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物院藏《太平山水图》赏析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萧云从与“姑孰画派”
  萧云从(1596—1673年),字尺木,号无闷道人,又号于湖渔人、玉砚山人、石人、默思、江梅、谦翁、钟山老人、梅石道人、东海萧生、梦履、梅主人等,明末清初时安徽著名画家。萧云从是明朝遗民,明的灭亡对其打击很大,入清后他避而不仕,或漫游中国的名山大川,寄情于山水;或闭门读书,潜心诗文书画,笔墨丹青技艺也渐臻化境。“画山水高森苍润,具有格力,遂成姑孰一派。”
  “姑孰画派” 是明清时期一个重要的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颇具影响。生于太平府的萧云从自幼便“笃志绘事,寒暑不废”,当仁不让地成为该画派的领军人物。彼时安徽太平府辖当涂、芜湖、繁昌等县,府治在当涂(又名姑孰),姑孰便成了该区域的政治文化中心,经济繁荣,文人墨客荟萃。在这种背景下,“姑孰画派”应运而生,与当时的“新安画派”“宣城画派”等共同构成了皖南画派的中坚力量。
  二、《太平山水图》的创作缘起
  《太平山水图》是“姑孰画派”的经典代表作品,也是萧云从最值得称道的作品之一。后人每言及萧云从,几乎都会提及《太平山水图》。该图作于清顺治戊子年(公元1648年),是萧云从应太平府推官张万选的邀请为其选编的《太平三书》而创作的插图。张万选,字举之,济南人。他“理姑孰四载”,对于汉朝隐士向子平“游遍五岳”的云游生活颇为神往,在主政姑孰的四年间遍游太平的山山水水。离开此地时,担心“岁月驱驰,佳游不再”,于是“属于湖萧子尺木为撮太平江山之尤胜者绘图”,以寄其相思。《太平山水图》完成之后,张万选“虑其播之不广,传之不远”,请徽州知名刻工刘荣、汤尚、汤义三人精心镌凿,制成细腻详尽的刻版。《太平山水图》中有“刘荣镌刻”“旌德刘荣刻”“旌邑汤尚刊”“汤尚”“汤义”等印章,应为镌刻者所加。这些刻版充分体现了萧云从原画稿的创作神韵,“能将作者的笔触所至,线条或刚劲尖利若钢锋,或软嫩和润若流水,全部不失毫厘地传刻出来”,才使得《太平山水图》得以流布至今,广传天下,享誉中外。他广泛学习古代著名书家的笔法,少时以习“二王”起家,深得其味。及长,苦习篆、隶、真、行、草,直至老年仍孜孜不倦。五十九岁时他为溧阳名士彭旦兮作山水长卷,在后跋曰:“旦兮汉隶之学甲天下,将以易得数十幅,为晚年摹式。”萧云从精于各种书体,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严谨而又意态生动。他的行书结体瘦长,用笔散朗,错落有致,风调秀健;篆书严肃、整然,刚劲有力,又有一种委婉流利的格调,别具韵味。
  三、《太平山水图》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安徽博物院所藏《太平山水图》为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怀古堂万选刊本,已入选国家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文精美,具有极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太平山水图》是清初版画巅峰之作,更是徽派版画的经典之作。它计有四十三幅,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每幅均用正、草、隶、篆等各种书法题写与所绘风景相关的古代名家诗一首,并标明仿古代著名画家如王维、关仝、郭熙、范宽、郭忠恕、夏珪、马远、刘松年、米友仁、王蒙、唐寅、沈周等三十六家的笔墨、技法和构图。这四十三幅作品图文并茂,风格各异,各有千秋,堪称杰作。张万选对萧云从创作的《太平山水图》深感满意,言“萧子绘事妙天下”,“余间一展卷,如见鸟啼,如闻花落,如高山流水环绕映带,如池榭亭台渗绩满眼”。
  《太平山水图》首幅为《太平山水全图》,是根据当时太平地区山水名胜而作的鸟瞰图。画中峰峦林立,草木蓊郁,溪环水绕,阡陌纵横,一派江南水乡风光。画面左上角题南宋杨万里的诗:“圩田岁岁续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夹道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作者将太平府誉为“风流国”,将其美丽风景和居民的惬意生活绘于画中,画家对于乡土的挚爱之情亦蕴含其中。萧云从的同乡,《画友录》的作者黄钺曾不无感慨地说:“尺木前身老画师,家山一一貌幽姿。”
  《太平山水图》其余四十二幅为太平府所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的名胜风景图,其中当涂风景十五幅,芜湖风景十四幅,繁昌风景十三幅。其或描绘山川胜景、山村水郭,或刻画山间的春雨秋云、晨曦暮霭,或实写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景,展示了历史上姑孰优美的自然景色,显示出千年古镇深厚的文化积淀。
  《白马山图》(见图1)为芜湖风景十四幅之一,图中层岩雄踞,山石叠起,犹如白马腾云,气势雄伟。《雄观亭图》(见图2)刻画了暴雨来袭、狂风乍起之时的风卷云涌之景,水面浪卷千尺,如万马奔腾、蛟龙出海。《蘩浦图》(见图3)则描绘了另一种静谧和谐之美,山清水秀,垂柳依依,水面无风,波澜不兴,平整如镜。堤岸逶迤曲折,庭阁、房屋点缀其间,将观者的目光引向远方,愈行愈远。《峨桥雪霁之图》(见图4)、《江屿古梅之图》(见图5)描绘的都是冬日的太平之景。寒冬腊月,茫茫白雪覆盖着山川原野,枯藤老树以及溪水也泛着阵阵寒意。唯有路边的一株古梅散发着阵阵幽香,引人驻足观望。只是苦了外出求学的书生,骑着毛驴战战兢兢地准备过独木桥,担心路滑危险,书童只得将书担置于一旁,牵着毛驴护送主人过桥。而《玩鞭春色图》《行春圩图》《鹤儿山图》则表现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小河潺潺,垂柳依依,鸟语花香的太平醉人美景。
  萧云从在描绘太平美景的同时,也不忘刻画当地居民的渔、樵、耕、读等日常生活。《繁昌风景十三幅》之一的《凤凰山图》(见图6),作者寥寥几笔勾画出远山如黛、草木萧疏、清风微拂的远景,简洁明快。中景是大片留白的江面,几只小船挂帆前行,驶向远方。近处江边芦苇丛生,高峰峻拔、森然壁垒,植物藤蔓缠绕缘山而生,几艘渔船隐约可见。渔人们正在支网捕鱼,为生计而忙碌。草木掩映下,一座小院坐落其中,悠然伫立。一樵夫担着柴沿着小径走入院内,屋内他的妻子正在桌前准备晚饭,迎接伐薪归来的丈夫—一幅江南水乡农家生活的幽美和谐之景映入眼帘。正如图中杨万里之诗所言:“匏瓠故教俱上屋,渔樵相倚自成邻。”《行春圩图》(见图7)中也随处可见耕田者、荷担者、播种者、捕鱼者等普通劳动者的身影,充满朝气与生机,呈现出一种轻快可喜的格调。这点迥别于同时代的大多数遗民画家所勾画“残山剩水”时而表现出的冷寂、孤寒之气和超逸出尘、不食人间烟火之味。   《洗砚池图》(见图8)描绘的是唐代王翀霄与友人陈商的隐居之处,画面选取了王翀霄的一个生活片段。苍翠古木下,王翀霄坐于石上,头戴儒巾,颇具儒者风范,身前置一书案,摆着一摞书。他刚刚练完书法,正在远眺美景,酝酿着妙作佳句。一书童在一旁静静站立,生怕惊扰了主人的思绪;另一书童则在池边洗涮王翀霄刚刚用过的砚台。右上角题宋徐傑诗,说王翀霄“云是王羲之儿”,其人“性洁爱山水,好书复临池。波间洗破砚,墨浪飞玄鱼”。下识“右宋徐傑诗,其山松瘦石奇似马远笔法,故取配焉。梅石道人画”。马远,“南宋四家”之一,笔力劲利,线条刚硬,皴以大斧劈。此幅画线条方折,山石陡直,古松遒劲,拖枝如车轮,与马远笔意颇为相似。萧云从善于根据绘画题材的需要选取古代名家的笔意和构图,如在绘《神山时雨图》时,就选用墨气淋漓的“米点”来表现烟雨朦胧的迷离之景。
  《太平山水图》中丘壑布置千变万化,层叠不穷,使人观之不厌;林木岩石深厚坚实,穿插有致,苍劲秀润;点景人物,位置得当,自然生动。这主要得益于萧云从“师法古人而创新,师造化而独特。山水画,融宋元诸家笔墨、丘壑于一体”。他师古而不泥古,根据太平实景将古人的笔墨、构图加以变换,布置点染不拘一格,自然就描绘出新的意境和趣味,体现出自身独有的风格。
  萧云从在早期作品中就把诗、书、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配上俊逸潇洒、散朗秀健的书法,达到诗、书、画三者和谐统一的境界。《太平山水图》四十三幅作品中,萧云从以篆标题,并以多种书体题写与所绘风景相关的诗文。书法、画面与印章融合得天衣无缝,浑然天成,相得益彰。既平衡构图,又达到深化意境之效。在另一部山水版画巨著《归寓一元图》中,萧云从二十四个题跋均以篆标题,隶体写诗,书法功底可见一斑。
  四、《太平山水图》的艺术价值及影响
  《太平山水图》在中国美术史上尤其是版画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特别在山水版画上,它选择府一级的地方山水景观作系列图画,并以古诗入画,开创了地志性实景山水图的先河。清代书画名家、《桐阴论画》的作者秦祖永对萧云从的《太平山水图》颇为推重:“所绘《太平山水图》,追摹往哲,工雅绝伦,极为艺林珍重。”现代大文史家郑振铎先生对徽派版画颇有研究,见了徽人刻的《太平山水图》之后一直念念不忘,朝思暮想,后来颇费周折才获得,激动不已,“此版画绝作,遂归于余。十载相思,得遂初愿,喜慰何已”。对于《太平山水图》,他更是给予了极高评价,“图凡四十三幅,无一不见深远之趣,或萧疏如云林;或谨严如小李将军;或繁花怒发,大道骋驰;或浪卷云舒,烟笼渺渺;或田园历历如毡纹,山峰耸迭似岛屿;或从危岩惊险之势;或写乡野恬静之态。大抵诸家山水画作风,无不毕于斯,可谓集大成之作矣!”郑振铎先生认为它是一部诸家山水作风毕集的集大成之作。更重要的是,《太平山水图》开创性地把传统的山水画镌刻到画版上,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对中国版画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太平山水图》不仅是推动中国版画发展的力量源泉,对日本、朝鲜等邻国的绘画艺术也产生巨大影响。18世纪,《太平山水图》流传到日本后,被广泛翻印,日本画家称之为《萧尺木画谱》《太平山水画帖》《太平三山图》等,“帖之精致巧妙,览者莫不叹赏”,临摹者众多。此外,《太平山水图》对朝鲜真景山水画的发展也起到很大推动作用,朝鲜文人画家郑都学习《太平山水图》的笔墨技法,融合朝鲜实景以作纪游图,曾一度影响朝鲜绘画的发展。
其他文献
【编者按】柏孜克里克千佛洞31号洞窟壁画内容极为丰富,虽然经过宗教的冲突、外国探险家的切割、文革的破坏,但是从剩余的壁画内容仍然可以窥见诸多历史信息。本刊第6期详细介绍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第31号窟顶部、南侧正壁、东侧墙壁、西侧墙壁、中部佛坛壁画内容。本期将结合洞窟现状和绘画技法,分析其历史时代,进而探讨其艺术来源。  三、年代分析  31号窟是隋唐时期开凿,回鹘高昌国时代绘画的。  柳洪亮先生曾经
期刊
嘉德四季拍卖会总成交6969万元  嘉德四季第42期拍卖会于6月28日晚间圆满落幕,总成交额6969万元。此次拍卖会分为中国书画、瓷器工艺品两大板块六个专场,包括中国书画板块推出“嵩石山房”“中国近现代及当代书画”“共读楼存札—陈乃干友朋书信”“中国古代书画”四个特色专场。  西泠2015春拍:封面作品李可染《长征》7935万元成交  2015年7月5日晚上11:00,西泠2015春季拍卖会“中国
期刊
书画造假,古今不绝如缕。当今,依托国内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与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书画作伪之风已经进入到一个“鼎盛”的历史时期。特别容易鱼目混珠的,是一些参用母本真迹,以克隆方式炮制出来的高仿真赝品。本文以近期分别投拍于国内两家拍卖行中的两件同署名“寿者”(潘天寿)的《濠乐图》为例,从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及辅助依据进行比较分析,辨其真伪。并兼及潘天寿书画作品鉴定依据的一些要点,期望能在“明美丑”“辨真伪”的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相继在国际国内不同场合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
期刊
安徽省无为县图书馆建于1921年,素以古籍善本、古代书画收藏之富享誉省内外。目前,该馆收藏古籍书3.8万册,其中善本52部629册。还珍藏大量的古今书画、家谱、碑帖、地图、地方文献等,其中古代书画以明清书画居多。由于这些古籍、书画“年事已高”,大都长期深锁库房之中,秘不示人。此次,我们借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之机,在确保藏品万无一失的前提下,才得以首次近距离欣赏这些明清书画真迹,极为难得。本期继
期刊
吕凤子(1886-1959年),原名浚,字凤痴,号凤子。早年署名江南凤,中年凤先生,晚年称老凤。江苏丹阳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曾创办上海神州美术院和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历任上海美专教授兼教务主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艺术科主任、国立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兼艺术教育系主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江苏师范学院图画艺术科主任、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等职。一生培养了大量人才,桃李遍天下。现代著名画
期刊
钱松喦无疑是一位能在中国画史上留下名字的国画大师,他的政治山水画无疑代表着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下的最高水平。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对画家的要求就是“为政治服务”,就是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共产党的领导,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为时代服务,为人民服务。它要求国画家们紧紧把握这一主旨。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法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于是大师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纷纷参与政治画的创作,钱松喦也是其中之一。  钱松喦是一位传统功力深厚
期刊
[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赋予了玉深邃的哲理与内涵。本文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玉文化的内涵、佩玉习俗的文化艺术风格以及晋侯墓地出土的玉璜组佩三个方面的探讨,从中了解该时期“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的独特佩玉文化。  [关键词]佩玉文化 内涵 赏析  “玉不琢不成器”“温润如玉”“洁身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许多中国人对这些有关玉的成语耳熟能详。中国人已经习惯把玉拟人化,用
期刊
陈碚(著名画家陈作丁之子),华北知名山水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武汉市美协会员,湖北楚天画院院士,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会员,汉风画院院士,吉庆书画院秘书长。  写意山水画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市、国家级展览。并多次出版大型画册。
期刊
这次展览是安徽省文物学会成立后举办的第一场展览,展览共展出铜镜88件。这些铜镜年代自春秋战国至明清,品类繁多,集中展示安徽青铜镜收藏和研究水平。此次展览可以让更多的爱好者、研究者通过丰富多彩的青铜镜,领略先人在天、地、人的相生相存中,展现出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感知先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创新的伟大精神。  铜镜是中国固有的文物品类,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艺术价值,对周邻国家也有影响。从已有考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