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now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中国作家协会赴台访问团的另两位成员一起,于 2004年2月12日晚,抵达台湾。受内地众多学术界前辈和同行的嘱托,次日,我们专程前往台北县新店胡秋原先生的寓所,拜访了这位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的95岁老人。
  在座的有先生和他的夫人,女儿以及在联合国任公共事务官员的外孙女。先生满头银发依然茂密,他的身材颀长挺拔,着棉布格子衣服的秋原先生的眼睛里时不时会闪现出一种异样的明亮目光,那是坚毅的期盼——回归与统一。
  提起胡秋原先生,无论是在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眼里,还是在20世纪中围政坛、文坛左翼、右翼人士的心目中,他都是一个带有传奇性色彩的人物。然而,更值得笔者在此书上一笔的是:1988年9月,身为台湾政权立法委员的胡秋原先生,无视李登辉之流的高压和阻挠,毅然来到北京,与老朋友李先念、邓颖超一起共商两岸统一,在两岸人民乃至全世界华人中间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从而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
  历史,记住了胡秋原的这一壮举。
  历史同样不会忘记:当年胡秋原先生力主抗日,撰文痛斥蒋介石之流“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投降论调。
  历史还记住了:胡秋原先生在国民党蒋介石追捕、迫害他的两个论敌——两位共产党要人时所表现出的深明大义:1933年,应冯雪峰的请求,胡秋原亲作担保,将正在遭到国民党特务缉捕的一位“左联朋友”掩护在自己掌控中的神州国光社住了下来,这个“生病”的“左联朋友”就是中共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1942年2月,冯雪峰被国民党宪兵抓去关押在上饶集中营,同年底,奉毛泽东之命的中共重庆办事处负责人董必武找到胡秋原时,他二话没说,当即加入了营救冯雪峰的行列……
  
  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
  
  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原名胡曾佑,笔名未明、石明、冰禅。]5岁时考人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工,后加入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屠杀共产党人而遭受追捕。1928年他来到上海复旦大学改习文学,1929年被公费派往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 1931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我东三省后,胡秋原毅然放弃官费留学生学业,回到上海,任上海大学教授、翻译。同时,以文学作刀枪力主抗日。同年底,胡秋原主编《文化评论》,在创刊号上发表《阿狗文艺论》一文,宜称“文学艺术至死又是自由的、民主的”独立主张。后又发表《勿侵入文艺》、《钱杏邨理论之清算与民族文学学术之批评》等文章,从而引发了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左翼作家对他的批判,双方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胡秋原也因此成为当时文坛上赫赫有名的“第三种人”。
  1932年,上海发生“一·二八”日军大规模侵犯事件后,胡秋原与论敌冯雪峰一道,多次前往激战中的淞沪前线,慰问浴血抗日的十九路军将士。随后,经过胡秋原、冯雪峰,以及陈望道、王礼锡、丁玲等人的奔走联络,平日观点不同的作家们终于在抗日的旗帜下集合了起来,组成了联合战线。 1932年2月7日,也就是我十九路军将士英勇抗击日寇侵略上海的第11天,沪上50余位著名文化界人士聚集在租界内一间冰冷的教室内共商抗日大计。到会的文化界人士一致同意成立“中国著作者抗日联合会”,胡秋原和冯雪峰一道被推荐为由15人组成的执委会委员。接着,与会者一致通过了由胡秋原、王礼锡两人起草的《中国著作者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宣言》通过后,上海的文化界著名人士纷纷签名表示支持。三天后的2月10日,签名者达到 129人,其中有胡秋原的另一个论敌鲁迅,以及巴金、李达、周谷城、胡愈之、郁达夫、许德珩、丰子恺、田汉、陶希圣、郑伯奇等。
  《宣言》是一篇战斗的檄文,更是抗日的行动纲领,它喊出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心声,揭露了各帝国主义和不抵抗的政府当局之丑恶嘴脸。
  1933年11月20日,为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联合抗日主张,陈铭枢、蒋光鼐、李济深、蔡廷锴等国民党爱国将领在福州发动兵变,成立了抗日联共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年仅23岁的胡秋原被任命为人民革命政府文化委员会委员。就在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前一小时,由80余位来自全国25个省、市、地区和海外侨胞代表组成的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经胡秋原和王礼锡等人起草的《人民权利宣言》和《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政纲》。福建事变失败后,胡秋原先是流亡到了香港,遭港英当局拘捕后复又勒令出境。船抵新加坡时,胡秋原受到了数千爱国侨胞和华人的欢迎。之后,他又前往印度、埃及、英国、法国、苏联、美国等地。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回国投身抗战,被任命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中央日报》副总主笔、《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传全民族抗战。1945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随后,因抗议出卖中国利益的《雅尔塔协定》的幕后交易,他被蒋介石“免胡秋原本兼各职”。1948年,胡秋原当选为国民党政府首届立法委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独立主办《中华杂志》。胡秋原一生著作达100余种3000余万字。他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中共发表叶剑英提出的“九条”后,胡秋原在台湾给予了积极响应。在国民党立法院举行的会议上,在其主办的《中华杂志》上,对应中共提出的“三通”,胡秋原提出了著名的“通思想、通观念”的立论。自1988年4月起,胡秋原一直站在反分裂反“台独”的第一线,继在台湾发起成立“中国统一联盟”并被推荐为名誉主席后,他又毅然来到祖国大陆推进两岸统一大业,因而被李登辉开除国民党党籍。他成了那些一心想搞“台独”的人的最大障碍。
  
  一个深明大义的人
  
  几十年来,我们所知道的一个史实是,中共早期党员、“左联”发起人和首任负责人、曾任中共中央特派员和中共上海办事处负责人的著名作家冯雪峰遭国民党宪兵逮捕并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后,受中共领导人董必武的委托,时为国民党参议员和《中央日报》副主笔的胡秋原,迅速参与了营救冯雪峰的行动,为此,他给负责上饶防务的国民党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拍发了电报……
  早在此前十年,胡秋原先生不避前隙,亲作担保,掩护过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及其一家。
  1935年深秋的莫斯科,正在主编《救国时报》的胡秋原,接待了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及她十多岁的女儿。杨之华说:“胡先生,你曾经帮过我们一个大忙,我心里一直很感激,可惜总没机会见面,直到今天才有机会向你道谢。”
  杨之华详细地介绍了秋白和她母亲俩租房的事,胡秋原随即就想起来了。那时文艺论战刚停,一天深夜,冯雪峰突然来到他的住处,说“左联”有个朋友病了,必须立即迁居,但房东一定要人作保,所以来找他。胡秋原一听,心里立即明白了大概。病了的这位“左联”朋友一定是共产党方面的要人。胡秋原爽快地答应了,但他没想到保的是瞿秋白一家。此时此刻,面对杨之华的道谢,胡秋原说:“原来保的是你们,那算得了什么!”
  杨之华真诚地对胡秋原说:“秋白虽然与胡先生论战,但是他心里对胡先生是很佩服的。”
  胡秋原也由衷地感叹道:“其实秋白先生的文章比我好,在论战中他的风度也是最好的。”
  听了胡秋原这发自肺腑的话,杨之华禁不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地告诉胡秋原:“今年五月,秋白被捕,六月间在长汀,他被……”   瞿秋白因拒绝“归顺”而被蒋介石下令就地杀害的消息,胡秋原已有所闻。面对陷在巨大悲痛中的秋白遗孀,他内心充满了对蒋介石的憎恨。他连忙让夫人敬幼如抚慰杨之华。时隔整整70年,在2004年初春的台北,胡夫人敬幼如仿如讲述一件昨天刚发生过的事情,向我们娓娓讲述了 1935年在莫斯科接待杨之华来访的一幕。坐在一旁沙发上的胡秋原先生的眼睛里闪过了一丝明亮的光。往事,并不如烟。
  胡秋原先生为民族统一、为祖国完整所做的一切,远不止此。
  早在60年前,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
  一天,身为《中央日报》副总主笔的胡秋原正在报社资料室里查阅资料,国民党军委会来了一个人,向管理员要求查阅外蒙古地图,一下引起了胡秋原的警觉。紧接着,他又从一位刚自莫斯科回国的外交部朋友口中获知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消息,在“雅尔塔协定”掩护下牺牲中国利益的又一个密约。他不仅痛感蒋介石“国民政府”的软弱和腐败,而且也对美帝国主义参与的这个阴谋表示了无比的愤慨。难道中国人民八年浴血抗战,牺牲了3000多万人取得的胜利,就这样毁于一旦吗?于是,悲愤交加的他当即写了份备忘录交给了蒋氏政权。但一心追随美国并企图靠着美国“援助”消灭共产党和民主力量的国民党蒋介石,对他的拳拳爱国之心根本不予理睬。再次被激怒了的胡秋原又一次奋笔疾书,在1945年7月火炉重庆的炎炎烈日的高温下,他将一腔热血洒在了纸上,将正义化作射向丧权辱国者心脏的利箭。这篇檄文的题目:《参议员胡秋原对中苏谈判之声明》。
  胡秋原将这份《声明》印了200份,并通过邮局投向各方和有关人士。此时此刻,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像26年前全国的知识分子和广大爱国人士反对《二十一条》那样形成一个壮观的爱国浪潮,从而引起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共同关注,达到使当局停止那个出卖国家利益的谈判的目的。
  在《声明》寄出的同时,胡秋原又写了一封英文信,寄给了那个整日叫唤要给中国人民“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先生。胡秋原在信中写道:“美国不应为了减少美国子弟之流血而牺牲中国领土主权之完整,而因此将使美国子弟流更多之血,甚至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不可避免。”
  寄往美国大使馆的英文信很快有了回音。他们派专人送来了一封信,请胡秋原去谈谈。
  “去就去!”一介书生当即前往。当他走人美使馆的会议厅时,他一眼瞥见,长长的桌子两旁,团团围坐了20多位虎视眈眈的“友邦”人士,满脸恼怒的赫尔利先生手中拿着的正是由他亲手寄出的那封信,问道:
  “这封信是你写的么?”
  胡秋原平静而有礼貌地回答:
  “是的,先生。”
  面对头号世界强国的派驻大使,35岁的胡秋原没有任何恐惧的心理。
  赫尔利被胡秋原从容不迫的平静语调激怒了,全然不顾风度与教养,竟然拍着桌子呵斥道:“你怎么可以对我说这种话!”
  胡秋原也火了,满腔怒火的胡秋原没有像对方那样没有教养地乱拍桌子,他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语调严肃不乏严厉,严厉中又透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威严,说道:“我有权为中国的事,对一个自称是中国盟友的美国代表讲中国人的意见,并请他转告美国人民。其次,我到贵使馆来,是因为我接到贵大使的邀请函,是以客人的身份来的。如果你们不以对待客人的礼貌接待我,我立刻就走!”
  说话的功夫,胡秋原把邀请函放在了赫尔利面前的桌上,转身就要走。这样一来,赫尔利自己倒是软了下来,客客气气地挽留说:“请坐,请坐!胡先生信上所说的消息,是从哪里得来的?”
  胡秋原坦然地坐下,又坦然地向他陈述了消息的来源。赫尔利听了,既找不到任何反驳的理由,也没法否认这则消息的存在空间及其合法性,于是,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将责任推了个一干二净:“那是贵国和苏俄之间的事,你如有意见,应向贵国政府表示,与我美国有何相干?”
  “是的,”胡秋原微微一笑,话中有话地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份传单,说:“我早已经对敝国政府和国民发表了一项声明。”
  赫尔利一见,立时瞪大了两只眼睛,忙不迭地说道:“胡先生,能不能给我一份。”
  “当然可以送大使一份。”胡秋原说着,将手中的传单递给他后说:“我写信给贵大使的理由有以下两点:第一,因九国公约以来,贵国就很关切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所以,我们两国对抗日帝成了盟国。第二,贵国电讯既然刊载了贵大使将某种协定通知中国,就代表贵国与此协定有关。如果大使声明该消息是谣言的话,那么我就对贵大使郑重道歉!”
  无法予以正面回答的赫尔利只好转换了一个话题。胡秋原不耐烦地说:“如果贵大使没有其他问题需要交换意见的话,我要告辞了。”
  赫尔利亲自送胡秋原,临别时,赫尔利忍不住赞叹道:“胡先生,你是我所见到的中国人中罕见的勇者。”
  胡秋原对此并不领情,他微微一笑,不软不硬地回敬道:“像我这样的中国人多得很,不过大使先生在酒会或是在宴会上少见而已。”
  就在他与美国大使会晤的当天下午,胡秋原被告知,印发的声明已到了最高当局那儿。蒋介石大为震怒,当即下达手谕:“免胡秋原本兼各职!”
  
  两岸破冰第一人
  
  人生短促,但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是一面最好的镜子。
  胡秋原95年的人生,不仅证实了他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而且,他的顺应历史潮流前进的壮举,将永载史册。
  1988年4月,面对海峡两岸一波又一波日益涌动的统一浪潮,为进一步推动祖国两岸的和平统一,胡秋原审时度势,及时地在台湾发起成立了“中国统一联盟”,并被推举为名誉主席。自此,他一直站在反分裂反“台独”的第一线。五个月后,1988年9月12日,两岸上空响起了一个人的消息:胡秋原先生无视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以祖国统一为己任,偕与之风雨同舟56年的夫人敬幼如,以及长女胡采禾一道,从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回到了阔别四十载的故土大地,从而,成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之后首位来祖国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首位国民党立法委员,进而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在北京,胡秋原与老朋友、中共领导人李先念、邓颖超等亲切会面,共商国是。他在内地整整访问了36天,行程逾万公里。还是在首都机场时,胡秋原先生就向前来欢迎的老朋友和媒体记者们强调:“爱国就不能不赞成统一,如不赞成统一,你就不够资格谈爱国和过问国事。任何中国人都应该赞成统一。”9月15日,在与邓颖超会面时,胡秋原再次强调说:“最重要的是中国非团结、统一不可,事不宜迟。”之后,在访问北京大学,面对济济一堂的北大师生演讲时,胡秋原由衷地慷慨陈词道:“祖国大陆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制造原子弹、氢弹并使卫星上天,说明中国人能强;台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说明中国人能富。如果我们中国能够统一,就很快可以富强起来。”胡秋原先生的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台上台下,坚冰融解,春水流淌,人们的泪水和着掌声。“统一!”“统一!”强烈的呼声响遍华夏大地,响遍宝岛山山水水。金色收获的季节刮起了一股旋风,血肉相连的两岸同胞以无比喜悦的心情欢迎胡秋原。
  胡秋原的内地之行及关于两岸统一的主张,惹恼了忘掉祖宗一心要搞“台独”的李登辉。还是在胡秋原穿梭般来往于内地南北各地的观光访问中,1988年9月21日,也就是胡秋原与周恩来夫人邓颖超握手言统一后的第六天,李登辉主持国民党中常会,开除了胡秋原长达半个世纪的国民党党籍。一些顽固不化的“台独”分子扬言要对他处以“死刑”,国民党执政机构中的极少数人也声称要对胡秋原“法办”。但最终以无“法”可“办”但又限制他“两年内不许出境”而荒唐告终,这使人想起了四十三年前蒋介石下达的那个“免胡秋原本兼各职”的手谕。然而,也只是螳臂挡车而已!   面对当局欲“法办”的闹剧,胡秋原并没有放在心上。 1988年10月18日,在途经香港时,胡秋原先生坦然面对记者说:“我是公开去内地的,我也是很光明地回去,我的话也是公开的,我没有得到共产党什么好处,我不过是讲了国共要谈判,两岸要统一,现在我更加强了这个信念……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只要中国人不开除我,我做中国人做到底了!我相信没有人会再开除我的国籍,我还要尽中国人的力量。”
  同日,在返抵台湾桃园机场时,面对前来欢迎的数百位各界人士,胡秋原发表即席演说,再次强调:“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而筹谋。台湾一旦脱离祖国大陆,无论有多少成功,在国际强权环伺下,都没有安全可言,前途都是黯淡的。因此,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他还诙谐地表示,他将亲自将国民党党证送中央党部。
  不久,在十数位“要统一”的国民党知名人士陪同下,胡秋原和他们一起前往“中央党部”交还了党证。从此,他更加不遗余力地为两岸统一奔走呼吁。以后,胡秋原又再次来到内地访问,还斥巨资赞助家乡的教育事业。回到台湾后,他逢人就宣传中共中一届三中全会推行的改革、开放路线给内地带来的新气象。
  在这里,需要浓墨饱蘸一笔的,是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对胡秋原先生壮举的中肯评价。1990年当月27日,于台北师范大学举行的胡秋原80寿辰演讲会上,面对来自岛内各地的上千名与会者,91岁的陈立夫先生特别地赞扬了胡秋原的爱国精神,以及肯为民族大义勇敢奉献的精神。立夫先生说:“秋原这个人很勇敢!他觉得海峡两岸今天应该讲和,不能再互相攻击,结果,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然跑到北京去了……”
  立夫先生话音刚落,会场内顿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十分有意思的是,在李登辉操纵国民党中常会“开除”胡秋原的党籍后,台湾立法院却丝毫不为所动,直到三年后--1991年12月31日,任届期满,胡秋原先生方告荣退。荣退时,立法院院长梁肃戎先生和副院长刘松藩先生联袂为之赋诗赠匾,其诗文高度赞扬了胡秋原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为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献身精神。梁肃戎先生和刘松藩先生赠送的有“中华一统,功在国家”内容的诗匾,至今仍悬挂在新店文化新村胡府客厅的墙上。
  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
  我们中国作协代表团抵达台湾的那些日子,岛内正处于一个特定的非常时期。我们欣慰地看到,胡秋原先生晚年致力于中华一统的事业,不仅后继有人,而且已在岛内生根、开花。受他熏陶的后辈、曾遭受国民党蒋氏父子迫害但仍心向祖国热衷统一的陈映真先生,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内地、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地,逢人便讲两岸统一,撰文怒斥“台独”分子的卑劣行径。就在我们行将结束访问前,来自岛内各地的188位作家、艺术家聚集台北,连续两天在多家主流媒体的头版上刊发《文艺影视界共同宣言》。《宣言》严厉地批评了陈水扁执政当局故意忽略中华文化传统、宣扬狭隘本土意涵和违背台湾人民意愿的去中国化倾向。与此同时,《宣言》庄严宣告:“台湾由于历史地理之因素,形成其文化的独特风貌,然其背景仍系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台湾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主要根源,这是不可否认之事实。”
其他文献
通过研究和比较稀疏刚性颗凿相对流体运动时所受到的各种人艇力,并考虑在不同流动条件下各作用修正问题从而得到了任意流场中稀疏颗粒运动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分析了该方程的数
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而进行的。把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有助于认清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2002外底接替戴相龙、被任命为央行行长。学者出身的周小川,在金融圈的名望和影响力是毋置疑的。作为经济专家型人才,他既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又有很高的学术
超声检查主要包括二维超声、多普勒超声、三维超声、四维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造影、 弹性超声检查等等,能够互补满足临床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所需。在超声技术不断发展背 景下,
对某一类三阶向量微分方程周期解的存在性和解的毕竟有界性给出了充分条件。
《江华条约》签订后,日本在朝鲜的势力急剧膨胀,严重损害了清政府在朝鲜的传统利益,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清政府决定劝导朝鲜与西方国家立约通商,以牵制日本在朝鲜势力的继续
今年5月9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这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而“先欧后亚”军事战略原则为这场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目标。    “先欧后亚”战略的提出及其对中国战场的要求    1940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的胜利和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的建立使美国必须面对“东西两方的敌人”。根据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战争能力和野心
目的:分析音乐疗法联合有氧运动对乳腺癌根治术后化疗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5月到2019年5月入住本院的62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化疗患者的病历资料, 随机将 62 例患
目的:探讨太极拳对运动损伤患者的身体机能康复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方法 选取 2017 年 1 月 -2019 年 1 月的 74 例运动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进行太极拳运动, 对照组
目的:研究抗骨增生片联合骨肽片治疗骨质增生症的效果。方法:以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在本院实施诊治的 60 例骨质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患者个人选择的治 疗方法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