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院的人才观嬗变

来源 :中国中小学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间,国内美术学院在招生考试的命题思路上出现了显著转变,这种转变犹如一面广角镜,它将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高等院校的选拔机制和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这三方面问题汇聚在同一视线范围内。当前,对技法能力的考查已不再是学院遴选人才的唯一标准,文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乃至人文思想、情感态度、生活经验等介于“美术”与“非美术”之间的概念纷纷成为测评考生才智的标尺,这也为“艺考”这个陈旧的话题重新铺设了不确定性的底色。

一、人才选拔的不确定性


  我们很难用一个固定的逻辑来概括近年国内美术学院的命题思路,它是在不断突破既定标准的过程中来建立某种动态的合理性的:首先,文化语言的介入上升为一种普遍现象。如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考题“面向关系”即援引了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在《沉思录》中的观点。2021年广州美术学院设计专业考题“果壳内的宇宙”亦出自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这类命题方式的出现意味着美术学院开始将文化视野列为评判自身教育功能的指标之一,而对文化水平的评估也随即作为隐性考点而出现在试题中。其次,院校开始关注艺术与生活的关联,如2021年鲁迅美术学院创意设计专业考题“艺术与科技”要求考生以牛顿的苹果、塞尚的苹果和乔布斯的苹果为创作元素,来表达自己对二者关系的看法。2021年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与管理专业考题更是直接将主题演讲、编辑报刊作为考试内容,要求考生以“出版人”的身份完成上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所考、所学与所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串联。再次,跨学科综合能力也被纳入考查范围之中,最为典型也最具争议的是,2021年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考试专辟书法科目,要求学生以任意字体书写唐诗《悯农》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四句。在命题人的认知里,书法和实验艺术之间是暗含着某些联系的,通过对考生书法基础的考查,能够侧面推导其是否具备胜任未来的实验艺术学习的素质。但从考生的角度来说,这种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命题方式在无形中为他们增添了无从把握的压力,这种压力随着新题型、新考法的层出不穷而不断升级,成为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一道认知屏障。
  透过招生考试命题思路的不确定性,我们能够洞察美术学院人才观的嬗变。一些有关当代社会处境的思考引发了美术学院对原有的“人才”定义的质疑:在今天,美术学院是否仍要以培养艺术家为己任?美院致力于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何种能力?学院教育能够为新一代学生的成才提供哪些助益?事实上,正如当代生活的急剧变革为人类带来焦虑那样,学院教育在美术人才培养上所面临的当下美术教学与未来艺术生态间的落差同样以一种困惑和彷徨的方式影响着教育者的心态。美术学院需要在一种相对未知的境况下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乃至未来美术工作者在这种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做出判断,而这种判断的结果也就是美术学院的人才观,恰在它的人才选拔机制上得到了首要的体现。

二、后信息时代与学院教育


  我们正在进入的“后信息时代”是一种个人化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对学院教育所扎根的现实环境的预言。有研究者指出:“在后信息时代下,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正是由于个体意志已不再被共有的价值和普遍的意义所统摄,在可预见的未来里,艺术工作所面向的对象——无论这一对象是艺术作品的欣赏者,还是艺术生活的体验者——都将转换为文化系统中被精准聚焦的个人,而非一系列假想的文化标签。这时,以美术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学院教育已很难再遵循某种不变的程式法则,它需要赋予学生一种深入文化语境,以及对文化语境中的每一具体人、具体物和具体现象进行应变的能力。



  传统意义上的学院教育认为,审美是一种被事先预设的行为,因为有关“美”的人性是存在最大公约数的。当人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时,他们所秉持审美习惯和情感路径是大抵相同的。在这种信念下,学院教育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严谨的知识结构、条理的文化逻辑和清晰的学科界限。诸如此类倾向是不必在选拔阶段就迫切显露出来的,待入学之后,教师通过漫长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对于固定文化的熟识程度。也正是因此,在较长的时期内,美术学院在招生考试中更愿意将学生的技法水平和知识能力作为评价标准。这种稳定性在后信息时代发生了动摇,一些存在于艺术观、择业观和成就观层面的心理预期正悄然改变。教育者意识到,学生在未来将要面对的是完全被个体经验所定义的文化态度、审美情结和语言方式,学生必须在求学之初就展露出对这种新挑战的应对姿态,也就是对文化进行深度体悟和深度参与的基本素质,而美术学院对于这种判断的最直观行动就是,将对文化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纳入招生考试的命题权重之中。
  后现代主义宣扬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主张在今天仍未丧失其效力,但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它不再被限定为一种单纯的艺术扩张,这一信条被信息社会创造的巨大传播力所扩散,从而演变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与精神共享。这虽不意味着美术将成为一项全人类的工作,但它让美术工作的开展逐渐建立在一种“人人的”话语权力之上,而这构成了今天美术学院人才观的一项基本原则——美术学院为后信息时代所培养的美术工作者,应具备一种俯身进入文化语境之中的自觉,只有在这种自觉性存在的前提下,当代学院教育内核才能真正被学生所接纳与吸收。

三、精深与广博辩证下的应试观


  直观来看,美术学院招生考试试题所涵盖的内容正在趋于广博。文化概念的引入和专业间的跨越都从某种意义上让它变得无所不包,这同样也是试题给予考生的第一感受。但实际上,这种“广博”的实质是另一种“精深”,即美术工作者对于未来社会的深度适应能力,以及他们对于未来艺术语言的生产力和改造力,这种“精深”是与后信息时代的本质相吻合的。
  那么,考生应如何认识这种“精深”与“广博”的辩证思维,从而在美术学院的招生考试中尽可能主动地把握自身命运?首先,他们需要理解,即便近些年的考试内容逐渐广博,这也不意味着美术学院鼓励考生把精力消耗在对全部文化的全面涉猎上,那显然并非考生的学力所能及。恰恰相反,考生需要对“文化”这种人文现象本身进行深度理解,形成成熟的文化心态,从而实现对不同文化现象在认知层面上的触类旁通,以应对多变的命题内容。其次,美术学院招生考试的初衷还是考查考生的专业素养,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命题人来说,他们所理解的专业素养是基于本学科的最新成果,这反映到考试中就表现为考查内容的不确定性。因为艺术的语言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需要对目标专业的当前发展具有充分了解,这项工作并不会枉费心力,它不仅是应试的需要,也是为了让考生更为精准地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学科,乃至未来的人生方向。同时,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是,考生需要以更为长远的目光来审视考试,将应试过程与人生的规划、自我的磨砺相结合,将存在“功利主义”的应试机制最大限度地转化为高中学习时光与美院学习时光——这一组具有转折性质的人生际遇的变奏器。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关怀显然不能被机械地定义为应试得分的手段,它们是考生用以检验自己能否真正融入美术相关专业的学习和工作之中,并享受这门学科与行业的精神馈赠的隐性标准。从这一角度来说,美术学院在通过招生考试评估考生能力的时候,考生也在借助这个过程来认识和看待这门行业。
  伴随美术学院招生考试试题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既包括考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包括美术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正如开篇所提及的,美术学院人才观的嬗变预示着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高等院校的选拔机制和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三者间的关联性将大大增强,并表现出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临界状态,这正是今天的美术和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挑战。而在这种挑战背后,我们或许也能感受到美术行业在应对后信息时代的冲击时所表现出的创新与智慧。
  作者简介:孟勐,首都师范大学美術学院。
其他文献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重心平稳,体会楷书的结构布势,能对汉字的重心进行分析把握。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观看范字书写,尝试练习,做到精准临摹,掌握少字数楷书作品的创作方法。  3.感受汉字中重心平衡的艺术美感,提高其审美素养,加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与掌握汉字的中心、重心、纵横轴线的基本涵义,能准确定位字的重心。  2.难点:掌握汉字结构布势中的对称、
编者按:书法教育要夯实基础,基础既要有宽度,也要有深度。书法教学中,书体的多样性、书风的多元性,是书法教育基础的宽度;用笔技法的分解、综合、探究,结构字法的解析、记忆、应用,是书法教育基础的深度。如楷书,不仅有唐代楷书,也有魏碑楷书,唐楷的严谨法度,魏楷的天真爛漫,都是审美的极佳元素。人的审美是多元的,具有选择性的,在楷书的学习过程中,既可学习唐楷的法度谨严,也可选择魏楷的烂漫天真,不仅体现出书法
千年古县,儒风龙游。10月30日,以奇妙的语言文字暨“朗诵素养与用气发声技巧”为主题的2021首届朗诵师资培训,在美丽惬意的龙游县龙和渔业文化园圆满结束了。  本次培训由易术在线主持开展,潯岚教育、龙和渔业文化园联合承办,浙江复兴国学研究院、《中国篆刻·书画教育》提供学术支持;导师团队阵容强大——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教授,浙江省朗诵协会副会长朱力;浙江外国学语院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李文军;浙江省朗诵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动长三角园区文化事业发展,11月8日上午,由中共杭州市钱塘区委宣传部、上海市莘庄工业区管理委员会、苏州市吴江东太湖度假区(太湖新城)管委会联合举办的“笔歌百年,书颂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长三角三地园区书法联展,在杭州市钱塘区国际创博中心隆重开幕。杭州市钱塘區副区长潘伟红,杭
碧天阔远,秋风万里。10月29日下午,在温州市越秀学校可容纳800人的会议厅内,盛情筹措两个月的“畅聊美育”——“双减”政策下校内外美育研讨会隆重开幕!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杭州、合肥和温州考区办公室联合主办,易术在线承办,温州市越秀学校协办,《中国篆刻·书画教育》、浙江复兴国学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正高级特级教师沈永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剑武,《中国篆刻·书画教育》执行副主
陸芸韵  陆芸韵同学是武术爱好者,也酷爱画画,练习武术三年,已经可以打长拳、耍大刀!还领到一张武术家协会的证书。从小就开始涂鸦,书房的大白墙,自己的小书桌,都成了她小时候练习画画的地方。后来专门请教老师,正式开始学习绘画。
摘 要:美术是一种有色形成的造型艺术,包括构图、造型、配色、韵律等元素,教师在体育课程中可依托于丰富的美术资源素材,结合学生的身心成长发展需要,创设具有艺术性、思考性、挑战性、娱乐性的综合体育活动项目,让学生能在寓教于乐的真实体验中,开发智能,实现情感、意志品质的全面锻炼与发展。本文立足于小学体育课程的美术资源素材开发创设,探讨了体育游戏融合美术教学的独特价值,以期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的改革转变与创新
蒋欣妤   合肥墨缘书法 指导教师:李进才  袁雨涵   合肥墨缘书法 指导教师:李进才  周梦婷   合肥墨缘书法 指导教师:李进才  邹梦涵  余姚第四中学 指导教师:徐 清  陈如心 《近地轨道清洁者》  绍兴市柯桥区马鞍中心小学(滨海校区)  指导教师:傅 揚
作品描述:马一浮行书“夜渚月明金尊酒满,柳阴路曲碧山人来”八言联轴,尺寸125cm×21cm,纸本。  作者简介:马一浮(1883—1967),浙江绍兴人,生于四川成都。出身于名门望族。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以字行,号湛翁、被褐、无咎,中年号太洲,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室名蠲戏斋。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国学大师、一代儒宗。光绪时解元,通六种外语,为一代奇才。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美术教育也在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新美术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应当仔细思考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美术教学的本质意义。美术教育界专家李力加教授曾指出“做教师首先要有奉献精神、责任心与大爱,如果做不到这基础的几点,就彻底不要做教师。”那在新时代下“以美育塑造美好心灵”的背景下,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美术教师?美术教师又是什么样的人?何为美术教师?这是我们应当共同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