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贤为何冒死举荐蔺相如?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ka43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展现司马迁写人艺术的经典篇目,生动地刻画了蔺相如、廉颇等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缪贤、赵王、秦王等次要人物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蔺相如出场前,司马迁安排了缪贤举荐的情节。为了推荐自己的门客蔺相如,缪贤主动向赵王坦白了自己曾经打算逃亡到燕国的计划。在古代封建社会,这无疑是欺君大罪。缪贤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做出这等行为?这一情节的存在是否合情合理?司马迁为何要如此写?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从而成为打开这篇文本的新钥匙。
  一、情节逻辑的合理性
  文学是一个时代的语言镜像。安伯托·艾柯认为,读者固然可以自由地“使用”文本,但是如果想“诠释”文本,就必须尊重那个时代的语言背景。作为敏锐而有责任心的读者,我们有必要了解缪贤举荐蔺相如的具体情境。
  当时正值战国末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赵国实力略逊于秦国。秦昭王听说赵国得到了和氏璧,表示愿用十五城相交换。面对强秦的“空头支票”,一时间,赵王及诸大臣陷入两难境地。“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应对的计谋和策略迟迟未定,更糟糕的是,出使秦国的人也没有着落。太史公短短的一句话,用了两个否定词,极尽渲染时间之紧迫与形势之危急。
  在这个关键时刻,蔺相如即将出场,并且奉命于危难之间,受任于存亡之际。在出场前,司马迁极尽渲染之能事,安排了宦官首领缪贤举荐蔺相如的情节。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情节,我们至少需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如果没有缪贤的举荐,蔺相如能否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只要缪贤随口推荐,蔺相如就能够被赵王信任,担当大任吗?
  首先,缺少了缪贤的举荐,恐怕蔺相如很难有出头之日。从古至今,多少文人武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只能空看年华老去,徒自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种失意和困顿之感几乎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母题,被一代代骚客迁人反复吟咏。即便有圣明的君主,贾太傅照样被贬至长沙,纵然是政治清明的时代,梁鸿也不得不逃匿到齐鲁海滨。况且,古代社会流动性低,如果没有门第的荫庇,权贵的引荐,身份卑微的蔺相如即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只能“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缪贤作为宦官首领,能够接触到赵王,也了解门客蔺相如,可以说是举荐的最佳人选。那么是否他随口一提,赵王就会全然信任蔺相如呢?显然不是。在蔺相如担任门客的时间里,想必有不少事情可以体现他的才华,但是为了达到最佳效果,缪贤必须自我暴露,自我揭短,讲述最具杀伤力和震撼力的事件。“窃计欲亡走燕”,在古代封建社会,私下逃亡到别国几乎是杀头的重罪。缪贤并非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保不齐赵王一发怒,自己的小命就保不住了。然而当时的形势容不得半分迟疑和犹豫,必须一击即中,最快速、最鲜明地展现举荐人选智勇双全的特点。如果事情显得轻飘飘,那么蔺相如在听者耳中不过是平庸之辈。
  除了缪贤,一时间没有更合适的引荐人选。只有自曝其短,才能凸显蔺相如“有智谋,宜可使”的长处。由是观之,缪贤冒死举荐蔺相如在情节逻辑上是合理的。
  二、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如果说《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那么蔺相如的出场则是“未见其人,先知其能”。太史公层层铺垫,用缪贤的举荐导引人物的出场,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在缪贤打算私下逃亡到燕国时,蔺相如透过现象发现了本质,坚决反对缪贤的计划。他深知,燕王之所以愿意和缪贤交好,无非是因为燕国国势不如赵国。在对两国形势进行分析后,蔺相如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肉袒伏斧质请罪。缪贤听从了他的计谋,果然被赦免脱罪。难怪缪贤称赞他为勇士。看得明白,想得透彻,此为智;直接阻止,当面劝说,此为勇。蔺相如的能力足以受命于危难之际,力挽存亡之狂澜,因此,即便冒着生命危险,缪贤也要举荐蔺相如。这一情节不仅在故事开篇为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定了基调,还为后续故事埋下了伏笔,做好了铺垫。虽然是侧面烘托,寥寥几笔,但读者读至此处,想必已经对蔺相如的大智大勇有了一定的感知和心理期待。放眼全篇,在三个既能独立成篇又互相联系的故事中,蔺相如顺利地实现“完璧归赵”,在“渑池之会”上维护赵国的尊严,在廉颇“负荆请罪”时顾全大局,俨然是一个“真正的猛士”。难怪司马迁也称赞“相如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千载之下视之,“犹虎虎有生气”。除此之外,缪贤和赵王的对话还让读者们看到了战国时代君臣的群像,领略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在群臣束手无策之际,一个宦官首领敢于选贤举能,可见其有识人之智和用人之明。任人唯贤不唯亲已属不易,缪贤在推举人才时不惜暴露隐私,冒着自贬自毁的风险,更是难上加难。可见他对国事尽心竭力,对人才悉心爱护,颇有几分“茍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味。缪贤的决心和勇气是超过常人的,幸运的是,这份决心和勇气没有被辜负。赵王听闻臣子曾经打算逃亡到别国,非但没有勃然大怒,当即治罪,反倒立刻召见了臣子推荐的人,并委以重任。格局之大,胸怀之广,时至今日,依然令人动容。
  缪贤冒死举荐蔺相如的情节并不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和关键,更像是在主干之外逸出的旁枝。然而,两百来字的小片段却勾勒出了三个饱满鲜活、有血有肉的人物,使之现于纸上,存于心间。可以说,司马迁对人物的描写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高超境界。
  [作者通联:浙江温州中学]
其他文献
构建一种新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为BVDV提供一种新型快速的检测方法。利用甲壳胺(Chi)修饰石墨烯(G)并负载金纳
近读《论语·雍也》中的一个片段,感觉此处的孔子和刘亮程似乎在思索同一个问题: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①  这段记述,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孔子发自内心的悲悯情怀,还有他面对人生无常而生发的感慨。“斯疾”之重,来势汹汹,像一阵寒风扫过,顿使病入膏肓;“命矣夫”是孔子无奈的喟叹,又何尝不是对人类悲苦遭际的叩问?“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现代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不应局限于传统教育体制环境。应立足于未来阶段高校多元化教育体系构建,开展多层次高校转型发展研究。尤其对地方本科高校而言,更应紧抓高校转型发展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阶段,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形态,人们的价值观、人际关系、价值观念、心理冲突、社会生产生活压力、就业就职等发生着变化,心理需要承受的压力也在逐
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迎来了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时期,教育的对外开放以及国际化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的对外开放层面反映出国家的教育实力以及在国际范围内的影
江苏省扬中市新坝中学是一所农村初中,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师资水平成了学校发展的瓶颈。于是,学校积极探索教学团队建设的方向,通过校内外培训、骨干示范引领、课题科研
本团队以全面提升自动化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目标,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驱动"和"狠抓落实"——四结合的发展理念,以产教融合和专业岗位建设为核心深化供
《食品与机械》创刊于1985年元月,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专家办刊的方向,兢兢业业
本文探索构建了"党组织+专业社团"模式,在专业社团建立党支部,将学生党支部与专业社团协同共建。加强党组织对专业社团的覆盖,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专业社团建设工作中的战斗堡垒
小说《霸王别姬》和《游园惊梦》都是以戏曲演员的悲剧生活为内容的著名文学作品,二者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具有很强的悲剧特色,都表现了时代悲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