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措施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rgw91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收集笔者所在科2011年9月-2012年1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共120例,对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根据并发症情况进行护理。结果:120例患者经过及时迅速处理,均好转,住院期间未再发生不良反应,康复出院。本组常见并发症情况:局部血肿或出血18例,发生率为15.0%,尿潴留14例,发生率为11.7%,术后低血压8例,发生率为6.7%,腰痛及全身不适28例,发生率为23.3%。结论:冠心病介入术后加强护理观察,及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护士系统掌握各种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及早发现,及时处理,提高预警能力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冠心病; 介入治疗; 并发症; 原因; 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24
  冠心病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1],具有手术简便,创伤小,疗效可靠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但是术后并发症时有发生,医护人员能及时观察及处理,病情能迅速好转。为提高护理质量,本文将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护理中常见的几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相应处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科2011年9月-2012年1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共120例患者的资料,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术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41~71岁,平均62.8岁。PTCA及支架植入术共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40~78岁,平均61.2岁。
  1.2 方法 对术后发生血管并发症者进行分析,总结护理要点。并发症及预防护理措施:术后交代患者术侧肢体制动,严密观察穿刺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与对侧肢体比较足背动脉搏动、末梢感觉、皮肤温度等,穿刺口周围有血肿的患者,要在护理记录单上注明血肿的大小,并用不易褪色笔在患者大腿部作标记,每0.5~1小时观察1次,注意局部血肿有无继续向大腿内下侧增大的趋势,每次巡视时不仅要测血压,还要询问患者的感觉,教会其利用健侧下肢适度整体性移动,以缓解疲劳不适,解除制动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更换敷料后,告知患者3 d内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避免污染以及用力蹲起等动作,以防止出血。
  2 结果
  120例患者经过及时迅速处理,均好转,住院期间未再发生不良反应,康复出院。本组常见并发症情况:局部血肿或出血18例,发生率为15.0%,尿潴留14例,发生率为11.7%,术后低血压8例,发生率为6.7%,腰痛及全身不适28例,发生率为23.3%。
  3 讨论
  冠状动脉造影术及PTCA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发生局部血肿与出血较常见。其原因有,穿刺技术欠佳与股动脉畸形股动脉粥样硬化。本组中有1例由于股动脉粥样硬化,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2 d下床活动后出现穿刺口破裂大出血,经外科缝合重新包扎压迫止血并制动后,血肿吸收。应当提高穿刺技术,术前常规行股动脉股静脉彩色B超,了解其形态结构,避免短时间内的同侧股动脉重复穿刺;拔管后压迫止血技术欠佳,应加强技术培训;术后患者过早活动及弹力绷带包扎松脱。本组中有5例患者术后1~2 h即床上活动或下地活动,导致穿刺口出血。经重新压迫包扎后止血。其中2例无继发血肿,1例产生血肿>20 cm。应当加强宣教,说明卧床的重要性,指导正确的卧姿,术后严密监护;患者常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些患者肝素代谢异常,导致凝血功能不全,拔管前可测定凝血时间。
  尿潴留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发生率也较高[2]。主要原因是患者术后需卧床休息,术侧下肢制动,患者不习惯床上卧位排尿,加上精神紧张,术前禁食、入量减少等,导致尿液潴留。本组18例均属以上情况。针对原因,给予心理疏导、热敷、按摩腹部等诱导排尿方法,并详细介绍床上排尿的目的和意义,使患者认识到术后床上排尿可避免伤口出血等并发症,因而能积极配合诱导排尿。冠状动脉造影术及PTCA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发生低血压状态并不少见[3],值得重视。其原因有:(1)血管迷走反应(6/10)。(2)血容量不足(2/10)。(3)低血糖反应(2/10)。血管迷走反应是少见极危险的并发症[2],其特点是:血压进行性下降并心率减慢。出冷汗,伴恶心、呕吐。这种因从血管内拔管引起的血压下降并心率减慢的临床病症称为“拔管综合症”,是由于局部疼痛及情绪紧张,外周大动脉受刺激等引起血管迷走反射所致。预防措施:(1)术后入住CCU病房,严密监测心电及血压。(2)拔管前向患者说明拔管方法和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消除患者的担忧与恐惧。(3)拔管前备好阿托品、阿拉明等药物,并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出现异常立即配合医生处理。(4)拔管时给予利多卡因充分局麻。(5)拔管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在床边安慰及宣教,与患者交谈,询问有无不适反应,分散其注意力,解除患者的紧张心理。本组6例患者经采用阿托品1~2 mg静脉注射、阿拉明10~20 mg静脉滴注以及快速补液后病情迅速好转。本组另外4例患者由于术前禁食禁水导致血容量不足和低血糖反应,术后嘱患者进吃易消化的半流饮食并予以快速补液1000~2000 ml后血压恢复正常。
  本组28例术后发生腰背部疼痛,与长时间卧床和术肢制动有关。经适当调整体位,鼓励除术肢外的其他部位适当活动,疼痛减轻。压迫止血6 h后应解除术肢制动,以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造影术及PTCA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目前在临床已普遍开展,成为冠心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其创伤小,疗效好,康复快[4],但是它的术后并发症时有发生。快速诊断和迅速处理严重并发症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护士应系统掌握各种并发症的临床特征,提高认识,从而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尽快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全国第三次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注册登记资料分析[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2,30(12):719-723.
  [2] 施海燕,孔福仙,何松明.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5(1):29.
  [3] 开月梅,夏春梅,石兰萍,等.护理干预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5,19(5):395-396.
  [4] 赵丽,徐晓丽,郭娜,等.冠状动脉介入50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9):669.
  (收稿日期:2012-06-04) (本文编辑:李静)
其他文献
本文建立了Banach空间中无界时滞的脉冲发展中立泛函积分微分包含温和解存在的充分条件,我们利用由Dhage建立的多值混合不动点定理与发展系统证明了解的存在性.
针对现有电压监测与管理系统主要采用GPRS采集电压数据,但在偏远高原地区存在基站数量不足、信号覆盖范围盲区多等情况导致信号差或无信号地区的电压数据采集困难,提出了一种
目的:了解有偿献血员和无偿献血员血液中Zn、Cu、Fe、Ca、Mg、Pb的含量及其在两组人群中含量的关系.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血液中该6种元素.结果:两组人员血清
本文主要研究了Cn单位球上Hilbert值Dμ,q函数的收敛性,得到了若f=∑α≥0xαzα∈Dμ,q,q〉2n/μ,则Ф(z)=∑α≥0‖xα‖zα∈Lipγ,其中0〈μ〈1(n=1)或0〈μ〈2(n〉1).此外还得
利用Romer(1990)的R&D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将耗竭性资源纳入生产函数,建立一含耗竭性资源投入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得到了模型的平衡增长解,并讨论了耗竭性资源可持续利用条件下
研究各向异性Besov-Wiener类SrpqθB(R^n)在Lq(R^n),(1<q≤P<∞)中由其函数和它们的导数样本的最优恢复问题,确定了误差界的精确阶.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早期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及其合理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胃切除术后早期早期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行胆囊切除术,2例行B
对一致P-函数非线性互补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代数等价路径的可行内点算法,并讨论了计算复杂性.该算法可以在任一内部可行点启动,并且全局收敛;当初始点靠近中心路径时,此算法便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对血液透析患者行股静脉置管后的护理心得。方法:抽取本医院2009年7月-2011年11月对113例股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资料,统计其在专业护理人员的护理下,感染和导管堵塞发生的概率。结果:113例患者中,仅有5例感染,但给予抗生素治疗后得到改善;4例导管堵塞,提示患者不宜长期坐位。结论:血液透析患者留置股静脉导管时,如果护理得当不仅可使患者放松心理,还可降低感染
在Banach中,本文在很弱条件下,通过迭代序列得到了不连续二阶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周期边值问题的唯一解存在性的一个充分条件,而且给出了迭代序列近代解的误差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