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型甘薯新品种龙紫4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龙紫4号(原编号T22-1)是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经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该研究概述了龙紫4号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品质、抗病鉴定结果、主要特征特性以及配套栽培技术要点,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关键词甘薯; 龙紫4号;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8-038-04
  AbstractLongzi 4 (original line code T221) was bred through sexual selection by Longy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In this research,we reviewed the breeding process,quality,main characteristics,integrated cultivation technologies and diseas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results,which provided relev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ultivation extension of Longzi 4.
  Key wordsSweet potato; Longzi 4; Variety breeding; Cultivation technology
  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是重要的粮食、 饲料、 工业原料和新型生物能源作物[1],世界上有 11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种植甘薯[2]。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福建省是我国甘薯生产的大省,常年甘薯种植面积约20万hm2,其播种面积及总产量仅次于水稻。随着营养学家对甘薯营养和保健价值的再认识[3], 人们对鲜食甘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4]。随着甘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加工业的发展,甘薯正以其特有的经济价值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甘薯已由粮食作物转变为多用途、高产、稳产、高效的经济作物,正逐步向综合利用及商品化方向发展,但是受遗传基础狭窄等诸多限制因素的影响,选育有突破性的甘薯品种比较困难[5],专用型新品种选育制约着鲜食甘薯生产的发展。而培育核心亲本材料、利用优良甘薯品种间杂交是育种的基础,是产生遗传变异和多基因聚合的主要方法。
  通过亲本(组合)选配是杂交育种的基础,根据双亲优势互补的原理[6],利用优良甘薯品种间杂交是育种的基础,也是产生遗传变异和多基因聚合的主要方法,因此要充分利用亲本材料的特征特性、主要目标性状的遗传力。选好基础亲本,配置补偿亲本,并以基础亲本为母本、补偿亲本为父本进行杂交。亲本双方或多方的性状必须符合育种目标的要求,预计可以利用基因互补和基因累加效应,培育综合性状更为优越的基因型。这样育成品种可能对当地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而且在抗逆性方面也较强。龙紫4号(原编号T22-1)是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9年经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甘薯新品种,笔者现将龙紫4号的选育过程及配套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选育过程
  为了选育出优质甘薯新品种,2009 年秋季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计划集团杂交”育种法[7],以岩齿红(母本岩齿红是优质的黄心品种,切干率31%~33%、出粉率20%~24%、纤维少、质松、味清甜、较耐贮藏)作母本经放任授粉杂交,2010年用杂交种子播种选留,然后经品系比较选育而成,原编号T22-1。2010~2012年试验中产量较对照增加、品质比对照更优。2013~2014年参加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2015年推荐参加福建省甘薯生产试验。其选育亲本图谱见图1。 龙紫4号育种年限长且选育过程繁杂,具体步骤见图2。
  2选育结果
  2.1产量表现
  2.1.1鲜薯产量。
  2010~2012年在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连续品种比较结果:2010年龙紫4号折合鲜薯产量为36 750.00 kg/hm2,比对照金山57增产3.70%;2011年鲜薯产量为48 289.50 kg/hm2,比对照金山57增产5.12%;2012年鲜薯产量为38 062.50 kg/hm2,比对照金山57减产6.45%。
  2013年参加福建省甘薯区域试验,平均鲜薯产量为30 761.55 kg/hm2,比对照徐紫薯2号增产12.89%,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第7位,5个试点增产,3个试点减产;
  2014年续试平均鲜薯产量为31 726.05 kg/hm2,居参试品种第5位,比对照徐紫薯2号增产5.32%,未达显著水平, 5个试点增产,2个试点减产。2 a平均鲜薯产量为31 243.80 kg/hm2,比对照增产9.11%。
  2015年参加福建省甘薯生产试验,鲜薯产量为32 908.50 kg/hm2,比对照徐紫薯2号减产13.59%。
  2.1.2薯干产量。
  2013年参加福建省甘薯区域试验,平均薯干产量为8 138.25 kg/hm2,比对照增产14.91%,达极显著
  水平,居参试品种第6位,6个试点增产,2个试点减产;2014年续试平均薯干产量为8 707.80 kg/hm2,居参试品种第7位,比对照减产4.93%,未达显著水平, 4个试点增产,3个试点减产。2 a平均薯干产量为8 423.03 kg/hm2,比对照增产4.99%。
  2.1.3淀粉产量。
  2013年参加福建省甘薯区域试验,平均淀粉产量为5 123.70 kg/hm2,比对照增产15.70%,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第6位,6个试点增产,2个试点减产;2014年续试平均淀粉产量为5 557.65 kg/hm2,居参试品种第7位,比对照减产8.16%,达极显著水平,4个试点增产,3个试点减产。 2 a平均淀粉产量为5 340.68 kg/hm2,比对照增产3.77%。   2.2干物率和淀粉率
  2013年干物率为26.40%,比对照高0.5个百分点,淀粉率为16.60%,比对照高0.43个百分点;2014年干物率为27.45%,比对照低2.79个百分点,淀粉率为17.52%,比对照低2.43个百分点。2 a平均干物率为26.93%,比对照低1.15个百分点,2 a平均淀粉率为17.06%,比对照低1.00个百分点。
  2.3食味品质
  2013年食味评分81.3分,比对照高1.5分;2014年食味评分81.6分,比对照高1.6分。2 a平均食味评分81.4分,比对照高1.5分。
  2.4外观品质
  2013年外观评分82.9分,比对照高3.0分;2014年外观评分82.0分,比对照高2.0分。 2 a平均外观评分82.5分,比对照高2.5分。
  2.5抗病性龙紫4号在福建省区域试验中抗病性鉴定结果:2013年为抗蔓割病、中抗薯瘟病,2014年为抗蔓割病(表1),综合评价为抗蔓割病、感薯瘟病。
  2.6花青素含量
  由表2可知,龙紫4号品种花青素含量达到了食用紫薯的标准。
  2.7适应性
  从福建省区域试验中龙紫4号的产量位次分布看该品种的稳产性,鲜薯产量在15个点次(2013年8个点,2014年7个点)试验中,9个点次(2013年5个点,2014年4个点)增产,占总点次的60%;薯干产量在15个点次(2013年8个点,2014年7个点)试验中, 10个点次(2013年6个点,2014年4个点)增产,占总点次的67%(表3)。以上结果说明与其他品种相比,龙紫4号产量变异性较小,对环境反应比较迟钝,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该品种具有一定的缓冲性,适应能力强,稳产性比较好。
  从丰产性参数和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龙紫4号在生产条件较好、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的地块种植,可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
  2.8贮藏性
  对2013~2014年参加福建省区域试验的龙紫4号进行贮藏性鉴定,于收获后30、60、90 d对品种的烂薯率、薯块发芽率、薯重损失率、薯皮皱缩情况及食味品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龙紫4号综合评价为较耐贮藏(表4)。
  3主要特征特性
  龙紫4号株型长蔓匍匐,单株分枝数8~14条,成叶深复缺刻,叶片大小中等,顶叶、成叶、叶柄、叶侧脉为绿色,叶主脉、脉基、柄基浅紫色,茎绿带紫色,蔓细;单株结薯4~6个,大中薯率为76.4%,薯块纺缍形,薯皮紫红色,薯肉紫色。干物率为26.93%,比对照低1.15个百分点,淀粉率为17.06%,比对照低1.00个百分点;食味评分81.4分,比对照高1.5分;外观评分82.5分,比对照高2.5分。
  4栽培技术要点
  4.1培育无病壮苗龙紫4号为长蔓匍匐型、蔓细节长,在生产中必须按照育苗技术,精心培育壮苗,使百株苗重达600 g以上,从而利于栽植后早生快发。
  4.2提高起畦质量
  甘薯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在各类土壤中均可栽培,但甘薯是块根作物,土壤的物理性质——水、气、热因素影响着甘薯产量,所以提高起畦质量对增加甘薯产量有着重要作用,栽培上必须进行深耕晒白,改良土壤,整地培高畦,创造深厚而疏松的耕作层,使土壤中的水、气、热相协调,具有良好的通气、渗水、蓄水、保肥能力,以提高单产。
  4.3适时早栽,合理密植
  适时早栽可以延长甘薯的生长期,从而使甘薯块根形成早,延长膨大期,积累更多的营养物质。此外,合理密植有利于提高产量,一般栽植密度为45 000~60 000株/hm2。
  4.4保证全苗,提高产量
  因龙紫4号为长蔓匍匐型,加上蔓细,所以在栽植中务必认真仔细,确保苗活苗全,为高产打基础。
  4.5施好“四肥”
  4.5.1施足基肥。基肥要以有机肥为主,增施钾肥,施肥量占总施肥量的35%~45%,结合深耕整畦施用,以促进茎叶早发,使养分能满足甘薯整个生长期的需要。
  4.5.2适施“点头肥”。当栽植成活后,要及时结合锄白施肥,此肥一般占总施肥量的10%左右,以氮肥为主,促进分枝发蔓,扩大叶面积,增强光合作用。
  4.5.3重施“夹边肥”。当栽植30 d时,结合翻白、中耕除草,将肥料施于畦的两边,然后进行培土,此肥占总施肥量的45%~50%,“夹边肥”可促进茎叶早达平衡,利于块根的形成和膨大。
  4.5.4补施“裂缝肥”。甘薯畦发生裂缝时,正是地上部停止生长,转入地下部块根膨大增重时期,此时补施1次液体肥料或者用0.3%磷酸二氢钾(2%~5%过磷酸钙液或10%硫酸钾液等)进行根外追肥,主要起防旱、防早衰作用,从而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
  4.6防治病虫害注意中后期斜纹夜蛾等食叶害虫为害。
  4.7适时收获全生育期掌握在130 d左右为宜。
  5应用价值
  5.1作鲜薯食用龙紫4号薯形(纺缍形)美观,薯块大小均匀,商品薯率高,薯皮紫红色,薯肉紫色,食味清甜。
  5.2作加工用
  龙紫4号花青素含量19.99 mg/100 gFW,达到了食用紫薯的标准,符合紫薯系列地瓜干产品加工标准,加工成的产品色泽鲜亮。
  5.3作叶菜用长蔓茎尖采摘后可促进藤蔓侧芽分枝,有利于提高薯块产量,同时鲜嫩的茎尖可作为一种蔬菜供人食用。
  5.4作观赏用龙紫4号茎细、易攀爬,搭架后能迅速覆盖整个架子,可将其应用于园林绿化中,作为观赏用。
  参考文献
  [1]
  马代夫,李洪民,李秀英,等.甘薯育种与甘薯产业发展[C]//全国甘薯育种与产业化学术研讨会.成都:中国作物学会,2005:3-10.
  [2] 马剑凤,程金花,汪洁,等.国内外甘薯产业发展概况[J]. 江苏农业科学,2012(12):1-5.
  [3] 渠琛玲,玉崧成,付雷 (2010) 甘薯的营养保健及其加工现状[J]. 农产品加工 · 学刊,2010(10):74-76,79.
  [4] 曾令江,傅玉凡,杨春贤,等.优质食用型甘薯新品种“渝薯 99”的选育及其应用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4(8):43-47.
  [5] 王淑芳,何中秋,陈申巧.甘薯优良杂交亲本和组合筛选[J]. 河北农业科技,1990(9):9.
  [6] 西北农学院.作物育种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277-285.
  [7] 王铁华,任枢庭,张耀斌,等.甘薯“计划集团杂交”育种法研究初报[J].农业科技通讯,1987(7):10-11.
其他文献
摘要以涞水县南峪村为例,对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探析:涞水县南峪村依托于野三坡景区的区位优势,借助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三星美丽乡村——分享村庄”有益政策,从当地实际出发,以村民入股的方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全村土地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经营,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和村庄民宿发展建设,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南峪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路径,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也为其他
期刊
摘要 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科技投入因素,构建新的生产函数模型,采用2003~2014年山东省数据估计山东省小麦产量的生产函数,从而确定科技投入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科技投入对山东省小麦产量增加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贡献率为0.178 543,已超过劳动力的贡献率。  关键词 科技投入;小麦产量;CD生产函数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
期刊
摘要[目的]明确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块茎堇菜异型性种子的萌发特性,为进一步揭示其生理生态适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块茎堇菜地上开放花(CH)种子、地上闭锁花(CL)种子和地下CL种子3种异型体种子的形态特征及萌发特性。[结果]3种类型的种子颜色和形状存在差异,种子大小和质量无显著差异;CH种子和地上、地下CL种子萌发率均较低,最高分别为35.56%、33.33%和3.33%;延长储藏时间均能显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绿旱一号经济性状的影响,[方法] 设置4个施氮水平分别对绿旱一号进行处理,通过田间试验考察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的经济性状,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水稻的有效穗数、实粒数、瘪粒数、总粒数和总重与施氮量呈正相关,而结实率、千粒重与施氮量呈负相关,水稻的穗长与施氮量关系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在水稻生产上进行合理施肥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稻;经济性状;施氮水平  中
期刊
摘要 根据东港市未利用地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未利用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从生态保育区、农业发展区、建设利用区等3个方面提出了生态优先的未利用地开发模式。  关键词 土地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东港市  中图分类号 S27;F3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09-235-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and
期刊
摘要 通过对湖北省典型贫困地区阳新县的调研,全面介绍了当前粮食产能提升存在的障碍因素,主要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耕地流转有难度,种粮大户贷款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层次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弱,耕地质量下降。为提高贫困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提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出台金融信贷扶持政策、加大优质稻产业化开发力度、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力度、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支持粮食生产服务体系建
期刊
摘要 基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创建安徽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工作的实践,探讨研究农业科研单位廉政文化建设,提出强化引领、统筹规划,提升品位、着重文化,整合资源、创新载体,立足长远、建立长效机制的建议,以期从实际出发,制定廉政文化中长期规划,保证廉政文化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深入开展,为科研工作营造宽松和谐、清政高效的氛围,为农业科研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廉政文化;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菜心的养分吸收和分配规律。[方法]以菜心早熟品种“碧绿粗薹”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研究菜心发芽期、幼苗期、花芽分化期、现蕾期、采收期生物量积累动态变化及养分吸收规律。[结果]菜心植株发芽期和幼苗期生长缓慢,花芽分化期后植株快速生长,生物量显著积累。总体而言,菜心进入花芽分化期后,植株对养分的吸收量快速增长;整个生育期间,植株对N元素的吸收量最大,其次为P、K元素,微量元素中对Mn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覆盖方式处理对谷子农艺性状及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对不同覆盖处理和平地裸播谷子进行出苗率、株高、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氮含量、光合生理指标测定,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不同覆盖方式均能在不同程度提高旱作谷子农艺性状和光合生理指标;覆盖白色地膜可明显加快谷子发育进程,缩短生育期;覆盖黑色地膜可以最大幅度提升谷子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投比。[结论]该研究可以
期刊
摘要[目的]对佳木斯地区危害农林作物的蝶类害虫种类进行普查,分析农林蝶类害虫的发生现状。[方法]对蝶类幼虫的寄主植物进行分类鉴定,害虫采用野外调查及室内饲养法,寄主植物采用样方法调查。[结果]此次调查共采集到925只蝶类样本,隶属7科66种。蝶类种类以蛱蝶科最多,灰蝶科次之,绢蝶科最少。蝶类害虫以3龄幼虫危害最为严重,害虫对农林作物的破坏性较大,直接影响到了经济作物的增产增收。[结论]该研究可为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