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铸的塑像”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841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民族歌剧《林徽因》公演三周年了。该剧由金培达作曲、田沁鑫总导演、庄一编剧、中国歌剧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陈小朵担任制作并出演林徽因。这三年也是持续打磨的三年。近日,剧组和各界观众汇聚在“徽因的下午茶”沙龙,畅谈了该剧首演时的感受和感怀。我很欣赏歌剧《林徽因》,突出感受是全剧充盈着浓浓的诗意,艺术表达很独到,而剧中的林徽因很真实,很鲜活。
  林徽因是历史人物,历史题材可以挖掘、装扮,而歌剧《林徽因》贵在对这一历史题材的挖掘角度。歌剧《林徽因》并不是将那一代人进行历史任性装扮——剧中的林徽因有着很高的定位,该剧是将她作为一代建筑学家、诗人和爱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成功地呈现出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徐志摩和林徽因的诗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建筑史上,梁思成和林徽因是一代双璧;在中国哲学史上,金岳霖的《形式逻辑》是传世的教材。而有关林徽因与徐志摩、陆小曼和凌叔华的轶事,以及和金岳霖的八卦,则是近年来热衷于“民国轶事”的坊间从“野史”的蛛丝马迹中“挖掘”演绎的结果。在歌剧《林徽因》中,徐志摩妄图抛弃已有身孕的结发妻子张幼仪,鼓励林徽因作为一种“新人”来成为第三者,但林徽因以自己是“旧人”为由拒绝,这一戏剧矛盾点到为止,没有堕入那些情感剧的旋涡,从而徐志摩止步于一名“文艺青年”,没有演绎为中国的“唐璜”;林徽因的人物形象则发展成为一代建筑大师,而不是周旋于陆小曼、凌叔华之间沉迷于风花雪月的社会名媛。同样,当金岳霖在“北总布胡同客厅”一场戏中出现,对生命的定义发表自己的感慨时,他是以一位哲学家的面貌出现的,而非中国的“奥涅金”。歌剧其后的戏剧线索是林徽因与梁思成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探索发掘,在沉疴之中为面临被拆毁的北京古城墙而抗争。


  那么,作為一部为人物立传的歌剧,用什么方式来塑造人物?用什么笔法来最真实地呈现林徽因?歌剧是综合舞台艺术,包含戏剧与诗歌。人们对于自然与社会的感怀是通过戏剧还是通过诗歌来抒发?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侧重。莎士比亚一个人的光芒足以遮盖拜伦、雪莱和济慈;而在中国,人们则言必称李白和杜甫,而不是关汉卿和汤显祖。近年来瓦格纳备受推崇,歌剧创作追求戏剧冲突,瓦格纳绝对以戏剧为第一要素——生与死、爱与救赎,但歌剧《林徽因》没有套用这种“公式”。该剧回避了那些司空见惯的爱情纠葛,没有制造出所谓的戏剧冲突。林徽因是建筑师也是诗人,今天的许多年轻人,或许对她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学术地位不是很清晰,但因她的诗而喜爱她,因此歌剧《林徽因》明智地以诗意抒情为主,而抒情的目的是刻画人物形象,也因诗意而塑造了一个建筑师的形象。
  歌剧《林徽因》的戏剧结构为一种诗意的结构。全剧从“北总布胡同客厅”“剑桥大学”“佛光寺”“重庆”“国徽”“城墙”等10个板块式场景连缀,不求线性发展,而是从多个侧面塑造林徽因。写实与写意交融,有插叙,有回放,构成一种歌剧蒙太奇结构,颇具诗意。
  歌剧《林徽因》的音乐以抒情写意为基调,在高雅的诗意格调中推演,一系列的咏叹调都体现出主人公的人文气质。音乐优美并具有鲜明的民族标识度和时代标识度。声乐写作不仅有咏叹调写法,也有艺术歌曲或歌曲的徜徉,咏唱与对白相间,规避了洋腔洋调和瓦格纳式的宣叙调,使得戏剧进展流畅自然。乐队写作方面,精妙的配器与新古典主义色彩的和声巧妙搭配,有一种“花影扶疏”的效果。林徽因唱段的配器不时出现竖琴或钢琴为主的透明织体,形成一幅幅斑驳的水彩画或清远的水墨画。


  女高音歌唱家陈小朵担任剧中女一号,音乐听来是为她的声线而量身打造的,那首为林徽因的诗作谱曲的咏叹调《莲灯》,时而曲折委婉,时而情真意切,是诗意的最佳体现。而陈小朵在剧中的演唱和表演,也忠实地再现了剧本和音乐一度创作的特点。她的演唱气息贯通,华丽飘逸;中低音区沉稳而款款而出,高音区清亮而游刃有余,音色随剧情和歌词而富于变化,收放自如,尤其在《莲灯》中,高质量的高音唱出了一种清冷的意境,余音绕梁。中国歌剧中的人物应该是怎样的声乐风格,陈小朵在剧中的演唱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诠释。
  歌剧要塑造人物形象,通常人们提到的是性格——或英雄性格,或悲剧性格——但很少提及气质,因为表达气质需要更高的艺术功力。林徽因是我们歌剧舞台上不多见的女知识分子形象,歌剧中的林徽因,所要体现的不在于人们所热议的出众容貌,而是一种睿智的人文气质,这种气质源自诗人的艺术修养与爱国者的情怀,更源自学者的底蕴。这种气质均蕴含在音乐、剧本、舞美及导演意图中,必须流露出这种气质,这部戏才能立起来。陈小朵无论是声线还是举手投足,都成功地表达了林徽因的这种人文气质,以诗的意境引领人们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气质不是仅靠唱功和演技所能成就的,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一种流露,陈小朵无疑在文化和艺术修养方面拥有着可贵的积累,并且据悉,陈小朵在制作过程中,与剧组一起调研了大量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学术方面的专业资料,并追寻踏勘了两位大师当年所行走过的足迹,对人物有了深度的把握,从而再现了林徽因的神韵,难能可贵。
  《林徽因》的舞美设计同样具有诗意,设计师利用转台,将多个场景组合在一首咏叹调中回旋,形成时空奇幻的蒙太奇效果。那帧林徽因爬上梯子丈量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经幢的图片,在剧中还原为一个标志性的舞台造型,象征着剧中梁思成所唱的《我的一半是你》,这是建筑学家林徽因的真实写照。那帧梁思成基于林徽因丈量数据而手绘的佛光寺“大木作制度图样”,也不时出现在天幕上,成为舞台布景方面的“主导动机”。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歌剧《林徽因》就是为林徽因塑造了一座音乐的雕像,流动的塑像。歌剧《林徽因》以林徽因的诗、以音乐、以歌唱家的声线、以舞台诸元素为“雕塑手法”,塑造了一个真实的林徽因,她辅佐并与夫婿一道成为一代建筑大师,成为文化传统捍卫者。林徽因是一名在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纯真的、对中国文化传统有作为的知识分子,歌剧传递出人们对她的敬意。
  歌剧《林徽因》以独到的艺术创作、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魅力,令人陶醉,并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得到林徽因和梁思成家族的肯定。正如剧中林徽因教诲学生们的那句“中国古代的诗有诗意,画有画意,建筑也应该有建筑之意”,我认为歌剧《林徽因》正具备了歌剧之意。在这个意境中,林徽因就是一首诗,如剧中金岳霖所说“一身诗意千寻瀑”,用诗的笔法来塑造林徽因的形象,最为贴切。
其他文献
2016年5月25日,中央歌剧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杨洋,国家一级导演李丹丹和中央歌剧院的艺术家们,携月初刚刚在北京大获成功的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转战武汉亮相琴台音乐厅。  此次武汉琴台音乐厅的演出,虽然没有庞大的舞美装置,但舞台背后通过投影打造的日本式庭院、居室依然给演员设置了戏剧的规定情境,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舞美设计制作中心主任李宾介绍,这些效果都是为琴台音乐厅“量身打造”的,以写
期刊
好消息是大卫·高克利(David Gocldey)“依旧健在并且过得很好”——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觉得必须事先澄清的是,最近在媒体上看到铺天盖地赞扬他的文章,简直把他“神化”了。这些报道里所用的那些华丽的措辞,通常只用于讣告之中。  不过这也意味着坏消息——这位72岁高龄的歌剧掌舵人,真的要告别歌剧这块土壤了。6月中旬,一场名为“为大卫喝彩!”的星光熠熠的歌剧盛典在旧金山歌剧院举行。为了隆重其事
期刊
21年前,中央歌剧院首次在中国推出歌剧《图兰朵》,在北京世纪剧院隆重上演,“今夜无人入睡”这首咏叹调就此在中国流传开来。  当时,经过长达半年的艰辛和付出,这部全部由中国人排演的大型歌剧成功上演,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中国文艺报》《中国日报》《音乐周报》相继发表评论,称赞该剧是“庞大的阵容、精美的制作、辉煌的演出”“具有古代丝绸之路特色的布景、道具、服装以及化妆,增添了该剧的神秘悠远的气氛,色彩也更
期刊
5月3至4日,大型音舞诗画《木卡姆印象》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成功上演。优美动人的旋律,委婉高亢的歌声,热情奔放的舞蹈,美轮美奂的灯光,情景交融的数字多媒体影像,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全新的听觉感受。  作为2016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参演剧目,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和上海音乐学院通力合作、精心打造的这部音乐诗画《木卡姆印象》,将传统艺术与多媒体艺术完美结合并呈现给观众。这也是中华民族融合、东西地域艺术
期刊
即将迎来甲子院庆的上海歌剧院,日前正式对外宣布了“2016-2017交响&合唱演出季”的相关信息,从今年10月到明年7月初,22台音乐会将分别献演于上海大剧院与上海音乐厅,而10月8日的《岁月如歌——上海歌剧院建院60周年庆典晚会》,将拉开本次上海歌剧院“2016-2017交响&合唱演出季”的序幕。从今年开始,上海歌剧院将演出季一分为二,首先公布的是跨年的交响&合唱演出季,第三季度将公布次年全年的
期刊
在大都会台上的第一次亮相让我有些担心。布景设计所表现的是船甲板,我在其他剧院登台时,大幕拉起时,伊索尔德就已经在舞台上了。这次登台,伊索尔德在开始演唱那一瞬间,她必须从船舱里冲出来。  船舱的门非常小,我必须弓着身子出来。我担心自己戴着长长的红色假发的第一次亮相,看起来会更像一条猎犬,而不是爱尔兰的公主,我在后台暗处等待出场,透过幕帘可以听到观众对指挥友好的掌声。接着,我听到前奏曲悠长的和弦响起,
期刊
小琼:又是一年仲夏时,这也意味着“庆典季”又到啦!在这个月里,来自亚洲的歌剧及音乐专业院团将接踵而至,与芭蕾、戏剧以及许多全新的音乐形式一起,在纽约市留下艺术的痕迹。  小薇:今年的林肯艺术中心艺术节将于7月13日开幕,一直持续到月底。装置歌剧《惊园》将作为开幕演出,该剧由中国作曲家黄若作曲,马文执导,昆曲演员钱熠特别出演。  小琼:我在去年斯波雷多艺术节上看到过《惊园》的世界首演。该剧借意于明代
期刊
林肯中心的第一年,一场灾难接着一场灾难。即使是像我这样喜欢危机与挑战的人,也有些难以招架。克拉维茨、赫尔曼、古特曼和我经常开紧急会议,每天都要做出新的、困难的而且通常是痛苦的决定。我们的乐队、合唱团、芭蕾舞团和后台工作人员,一天要工作10到12小时。大家早上10点被叫来工作,当他们到达剧院,发现有些事情也许搞错了,导演不得不对演出中的一些东西做出更改,也许直到下午4点,重要工作才能开始。所有人一直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作曲家史蒂夫·桑德海姆(stephenSondheim)和著名编剧詹姆斯·拉派恩(James Lapine)开始着手编写《拜访森林》——这是一部“探索”用现代理论将角色和传统童话故事融合在一起的音乐剧。  桑德海姆和拉派恩将这一童话故事里常被人忽略的阴暗面和弦外之音都挖掘了出来(这些你都不会在迪士尼版本中看到),向观众重新展现了他们儿时听过、耳熟能详的床头故事。只不过这一次,灰
期刊
上海歌剧院演出的歌剧《雷雨》,10年前笔者看过两次音乐会版,此次上海歌剧院《雷雨》即将赴英演出前夕,笔者又看了音乐会版和舞台版,深感这是别具一格的改编,其成就丝毫不亚于创作一部作品。作曲家、改编者莫凡先生,充分发挥歌剧艺术的特色,将曹禺《雷雨》原作运用现代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艺术成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中国歌剧艺术创作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对于改编之作,笔者认为有“剪刀加糨糊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