养
【正】计算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也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必备的数学素质。但是目前,学生高年级学生普遍存在计算能力偏低、缺乏计算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现象,导
颁奖词小区管理采用线上智慧管理和线下管家模式相结合,连续3年第三方盖洛普公司满意度调查成绩为100分。成为市级优秀示范小区,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金地物业集团提供服务。
链家的《租赁崛起》报告显示,未来中国将有3亿租赁人口,租房市场规模达5万亿元。随着购房年龄的推迟和房价的攀升,租房需求呈现上行趋势。
当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大量课文插图丰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这些插图都是教材编著者邀请多位美术界知名人士基于教材文本的基本内容和深刻内涵专门创作而成,对于教材自身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直观性,易于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眼中只看到文本文字,应该将图文有效融合,适当与绘本教学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探寻能力、思维能力,让插图更好地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特别是在低年级,
<正>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去理解。但由于小学生生理发育还不成熟,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对于抽象思维的理解还很浅显。所以教师只能通
<正>古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当学生没有疑惑时,要寻疑;有疑惑时,要解疑。每一个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才能引导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曾经说过:“语文是读出来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读中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怎样才能把书读好呢?  一、换词比较——品文字之美  语文教材文章中每个字、每个词都凝聚着作者深切的情感,是作者经过反复比较揣摩,推敲得来的,俗语说:“十年得一字”,更是古人
为什么我们要藏钢于民呢?很多人都说现在钢材过剩,发展钢结构住宅既能化解钢材产能过剩,又能为国家储备钢材资源,两全其美,美名其曰&#39;藏钢于民&#39;。我们有世界最大的钢
【正】自治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它是人所特有的,是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活动。自理自治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著名教育家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