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三步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0701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教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导学生尊重文学鉴赏规律,按照科学的鉴赏方法,紧扣文本,主动探究发现。
  关键词:高中 语文 课程标准 解读
  
  前言
  
  高中语文课程教科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文本,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的载体。依靠文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更能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潜能,更能延伸扩展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 解读文本步法之一:走进文学作品,作身临其境的感受
  
  任何作品,要从内容到形式把握适当,首先就要将语言还原为作者所建构起来的意象,然后让自己置身其中。如读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就应该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眼前浮现这十个字所构成的画面:雨后,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唯有这样身临其境,我们才能理解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以语言抒发性灵之妙趣。而要做到身临其境,有两种办法:
  1.1 有感情地诵读。通过朗读,文字符号又变成了富有感染力形象化的声音符号。眼与心谋,耳与口谋。可以有效、快捷地领悟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写作意图,领悟作者的构思匠心和语言运用技巧。当“书读百遍”读流畅了,读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处理得恰当好处了,其义也就自现了。文学作品就要活化成鲜活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就不知不觉就身临其境了。使人物之话,如出己口;使文章之情,如出己心。
  当然,朗读训练要得法。教师的范读与指导要准确到位。如能采用录音或多媒体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如分角色朗读、情景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
  1.2 绘声绘色地转述。转述其实是激发学生调动一切可用信息,使文本文字尽可能准确地意境化的方法。转述将我们的头脑中想象出来的作品描写的情境用语言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转述可以逐步完善,也可以多人互为补充。随着转述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我们想象中的情境也就会愈加鲜明与形象。比如李煜词《浪淘沙》最后两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如能把昔日“帝王”与如今“囚徒”这两种天壤之别的生活情境,用语言绘声绘色地转述出来,学生自然难以忘怀,哪用得着教师喋喋不休地条分缕析?需要指出的是:训练之初,学生往往发现不了文中重点之处,老师应多加指点。
  
  2 解读文本步法之二:转换作品角色,换位思考
  
  言为心声,作家写诗作文的愿望,都是真诚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通过一定的文字传达给读者,以唤起读者相类似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读者的道德情操。所以,身临其境之后,读者要准确细察、咀嚼、体味作者之心。即将心比心,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由于不同的作品之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寓情于事、寓情于人、寓情于理等等所以将心比心也有不同的切入点。
  2.1 换种说法试一试。比如《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一句,如把“执”改为“握、拉、牵、抚、捏”等动词,表现力有何不同?在比较中让学生准确把握词人内心情感。
  2.2 抓住悬念想一想。比如《虞美人》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面对良辰美景,词人为何盼望快些了结?抓住这个悬念想一想,顺藤摸瓜轻而易举就能抓住到词人绵绵不绝的愁绪,进而感受到词那不可抑制的故国之恋。
  2.3 紧扣文眼品一品。如《扬州慢》,只“空城”二字,思想感情全出。其余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便迎刃而解,真有势如破竹之妙。
  2.4 知人论世揣一揣。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结合当时被贬永州的背景,结合作者渴望昭雪重用的愿望,学生便不难发现:诗中的在恶劣环境中依照倔强地垂钓的老者,不就是对梦想苦苦追求的诗人的化身么?
  2.5 找粒水珠映太阳。如《荷花淀》“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两处细节描写,就是可以映照太阳的水珠,学生可以借此领悟妇人心底的瞬间波澜:突出其来的惊讶,深情的依恋,别后的为难,种种情感一时迸发,又继以理智的自律,从而认识到一个进步妇女丰富的内心世界、深明大义的高尚情操。
  2.6 跳出言外觅真言。如《荷花淀》中“这有什么看头哟?”《雷雨》中的“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都有丰富的潜台词,都有一定的言外之意。
  
  3 解读文本步法之三:理性分析作品,动情达理
  
  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强烈的感情,是建立在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理性之上的。鲁迅先生的《故乡》中关于路的“有”、“无”到决定“走”的比喻之所以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也正是因为它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哲理。我们领悟文章之妙,仅仅领悟到感情过于肤浅,我们还必须透过感情悟理性,对文学作品加以理性解读,从而实现由动情至达理的飞跃,完成悟情至悟理的升华。
  因此,教师应在学生身临其境、将心比心的对文学作品有了感性领悟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部的逻辑关系,提出含有较大信息量与挑战性的问题,并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大量的感知中总结规律,深化理性顿悟。
  理性解读的悟性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培养。首先,要配合其他学科,让学生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吸收科学发展的新观念、新思维、新成果。让学生在千姿百态的文学作品面前,能从各种不同角度去了解它们的方方面面。准确把握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联系与区别。在反复玩味与思考中,不断完善人格修养,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审视文学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其次,还应鼓励学生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深入琢磨文章的意义及语境氛围,让学生在“口欲言又止,手欲写又停”的情况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研究,理清思路,找出相同之处,并且鼓励他们大胆地言说和书写。在此基础上,还应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悟理解力,鼓励他们发挥想像,作理性思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这也是学生创新精神所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1]蔡明,范富来,米学军.文学作品鉴赏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2005.
  [2]刘浩.语文学法纵横.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3]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四个方面:一日活动生活化、一日活动游戏化、为幼儿创设轻松的环境、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论述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幼儿 行为习惯 培养 途径    幼儿的品德教育应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体现,并得到巩固、发展,在幼儿群体中及时传播,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内化为他们的内
《纲要》明确指出:“语言是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工具。”语言的本质功能是交往功能,0—3岁是发展语言、学习交往的最关键时期。本文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四川五个地州
摘 要:在教学活动中,考试后的讲评工作是教师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试后讲评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考试 讲评 注意 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考后的讲评工作作为教师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澄清学生的模糊观念、校正错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查缺补漏、激发求知欲,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甚至可以说,考后讲评比考试本身更有意义。如何做好考后的讲评工作,考
会议
中学音乐课是学生所喜欢的、内容丰富多彩的一门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知道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中应该包含着理性与感性协调发展的内容。学生的发展是多向而非单向的,理智成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成长也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片面地开发、培养只会使人的心灵丧失原始的平衡,最终走向荒芜。因此,学生在受到最好的科学教育的同时,也要受到最好的
本文针对目前学生学不好政治的情况,指出了改进的技巧,包括把握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紧跟时代脉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熟练掌握答题的方法与技巧。 This article aims at t
该文就老年人机体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等生理特点,分别阐述了老年人的用药剂量原则、联合用药原则以及尽量少用药物等特点。强调了老年人用药应与青壮年有所区别及用药时应注意
什么叫悟?灵光一闪,茅塞顿开,叫悟;透过事物表象,披求事物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也叫悟;从特殊到一般,由典型而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叫悟。总之,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复揣摩、思索、探求,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认识活动。悟是十分重要的。要学好语文,必须有悟性,且悟性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学习成绩的优劣。因为任何一种语文学习方法,都离不开一个“悟”字。例如:  (1)诵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