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是中等师范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未来小学音乐教师所必需的一项教学专业技能。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即兴伴奏与相关音乐理论、听觉训练、实践弹奏、新型教法、以学生为主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联系,本文作者通过日常教学实践与研究,介绍了开展中师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一些模式。
关键词: 中师钢琴即兴伴奏 教学理论 教学模式
钢琴即兴伴奏是中师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师音乐选修学生必备的专业基本功,是未来小学音乐教师所必需的一项教学专业技能,其实用性和重要性已被广大师生认可,并在日常教与学中认真实践了,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理念的更新、新音乐课标的实施,我们应从更高的点上去认识钢琴即兴伴奏在培养未来小学音乐教师中的作用,并力求在实践中探索一种新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音乐思维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潜在素质与能力,夯实基本功,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今有关音乐理论书籍中,也陈列了一系列关于即兴伴奏方面的专著,但对于中师这一块,或者是说专门解决中师即兴伴奏这一块,其实际意义不太大,其罗列的各种方法对于中师生来说起点有点太高,大多数中师生大多数中师生基本上搞不清楚其编配方式与进程,不太切合中师生实际,因而,有必要对中师钢琴即兴伴奏进行必要的专门陈述。
我从进入高校学习至今,经常性地实践和探索这一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注重经常性地更替与更新不同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一系列归纳,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即兴伴奏与相关理论
所谓即兴伴奏,是指弹奏者在一首乐曲没配好伴奏谱的情况下,自行在短时间内即兴为它做钢琴伴奏。它需要弹奏者融基本乐理、和声编配、曲式分析、伴奏音型、弹奏技巧为一体在短时间内即兴综合运用,并即时地发挥出来。即兴伴奏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技能和技巧能力,在音乐教学、专业训练等领域有很强的实用性。
1.基本音乐理论
基本乐理是我们为歌曲编配伴奏的基础性知识,只有全面掌握基本乐理,才有具备钢琴即兴编配弹奏能力的可能性。让学生掌握音、音区、音律、节奏、速度与力度、调式、转调与移调之外,最关键的是掌握音程与和弦两大块。我们要讲解清楚音程的种类、音程的原位与转位、音程的构成,不协和音程与不稳定音程的解决;三和弦与七和弦的种类与构成、和弦的转位、调式和弦的特性等重要问题,便于为乐曲编配伴奏。实践证明,基本乐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音乐作品的结构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如旋律、节奏、音色等要素,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基本乐理,才能逐步为乐曲编配即兴伴奏模式。
2.和声学理论
和声是研究和音的结构,以及它们如何连接的理论,也就是几个和弦如何展开功能性进行的问题。即兴伴奏与之相关的和声应称之为应用和声,而非理论和声,因而在实际编配弹奏过程中,应灵活运用,不能死搬硬套传统和声模式。
我们要讲解清楚大三和弦、小三和弦与四部和声;正三和弦的功能体系与原位三和弦的连接;教会用正三和弦为旋律编配和声;正确进行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之间的转换;和弦的终止与终止四六和弦;大调与和声小调功能体系与自然音体系;原位属七和弦的进行与解决等。
3.曲式学理论
音乐作品中的曲式是指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音乐事件在一个时间段中按一定逻辑加以分布、组合而成的结构关系。简言之,曲式也就是音乐过程的结构,它讲求整体性。
在编配伴奏时,我们要考虑到音乐作品的基本结构,它是一段体、两段体或是三段体?构成原则是前后呼应、起承转合或是变奏形式?只有分析清楚这些结构,我们才能为不同的音乐素材编配不同的伴奏音型,最大限度地体现乐曲音乐风格特色。
同时,在编配伴奏中要重点考虑到乐曲主导乐思——主题的编配。因为在一首乐曲中,最能反映情绪风格的往往是主题,只有充分为主题编配好音型,才能体现乐曲的基本风格。
4.配器学理论及其他
乐曲钢琴伴奏的编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考虑到乐曲的题材、体裁、内容、结构、旋律、风格、调式调性、节奏特点、所供演唱对象,还要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具体布局与编配。
如运用的伴奏形式是带旋律伴奏还是和声性伴奏。如果选择带旋律伴奏,则要明确是变化重复旋律还是严格重复旋律;将旋律置于高、中、低哪个声部?如果选择和声性伴奏,则要注意和声音型的选择与和声功能色彩、和声的厚度与风格、伴奏音型是用一种还是几种贯穿形式?在伴奏中尽量体现出音乐的呈示、展开、结束;乐曲引子、间奏、尾声的伴奏处理、高潮的烘托方式等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即兴伴奏与听觉训练
即兴伴奏离不开听觉的训练,我们要求学生建立良好的和声听觉能力与分辨和声的能力。中师生在编配伴奏时不知道如何按照和声进行的规律为乐曲配和声,不知道和弦之间的关系与运行规律,这需要教师在重点讲述和声进行规律的基础上,为学生范奏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乐曲中不同和声配置的音响效果,让学生依靠听觉感受优劣,决定取舍,逐步使中师生建立起敏锐的和声分辨能力,掌握和声进行的主题框架,培养内心听觉和对和声色彩的想象力。此类听觉训练亦可通过视唱、合唱等音乐活动进行辅助培养,主要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和声进行概念。
中师生的钢琴基础较弱,反映在即兴伴奏上的能力也不一样,因而教师在照顾大多数同学的基础上,逐步示范其他和声进行模式,让学生继续听辨正三和弦、副三和弦、七和弦相结合的伴奏效果与原本正三和弦伴奏的听觉效果,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多种和弦进行在和声色彩上的变化效果,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它,并逐步运用它。
三、即兴伴奏与实践弹奏
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它很注重实践弹奏。教师在课堂中讲授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但学生的实践弹奏应该是主体,因而教师应当在实际示范中融入理论,进行边弹边讲,及时解决现实问题,针对学生编配弹奏中的重要问题,通过示范弹奏与多种实例分析来解决,让学生现学现用,效果更佳。
在学生实际弹奏中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在学生实际弹奏中,教师也可以检查作业、考试打分,如此面对面的现场批改作业要比作业本上的批改方式有效得多。通过现场弹奏,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实践弹奏能力,又使其他学生从中收获一些知识,一举两得。同时,要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实践,经常性地安排前次作业优秀者为全班同学演奏,教师现场点评,学生参与讨论,启动学生的思维分析与改进并举。
四、即兴伴奏与新型教法
中国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念——师生传承式教法,此教法至今仍在沿用,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课堂讲授是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即兴伴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将它变成以讲授理论为主而不进行演奏能力的训练,学生学完之后还是不会弹即兴伴奏,如此教法对学生来讲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如果我们尝试打破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改以启发与引导式教学方法,就可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将即兴伴奏理论分为几个模块,采用大课理论讲授与小组实践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大课主要进行即兴伴奏相关理论讲授并布置课后练习的作业,小组实践辅导时面对面为学生即兴弹奏指正与指导,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辅导环节,使小组内的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在同学面前演奏作业,教师客观的评价与指导使每位同学都能检查作业中的相关问题,这比单纯的传承式教学收获更大,理解得更为全面、透彻。
大多数同学基本掌握了即兴伴奏的相关理论,但不知道如何在伴奏中运用,缺乏综合应用与快速、即兴反应能力,为此,可适当通过固定模式与规律性功能进行模式强化训练,让学生觉得即兴伴奏是一门有章可循的学问,而且在每一模块理论讲授中,安排几位弹奏较好与编配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中演奏,并由演奏学生介绍编配思路与想法,全体同学来评价,营造一种浓厚的氛围,使得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
五、即兴伴奏与学生主体
即兴伴奏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以实践基础的训练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个性,逐步启迪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与思维表现能力,培养创造性。
即兴伴奏属于形象思维,而现在的中师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已经不满足于课堂或书本上的知识,更热衷与现代流行音乐。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度,既保证正常传统理论的讲授,又不排斥学生的这些想法,尊重他们对不同音乐文化的体验,促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形成一种综合而又独特的弹奏风格。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将学习音乐的主动性交给学生,让学生不仅学到即兴伴奏的知识,更学会一种体验音乐与创造音乐的思维方法。教师要以一种互动的教学形式与学生交流编配规律与演奏心得,与学生建立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形成一种默契、和谐的教学氛围,以便教学获得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高天康著.钢琴即兴伴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斯波索宾著.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高为杰,陈丹布著.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 中师钢琴即兴伴奏 教学理论 教学模式
钢琴即兴伴奏是中师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师音乐选修学生必备的专业基本功,是未来小学音乐教师所必需的一项教学专业技能,其实用性和重要性已被广大师生认可,并在日常教与学中认真实践了,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理念的更新、新音乐课标的实施,我们应从更高的点上去认识钢琴即兴伴奏在培养未来小学音乐教师中的作用,并力求在实践中探索一种新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音乐思维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潜在素质与能力,夯实基本功,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今有关音乐理论书籍中,也陈列了一系列关于即兴伴奏方面的专著,但对于中师这一块,或者是说专门解决中师即兴伴奏这一块,其实际意义不太大,其罗列的各种方法对于中师生来说起点有点太高,大多数中师生大多数中师生基本上搞不清楚其编配方式与进程,不太切合中师生实际,因而,有必要对中师钢琴即兴伴奏进行必要的专门陈述。
我从进入高校学习至今,经常性地实践和探索这一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注重经常性地更替与更新不同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一系列归纳,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即兴伴奏与相关理论
所谓即兴伴奏,是指弹奏者在一首乐曲没配好伴奏谱的情况下,自行在短时间内即兴为它做钢琴伴奏。它需要弹奏者融基本乐理、和声编配、曲式分析、伴奏音型、弹奏技巧为一体在短时间内即兴综合运用,并即时地发挥出来。即兴伴奏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技能和技巧能力,在音乐教学、专业训练等领域有很强的实用性。
1.基本音乐理论
基本乐理是我们为歌曲编配伴奏的基础性知识,只有全面掌握基本乐理,才有具备钢琴即兴编配弹奏能力的可能性。让学生掌握音、音区、音律、节奏、速度与力度、调式、转调与移调之外,最关键的是掌握音程与和弦两大块。我们要讲解清楚音程的种类、音程的原位与转位、音程的构成,不协和音程与不稳定音程的解决;三和弦与七和弦的种类与构成、和弦的转位、调式和弦的特性等重要问题,便于为乐曲编配伴奏。实践证明,基本乐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音乐作品的结构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如旋律、节奏、音色等要素,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基本乐理,才能逐步为乐曲编配即兴伴奏模式。
2.和声学理论
和声是研究和音的结构,以及它们如何连接的理论,也就是几个和弦如何展开功能性进行的问题。即兴伴奏与之相关的和声应称之为应用和声,而非理论和声,因而在实际编配弹奏过程中,应灵活运用,不能死搬硬套传统和声模式。
我们要讲解清楚大三和弦、小三和弦与四部和声;正三和弦的功能体系与原位三和弦的连接;教会用正三和弦为旋律编配和声;正确进行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之间的转换;和弦的终止与终止四六和弦;大调与和声小调功能体系与自然音体系;原位属七和弦的进行与解决等。
3.曲式学理论
音乐作品中的曲式是指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音乐事件在一个时间段中按一定逻辑加以分布、组合而成的结构关系。简言之,曲式也就是音乐过程的结构,它讲求整体性。
在编配伴奏时,我们要考虑到音乐作品的基本结构,它是一段体、两段体或是三段体?构成原则是前后呼应、起承转合或是变奏形式?只有分析清楚这些结构,我们才能为不同的音乐素材编配不同的伴奏音型,最大限度地体现乐曲音乐风格特色。
同时,在编配伴奏中要重点考虑到乐曲主导乐思——主题的编配。因为在一首乐曲中,最能反映情绪风格的往往是主题,只有充分为主题编配好音型,才能体现乐曲的基本风格。
4.配器学理论及其他
乐曲钢琴伴奏的编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考虑到乐曲的题材、体裁、内容、结构、旋律、风格、调式调性、节奏特点、所供演唱对象,还要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具体布局与编配。
如运用的伴奏形式是带旋律伴奏还是和声性伴奏。如果选择带旋律伴奏,则要明确是变化重复旋律还是严格重复旋律;将旋律置于高、中、低哪个声部?如果选择和声性伴奏,则要注意和声音型的选择与和声功能色彩、和声的厚度与风格、伴奏音型是用一种还是几种贯穿形式?在伴奏中尽量体现出音乐的呈示、展开、结束;乐曲引子、间奏、尾声的伴奏处理、高潮的烘托方式等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即兴伴奏与听觉训练
即兴伴奏离不开听觉的训练,我们要求学生建立良好的和声听觉能力与分辨和声的能力。中师生在编配伴奏时不知道如何按照和声进行的规律为乐曲配和声,不知道和弦之间的关系与运行规律,这需要教师在重点讲述和声进行规律的基础上,为学生范奏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乐曲中不同和声配置的音响效果,让学生依靠听觉感受优劣,决定取舍,逐步使中师生建立起敏锐的和声分辨能力,掌握和声进行的主题框架,培养内心听觉和对和声色彩的想象力。此类听觉训练亦可通过视唱、合唱等音乐活动进行辅助培养,主要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和声进行概念。
中师生的钢琴基础较弱,反映在即兴伴奏上的能力也不一样,因而教师在照顾大多数同学的基础上,逐步示范其他和声进行模式,让学生继续听辨正三和弦、副三和弦、七和弦相结合的伴奏效果与原本正三和弦伴奏的听觉效果,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多种和弦进行在和声色彩上的变化效果,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它,并逐步运用它。
三、即兴伴奏与实践弹奏
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它很注重实践弹奏。教师在课堂中讲授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但学生的实践弹奏应该是主体,因而教师应当在实际示范中融入理论,进行边弹边讲,及时解决现实问题,针对学生编配弹奏中的重要问题,通过示范弹奏与多种实例分析来解决,让学生现学现用,效果更佳。
在学生实际弹奏中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在学生实际弹奏中,教师也可以检查作业、考试打分,如此面对面的现场批改作业要比作业本上的批改方式有效得多。通过现场弹奏,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实践弹奏能力,又使其他学生从中收获一些知识,一举两得。同时,要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实践,经常性地安排前次作业优秀者为全班同学演奏,教师现场点评,学生参与讨论,启动学生的思维分析与改进并举。
四、即兴伴奏与新型教法
中国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念——师生传承式教法,此教法至今仍在沿用,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课堂讲授是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即兴伴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将它变成以讲授理论为主而不进行演奏能力的训练,学生学完之后还是不会弹即兴伴奏,如此教法对学生来讲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如果我们尝试打破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改以启发与引导式教学方法,就可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将即兴伴奏理论分为几个模块,采用大课理论讲授与小组实践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大课主要进行即兴伴奏相关理论讲授并布置课后练习的作业,小组实践辅导时面对面为学生即兴弹奏指正与指导,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辅导环节,使小组内的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在同学面前演奏作业,教师客观的评价与指导使每位同学都能检查作业中的相关问题,这比单纯的传承式教学收获更大,理解得更为全面、透彻。
大多数同学基本掌握了即兴伴奏的相关理论,但不知道如何在伴奏中运用,缺乏综合应用与快速、即兴反应能力,为此,可适当通过固定模式与规律性功能进行模式强化训练,让学生觉得即兴伴奏是一门有章可循的学问,而且在每一模块理论讲授中,安排几位弹奏较好与编配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中演奏,并由演奏学生介绍编配思路与想法,全体同学来评价,营造一种浓厚的氛围,使得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
五、即兴伴奏与学生主体
即兴伴奏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以实践基础的训练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个性,逐步启迪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与思维表现能力,培养创造性。
即兴伴奏属于形象思维,而现在的中师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已经不满足于课堂或书本上的知识,更热衷与现代流行音乐。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度,既保证正常传统理论的讲授,又不排斥学生的这些想法,尊重他们对不同音乐文化的体验,促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形成一种综合而又独特的弹奏风格。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将学习音乐的主动性交给学生,让学生不仅学到即兴伴奏的知识,更学会一种体验音乐与创造音乐的思维方法。教师要以一种互动的教学形式与学生交流编配规律与演奏心得,与学生建立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形成一种默契、和谐的教学氛围,以便教学获得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高天康著.钢琴即兴伴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斯波索宾著.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高为杰,陈丹布著.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