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特点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gtia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缅甸华文教育的历史从19世纪末期私塾教育开始,相继经历了二战前的繁荣、二战后的复苏与衰落及60年代的衰落到70年代以后的复兴和90年代后新的发展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探讨了华文教育在缅甸出现这三个阶段的原因。
  【关键词】缅甸华文教育 私塾教育 学校教育
  一、缅甸华文教育的历史概述
  缅甸与中国山水相依,历史是我国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与我国有长期的历史文化交流,无论是从海上或是陆路,自古以来都有大量的华人移居缅甸,特别是近代以来,缅甸华人华侨的人数增多,据统计目前缅甸约有华人华侨101.8万人。由于华人数量的增多,缅甸的华文教育随之发展起来。应行文的需要,这里首先对华文教育进行必要界定。
  所谓华文教育,即“华文教育首先是指为掌握华文而兴办的教育”,“在具体语境中,它的涵义可能有如下变化:其一,着眼于办学主体,将它理解为华侨华人在居住国与入籍国兴办的教育,略近于华侨教育、华人教育;其二,着眼于教育对象,将它理解为面向海外华侨华人子女的教育,与华人华侨青少年教育相通;其三,着眼于教学手段,将它解释为运用华文进行的教育,其科目不限于语言文字;其四,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將掌握华文视为学习、继承与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途径,由此将华文教育的外延由语言文字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在本文中主要采用其一、其二、其四中所界定的内涵。通过界定,首先把缅甸华文教育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二战前,二战后至60年代、60年代中期以后至现在。
  1.二战前缅甸华文教育的历史概况
  二战前缅甸华文教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20世纪前的缅甸华文教育和20世纪二战前的缅甸华文教育两个时期。这个时期是缅甸华文教育缘起和初步发展阶段。
  首先,20世纪前的缅甸华文教育。缅甸与中国的交往2000余年,但缅甸华人、华侨社会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据史籍载,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夏看到蜀布和邛竹杖,这两样商品系从云南经缅甸到古印度再到大夏,因此,可以看到在西汉时我国已与缅甸有商贸往来,而这条商路也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但在史籍中在元代以前的各代,仅只是散记了一些有关双方往来的情况;到元代曾和缅甸发生3次大规模的战争,交往较以往增多,特别是双方的玉石贸易,中国人将玉石开采技术带到缅甸进行开采,且通过陆路到缅甸开采玉石,从事商贸活动的人数增加,到明代后随着中缅两国的贸易规模扩大,到缅甸开矿、经商的人数增加,定居缅甸人数增多,缅甸华人社会逐渐形成,但此时,缅甸华文教育的情况仍无史料可以佐证,就目前的史料来看,缅甸华文教育起源于19世纪末的私塾教育。
  19世界末,随着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后,大量中国人通过陆路和海路来到缅甸从事经商、开矿等,人数增加且华人社会形成,《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缅甸华侨社会的变迁》中指出:“在缅甸北部的八莫,很早就有滇侨在关帝庙设蒙馆。缅甸各地的华侨寺庙和宗祠,也往往附设中文书塾。同治十一年(1872年),仰光广东观音古庙右边辅屋建筑完工,因初期供学塾使用,故名‘书塾’。”叶星在《缅甸华文教育史》中认为,当时的教育是以私塾教育为主,教学以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传统优良儿童读物为教材,“如缅北的八莫,就有滇籍华人在关帝庙内设立蒙馆,缅南各地有寺庙与宗祠亦设立中文私塾。凡有华人商店或住家十户以上的地方,皆有蒙馆,以利华人子弟读书识字。”
  其次,20世纪初期到二战前的缅甸华文教育。在这一阶段,缅甸华文教育得到了初步发展,表现为学校数量增多,学制正规,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体制,且教学内容不再是传统蒙学的内容局限,教学内容丰富。随着国内科举考试的取消及清政府新政中的教育改革,受国内政治影响,缅甸华文教育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胡一声、陈乔之在《二十世纪前半期缅甸华侨教育事业概述》中指出:20世纪前50年缅甸华文教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03年至1928年,此为缅华教育初兴阶段。此期间,缅华教育从小到大,从家庭式的私塾教育沿革为近现代的学校教育,教育亦从面向少数人到面向整个缅华社会的广大侨胞。第二个阶段从1928至1941年,旅缅华侨学校如雨后春笋,遍地林立,侨校师资力量较为充实,就学侨生人数突破历史最高纪录,缅华教育呈现欣欣向荣景象,此乃缅华教育之全盛时期。第三个阶段从1941至1950年,此一时期,由于日寇侵缅,使缅华教育备受破坏,元气大伤。及至日寇投降,缅华教育始得以复苏。笔者赞同此观点,将二战前缅甸华文教育以20年代划分为两个时期,而因本文将二战前划为缅甸华文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因此,上述引文中的第三个阶段在此不赘述。
  1903年中华义学的创办。中华义学的创办据众多学者的研究普遍认为是华文教育从非正规转向正规化,即华文学校教育的开始。该校于1903年创办,1904年3月开学,初期学生60余名,次年增加到120余人,校董会由林国重、陈金在、杜仁诰、陈甘泉、庄银安、徐赞周等人组成;随后,陈甘泉、庄银安、徐赞3人又创办益商学校。在中华义学创办后,相继创办了中西学校、福建女子学校、育德学校等多所学校,据资料显示,仅1912—1920年就有48所华校建成,平均每年创办5所华校。到1915年,约建有侨校,不下于百余所,及至1920年,缅华侨校已遍及整个缅华社会。但此时期,仅建有小学;进入1921年以后,在仰光创建了“旅缅华侨中学”,1926年,华侨女子中学成立,随后缅甸华侨学校进一步增多。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据统计此时华校约250所,其中中等学校共有5所,3所(华侨中学、华侨女子初级中学和福建女子初级师范)在仰光,2所(培植初级中学和华侨初级中学)分别在毛淡棉、勃生,全缅教职员约1000人,在校学生达两万余人。这是缅甸华文教育的鼎盛时期,此时期华文教育表现为学校数量可观,但据众多学者研究认为:此时的华文教育财力人力分散,影响了学校质量的提高。
  2.二战后的缅甸华文教育   日本占领缅甸后,华校全部停办,且日军在占领期间推行奴化教育,使缅甸华文教育遭受沉重的打击,可以说,这时的缅甸华文全部中断。到1945年,中国远征军反攻缅北起,缅甸华文教育才逐渐恢复和发展,远征军每攻克一地,即创办华夏学校,相继在缅北密支那、八莫、腊戌、孟拱等创办了一些华文学校,到二战结束后,缅甸华文学校得以陆续的恢复和重建,到1948年,缅华侨校已有195间,在恢复和新建的学校中以华侨中学的重建和南洋中学的创办最具重要的意义,这两所学校实行的是新民主主义教育。此后,随国内解放战争的胜利及新中国的成立,缅甸华校开始分化。据有关资料显示,1960年缅甸有华校205所,亲新中国的有60所,其中包括华侨中学、南洋中学等校,采用新华课本;中立学校42所,采用新加坡课本;亲台湾的有103所,采用中正书局编印的课本。到60年代中期,华文学校数量已达300余所。
  战后缅甸华文的恢复与发展一直持续到1963年才有转折,自1963年后,在1965年、1967年通过严厉管制华文学校在内的措施及私利学校国有化及《私立学校登记条例修改草案》,华文学校销声匿迹,“6.26”反华事件以后,华文家庭补习也被禁止。此后,缅甸就没有公开的正式的华文学校。
  3.60年代中期以后到现在。这一阶段以90年代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从60年代缅甸政府将华文学校收归国有后缅甸华文教育就转向非正规教育,即中文补习班,70年代以后到90年代以前,主要以佛经或孔教名义进行华文教育;90年代以后,随中国的发展,华文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越加受到重视,华文学校开始放弃宗教色彩,以电脑补习的名义进行华文教育,随着缅甸政府的政策调整,华文教育的环境相对宽松,华文教育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在缅甸华文教育不仅只是面对华人、华侨,而且面向缅甸其他民族,如2002年3月以前,缅甸相继举办了两期汉语水平考试(HSK);且战后华侨教育分化的情况得以根本改变,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林锡星在《缅甸华文教育产生的背景与发展态势》中指出:“如今,对缅甸华文教育情况可以概括为:上缅甸比下缅甸办得好;亲台胞比亲大陆同胞办得好;云南同胞比广东、福建同胞热情高。云南人办的学校比较正规,教师队伍比较稳定,发正式毕业证书…。”
  二、缅甸华文教育的特点简析
  第一,缅甸华文教育与其他国家华文教育一样,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了中华文化现代价值的彰显。”我们从缅甸华文教育的发端看,先是私塾教育,后随着国内的变革创办正规的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看到,缅甸华人华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时,在60年代以后,正规的华文教育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华人对华文教育的需求热情从未减弱,仍以孔教或佛经教育方式出现,这也可表明,华人华侨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据了解,在缅甸特别是上缅甸毗邻云南的华人华侨聚居区,各种风俗、年节习俗与国内基本相同,这也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第二,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与缅甸及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相关度。这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国内政治经济变动的影响对缅甸华文教育较大。在缅甸华文教育起步的初期,如清政府新政的教育改革,促使了缅甸教育由私塾向正规学校教育转变,且当时不同政治势力的代表在缅甸的活动也使华文教育受到一定的影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可以看到,缅甸华文教育出现了分化,有亲大陆、中立、亲台湾的不同学校出现;而近年来,特别是自国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力的增强和提高,自90年代以后的沿边开放,中缅之间的经贸往来日趋密切,近年来,随着国家“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合作,也促使缅甸改变以往封闭状况,加强合作,因此,华文教育的在缅甸的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也与缅甸自身的政策有直接的关系。在缅甸华文教育的三个阶段,缅甸政局的状况对华文教育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如在殖民统治时期及二战结束后的恢复与重建过程,华文教育的发展得益于“殖民当局法律的宽容…除了日治期间全缅各类教育都受到摧残之外,居住在缅甸的各民族和外侨,在申请注册办学时,基本上都获批准,办教育在法律上是很宽容的。缅甸独立后,虽然在1952年颁布了《私立学校注册条例》,规定私立学校在校学生超过20人,必须于开学前3个月申请注册,但政府对于包括课本、课程在内的教学、财务、师资及人事问题一概不过问”,而到60年代奈温政府上台后,华文教育的禁止,也与缅甸政府实行国有化政策以及在实行的民族主义政策对华人华侨经济的打击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近年来,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也与缅甸本身的开放政策有相当的关系。
  第三,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与缅甸华人华侨努力以及国内民众的支持有较大的联系。郝志刚在《缅甸华人华侨华文教育》一文中对缅甸华文教育的兴衰原因进行探讨曾指出:“华侨有保持中华文化和重视华文教育的传统。第一代华侨往往是文盲或文化水平极低,但他没的家庭经济状况略有改善之后便开始重视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希望自己的子女保持中华文化传统,具有祖国意识和家乡观念…缅甸华人华侨办教育热情很高…华人工商业在缅甸社会经济中占有较重要地位,这奠定了华文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战后中国是‘五大国之一’,国际地位大为提高,缅甸华人华侨民族主义热情空前高涨,激发了缅甸华侨保持中华文化和兴办华文教育的积极性…”正是缅甸华人华侨的不懈努力及国内民众的支持,缅甸华文教育才有长足的发展。
  三、结语
  缅甸华文教育自19世纪末起私塾教育开始,迄今已百余年的发展,它的产生、发展、衰落、复兴的过程表明缅甸华文教育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和中华文化在缅甸华人华侨社会影响,同时,也昭示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华文教育将以新的形式出现和发展。
  参考文献:
  肖彩雅.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缅甸华侨社会的变迁[D].厦门:厦门大学,2009
  胡一声,陈乔之.二十世纪前半期缅甸华侨教育事业概述[J].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四期
  范宏伟.战后缅华社会政治地位变迁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年
  林锡星.缅甸华文教育产生的背景与发展态势[J].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3期
  郝志刚.缅甸华人华侨华文教育[J].东南亚研究,1997年,第4期
  作者简介:
  马晓龙,男,1968年8月,白族,籍贯:云南永平县;工作单位:保山学院图书馆,邮编678000;副教授,从事地方史研究;
  李变秀,女,1968年,汉族,籍贯:云南德宏州芒市,工作单位:保山学院图书馆,邮编678000;副研究馆员,从事地方文献研究。
其他文献
1、信任学生。  人们喜歡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比作猫和老鼠,这种比喻里面有存在一个很危险的误区。那就是师生间的不信任。前天准备家长会的谈话内容,放学前叫同学们每人写一句话,说说现在最希望家长为自己做什么。一半以上的同学都写到了希望家长对自己信任和理解。我们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可我们常常忽视了学生更需要我们的信任和理解。作为教师,我们在学生心目中是强势群体,我们的信任对他们逐渐成熟,又稚
【摘 要】普通生群体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盲点”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分别从需求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三大角度对当前存在的普通生群体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探究,并提出建立与完善高校与普通生群体之间的“心理契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心理契约 “盲点”问题 管理心理学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着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盲点”问题,比如对即将毕业学生的管理问题、对
本文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通过中西对比,就我国社会转型阶段乡镇政府治理模式进行了必要的探索和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时代、信息时代的来临,政府治理变革运动正在不
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基础薄弱,发展滞缓,欠缺教育教学资源,本项目课题“关于高校社团与农村中学之间的图书援助流动模式的探索”以“高校社团--流动图书站--农村中学”为线
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对他们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律素质教育,有助于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为此,如何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
2014年我国发布了《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暂行条例发布以后,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对于房地产来说,不动产登记对其经济管理具有重要影响.最近几年来,我国不断
【摘 要】班级干部作为优良班风形成的基础;注重身教的影响;让和谐的师生关系之树常青;在美的环境中教育学生;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关爱中提升学习的动力;并在好的习惯的引领下共同进步。  【关键词】注重身教 和谐 激发兴趣  引領班风,是指班级的风气、作风。班风外在的表现为班级的形象、班貌。内在的表现为班级的一种氛围、一种潜在的隐形力量。良好的班风是班级建设的核心,它对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起着十分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中不可多得的传奇式人物,他一生经历坎坷,命运多舛,但却能从容做到不随波逐流,而是随遇而安,随缘而适;不悲天悯人,而是淡定自若,超然物外.他积极用世却又能
本文首先以乌鲁木齐遥感影像为基础,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紊乱度得出信息熵,从而对2014年乌鲁木齐城市边缘区的范围进行界定,并对城市边缘区的特征属性进行分析;其次,在确定城市边缘区范围的基础之上,从构成城市边缘区居住环境的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四大要素着手,分主客观两个方面建立了乌鲁木齐城市边缘区居住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级指标权重;再次,依据评价指标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建设用地对土地的需求逐渐增多,建设用地在一定程度上占用耕地,从而导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和严重,对耕地的保护成为现阶段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