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失的部委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HTC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正式公布。按照方案,国务院组成部门减少至25个。自1982年以来,国务院已进行过六次机构改革,梳理这几次改革中被撤并掉的部委详情,我们能看到在改革阵痛中不断进步的中国。
  粮食部,被撤销
  改革开启时,最具有计划特色的部门最先被撤。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机构精简,粮食部被撤销。对于这个结果,河南省卢氏县的刘维汉早在粮食部被撤销的两年前就有所预料。在某种程度上,他也为那次改革出了一份力。
  1979年,刘维汉被任命为卢氏县“社队企业管理局”第一副局长。当年国务院下发文件,主张大力发展社队企业,要求各省、地、县都要成立社队企业管理局。卢氏县不敢怠慢,立即成立管理局来落实中央的精神,刘维汉被委以重任。
  1980年春节过后,卢氏县朱阳关公社学习邻近的西峡县的经验,兴办一个桐油加工厂。购买了设备,修建了厂房,收购本社农民生产的桐油籽,这下与县粮食部门发生了矛盾。粮食部门抱着传统观念不放,强调有史以来桐油籽都是由自己收购并运出去加工的,不准社队企业收购和加工。
  所谓的传统观念,是自1953年开始实行的全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农民生产的粮食全部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部均由国家供应。收购、仓储、划拨、调运等工作由粮食部来完成。粮食部成立于1952年,首任部长是著名民主人士、“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吃饭问题是国之大事,涉及粮食跨省调拨这样的事,粮食部不能擅自做主,需要更高层面的协调。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已启动,但粮食仍需要在粮食部门系统下运转,所以当卢氏县刘维汉要自己收购农作物时,矛盾被激化了。“朱阳关公社也未跟我打招呼,写成材料直接报送到国务院。国务院领导看后,据说又转给邓小平同志,这一下算闹大了。”刘维汉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数日后,《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出很醒目的文章《发生在卢氏县的一场“官司”》,同时加发了《短评》,批评地方限制农民收购、加工农副产品。《人民日报》记者给刘维汉来信说,中央领导看到文章后,认为要进一步采取措施解决问题。“邓小平也听取了相关汇报,并发表意见,他表示要从经济体制上改革,粮食部和全国供销总社可撤掉。”
  石油部,撤了还是“高帅富”
  精简机构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
  邓小平要撤掉粮食部和全国供销总社并非仅因为卢氏县的风波。中国式计划经济对全国的生产生活都进行计划,结果之一就是不断产生出各种部门。到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机构增加到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其中机械工业就有7个部。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称,“机构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讲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致官气十足”,“都已达到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1982年1月,邓小平明确提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
  随后,中央和国务院机构改革工作开始进行。国务院所属部委、直属机构和办公机构,由100个裁减至61个,工作人员总编制缩减1/3左右。国务院本身的领导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副总理由13人缩减至2人。
  粮食部就是在这次机构改革中被撤销的,其职能整合到商业部,粮食市场逐渐放开。1983、1984年的一号文件让实行了32年的统购统销政策逐渐瓦解,到1992年底,全国844个县(市)放开了粮食价格,粮食市场由此形成。
  如今,粮食价格调控的职能由发改委行使,在“蒜你狠”“豆你玩”时期,发改委调控价格的方式是打击游资炒作,它还“约谈”过食用油、方便面等企业,要求不要涨价,而这些企业以减少重量来回应。如果最后实在调控不住价格,就会出动政府储备肉、储备油等。
  1988年,国务院再次改革,目标是弱化专业经济部门干预企业经营的职能,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其中体现这一思路的是撤销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组建能源部。
  石油工业部有着光辉的历史,有着“五位将军抓石油”的美谈。1988年被撤销后,其政府职能转移到新的能源部,生产经营职能则被先后成立的中石化、中海油和中石油取代。现在,这“三桶油”成为垄断型央企的一个标杆。
  纺织部,这才叫改革
  哪个领域发展不好,就把主管部门撤掉。
  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适应这一需要,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改革再一次进行。
  在1993年的机构改革中,上一次改革后组建的能源部被撤销,分为电力部和煤炭部,轻工部、纺织部改为轻工总会、纺织总会,不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
  再后来,轻工部和纺织部成为部委改革的一个典范。衣食住行是国之大事,1949年10月,纺织部即成立,后来的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之父、老革命家曾山出任首任纺织部长,抗战名将蒋光鼐则是第二任部长,最后一任部长吴文英创造了从纺织女工到部长的传奇。
  20世纪90年代,纺织业进入困难时期,撤销纺织部同时也是对纺织业的市场化改革。199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提出把亏损严重的纺织业压锭、减员、增效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突破口的构想。当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决定“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分流120万职工。
  纺织部最后一任部长吴文英在纺织部被撤销的1993年被“分流”到纺织总会。纺织总会为纺织部撤销后成立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1998年,中国纺织总会改组成国家纺织工业局,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2001年2月,国家纺织工业局被撤销,成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行业自此进入了由社会中介组织进行服务、协调的行业自律阶段。   如今,纺织业被当做“中国制造”的一个代名词,中国的衣箱鞋帽已占领全世界。
  电力部,部撤了改革还要继续
  庙拆了,和尚们一个个自立门户了。
  1997年,朱镕基经过两个多月的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改革力度比较大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但困难显而易见。当年年底,朱镕基在一次讲话中说,他正在操作国务院机构改革,找几十位部长逐个谈话,没有一位部长主动表示自己的部门该撤;长时间坐着谈话使他过度疲劳,每次站起来都很困难。
  1998年3月,朱镕基出任国务院总理。那年的“两会”期间,朱镕基在人大湖南代表团对家乡代表说:“我抱着粉身碎骨的决心来干这件事!”“两会”闭幕式上,意气风发的朱镕基豪情万丈地表示,哪怕前面有地雷阵,有万丈深渊,也要勇往直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年,外电曾评价改革闯进两大雷区:一是国企改革,二是机构改革。
  部长不愿意被撤,朱镕基则采取其他办法。有地方官说:“朱镕基的办法是拆庙,和尚赶不走,我拆庙赶和尚。”
  这一次,朱镕基拆掉9座庙——9个专业经济部门一并撤销或降格,变成行业协会,包括电力部、煤炭部、机械部、电子部等。
  电力部撤销后成立国家电力公司,电力公司后来又拆分为2家电网和5大发电公司。2002年,负责市场监管和电价改革的电监会成立。但电监会奈何不了电业巨头们,电监会说这是因为电力管理体制混乱,电监会责权需要重新界定。
  煤炭部被撤销后,其职能被分化到其他几个部委中,比如安全监督属于国家安监局,企业管理属于国资委,中长期政策属于发改委。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等部门也大都演化为行业协会,而这些部门所属的多所高校,因为主管部门被撤销而陷入地位降低的境遇,一时颇有怨言。
  当然怨言最大的是在这次机构改革中被分流的人员。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来的40个减少至29个,机关工作人员更是减少近50%。但部级官员和司局级官员的职位基本上没什么变化,处级职位减少也不多,减少的主要是科级和科级以下的职位,对于这些人,政府给出优惠政策,比如分一套房子;由公费报销去读两年书;还可以去相关的事业单位等。当然,只能选择一种。
  民航,“总局”和“局”之别
  整合交通,铁道为何可以说“部”?
  汪玉凯总结,改革开放至今的机构改革,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的精简机构;上世纪90年代的为市场经济奠定基础;2003年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本定位;2008年至今的“大部制”改革。
  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包括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及交通运输部。其中,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的职责被整合到交通部,这个国务院“资深”部门成为历史,只作为交通部下面的一个局。
  在国务院部门序列中,国务院组成部门包括各部、各委、中国人民银行和审计署,依法分别履行国务院基本的行政管理职能;国务院直属机构则主管国务院的某项专门业务,大多以“总署”“总局”来命名,如海关总署、新闻出版总署、工商总局、体育总局等,级别为正部级。而以“局”命名的机关,如统计局、林业局等,虽同属国务院直属机构,但级别为副部级。
  国务院各部部长、委员会主任、央行行长、审计署审计长属于国务院组成人员,其任免需经全国人大表决、由国家主席发布主席令方能生效;而国务院直属机构的负责人,则由国务院直接任免,无须经过全国人大。
  之前,交通部和铁道部功能重叠。有消息称,2008年铁道部没有合并到交通部是因为时任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反对——其实,这一点都不意外,反对不是新闻,不反对才是新闻。
  2013年两会前,国务院组成部门有27个,汪玉凯曾撰文称这个数字大体以不超过20个为宜。
  在今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铁道部被撤销,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自此,铁道部划上了句号。
其他文献
作为新提拔或新调到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任职的一把手,如何尽快进入角色、打开工作局面?依笔者之见,其关键是要及时调整理顺思路,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之下,始终牢记“六忌”:  一忌“口无遮拦”。“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如此等等,都是古人深刻教训的总结。作为新到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的一把手,初来乍到,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陌生的工作对象,各方面情况都有待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在干部
一、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我国公民的参政议政意识逐步增强,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性问题,如社会治安、环境污染以及住房、就业等。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让人们对政府公共管理能力,尤其是对公共政策的科学制定等环节产生了极高的期望。   从政策科学的角度判断政府能力的强弱,关键是看政府能否在其职责范围内正确制定并有效实施公共政策。公民参与
转作风,既要改学风文风,更要改官场的话风。把国家的愿景,执政的理念,民生的大事,用通俗易懂的话讲给群众,这是为官者应当具备的本领。  不知何时,由官腔、官调、官气演绎成的假话、空话、套话、废话,在官场四处“飘荡”。时下,官话常常被作为“套话”的兄弟来看待,也有人将这“哥儿俩”称为“正确的废话”。有人说官话是“五多”:“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官话”
策划人语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算起,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走过了20年历程。其间,相关的人事聘用、机构编制、管理体制、绩效工资、养老保险等改革
江瑞平,著名经济学家,生于1958年,河北邯郸人,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兼任外交部东亚合作专家咨询小组成员、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深人贯彻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和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工作主线,以支撑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为战略重点,以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首要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针对中国人口众多、耕地等资源较少、以小规模农户经营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将长期存在的基本现实,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在农户自愿和保持土地等自然资源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推进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机联合,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竞争力。   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竞争力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最近,山西省委组织部发布了《关于干部工作“八从严”的意见》,剑指当前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的不正之风。提出要在坚持原则、把握标准、教育培养、识别干部、班子选配、破格提拔、监督管理、整治风气等八个方面从严从紧,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中国有句俗語: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干部不作主、乱作为甚至胡作非为的现象也并非没有。君不见,有些干部华而不实,对工作敷衍塞责应
年轻干部培养是一个战略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全局,甚至决定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年轻干部的成长进步,不仅需要组织的关心、关怀与关注,更需要年轻干部自身的自重、自警、自省与自励。但是当前,有些年轻干部由于自身思想深处的原因,过早地跨入了“官油子”的行列,其害大焉!  古人云:“政者,正也。”但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政”与“正”具有不尽相同的涵义,尤其是涉及作风层面,“政风”不尽是正风,“政气”不尽
干部下基层,已经不是新鲜话题。我们党历来强调并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目前,党群、干群关系是好的,但在一些党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