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宪法史上的一个共同问题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zhong12m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法学史家、历史学家在分析西欧中古的王权与法律的关系时,许多人指出"王在法下"这一特征,即王低于法律,国王的行动要受法律限制,要服从法律.而中国学者则以为,中国古代的君权高于法律,"前主所是书为律,后主所是著为令",国君的行动不受法律限制.究竟如何认识这种特点,本人愿意用这篇短文提供一些情况,希望它能有助于对封建王权的比较研究.
其他文献
当代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门科学日益向综合化发展.从社会历史研究的角度,如何吸取自然科学的成果,以及这些成果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关系,正在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深切关注.科学发展的综合化、系统化趋势,最初是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的.那时,当绝大多数自然科学家正埋头于具体的专业研究时,人类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敏锐地觉察到科学发展的这种趋势,并从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中获得启发,吸取这些成果,帮助了自己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伟大发现.回顾一下自然科学发展怎样影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以及马克思、恩格
从现在所能查阅到的历史资料看,中国商人试图创建资本主义民用工业的动议,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由于封建势力的阻挠,这些要求均未实现.不过,它们却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在今天看来仍是值得重视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封建的中国在政治上已沦为半殖民地.外国资本主义为了把封建中国变为它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不能不在输入商品的同时,输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以便更有效地榨取中国人民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主义新事物的引进是中西接触之后势所必然的历史产物.近年来,史学界有
史家论及汉代宰相制度变化,大凡都追溯到汉武帝在位之时,而归因于君权、相权之矛盾.事实是否如此?我以为不然.一公元前128年,谋士徐乐与汉武帝谈论为政之道时说:"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偏袒大呼,天下从风…….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故贤主……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这里,徐乐重点在提醒武帝减轻赋税、徭役,以防止和消弭农民起义;对统治集团内部的吴楚之乱不过举为陪衬,至于君权、相权的矛盾则只字未提.与徐乐同时上书、召见、封官的
人们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时,大都注目于历代商业的盛衰,极少去探讨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社会阶层即商人的社会地位的演变及其历史作用.这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的重农轻商思想的影响,尽管对某些朝代商业的繁荣景象给予高度的评价.但对商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却往往忽略.这在一些通史著作或断代史专著中,有着明显的反映.其实,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呈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势,商人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两宋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化情况,并说明宋代商人对当时社会经
婚姻形态的进化是社会进化的标志.恩格斯说:"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以往,人们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比较重视劳动发展阶段的制约,而容易忽视家庭发展阶段的制约.笔者希望通过对婚姻形态的较为系统的研究,为找到打开上古历史神秘大门的钥匙做一点工作.人类的婚姻形态是不断进化的.恩格斯从摩尔根发现的家庭关系和亲属制度的矛盾入手,来考察家庭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从而揭示了人类历史上依次更迭的三种主要婚姻形式,
"剪辫易服"是民国初年除旧布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就通令各地,限期剪辫."发辫既去,而易服之说因之朋兴","群欲乘景运之维新,洗冠裳之陋制".这股"服制改革"的浪潮,是对传统丝织业的一次冲击.苏州丝织业首当其冲,乃联合全国丝绸行业锐意革新,遂使此次服装形式的变易转化成为一场保护民族工商业、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爱国运动,进而又成为苏州丝织业由手工工场发展为机器工厂的转折点.
民族资本集团及其垄断倾向的产生,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研究这一现象,对充分认识半殖民地条件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就周学熙资本集团及其垄断倾向产生的条件、特点等问题,做一些探讨.
中国银行成立于1912年.它的前身,是1908年成立的大清银行.而大清银行的前身是1904年成立的户部银行.从户部银行到中国银行,它们都发挥着中央银行的职能,具有国家银行的性质.户部银行和大清银行都规定,银行资本中,官股占一半.户部银行的总办、副总办,大清银行的监督、副监督以及监理官均由国家选派.大清银行"有代国家发行纸币之权",还有"经理国库事务"和"代公家经理公债票及各种证券"之
一《中国教会新报》(以下简称《教会新报》),是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林乐知以林华书院的名义在上海创办的,自1868年9月(同治七年七月)起,每周一期,除歇夏、歇年外,每年一卷五十期,前后六年,凡六卷三百期,至1874年8月(同治十三年七月),易名为《万国公报》.《教会新报》的创办人林乐知(1836-1907),是美国监理会传教士,1858年毕业于佐治亚州埃默里学院,1859年12月,受美国南方监理会差派,携同妻女启程来华,于次年7月抵达上海.林乐知到上海后,除建立教堂直接布道外,还与传教士狄考文、李
在苏联的历史科学中,史学理论研究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有关史学理论探讨的专著,如茹科夫的《史学方法论概要》;(二)运用史学理论的某些观点进行具体历史研究的专著,如切列宁、帕舒托的《用历史比较法的观点来看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三)一般的史学著作在进行具体史实综述的同时,比较重视理论概括,如近年出版的几部多卷本专著:《世界通史》、《苏联通史》、《国际工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