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计算能力可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小学阶段是奠定计算能力基础的关键时期。拥有了灵活多变的计算能力,就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优良的成绩。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面要深入剖析教材特性,一面要采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本文充分阐释了小学计算能力的基础作用,提出了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基本方式。
关键词:基础;小学生;计算能力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打好基础。计算能力可以让学生对数字的感知更加敏感,提高计算速度,大大提升学习效率。要想夯实基础,首先就要从小学抓起,在刚开始的学习阶段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运算能力首先要掌握正确的运算法则,然后根据运算规律进行运算。这种能力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个基本内容。因此可以知道,在新课标下,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应该受到多方面的重视,应该积极培养。要知道,计算的速度和质量是贯穿整个数学学习的全过程的,计算能力的提升也是受益于各个学习阶段的。
一、 当前小学生计算能力的不足之处
(一)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有的学生对数学不以为然,觉得只要自己足够聪明就可以了,因而对算术不会投入太多的时间。老师们要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心态,要知道,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计算能力,才能更快地解答题目,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学生一旦出现计算错误的时候,就会把借口归咎于粗心,其实这都是平时积累不够的原因,与自身的计算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二) 粗心对待
很多学生题目做错后发现是自己审题粗心的原因后就会一笑了之,觉得不是自己智力上的问题。其实,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会由于不细心审题而造成分数的丢失,这是错误的计算,是个人原因导致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如何把其和数字联系起来,正确地进行计算。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避开文字陷阱,提高计算能力。
(三) 随意应对计算训练
计算习惯的养成是提升能力的第一步,是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计算习惯不仅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还能为数学学习打下坚持的基础,为以后的数学研究建筑起高高的壁垒,受益终生。很多学生做完题目之后都不会检查,有的时候虽然竖式计算可能没有错误,或者验算也是对的,但是最后一步抄写的时候却犯了错误,这是需要纠正的。其次,有的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只是随处乱写,捡来的一张纸,书本空白的地方等,随处就开始打草稿。这样一来,计算的过程就变得模糊不清,不能更好地回头查验,还会造成数字誊抄错误的现象。还有,很多小学生已经开始使用计算器了,这不是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 提升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
(一) 让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计算
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级,对什么事情都有极大的好奇心,一旦有什么事情引起了他的兴趣,他们就会被吸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特性,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引导学生把计算能力的学习当作娱乐的游戏,从而产生无穷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大大激发一个人的内心动力,从而更加卖力地学习内容,这一点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当下的需求,之后再把教材中的对应点呈现出来,去除枯燥的教学过程,变为有趣的数学故事。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创建一定的故事情节,吸引小学生的关注,之后在故事中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选择一些小学生喜欢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穿插计算,让学生主动计算,逐步提升速度。还可以充分利用当下的信息,用新颖的信息吸引學生关注,并且尽量和学生日常相贴合,让学生充满兴奋感。
(二) 培养多方面的计算习惯,巩固基础
在任何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习惯的养成都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成果。计算也是如此。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心理会产生暗示作用,会无意识地影响行为习惯。在计算的时候,良好的习惯转化为内在的潜意识之后,就会大大降低出错的概率。教师通过自己的观察可以知道,一个拥有良好计算习惯的学生和粗心马虎的学生,成绩是截然不同的。那么,针对小学生而言,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计算方面的良好习惯呢?
首先是审题的习惯。只有正确理解题目的内容,才能列出无误的算式,最后的结果才是正确的。很多学生一边扫题目一边列算式,这样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漏洞,走进出题者布置的陷阱之中。对于有的题目来说,可能审清题目比计算本身更加重要,也更加快捷。可能会节约更多的时间,正确率也高一点。教师可以有意识进行审题的训练,看学生是否能够发现题目当中的陷阱,主动避开。练习的时候可以着重突出在题目上设置玄机,这样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审题是做题的开始,是基础的组成部分。其次是打草稿的习惯。很多学生一看到题目觉得非常简单,口算之后就会写下答案。这种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适用的,要养成打草稿的习惯,这样才能从基础上锻炼计算能力,减少失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选择一个草稿本,每次计算完之后和草稿本进行对照,看自己错在哪一步,这样练习一道题目相当于进行了多次练习。最后是验算的习惯。不管题目是否要求验算,在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计算出结果之后都要进行验算。这不仅是多次计算的过程,可以锻炼计算能力,也是对答案的第二层保障。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日常练习的时候也要进行验算,检查验算的过程。这样答案更加准确。
(三) 通过反复训练和其他方面的学习提升计算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力的掌握需要反复摸索,反复训练,这样才能加以巩固。只有小学的计算能力得到了巩固,才能为其他题目的解答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才能在此基础上学习更高难度的数学。在重复的练习过程中,人的思维会形成一种定式,会有面对同一种难题越挫越勇的信心,久而久之会形成正向思维,拥有以前难以想象的执行力量,从而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并把这种思维固化下来,将同一件事由复杂变得简单。在反复的计算中,学生会对数字更加敏感,也能在多次的挫折训练中提升自信心。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计算能力的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在和他人的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获得进步。教师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也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渐进。不仅要在最初的阶段重视计算能力,在以后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始终贯穿。教师还要跟随当下教学技术的改革,方式的变化等,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训练变得更加多样化。 (四) 在掌握基础计算能力之后,提升计算效率的途径
当前新课标对小学生的计算要求不仅仅是基础计算能力的掌握,还需要逐渐提升做题的速度,提高正确率。那么,在掌握了基础的计算能力,对法则十分熟悉之后,也能计算出正确结果的时候,应该怎么提升计算的速度呢?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了。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计算竞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做题速度。要看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对题目的数量,要求数量的同时也追求质量的提升。其次,竞赛过后,老师可以引导做题速度比较快的,效率比较高的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同龄人之间进行学习更加贴近小学生的需求,让小学生在榜样的引领下提升自我。最后,教师总结一些教学技巧,比如特定的算式,特定的法则,运用的方式等,让学生在熟练掌握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技巧的联系,并最终获得速度的提升。这些计算技巧五花八门,教师要选择和学生需求相符合的,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个性化的计算技巧。
三、 结语
小學生只有在计算方面打好基本功,才能成功打开数学的大门。当前新课程改革更是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小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多加重视,增强训练,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在形式多样的训练中培养其计算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这是提升能力的基础,也是受益终生的。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时候看起来很简单,但需要老师的全力配合,需要和学生的反复沟通。教师要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打好数学学习的基本功。在小学生掌握了基本运算能力的基础上,传授一定的计算技巧,让学生提高运算的效率和质量,将计算能力发展为自己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罗君.夯实基础 筑建高墙——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3):54.
[2]姜晓峰.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J].学周刊,2017(12):105-106.
[3]王琼.新课标下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124.
[4]宋家强.夯实基础 筑建高墙——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8(02):109-110.
作者简介:
窦建青,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实验小学。
关键词:基础;小学生;计算能力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打好基础。计算能力可以让学生对数字的感知更加敏感,提高计算速度,大大提升学习效率。要想夯实基础,首先就要从小学抓起,在刚开始的学习阶段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运算能力首先要掌握正确的运算法则,然后根据运算规律进行运算。这种能力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个基本内容。因此可以知道,在新课标下,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应该受到多方面的重视,应该积极培养。要知道,计算的速度和质量是贯穿整个数学学习的全过程的,计算能力的提升也是受益于各个学习阶段的。
一、 当前小学生计算能力的不足之处
(一)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有的学生对数学不以为然,觉得只要自己足够聪明就可以了,因而对算术不会投入太多的时间。老师们要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心态,要知道,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计算能力,才能更快地解答题目,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学生一旦出现计算错误的时候,就会把借口归咎于粗心,其实这都是平时积累不够的原因,与自身的计算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二) 粗心对待
很多学生题目做错后发现是自己审题粗心的原因后就会一笑了之,觉得不是自己智力上的问题。其实,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会由于不细心审题而造成分数的丢失,这是错误的计算,是个人原因导致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如何把其和数字联系起来,正确地进行计算。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避开文字陷阱,提高计算能力。
(三) 随意应对计算训练
计算习惯的养成是提升能力的第一步,是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计算习惯不仅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还能为数学学习打下坚持的基础,为以后的数学研究建筑起高高的壁垒,受益终生。很多学生做完题目之后都不会检查,有的时候虽然竖式计算可能没有错误,或者验算也是对的,但是最后一步抄写的时候却犯了错误,这是需要纠正的。其次,有的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只是随处乱写,捡来的一张纸,书本空白的地方等,随处就开始打草稿。这样一来,计算的过程就变得模糊不清,不能更好地回头查验,还会造成数字誊抄错误的现象。还有,很多小学生已经开始使用计算器了,这不是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 提升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
(一) 让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计算
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级,对什么事情都有极大的好奇心,一旦有什么事情引起了他的兴趣,他们就会被吸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特性,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引导学生把计算能力的学习当作娱乐的游戏,从而产生无穷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大大激发一个人的内心动力,从而更加卖力地学习内容,这一点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当下的需求,之后再把教材中的对应点呈现出来,去除枯燥的教学过程,变为有趣的数学故事。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创建一定的故事情节,吸引小学生的关注,之后在故事中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选择一些小学生喜欢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穿插计算,让学生主动计算,逐步提升速度。还可以充分利用当下的信息,用新颖的信息吸引學生关注,并且尽量和学生日常相贴合,让学生充满兴奋感。
(二) 培养多方面的计算习惯,巩固基础
在任何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习惯的养成都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成果。计算也是如此。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心理会产生暗示作用,会无意识地影响行为习惯。在计算的时候,良好的习惯转化为内在的潜意识之后,就会大大降低出错的概率。教师通过自己的观察可以知道,一个拥有良好计算习惯的学生和粗心马虎的学生,成绩是截然不同的。那么,针对小学生而言,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计算方面的良好习惯呢?
首先是审题的习惯。只有正确理解题目的内容,才能列出无误的算式,最后的结果才是正确的。很多学生一边扫题目一边列算式,这样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漏洞,走进出题者布置的陷阱之中。对于有的题目来说,可能审清题目比计算本身更加重要,也更加快捷。可能会节约更多的时间,正确率也高一点。教师可以有意识进行审题的训练,看学生是否能够发现题目当中的陷阱,主动避开。练习的时候可以着重突出在题目上设置玄机,这样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审题是做题的开始,是基础的组成部分。其次是打草稿的习惯。很多学生一看到题目觉得非常简单,口算之后就会写下答案。这种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适用的,要养成打草稿的习惯,这样才能从基础上锻炼计算能力,减少失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选择一个草稿本,每次计算完之后和草稿本进行对照,看自己错在哪一步,这样练习一道题目相当于进行了多次练习。最后是验算的习惯。不管题目是否要求验算,在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计算出结果之后都要进行验算。这不仅是多次计算的过程,可以锻炼计算能力,也是对答案的第二层保障。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日常练习的时候也要进行验算,检查验算的过程。这样答案更加准确。
(三) 通过反复训练和其他方面的学习提升计算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力的掌握需要反复摸索,反复训练,这样才能加以巩固。只有小学的计算能力得到了巩固,才能为其他题目的解答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才能在此基础上学习更高难度的数学。在重复的练习过程中,人的思维会形成一种定式,会有面对同一种难题越挫越勇的信心,久而久之会形成正向思维,拥有以前难以想象的执行力量,从而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并把这种思维固化下来,将同一件事由复杂变得简单。在反复的计算中,学生会对数字更加敏感,也能在多次的挫折训练中提升自信心。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计算能力的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在和他人的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获得进步。教师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也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渐进。不仅要在最初的阶段重视计算能力,在以后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始终贯穿。教师还要跟随当下教学技术的改革,方式的变化等,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训练变得更加多样化。 (四) 在掌握基础计算能力之后,提升计算效率的途径
当前新课标对小学生的计算要求不仅仅是基础计算能力的掌握,还需要逐渐提升做题的速度,提高正确率。那么,在掌握了基础的计算能力,对法则十分熟悉之后,也能计算出正确结果的时候,应该怎么提升计算的速度呢?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了。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计算竞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做题速度。要看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对题目的数量,要求数量的同时也追求质量的提升。其次,竞赛过后,老师可以引导做题速度比较快的,效率比较高的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同龄人之间进行学习更加贴近小学生的需求,让小学生在榜样的引领下提升自我。最后,教师总结一些教学技巧,比如特定的算式,特定的法则,运用的方式等,让学生在熟练掌握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技巧的联系,并最终获得速度的提升。这些计算技巧五花八门,教师要选择和学生需求相符合的,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个性化的计算技巧。
三、 结语
小學生只有在计算方面打好基本功,才能成功打开数学的大门。当前新课程改革更是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小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多加重视,增强训练,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在形式多样的训练中培养其计算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这是提升能力的基础,也是受益终生的。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时候看起来很简单,但需要老师的全力配合,需要和学生的反复沟通。教师要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打好数学学习的基本功。在小学生掌握了基本运算能力的基础上,传授一定的计算技巧,让学生提高运算的效率和质量,将计算能力发展为自己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罗君.夯实基础 筑建高墙——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3):54.
[2]姜晓峰.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J].学周刊,2017(12):105-106.
[3]王琼.新课标下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124.
[4]宋家强.夯实基础 筑建高墙——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8(02):109-110.
作者简介:
窦建青,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