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的“可解”可爱与可信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ai_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后”“90后”,不只是一个年龄段的划分,我以为更是一个时代的概念。他们代表着一个时代,在他们身上闪烁的是时代的色彩,充溢着的是时代的精神,他们预示着未来。
  出于职业的习惯,我自然想到一个问题:倒退百余年,十九世纪同样也有“80后”“90后”,只不过当时没有人给他们命名罢了。翻开十九世纪中国史,一个个曾是“80后”“90后”的伟人、名人跃现在眼前:“李大钊(1889)、毛泽东(1893)、鲁迅(1881)、胡适(1891)、徐悲鸿(1895),等等。可见,十九世纪很多“80后”“90后”对中国社会发展贡献非常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静如曾对此作过一个分析:“十九世纪末期适逢中国社会变动,大量西方学说涌入,当时的‘80后’‘90后’对新鲜事物极敏感,对新思潮很感兴趣”。尽管不少人看不惯,公开指责,但“有志气的青年人并没有被吓到,也没有退缩。历史证明,他们的作为有益于中国社会”。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克洛齐的这一判断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历史告诉我们,讨论“80后”“90后”,实质是在讨论如何对待时代,如何对待青年。李大钊27岁写就了《<晨钟>之使命》。他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二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因此,二十世纪之“80后”“90后”也是如此吗?我们应当坚信不疑,应当自豪地说,是的,也一定是这样的。历史会再次地宣告,“80后”“90后”是可爱的,也是可信的。
  当然,历史在前行的时候总是在变化,时代总是在进步,如今的“80后”“90后”与上个世纪的“80后”“90后”又是有显著差异的。多元文化的进入与吸纳,市场经济的发育与渗透,消费时代的娱乐化,性意识的开放等等,在他们身上留下这样或那样的印记。而这样或那样的印记,又常常遮蔽了他们的可爱之处,以致对他们的可信产生了怀疑,认为是很难解的,甚至是“无解”的,继而会产生疑虑和焦虑。“80后”“90后”真是不可解的吗?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认识和寻找办法,一是真正走进他们青春的心灵,二是真诚地以青春的方式提醒他们,帮助他们。
  不少年轻人痴迷于王菲的歌。“第一口蛋糕的滋味,第一次玩玩具的安慰,冰激凌流泪……太阳上山,太阳下山……一二三岁,千秋百岁……”这样的歌词,在我们听来,毫无逻辑,毫无意义。但年轻人喜欢。女孩子说,当我问身边的男孩“你爱我吗”,男孩毫不犹豫、毫无羞色地回答“我爱你”的时候,他已不是第一口的滋味了,爱情已经老去。青春有自己的逻辑,青春有自己的节律,青春有自己的话语,青春总是把有意思看得比有意义重。
  (下转第72页)
  我们了解吗?我们理解吗?不了解就会不理解,不理解,当然就会对他们看不惯,还会嗤之以鼻,还会指责和拒绝。我们的节律如何去与青春的节律合拍呢?我们需要深深地思考,需要耐心寻觅。
  青春的方式首先是文化的方式。约瑟夫
其他文献
[摘要]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应当为学生人生的幸福奠基。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教育观是课程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幸福缺失的理论根源,课程评价是让学生幸福缺失的主要现实因素。优化课程实施应从如下四个角度入手:重塑课程目标,变革教学策略,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评价内容。  [关 键 词] 幸福;教学策略;课程目标;课程资源  [作者简介] 牛文明,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    幸福是人类一切生活的最终目的
所谓“管”,指的是为了让犯错误的学生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养成良好习惯,教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的行为。而当前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情况是怎样的呢?笔者曾对自己所在地区的12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教师都觉得现在的学生“不好管”,尤其是初中学段表现最为突出。  在学校生活中,常听老师们这样议论:    甲:××太不好管了!  乙:不好管就少管!别给自己找麻烦!  丙:管不了就
根据一些人的观点,品德已经死了。在他们看来,依据就在于,我们都在说学生的品德不仅失败了,而且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这是注定要失败的。他们把这个结论部分归因于20世纪20年代以来
陶行知先生认为,德育本应源于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是构建德育大厦的基石,道德教育只有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现实生活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生
2011年9月9日,《人民日报》全文刊发了温家宝总理的署名文章《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这是温家宝总理在第27个教师节前夕,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慰问教师、考察农村教育时所作的报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幸与张家口的1000多名教师共同聆听了总理的教导,亲自感受了总理对教育的理解之深、对农村的关注之重和对教师的关爱之情。  早在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就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特别强调
编者按“道德观察”是本刊关于德育事件和热难点的带有评论性质的栏目,充满思想性和批判性。从本期起,我们邀请洞察力强、思想有锋芒、文笔犀利的知名专家在本栏目下冠名开设专栏,随当期主题发表真知灼见。首先邀请的是原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研究员,相信他的声音能引起广大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中国,礼仪之邦。“不学礼,无以立。”一句《论语》承达千年,源远流长,当然也流淌在教育的血脉中。
[摘要]如何保持人性特质,追问和思考生命的意义,构建一种全新的伦理观,既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本文基于人性化教育视阈,试图从德育的要素、特征、功能及途径等方面,对人性化德育进行深入发掘,从而为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人性化德育;隐性德育;生命教育实践  [作者简介]金绪泽,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王瑞月,河南师范大
以新干线电车车轴为例,就车轴的弯曲应力、残余应力以及疲劳裂纹的扩展特性,利用断裂力学的计算方法求得裂纹停留极限深度,从而能够对车轴定量地进行安全性评价。 Take the Shi
[摘要]教师的职场幸福感基于其生存状态,经历内心感动、文化道德创新和精神享用的过程。本文深入探讨当代教师体验职场幸福的源泉:自觉享用职场幸福;体验师生共同成长;欣赏千姿百态的生命样态;构建魅力德育模式等。提出当代教师要不仅欢呼职场幸福,而且要以满腔的热情积极投身到创造和享用职场幸福的过程之中,践行师生人道主义,溢流师生生命灵动与健康丰满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教师职场幸福;生命样态;魅力德育模式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