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科学的方法论和方法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f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明显地指出了摆在我们人民面前的教养、教育和文化的尖锐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在代表大会上讨论得较少(明显优先讨论的是经济、劳动人民的社会保障、对内政策、国际关系、生态学与生产等方面的问题),然而每个人的发言都能让人感觉到教育问题的迫切性。
其他文献
回顾十年来的教育,感慨万千!曾记得在十年前,一个“考”字,推动了万人竞学,民风大振。环顾现在,学生厌学,老师倦教,流生成群,文盲丛生,特别是与吐界许多同京近年来抓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的劲头相比,反差就更为突出。甚至外国报刊也惊呼:中国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改变目前的教育状况,其后果可能同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一样。
任何事物,其价值的性质与大小至少取决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事物本身的构成及其属性,它决定了价值的可能性空间;其次是人对这一事物的认识及对自己想从中获取什么的需求的认识,它决定了人对某一书物的价值取向,划出了人对某一事物价值的期望空间;
研究青春期教育不可回避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认识性教育(这里特指青春期性教育)的地位及其同青春期教育的关系。
在一次教育思想讨论会上,有位教师突发“怪论”:文革前夫子可敬,文革中夫子可悲,文革后夫子可怜。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家教委一系列文件都充分肯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接受委托培养学生这种形式,并指出,委托培养有利于克服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充分发挥办学的潜力,增强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交化与民族教育长期处于互相对立以至激烈冲突的矛盾状态之中;这种矛盾状态既表现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发展的阻碍和制约,又表现为汉化式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相互隔绝和拒斥,因而是双重矛盾和双向冲突;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教育的矛盾和?中突,归根结底是文化的时代差距和民族差异等双重因素造成的;如果说,民族现代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需要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够实现的话。那么,教育民族化,则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其尽快实现,这里的关键,取决于对现行民族教育体系的改革
建国以来,人们对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教育的政治职能的认识呈两极状态。“文革”以前,虽然十分强调教育的政治职能,但始终未能正确地阐明它。在“左”的思潮影响下,教育的政治职能与阶级斗争、政治运动之间划了等号;“文革”中,教育的政治职能受到歪曲,学校被说成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文革”以后对“学校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这个口号进行了讨论,认为不宜提此口号,可惜没有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职能这一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便将视点放在教育的经济职能等方面去了。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标准已成为各个领域讨论的一个热点。那么,怎么理解学校德育与生产力标准之间的关系,德育实践应该如何为促进生产力服务,德育中的生产力标准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又是什么样的关系,等等,这都是需要德育理论工作者和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认真加以讨论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绩,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无庸讳言,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情况下,在一些理论问题的探索中,也会受到它的某些影响。对此,必须辨明是非,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
近年来,教育领域中关于人的研究逐渐增多和活跃起来,这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方面,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希望得到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