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之父:赫赫而无名

来源 :莫愁·天下男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uggid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惊涛骇浪的孤岛,他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他的人生,正像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他就是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艰难求学,立志造艇
  天生聪慧的黄旭华4岁时就到当地的教会学校给长兄伴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广东沿海的学校停办,14岁的黄旭华背着沉甸甸的书箱辞别双亲开始了艰难的求学之旅。
  抗战进入白热化阶段,20岁的黄旭华随着逃难的人群向重庆转移。在经历了一次次飞机轰炸后,他问长兄:“大哥,为什么天上的飞机都是日本的,我们国家的飞机在哪里呢?”大哥告诉他:“国家落后啊,没有飞机。我们要好好读书,将来好好报效祖国。”少年黄旭华握紧了拳头说:“我将来要造一种武器,上能升天,保卫祖国万里长空;下能入海,捍卫祖国万里海疆。”
  到了重庆,错过了夏季招生考试的黄旭华进入为流亡学生特设的大学选修班。经过一年精心的准备,他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大船舶制造专业,追寻造船造舰抵御外侮的报国梦想。四年深得精髓的专业学习,为黄旭华日后从事核潜艇研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黄旭华被分配到华东军管会船舶建设处。1949年10月,华东野战军战士乘坐几百只木船攻打金门岛,但因退潮,木船搁浅在沙滩上,缺少支援的战士们最后弹尽粮绝,壮烈牺牲。看到消息,黄旭华几日几夜没有睡好觉,这让黄旭华更加坚定了要造船舶的信念。
  憋着一股劲的黄旭华跟随辛一心导师从事船舶设计与制造工作,经过导师的争取,黄旭华前往当时拥有全世界最先进船舶制造技术的德国,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习。回国后,正赶上中苏军事合作时期,他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始对苏联舰船进行仿制,随后转入学习潜艇的设计与制造。
  1958年,国际形势波诡云谲,面对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军事大国的核威胁,毛泽东主席对中国所有的科技工作者说:“原子弹,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聂荣臻挂帅的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成立了,黄旭华被召集到北京,出任副总工程师。
  上任的第一天,领导找黄旭华谈话:“小黄,核潜艇是高度保密的国防尖端工程,你踏进了这个门,就要一辈子隐姓埋名守在这里,你做好这个思想准备了吗?”黄旭华坚定地点了点头。黄旭华写信告诉母亲,自己要到北京工作,但具体单位、部门只字未提,通讯地址也只是北京海军的一个公共信箱。从此黄旭华隐姓埋名,和同事一起,开始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论证与设计工作。
  隐姓埋名,冒险深潜
  研究所在渤海湾的一个荒岛上,三面临海,长满荒草,黄旭华对研究人员说:“我们要在这个蛮荒的岛上,制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潜艇,让中国的海军走遍世界所有的大洋。”
  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有见过,手头只有一位外交官从美国带回的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黄旭华和同事把玩具模型拆了装,装了又拆,但对真正的内部结构依然一无所知。黄旭华把收集来的各种学术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联系了国内2000多家相关的研究所和高校,获取他们的支持。
  没有风洞和大型水池,没有高强度厚钢板和加工设备,没有计算机,也没有任何技术外援,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了数以亿计的数据,用了八年时间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水下发射、水下通讯等七个核潜艇关键技术。
  岛上的生活很苦,为了给研究人员改善伙食,黄旭华在一次出差的路上,买了四只猪仔带回岛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黄旭华用尽各种办法养大了四头猪,最多的时候,食堂的猪圈里有二十多头大肥猪。每攻克一项技术难关,黄旭华都让食堂杀一头猪犒赏大家。围在食堂的木桌上大口地吃着猪肉,看着同事们开心地谈笑,黄旭华每次都会转过身去,悄悄抹去眼泪。他知道,这些和自己一样年轻的科学家,都是为了祖国的强大,才抛家别子、以苦为乐。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带着全国人民的期盼和全体研究人员的汗水顺利下水了。朱德总司令健步登上这艘命名为“长征一号”的核潜艇,庄重地给黄旭华等科学家行了个军礼,他握住黄旭华的手说:“我替人民谢谢你,谢谢你们这些科学家。”
  时光飞逝,黄旭华带领研究人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导弹核潜艇相对于陆地核基地,作为水下机动的核弹发射场,是国家二次核打击力量。
  1988年年初,中国核潜艇完成多次试验后,按设计极限深度在南海作深潜试验。下潜的深度,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而成功攻击目标。十年前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200米的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艇上129人全部遇难。
  试验之前,艇员的心理包袱很重,有人给家里写了遗书,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黄旭华意识到了这种情绪的影响,他和妻子商量说要随艇员一起下潜。“你是总设计师,你必须下去,必须对这一百多名舰艇官兵的生命负责。”妻子的支持打消了黄旭华的后顾之忧,他在动员大会上说:“我们下去是做试验的,不是准备牺牲的,我们要把试验数据带回来,我和你们一起下去。”
  在国外,核潜艇总设计师是科研团队保护的第一人,而62岁的黄旭华则要做“吃螃蟹”的第一人。在他的精神感染下,所有参试官兵也变得淡定起来。50米、100米……每下潜50米都要记录报告相关数据,300米,下潜到极限深度时,艇内鸦雀无声,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声响。10分钟,仿佛一个世纪那么漫长。当潜艇平安回到水下安全深度时,艇员们激动地把黄旭华抛了起来。黄旭华豪情万丈挥笔作诗道:“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走完了它的全过程,人民海军也由此成为保卫国家的战略性军种。
其他文献
最近,网络上流传果农给水果打甜蜜素使水果变甜,这是真的吗?  甜蜜素的学名是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它在中国内地、欧盟、中国香港等地是允许使用的。  人体无法吸收甜蜜素,即使吸收也无法代谢,最终它会原封不动地排泄出去,因此安全性很高。作为甜味剂,它广泛用于饮料、罐头、糕点等食品,但生鲜水果是不允许使用的。  水果打针增甜的传闻已经在网上流传了好几年,但这其实并不可行。一方面,打针
期刊
科幻文学界的雨果奖和星云奖,就如电影界的金球奖与奥斯卡金像奖,雨果奖需要买得起门票的粉丝捧场,星云奖就得靠专家投票。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雨果奖我们已经不陌生,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获得了雨果奖的最佳长篇小说奖,2016年9月,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又获得了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中国作家何时才能获得星云奖?也许只有时间知道答案。刘慈欣的《三体》在2015年获得了星云奖的最终提名,但却被美国作家杰
期刊
中国作家每年产出的报告文学不少,但讲究结构,注重品格,富于文采,蕴含人文思考,让人在阅读时产生美感的作品并不多,陈新的长篇报告文学《嫦娥揽月》却是这样一部难得的作品。  《嫦娥揽月》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书稿31.1万字,是我国首部展现“嫦娥”号探月卫星进行月球探测实验的作品,也是首部中国科技版的《星际穿越》,该书以吴伟仁从四川大巴山中一个普通的农民、生产队长,成长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主持
期刊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打哈欠的时间愈长,可能代表脑容量愈大。  研究人员共分析了29种哺乳动物打哈欠的影片,并计算出每次哈欠的时间长短。研究发现,老鼠打哈欠时间最短,平均仅0.8秒,其次是骆驼,然后是狗,而人类打哈欠时间最长,平均6.5秒。在人类中,打哈欠时间的长短与脑容量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期刊
举报儿子,牵出贩毒大案  2016年3月初的一天,一名中年女性急匆匆来到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禁毒大队,抓住接警的手激动地说:“救救我儿子吧!”  原来,于女士的儿子张壁令她伤透了心。学业不佳的他不顾父母反对,初中肄业后开始闯荡社会,换了十几份工作,最后才在大型超市的保安岗位上安稳下来。  于女士发现儿子最近常购买一种叫“大力”治咳嗽的药液服用,每天至少喝一瓶,不仅上瘾,而且精神萎靡不振。同事得知以
期刊
四川雅安市以北24公里处的上里镇,古时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著名重镇,也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驿站。上里镇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  在上里古镇,最有名气的是已有上百年历史的韩家大院,为清代道光年间韩氏盐商所建,也是川西南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  始建于清道光年间  明末清初,由于古镇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日益繁荣,当时,上里镇内主要以韩、杨、陈、张、许五大家族各自称霸一方,
期刊
在万里长江的入海口,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江苏海门。这里生活着50多万女性,她们聪慧而又贤淑,平凡而又伟大,用一双双巧手描绘着绚丽的画卷,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传奇。  近年来,海门市不断创优环境、做强服务、唱响品牌,帮助和引导广大城乡妇女就业有岗位、创业有平台、发展有动力,破解了女性创业就业的工作难题,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送春风,感受“娘家”的温暖  海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创业就业工作,将
期刊
讲述人:李丽梅,成都市成龙街道敬老院护理人员  半年前我们敬老院扩建后开辟了“喘息式服务专区”,服务项目刚开通就迅速“满员”。第一位入住的是75岁的张大爷,张大爷的女儿远在国外,此前一直与老伴一同生活,选择“喘息式服务”是希望能顺利度过术后过渡期。因为两个月前他因胆囊出现问题实施了手术,术后的特殊饮食要求让两位老人犯了难:“医院开出的饮食要求非常高,流质、半流质什么的,我们根本弄不好。”  住进我
期刊
“我所知的只是不久必将死去,我最不了解的便是无法避免的死亡”。法国思想家巴斯卡的这句名言为我们当下对死亡的认知状态做出了最好注解。作为命定的结局,死亡或许算不上悲剧,但被死亡剥夺人的尊严、以亲情之名绑架活着的亲人,却是一种沉重的悲剧,而这种悲剧时刻在上演着。  英国《经济学家》信息部曾推出“死亡质量报告”,对40个主要经济体关于死亡前看护质量做出评估并进行排名,中国位居倒数第四。  老龄化社会的快
期刊
讲述人:王详林,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志愿者  关注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源于我和它的创办人罗点点女士相同的遭遇。罗点点女士曾经深陷违背患病亲人生前“不过度救助”的嘱咐而产生的无比纠结与愧疚中,而我,也在坚持让父亲放疗、化疗之后开始悔恨自己的固执与愚蠢——在某个难得的半清醒半糊涂时刻,父亲喃喃地说:“早知会有今天,我应该早立遗嘱的,这样我不痛苦,你们兄弟俩也不会因意见不同而争吵……”  这句话是父亲留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