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但是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文章结合相关的工作经验并加以反思,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策略
我国数学教学体制改革在新时代已经有新的改变,小学数学教育理念正在由提高学生成绩为主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转变。教师在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训练的过程中,需要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增加动手操作内容的比例。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现状
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生具有诸多重要的意义,但是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制力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并且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多数教师因为拘泥于传统的数学教材而不能做到随机应变。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拘泥于应试考试的内容,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被忽视。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缺乏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数学是典型的比较抽象的学科,有些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具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将实际的生活问题抽象成为可理解的数学模型,这是我国数学教学体制改革在新时代发生的新变化。动手操作是一种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告诉学生需要思考什么和不需要思考什么,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拓展小学生思考問题的深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数学学习质量。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设立模型,启发学生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育目标已经转变为培养核心素养,不再唯知识本位论,这意味着需要加大对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是一门探索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教师在讲解“平面图形对称性”的时候,可以先进行教具演示,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长方形、五角星、等边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等进行动手操作。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讲解的对称性知识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消化吸收,并且可以针对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指导,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及时讲解相应定理与法则。
(二)教师要因材施教,改变单一的数学教学模式
为了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需要采用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也就是采用与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培养方案与培养方法,这也是因材施教的本质要求。教师需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个方形切割成圆的转变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同时,因材施教需要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并且根据不同学习程度来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面与思路对每个学生思考、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进行训练。比如,在小学生独立应用一些计算公式之前,数学教师应该讲清楚其中所蕴含的规则,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便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学习习惯。
此外,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底蕴。比如在讲述圆与直线、圆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各种图形间的关系。此种方式容易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出图形间的转变过程,并使得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懂得转换的原理,有利于小学生顺利地接受数学知识。
(三)教师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兴趣
数学里面含有多种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与内容,数学教学中的这些概念成为数学推理与判断的重要部分,这种特点凸显出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教材中所要表达的知识,增强动手操作的自信心。比如,植树问题等是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数学教师应事先准备好相应的道具,再让学生实际操作,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比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一根固定长度的树枝折成几根长短不一的小树枝,然后启发学生拼出三角形、长方形等形状。学生通过不断尝试,发现无法拼出三角形的情形,便学会通过改变树枝的长短来拼出三角形。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改变传统数学题目的方式,利用与数学教学相关的趣味竞赛形式,将原本枯燥的知识点融入到趣味题目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效果。
四、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不应该局限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以及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创建灵活丰富的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力符合当今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本文主要是围绕提高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现实性思考,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大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J].教学探讨,2017(06):143.
[2]阿热孜古丽·依米提.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基础教育会,2017(08):139.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策略
我国数学教学体制改革在新时代已经有新的改变,小学数学教育理念正在由提高学生成绩为主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转变。教师在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训练的过程中,需要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增加动手操作内容的比例。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现状
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生具有诸多重要的意义,但是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制力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并且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多数教师因为拘泥于传统的数学教材而不能做到随机应变。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拘泥于应试考试的内容,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被忽视。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缺乏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数学是典型的比较抽象的学科,有些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具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将实际的生活问题抽象成为可理解的数学模型,这是我国数学教学体制改革在新时代发生的新变化。动手操作是一种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告诉学生需要思考什么和不需要思考什么,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拓展小学生思考問题的深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数学学习质量。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设立模型,启发学生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育目标已经转变为培养核心素养,不再唯知识本位论,这意味着需要加大对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是一门探索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教师在讲解“平面图形对称性”的时候,可以先进行教具演示,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长方形、五角星、等边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等进行动手操作。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讲解的对称性知识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消化吸收,并且可以针对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指导,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及时讲解相应定理与法则。
(二)教师要因材施教,改变单一的数学教学模式
为了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需要采用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也就是采用与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培养方案与培养方法,这也是因材施教的本质要求。教师需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个方形切割成圆的转变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同时,因材施教需要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并且根据不同学习程度来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面与思路对每个学生思考、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进行训练。比如,在小学生独立应用一些计算公式之前,数学教师应该讲清楚其中所蕴含的规则,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便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学习习惯。
此外,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底蕴。比如在讲述圆与直线、圆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各种图形间的关系。此种方式容易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出图形间的转变过程,并使得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懂得转换的原理,有利于小学生顺利地接受数学知识。
(三)教师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兴趣
数学里面含有多种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与内容,数学教学中的这些概念成为数学推理与判断的重要部分,这种特点凸显出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教材中所要表达的知识,增强动手操作的自信心。比如,植树问题等是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数学教师应事先准备好相应的道具,再让学生实际操作,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比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一根固定长度的树枝折成几根长短不一的小树枝,然后启发学生拼出三角形、长方形等形状。学生通过不断尝试,发现无法拼出三角形的情形,便学会通过改变树枝的长短来拼出三角形。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改变传统数学题目的方式,利用与数学教学相关的趣味竞赛形式,将原本枯燥的知识点融入到趣味题目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效果。
四、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不应该局限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以及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创建灵活丰富的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力符合当今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本文主要是围绕提高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现实性思考,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大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J].教学探讨,2017(06):143.
[2]阿热孜古丽·依米提.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基础教育会,2017(0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