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插秧密度和施肥量对水稻新品种丹粳17号产量及其产量性状的影响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2800780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求丹粳17号合理的密度和施肥量。[方法]设计4种插秧密度3种施肥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对不同密度、不同施肥量对产量及其性状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密度对产量、穴成穗数和穗粒数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穴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减少,但产量不一定增加,产量受穗数和穗粒数的共同作用。施肥量则主要影响结实率,从而影响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结实率降低,产量降低。密度和施肥在产量、成穗率、株高、结实率和穴成穗数上表现出较明显的互作效应。[结论]实际生产中可以针对特定的密度采用相适应的施肥量。
  关键词丹粳17号;插秧密度;施肥量;产量;互作效应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8-055-02
  Abstract[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find out suitable transplanting density and fertilization for Danjing 17. [Method] The effects of transplanting density and fertilization on yield and other agronomic traits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by taking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among disposals of 4 transplanting densities and 3 kinds of fertilization. [Resul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gnificant effects of transplanting density were found on yield, panicles per hole and grains per panicle. With increase of transplanting density, panicles per hole increased, grains per panicle decreased, but yield changed uncertainly, for which was influenced by panicles per hole as well as grains per panicle. Th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were mainly on seedsetting rate and yield. With increase of fertilization, seedsetting rate and yield both increased. Interaction effects between transplanting density and fertilization were showed obviously on yield, spike rate, plant height, seedsetting rate and panicles per hole. [Conclusion] Transplanting density should be matched to fertilization.
  Key wordsDanjing 17; Transplanting density; Fertilization; Yield; Interaction effect
  丹粳17号是丹东农业科学院稻作所以02428为母本,5057//IR24/早丰r为父本通过籼粳远缘复合杂交选育而成,近几年已成为辽东地区的主栽品种之一。徐正进等[1]研究表明,适当降低穗数,可较大幅度提高产量。一些学者对水稻高产优质条件下的氮肥施用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稻谷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超过一定限度后,再增加施氮量,水稻产量增加不明显甚至减产[2-4]。但在实际生产中农民的种植技术参差不齐,大多农民不同地块、不同土质条件同一种管理,有的为追求产量盲目增加插秧密度、增施肥料,使品种本身特性不能充分发挥。对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依靠农药,不但影响稻米品质,同时污染环境,也对土壤造成板结。为探寻该品种合理的种植方式和田间施肥管理方法,笔者对该品种进行插秧密度和施肥量试验,以保证该品种产量潜力的充分发掘和经济效益的合理化。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丹东农业科学院东山根水稻试验地,砂壤土,肥力中等,地势平坦,灌溉方便。
  1.2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丹东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丹粳17号。试验用肥是施复合肥(NP2O5K2O,121815)、硫酸钾(K2O,50%~52%)、尿素(N,46%)。
  1.3试验设计
  采用4种密度3种施肥量,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图1)。每小区4行,行长5 m,行距30 cm,小区面积为6 m2。A代表插秧密度,A1:2~4株/穴,与大田插秧株数相同;A2:2株/穴;A3:3株/穴;A4:4株/穴。B代表施肥量,B1:施复合肥216 kg/hm2,硫酸钾60 kg/hm2,混合施用;B2:施复合肥270 kg/hm2,硫酸钾75 kg/hm2,混合施用;B3:施复合肥324 kg/hm2,硫酸钾90 kg/hm2,混合施用。B2的施肥量与大田的施肥量相同。
  1.4试验方法
  5月25日按田间设计插秧,6月9日按设计施肥,7月12日追施尿素150 kg/hm2。7月7日前进行小区定点,每小区取10穴,两端插竹杆标记。7月7日和7月23日分别调查定点内10穴的分蘖数,收获前测量株高、每穴成穗数,并取平均穗数的一穴进行考种,调查每穴的成粒数、秕粒数和千粒重。小区实收测产。   1.5数据分析采用Statistix 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密度的影响
  由表1可知,穴成穗数以A1最高,其次是A3和A4,A2最低,即每穴插秧株数越多,则穴成穗数越高;穗粒数以A2和A3较高,A1和A4较低,即每穴插秧株数增多,则穗粒数减少;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A1、A2、A4、A3,A1与A2差异不显著,而与A4和A3间差异显著;A2与A3差异显著。可见,产量的高低决定于穗数和穗粒数的协调。
  2.2施肥的影响
  由表2可知,B1和B2的结实率相近,两者显著高于B3;就产量而言,B1产量最高,B3产量最低,
  B1和B3差异显著,而B1与B2、B2与B3差异均不显著。可见,3种施肥处理中B1的效果最好,结实率和产量均最高。
  2.3密度与施肥间的互作
  由表3可知,对于株高而言,A2B3最高,其次是A2B1、A3B2、A4B2,而A1B1最低,A2B2次低。对于穴成穗数而言,A1B3最高,其次是A1B1、A1B2、A4B2,四者间差异不显著,最低的是A2B2,其次是A2B3、A3B1、A4B1,且A2B2与A2B3、A3B1、A4B1间差异显著。对于成穗率而言,A1B1和A4B2明显较高,而A2B1和A4B1则明显较低,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对于结实率,A2B1最高,其次是A1B1、A1B3、A3B1和A4B2,而A4B3和A2B3较低。对于产量而言,A2B1最高,其次是A1B3,且A2B1与A1B3间差异显著,而A3B3和A2B2较低。
  2.4方差分析
  由表4可知,各密度间穴成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差异显著,甚至达极显著水平,可见密度处理对穴成穗数、穗粒数和产量的影响较大。施肥处理间只有结实率差异极显著,产量差异也较大,但未达显著水平,即施肥处理主要影响结实率,对产量也有一定的作用;在株高、穴成穗数、成穗率、结实率和产量上表现出较明显的密度和施肥间的互作效应,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密度,确定适宜的施肥方案,以获得最佳产量[5-6]。
  3结论与讨论
  在作物增产中,育种和栽培的贡献率各占50%。对于一个品种而言,良种与良法相配套,其产量潜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栽培措施的运筹和把握对于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丹粳17号是一个优质、高产和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是辽东地区的主栽品种之一。该研究对丹粳17号的插秧密度和施肥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密
  度和施肥条件下,该品种的性状表现不同。密度不同,品种的产量、穴成穗数和穗粒数表现出明显差异,随着密度的增加穴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减少,但产量不一定增加,产量受穗数和穗粒数的共同作用。施肥量主要影响结实率,从而影响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结实率降低,产量降低。密度和施肥量在产量、成穗率、株高、结实率和穴成穗数上表现出较明显的互作效应,可以针对特定的密度采用相适应的施肥量。从产量表现看,A2B1组合产量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即每穴插2株,且在施肥量最低的情况下,获得了最高产量。产量最低的是A3B3,即每穴插秧3株和最高的施肥量,可见施肥量过高不一定会获得高产。在实际生产中,稻农为了追求水稻高产,存在过量施用氮肥的现象,虽然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能够起到增产的作用,但超过一定限度后不仅会造成水稻产量和品质下降,还会造成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3]。因此应适当降低施肥量,该研究中B1施肥量低于B2(生产上常用的施肥量)却获得了高产,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徐正进,陈温福.辽宁水稻籽粒在穗轴上分布特点及其与结实性的关系[J].中国农业科学,2004(7):963-967.
  [2] 凌启鸿,张洪程,戴其根,等.水稻精确定量施氮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2):2457-2467.
  [3] 江青山,蒋鹏,陈家彬,等.施氮量对宜香系列杂交稻组合产量形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4(6):2432-2439.
  [4] 王士强,赵海红,王丽萍,等.不同氮肥用量对寒地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5(1):1-5,9.
  [5] 陆春燕,覃佳佳.不同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杂交稻C两优9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36):66-68.
  [6] 陈于敏,世荣,韩蕊,等.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云粳30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4(4):1419-1423.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明确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块茎堇菜异型性种子的萌发特性,为进一步揭示其生理生态适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块茎堇菜地上开放花(CH)种子、地上闭锁花(CL)种子和地下CL种子3种异型体种子的形态特征及萌发特性。[结果]3种类型的种子颜色和形状存在差异,种子大小和质量无显著差异;CH种子和地上、地下CL种子萌发率均较低,最高分别为35.56%、33.33%和3.33%;延长储藏时间均能显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绿旱一号经济性状的影响,[方法] 设置4个施氮水平分别对绿旱一号进行处理,通过田间试验考察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的经济性状,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水稻的有效穗数、实粒数、瘪粒数、总粒数和总重与施氮量呈正相关,而结实率、千粒重与施氮量呈负相关,水稻的穗长与施氮量关系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在水稻生产上进行合理施肥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稻;经济性状;施氮水平  中
期刊
摘要 根据东港市未利用地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未利用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从生态保育区、农业发展区、建设利用区等3个方面提出了生态优先的未利用地开发模式。  关键词 土地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东港市  中图分类号 S27;F3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09-235-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and
期刊
摘要 通过对湖北省典型贫困地区阳新县的调研,全面介绍了当前粮食产能提升存在的障碍因素,主要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耕地流转有难度,种粮大户贷款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层次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弱,耕地质量下降。为提高贫困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提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出台金融信贷扶持政策、加大优质稻产业化开发力度、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力度、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支持粮食生产服务体系建
期刊
摘要 基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创建安徽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工作的实践,探讨研究农业科研单位廉政文化建设,提出强化引领、统筹规划,提升品位、着重文化,整合资源、创新载体,立足长远、建立长效机制的建议,以期从实际出发,制定廉政文化中长期规划,保证廉政文化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深入开展,为科研工作营造宽松和谐、清政高效的氛围,为农业科研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廉政文化;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菜心的养分吸收和分配规律。[方法]以菜心早熟品种“碧绿粗薹”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研究菜心发芽期、幼苗期、花芽分化期、现蕾期、采收期生物量积累动态变化及养分吸收规律。[结果]菜心植株发芽期和幼苗期生长缓慢,花芽分化期后植株快速生长,生物量显著积累。总体而言,菜心进入花芽分化期后,植株对养分的吸收量快速增长;整个生育期间,植株对N元素的吸收量最大,其次为P、K元素,微量元素中对Mn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覆盖方式处理对谷子农艺性状及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对不同覆盖处理和平地裸播谷子进行出苗率、株高、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氮含量、光合生理指标测定,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不同覆盖方式均能在不同程度提高旱作谷子农艺性状和光合生理指标;覆盖白色地膜可明显加快谷子发育进程,缩短生育期;覆盖黑色地膜可以最大幅度提升谷子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投比。[结论]该研究可以
期刊
摘要[目的]对佳木斯地区危害农林作物的蝶类害虫种类进行普查,分析农林蝶类害虫的发生现状。[方法]对蝶类幼虫的寄主植物进行分类鉴定,害虫采用野外调查及室内饲养法,寄主植物采用样方法调查。[结果]此次调查共采集到925只蝶类样本,隶属7科66种。蝶类种类以蛱蝶科最多,灰蝶科次之,绢蝶科最少。蝶类害虫以3龄幼虫危害最为严重,害虫对农林作物的破坏性较大,直接影响到了经济作物的增产增收。[结论]该研究可为今
期刊
摘要龙紫4号(原编号T22-1)是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经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该研究概述了龙紫4号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品质、抗病鉴定结果、主要特征特性以及配套栽培技术要点,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关键词甘薯; 龙紫4号;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8-038-04  AbstractLongzi 4 (orig
期刊
摘要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规划担负着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保持耕地面积稳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使命。规划实施评估是判断规划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科学合理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将耕地质量等级、单位建设用地GDP等指标引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对泰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进行评估,为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