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膜种植对北京山区茶用菊花生长及抑草效果的影响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ul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覆膜种植对茶用菊花生长及抑草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覆黑膜、覆透明膜处理,以不覆盖为CK,探讨不同覆膜方式对茶用菊花生长及抑草效果的影响。[结果]相对于对照,覆黑膜相对抑草率达51.66%,产量提升30.35%;覆透明膜相对抑草率达54.24%,产量提升29.08%。[结论]黑膜和透明膜均可以起到良好的保墒和抑草效果,有利于茶用菊花的成活和产量提升。
  关键词茶用菊花;覆膜;抑草
  中图分类号S682.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8-053-02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film mulch planting on the growth and weed inhibition of tea chrysanthemum in mountainous area of Beijing City. [Method] Singlefactor randomized blocks experiment was used to design the treatments of black film mulching and hyaline film mulching treatment. With no mulching as the CK, effects of different mulching modes on the growth and weed inhibition of tea chrysanthemum were discussed. [Resul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relative weed inhibitory rate of black film mulching reached 51.66%, and the yield enhanced by 30.35%. As for hyaline film mulching, the relative weed inhibitory rate reached 54.24%, and the yield enhanced by 29.08%. [Conclusion] Both black film mulching and hyaline film mulching have good water retention and weed inhibition effects, which are helpful to the survival rate and yield increase of tea chrysanthemum.
  Key wordsTea chrysanthemum; Film mulching; Weed inhibition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我国有3 000 a的栽培历史[1-2]。茶用菊花,简称茶菊,是指花朵或者花蕾可以用来饮用的菊花,兼具观赏价值,多属于小菊类型[1]。我国有杭白菊、滁菊、亳菊、邓菊、祁菊等传统茶菊[3],北京茶菊种植历史不长但发展迅速,目前已经逐步成为国内茶用菊代表之一[4]。京郊茶菊产业逐步做强做大,尤以延庆县四海地区发展最具代表性[5],但茶菊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常规种植过程中草害非常严重,人工除草投入较重。大田作物覆膜种植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可以起到提温、保墒和抑制杂草的作用,该技术在棉花、花生等作物上研究得较为深入[6-8],但在茶菊方面鲜有报道。为此,笔者使用地膜对茶菊进行覆盖种植,探讨覆膜对茶菊生长及抑草效果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及材料试验地点为延庆县四海镇南湾村村东地块,定植时间为2015年5月20日。以当年扦插的玉台一号茶菊为试验材料,扦插苗日历苗龄25 d,定植数52 500株/hm2。供试地膜为0.008 mm厚国标膜。
  1.2试验设计
  该试验采用以覆盖方式为因子的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处理,即处理①黑地膜覆盖,处理②透明地膜覆盖,以不覆盖地膜为CK,各处理3次重复,共9个小区。
  1.3田间管理
  定植前14 d旋耕,施有机肥30 000 kg/hm2,复合肥300 kg/hm2,充分翻耕,耕深35 cm左右,定植时选择株高15 cm左右、长势均匀的茶菊种苗。定植采用宽窄行“二密一稀”模式,大行距90 cm,小行距50 cm,株距30 cm。定植时随种浇底水1次,定植后及时查苗补苗,存苗量保证在48 000株/hm2左右。为保证试验效果,生长季不进行任何除草操作。
  1.4调查指标与方法
  1.4.1生育期。记录各处理的定植期、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衰败期起始时间,并推算出持续花期长度。
  1.4.2生长状况。调查各处理生长状况,包括缓苗成活率、株高、冠幅。
  1.4.3田间抑草效果。在生长关键期对杂草观测样方内杂草数量和种类进行调查,对杂草盖度进行测算,并计算出相对抑草率。杂草盖度观测方法:采用网格目测法观测,观测样方为1 m2,将其按10 cm边长划分为100个网格,目测每个网格内杂草投影占网格面积比例并取平均值。
  相对抑草率=对照组样方杂草盖度-某处理样方杂草盖度对照组样方杂草盖度×100%
  1.4.4产量。从8月中下旬开始进行3次采收测产(每小区10 m双行测产区,采胎菊),记录各计产区单株产花数、百花重,推算单位面积产量。
  2结果与分析
  2.1生育期
  由表1可知,各处理生育期并没有明显区别,持续花期也保持同步,说明该地区茶菊覆膜种植并不会对生育期有明显影响。   2.2生长状况
  由表2可知,从各处理的缓苗情况看,CK成活率在62%左右,而铺设不同地膜的2个处理成活率显著高于CK,均达80%以上,说明覆膜保墒效果比较明显。从植株长势看,处理①、②株高显著高于CK,处理①冠幅显著高于CK,处理②冠幅也高于CK,但差异不显著。说明覆膜对当地露地栽培的茶菊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植株相对体量较大。
  2.3抑草效果
  由表3可知,处理①、②苗期样方内杂草密度显著低于CK,处理②苗期杂草密度不到CK的1/2;从现蕾期杂草密度看,经过前期拔除和菊苗长势趋旺,各处理杂草明显减少,处理①、②依然显著低于CK,处理②最低,结合实际观测分析主要是供试的透明膜防杂草穿刺能力优于供试的黑膜;从全生育期杂草最旺盛时测得的盖度平均值看,处理①、②显著低于CK,相对抑草率分别达51.66%和54.24%,2个处理之间无差异。从表4中杂草种类和出现频度看,该试验地块中主要杂草集中在9个属11个种,其中出现频度较高的有反枝苋、牛筋草、藜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该试验地地处北京深山区,但外来杂草牛膝菊较为常见。
  2.4产量
  由表5可知,各处理均进行了3茬采收和测产,采收产品为胎菊(半开放的花卉);单株产花数方面,处理①、②显著高于CK;3个处理百花重无差异;从最终测算的产量来看,处理①、②显著高于CK,覆膜2个处理间无差异,相对于对照,覆黑膜处理产量提升30.35%,覆透明膜处理产量提升29.08%。其原因可能是缓苗期旱灾造成的存苗量差异所致,另外,从植株长势上看覆膜处理受杂草侵害程度较低,长势和着花数要好于CK。
  3结论与讨论
  延庆县四海地区地处深山区,且当地地质情况复杂,无法配套机井灌溉,对春旱非常敏感,而2015年5月中旬后该地区近30 d无有效降水,茶菊普遍受到旱情影响,对没有覆膜的茶菊缓苗不利,死亡率高,植株受到干旱胁迫体量也较小[9],覆膜的保墒作用得到明显体现。试验地块中杂草有反枝苋、牛筋草、藜等11个种,由于深山区杂草较为严重,2种覆膜处理均可显著抑制草害,且有提高产量的效果,这与前人在其他作物上的研究相符[6-8]。
  从试验结果看,2种地膜抑草效果以及对植物生长和产量影响差异并不大,但在实际观测中发现试验采用的黑色地膜耐杂草穿刺能力较差,因此推测如采用质量更好的黑色地膜抑草效果会有一定提升空间。总体来说,覆膜种植可显著提高茶菊的成活率、长势和综合产量,可以作为成型技术推广,但同时应注意农膜的选用和回收处理问题,以防造成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
  张树林,戴思兰.中国菊花全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2] 辛国奇,李水祥,陈晓燕,等.茶菊引种试验与加工工艺研究初报[J].河南林业科技,2014,34(2):15-19.
  [3] 李俊艳,刘璇,刘倩,等.部分茶菊植物在北京市京西深山区适应性初探[J].北京农业,2015(21):96-97.
  [4] 王晓霞,沈晓杰,赵玉芬,等.北京茶用菊花在张家口地区的无公害种植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15(5):105-106.
  [5] 周伟伟.北京菊花产业蓄势待发[J].中国花卉园艺,2010(23):34.
  [6] 刘京涛,周霞,巴秀成,等.棉田地膜覆盖对杂草的控制效果试验[J].中国棉花,2005,32(5):13.
  [7] 杨富军,高华援,赵叶明,等.地膜覆盖栽培对花生生殖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643-10645.
  [8] 刘文区,马伟兵,刘伟锋,等.除草地膜在花生覆盖栽培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5):20-21.
  [9] 任磊,赵夏陆,许靖,等.4种茶菊对干旱胁迫的形态和生理响应[J].生态学报,2015,35(15):5131-5139.
其他文献
摘要 通过对湖北省典型贫困地区阳新县的调研,全面介绍了当前粮食产能提升存在的障碍因素,主要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耕地流转有难度,种粮大户贷款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层次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弱,耕地质量下降。为提高贫困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提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出台金融信贷扶持政策、加大优质稻产业化开发力度、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力度、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支持粮食生产服务体系建
期刊
摘要 基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创建安徽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工作的实践,探讨研究农业科研单位廉政文化建设,提出强化引领、统筹规划,提升品位、着重文化,整合资源、创新载体,立足长远、建立长效机制的建议,以期从实际出发,制定廉政文化中长期规划,保证廉政文化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深入开展,为科研工作营造宽松和谐、清政高效的氛围,为农业科研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廉政文化;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菜心的养分吸收和分配规律。[方法]以菜心早熟品种“碧绿粗薹”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研究菜心发芽期、幼苗期、花芽分化期、现蕾期、采收期生物量积累动态变化及养分吸收规律。[结果]菜心植株发芽期和幼苗期生长缓慢,花芽分化期后植株快速生长,生物量显著积累。总体而言,菜心进入花芽分化期后,植株对养分的吸收量快速增长;整个生育期间,植株对N元素的吸收量最大,其次为P、K元素,微量元素中对Mn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覆盖方式处理对谷子农艺性状及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对不同覆盖处理和平地裸播谷子进行出苗率、株高、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氮含量、光合生理指标测定,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不同覆盖方式均能在不同程度提高旱作谷子农艺性状和光合生理指标;覆盖白色地膜可明显加快谷子发育进程,缩短生育期;覆盖黑色地膜可以最大幅度提升谷子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投比。[结论]该研究可以
期刊
摘要[目的]对佳木斯地区危害农林作物的蝶类害虫种类进行普查,分析农林蝶类害虫的发生现状。[方法]对蝶类幼虫的寄主植物进行分类鉴定,害虫采用野外调查及室内饲养法,寄主植物采用样方法调查。[结果]此次调查共采集到925只蝶类样本,隶属7科66种。蝶类种类以蛱蝶科最多,灰蝶科次之,绢蝶科最少。蝶类害虫以3龄幼虫危害最为严重,害虫对农林作物的破坏性较大,直接影响到了经济作物的增产增收。[结论]该研究可为今
期刊
摘要龙紫4号(原编号T22-1)是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经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该研究概述了龙紫4号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品质、抗病鉴定结果、主要特征特性以及配套栽培技术要点,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关键词甘薯; 龙紫4号;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8-038-04  AbstractLongzi 4 (orig
期刊
摘要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规划担负着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保持耕地面积稳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使命。规划实施评估是判断规划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科学合理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将耕地质量等级、单位建设用地GDP等指标引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对泰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进行评估,为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 
期刊
摘要[目的]探求丹粳17号合理的密度和施肥量。[方法]设计4种插秧密度3种施肥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对不同密度、不同施肥量对产量及其性状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密度对产量、穴成穗数和穗粒数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穴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减少,但产量不一定增加,产量受穗数和穗粒数的共同作用。施肥量则主要影响结实率,从而影响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结实率降低,产量降低。密度和施肥在产量、成
期刊
摘要[目的]基于超效率DEA和人工神经网络耦合模型分析天津市畜禽养殖资源环境承载力。[方法]在构建畜禽养殖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基于超效率DEA和人工神经网络耦合模型的评价模型,并以天津市为实例,对2003~2012年畜禽养殖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结果]2003~2012年天津市畜禽养殖资源环境承载力虽然不处于警戒水平,但畜禽养殖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呈下降趋势,而且2012年天
期刊
摘要2013年马鞍山市遭遇严重的水稻高温热害,损失较大。通过调查分析,了解了高温热害发生的损失,阐述了其形成的主要成因是持续异常高温天气、部分品种抗(耐)热性较弱、播种期对温度敏感期与异常高温天气吻合程度的影响、田管措施不够到位。最后提出了选用抗(耐)热性强的品种(组合)、大力引导发展粳稻生产、安排合理安全播种期、强化田管措施落实和及时推广补救措施等防控技术措施。  关键词水稻;高温热害;危害;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