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之气到哲学之气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wtqyw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与西方的自然观不同,前者以“气”作为世界的本原,后者以“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世界的本原是非形非质而贯通于一切形质之中的“气”。“气”是无形的存在,万物之形由气变化而来。如庄子所云:“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篇》)“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张载也认为一切可见之象都是气。“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更重要的是,“气”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具有运动性。《谷梁传·庄公三年》云:“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杨士勋疏引徐邈言:“古人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然则传所谓天,盖名其冲和之功。”这种“冲和之功”,即气的运行。张载亦云:“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纲组,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正蒙·太和》)“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絪组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申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正蒙·参两》)这正指出?
其他文献
新课标明确指出: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心理活动是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反映出来。教师以多方位不同层次途径对学生行为在教学中多样化方法的练习完成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实现提高“高效”课堂的目标。
文章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
<正> 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中国宋明理学东传朝鲜、日本后,由于两国历史前提的差异,发生了迥然不同的变化。概而言之,在朝鲜,学者们关心的是儒学的“内圣”之道——修身养性,理学的心性论被进一步完善。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崇尚空理空谈的风气,这种风气阻碍了对自然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朝鲜生产力的发展。在日本,学者们关注的是儒学的“外王之道”——经世致用。这使得日本儒学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理学的中心所在,
<正> 在因外力作用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里,文化保守主义一般有两层含义:一种是传统主义,另一种是民族主义。前者属于传统——现代的矛盾,后者纠缠着本土——外来的问题。用中国学界熟悉的术语讲,一为古今之争,一为东西之争。从中国经验观察,两者是容易混同或可能转化的,但从起源与性质上讲,不是同一个问题。传统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反应,民族主义则既可以发生在前现代化的历史上,也可能产生于不同的现代化国家或区域之间。以经验为依据,从逻辑上分清两者的区别,对于理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根源、发展方向及社会功能
教师应该根据数学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质,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数学思想,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介
<正>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激起了直觉研究的热潮。哲学领域、思维科学领域、心理学领域、美学领域虽然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但仍感到有一些重大问题不甚明了。本文试就其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很多的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感到枯燥无趣,这就需要教师从实际教学中总结经验,并用不同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教学方法
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也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幼儿阶段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幼儿终身受益。在了解行为习惯的含义及重要性之后,教师可采取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