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语文阅读教学思路存在模式化倾向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就是“倒立式”教学思路,并通过在语文阅读教学和现代文阅读训练中的实际事例,论证了它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倒立式”;教学思路
思路表现在文章中,就是作者为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构思、谋篇布局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把要表达的中心内容组合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高效地掌握一篇文章的情、志、理、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有这么一个思维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教学思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说过,所谓“教学思路”,是对如何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它或明或暗地被划分成若干个教学步骤,以便在课堂上有序地向前推进。
但是,就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学思路往往以理清文章的思路为基础,而如何理清文章思路这个过程则侧重于模式化。一般情况下,要了解一篇文章,先是了解题目和作者,然后是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最后为归纳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由此,也形成了一套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思路,教师先讲授题目和作者及社会背景,然后指导学生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得出主要内容,再次引导学生通过中心内容获得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等,最后归纳写作特点。这一套教学思路遵循了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也便于教师随时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但是,如果长期如此,不仅课堂气氛会越来越沉闷,缺乏高潮,学生思维也会在不断反复中麻木呆滞,教学效率也不能提高。
所以,教学思路的创新就成了我们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余映潮先生曾经提出了四个具有开拓意义的教学思路,它们分别是“线索式”教学思路、“迁移式”教学思路、“版块式”教学思路、“反复式”教学思路。笔者在这里要提出的是另外一种教学思路,“倒立式”教学思路。所谓“倒立式”教学思路,就是把传统教学思路的步骤倒立过来,不是从一般的字词句段篇和背景介绍开始分析,最后到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而是一开始直接提出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情感或者写作意图,最后再落实课文分析和背景介绍。“倒立式”教学思路颠倒了学生获得知识的常态方式(传统常态方式为直接提出知识载体让学生归纳总结从而获得认识,而现在是让学生直接得出自己的认识,并指导学生利用知识载体来验证自己的认识正确与否,最终得出结论),也颠倒问题的呈现技巧(传统问题呈现技巧为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现在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发现问题,并在不断尝试错误中找到最大价值的问题,并逐渐降低问题的难度,使问题得到完美的解决)。具体做法是,一开始让学生去揣摩作者情感或者写作意图,直接把学生送到了问题的高峰,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认识正确与否,教师只是从中点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成就动机,也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可以采用“倒立式”教学思路。比如,学习戴望舒《雨巷》一文,在完成初步诵读之后,可以设计如下。
一、情感探究,奠定文章情感基调
教师提问一: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
教师归纳: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教师提问二: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
教师归纳:通过意象的组合获得这样的感受。主要是三个意象:油纸伞、雨巷、丁香花。
二、课文分析,抓住文章意象深意
教师提问三:为什么这些意象能够给人低沉、伤感的情绪?
教师归纳: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雨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丁香花,哀怨、凄美的象征(这里可以结合李商隐的《代赠》补充丁香一词为什么蕴含忧愁情绪,也可以补充丁香与姑娘的关系来引出主题的探讨)。
三、背景介绍,引导学生掌握主题
教师提问四:诗人为什么会用这些意象来表达哀怨的情绪?(展示写作背景)
教师归纳:参考一:黑暗的现实要诗人找不到出路而陷入迷茫,只好把理想寄托在那个丁香花一样的女子身上。理想虽然美好,却是那么虚无缥缈。
参考二:痛苦的心境(失恋)。诗人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丁香花),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平生第一次受挫。
四、作者介绍,挖掘文章写作特色
教师提问五:什么样的诗人才会用迷蒙的意象来表现内心的矛盾?(展示作者介绍)
教师归纳:作者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最擅长用象征手法来营造朦胧含蓄的氛围,同时他也和同时代的很多诗人一样,特别注意诗歌音韵的和谐,节奏的舒缓悠扬。
教学反思:本文的教学思路是一个概况,它从作者情感入手,再一步一步分析课文内容,最后从背景和作者的介绍中得出主题和写作特色,由问题牵线,环环相扣。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尝试发现问题,一旦问题出现了偏差,教师就进行引导,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当然,“倒立式”教学思路也并不是单纯的一条线式的思路,其中还可能有穿插和反复,如本文介绍丁香花内涵的延伸那个环节就是穿插,而在介绍丁香与姑娘关系时就可以适当涉及主题内容,这与第三环节就形成了反复,但是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倒立式”教学思路的补充和变形。
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训练时,也可以采用“倒立式”教学思路。比如,2007年重庆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为《告别三峡》。其中,第17题题目为“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学生读完全文后通过关键词很容易就能看出作者情感的变化依次是“惆怅而失落、感动与崇敬、肯定和褒扬”,三种情感分别对应文章三个部分,学生在掌握了文章各部分情感基调之后,就可以做文章分析的题目,第15题题目为 “‘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我们可以发现这一部分作者的情感是“惆怅而失落、感动与崇敬”,因此答题的时候可以结合作者这样的情感去分析句子的含意,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答案“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而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作者是由衷的感动和崇敬”。学生先获取文章作者情感,再具体分析文章内容和其他,通过 “倒立式”教学思路训练,学生可以养成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的习惯,从而提高现代文阅读的速度和答题准确率。
当然,学生一开始可能并不能准确地概括出作者的情感或者写作意图,因此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如何筛选对文章的认识,如何判断自己的认识与文章的契合度,再让学生学会用最快的速度从错误问题中走出来,进入到下一个问题中。这样不断地尝试,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
采用“倒立式”教学思路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语文探究能力,让学生不断地进步和完善。
[关键词]阅读教学;“倒立式”;教学思路
思路表现在文章中,就是作者为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构思、谋篇布局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把要表达的中心内容组合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高效地掌握一篇文章的情、志、理、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有这么一个思维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教学思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说过,所谓“教学思路”,是对如何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它或明或暗地被划分成若干个教学步骤,以便在课堂上有序地向前推进。
但是,就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学思路往往以理清文章的思路为基础,而如何理清文章思路这个过程则侧重于模式化。一般情况下,要了解一篇文章,先是了解题目和作者,然后是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最后为归纳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由此,也形成了一套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思路,教师先讲授题目和作者及社会背景,然后指导学生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得出主要内容,再次引导学生通过中心内容获得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等,最后归纳写作特点。这一套教学思路遵循了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也便于教师随时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但是,如果长期如此,不仅课堂气氛会越来越沉闷,缺乏高潮,学生思维也会在不断反复中麻木呆滞,教学效率也不能提高。
所以,教学思路的创新就成了我们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余映潮先生曾经提出了四个具有开拓意义的教学思路,它们分别是“线索式”教学思路、“迁移式”教学思路、“版块式”教学思路、“反复式”教学思路。笔者在这里要提出的是另外一种教学思路,“倒立式”教学思路。所谓“倒立式”教学思路,就是把传统教学思路的步骤倒立过来,不是从一般的字词句段篇和背景介绍开始分析,最后到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而是一开始直接提出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情感或者写作意图,最后再落实课文分析和背景介绍。“倒立式”教学思路颠倒了学生获得知识的常态方式(传统常态方式为直接提出知识载体让学生归纳总结从而获得认识,而现在是让学生直接得出自己的认识,并指导学生利用知识载体来验证自己的认识正确与否,最终得出结论),也颠倒问题的呈现技巧(传统问题呈现技巧为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现在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发现问题,并在不断尝试错误中找到最大价值的问题,并逐渐降低问题的难度,使问题得到完美的解决)。具体做法是,一开始让学生去揣摩作者情感或者写作意图,直接把学生送到了问题的高峰,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认识正确与否,教师只是从中点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成就动机,也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可以采用“倒立式”教学思路。比如,学习戴望舒《雨巷》一文,在完成初步诵读之后,可以设计如下。
一、情感探究,奠定文章情感基调
教师提问一: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
教师归纳: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教师提问二: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
教师归纳:通过意象的组合获得这样的感受。主要是三个意象:油纸伞、雨巷、丁香花。
二、课文分析,抓住文章意象深意
教师提问三:为什么这些意象能够给人低沉、伤感的情绪?
教师归纳: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雨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丁香花,哀怨、凄美的象征(这里可以结合李商隐的《代赠》补充丁香一词为什么蕴含忧愁情绪,也可以补充丁香与姑娘的关系来引出主题的探讨)。
三、背景介绍,引导学生掌握主题
教师提问四:诗人为什么会用这些意象来表达哀怨的情绪?(展示写作背景)
教师归纳:参考一:黑暗的现实要诗人找不到出路而陷入迷茫,只好把理想寄托在那个丁香花一样的女子身上。理想虽然美好,却是那么虚无缥缈。
参考二:痛苦的心境(失恋)。诗人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丁香花),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平生第一次受挫。
四、作者介绍,挖掘文章写作特色
教师提问五:什么样的诗人才会用迷蒙的意象来表现内心的矛盾?(展示作者介绍)
教师归纳:作者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最擅长用象征手法来营造朦胧含蓄的氛围,同时他也和同时代的很多诗人一样,特别注意诗歌音韵的和谐,节奏的舒缓悠扬。
教学反思:本文的教学思路是一个概况,它从作者情感入手,再一步一步分析课文内容,最后从背景和作者的介绍中得出主题和写作特色,由问题牵线,环环相扣。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尝试发现问题,一旦问题出现了偏差,教师就进行引导,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当然,“倒立式”教学思路也并不是单纯的一条线式的思路,其中还可能有穿插和反复,如本文介绍丁香花内涵的延伸那个环节就是穿插,而在介绍丁香与姑娘关系时就可以适当涉及主题内容,这与第三环节就形成了反复,但是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倒立式”教学思路的补充和变形。
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训练时,也可以采用“倒立式”教学思路。比如,2007年重庆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为《告别三峡》。其中,第17题题目为“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学生读完全文后通过关键词很容易就能看出作者情感的变化依次是“惆怅而失落、感动与崇敬、肯定和褒扬”,三种情感分别对应文章三个部分,学生在掌握了文章各部分情感基调之后,就可以做文章分析的题目,第15题题目为 “‘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我们可以发现这一部分作者的情感是“惆怅而失落、感动与崇敬”,因此答题的时候可以结合作者这样的情感去分析句子的含意,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答案“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而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作者是由衷的感动和崇敬”。学生先获取文章作者情感,再具体分析文章内容和其他,通过 “倒立式”教学思路训练,学生可以养成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的习惯,从而提高现代文阅读的速度和答题准确率。
当然,学生一开始可能并不能准确地概括出作者的情感或者写作意图,因此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如何筛选对文章的认识,如何判断自己的认识与文章的契合度,再让学生学会用最快的速度从错误问题中走出来,进入到下一个问题中。这样不断地尝试,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
采用“倒立式”教学思路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语文探究能力,让学生不断地进步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