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并购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时代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s2d3n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96年6月颁布的《贷款通则》第二十条规定:借款人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2008年1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9项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此背景下,中国银监会公布了〔2008〕84号文《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由此执行了12年的“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的规定被取代。
  【关键词】商业银行 并购贷款 问题 对策
  
  一、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的含义及其特点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所谓并购贷款,即商业银行向并购方企业或并购方控股子公司发放的,用于支付并购股权对价款项的本外币贷款,是针对境内优势客户在改制、改组过程中,有偿兼并、收购国内其他企事业法人、已建成项目及进行资产、债务重组中产生的融资需求而发放的贷款。
  并购贷款从业务上来说还是依靠存贷差获利,但其业务本质属于投资银行业务。与一般的企业贷款相比,对并购贷款的资金流向界定比较困难,银行有时很难对并购贷款的用途实行有效的监督。同时并购贷款第一还款源主要来自于并购后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由于并购后的企业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使得商业银行在并购贷款中存在较高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业务现状
  (一)中国并购市场的现状
  中国并购市场2010年实现井喷式增长,共完成622宗并购交易,比上一年增长111.6%,其中501起披露价格的交易总金额达2200亿元人民币,中国企业去年共完成57起海外并购交易,同比增加50%,披露的并购金额达到850亿元人民币。
  (二)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业务开展现状
  目前,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的银行包括国有五大行、国开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截至2011年1月底,全国金融机构的并购贷款业务规模达到850亿元人民币,其中,五大国有银行的并购贷款业务余额超过500亿元人民币。今年上半年,国家各部委又先后出台“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规划,对细分行业的兼并重组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随着相关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陆续明确,国内银行开展并购业务将迎来更多机会与支持。
  三、并购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人才匮乏
  并购贷款属于投资银行业务,在法律、财务方面对信贷人员都有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商业银行需要评估并购双方的各个方面,这些都需要有一支专业投资银行人才队伍。由于金融业长期分业经营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极度缺乏并购贷款的人才。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业务的实际操作水平来看,完成包括并购贷款业务风险评估、贷后管理及内控体系中加强专业化的控制等各项工作的难度系数相当大。而要在专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依靠引进人才组建队伍显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二)相关配套体系的不完善
  并购贷款业务的成功与否也离不开其他贷款服务机构的工作。在并购贷款中,商业银行为了能对贷款金额和风险形成有效的控制,必须对并购双方资信状况、财务盈利状况以及行业风险等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这些工作有时单靠商业银行无法有效的完成,这时候就需要会计、法律等其他机构的协助。然而我国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时间比较短,虽然在数量和社会公信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但仍然出现了许多违法操作的事情,另外,银行与中介机构也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合作机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并购贷款业务的发展。
  (三)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不足
  与传统贷款项目不同,并购贷款后企业将接受的贷款转化为股权形式,不利于银行的跟踪和监管。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在开展并购贷款的商业银行资质上,监管层除了要求银行有相关的内控、风险管理机制以及专业团队外,商业银行还需满足贷款专项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一般风险准备不低于同期贷款余额的1%。这些都对并购贷款的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构成考验。此外,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业务除具有一般贷款的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及偿债风险等外,还要承担包括战略风险、合规风险和信誉风险等。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适当加快并购贷款人才培养步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才刚开始,商业银行有必要在总行和省直分行加强对专业化人才的储备与培养。一方面要积极吸收国内外从事资产管理、法律、审计等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集中行内贷款经验丰富的人才,改革投资银行业务的考核激励机制,壮大并购贷款人才队伍。从事并购贷款人员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将有利于增加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的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
  (二)构建并购贷款风险控制体系
  当商业银行参与到并购贷款活动中时,其必须要对将要面对的风险目标、信贷政策和风险控制手段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和安排。商业银行针对并购贷款所构筑的风险控制体系应主要包括宏观的贷款政策和微观的审查标准。贷款政策是指商业银行对并购贷款所持有的基本贷款原则;微观审查标准则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对并购贷款支持交易的选择和并购贷款金额的确定。
  (三)审慎选择并购贷款发放对象
  商业银行一定要综合考虑收益回报和风险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地保证实现有效并购。一是积极选择相对熟悉的传统行业;二是积极介入国家支持发展的基建和民生行业;三是审慎介入发展前景较好的新兴行业。同时考虑到资产估值的确定性问题,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业务可以从上市公司的并购贷款业务做起,这类公司相关信息披露较为规范和透明,其股权能够较好地覆盖并购贷款的风险,一旦并购失败,其二级市场也能提供一个很好的退出渠道。
  参考文献
  [1]汪恒.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控制的理论与实践[J].金融论坛,2009(7).
  [2]张俊玲.银行并购贷款渐入佳境[J].资本市场,2011(10).
  [3]谢清河.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研究[J].投资研究,2010(3).
  
  作者简介:邹同(1988-),男,安徽省宿州市人 ,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投资分析与评估决策及管理。
其他文献
【摘要】金融市场统计是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又有其独立性。本文从宏观统计的视角,通过分析金融统计、货币统计与金融市场统计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金融市场统计的核算对象和内容的特殊性质,从而勾勒出金融市场统计的基本框架。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统计体系必须面临与解决的若干重要问题。  【关键词】金融市场统计 货币与金融统计 国民经济统计 核算框架    一、金融统计、货币统计
金融监管分离后,各界都对基层央行新的职能和工作重心展开了讨论.本文通过讨论造成现行货币政策工具在农村效用的不足的原因,提出发挥基层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能动性,为破解“三
2004年可以说是中国图书行业暴风骤雨的一年,各种难以预料、令人瞠目结舌的书事层出不穷,变数中夹裹着变数,让书人感慨,催书人深思。 风雨飘摇中,最抢人眼目的莫过于大书城的
【摘要】零售银行,是银行类型之一,它们的服务对象是普通大众市民、中小企及个人小户。零售银行服务客户通常是透过银行分行、自动柜员机及网上银行等交往的。与之对应的是批发银行。本文就零售银行发展的必要性、现存问题以及发展途径展开讨论,希望能有一些借鉴意义。  【关键词】零售银行 发展 战略    一、零售银行在我国发展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其消费水平也随之增加,
【摘要】金融统计是随着金融事业和国家经济管理的需要而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对以货币信贷和各种金融运动为内容的各种数量关系的研究活动,是集金融信息和分析、策略于一体的金融活动。金融统计建立在金融信息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判断我国金融发展的情况。而模糊金融统计是建立在模糊统计基础上的金融统计分析,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分析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模糊统计的概念对金融统计进行定位
银行卡是集消费、结算、信贷、理财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电子支付工具,是银行传统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现代金融产品.银行卡业务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进步和金融产
【摘要】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几大主要风险之一,利率风险管理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完善都是对国际银行业的巨大挑战。本文分析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就具体的应对措施来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 利率 管理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利率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大,利率风险逐渐变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它在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自主权促进企业不
当那双粗糙的大手小心地抱起一块泛着奶油光泽的地板砖时,父亲在内心里再一次确认这砖非同一般。其实,根据这么多年的经验,他一眼就可以看出优劣,但还是忍不住用手弹了弹。粗壮的指头击打在砖的中间部位,“呛隆隆——”发出一阵龙吟虎啸的声音。   “这种地板下雨的时候肯定不会有腥臭味。”他对身旁正在撅着屁股拌灰的儿子说。儿子并没有接话,身影忙碌,铁锹和地板发出刺耳的声音。200瓦的大灯泡把房间照得惨白惨白,
期刊
【摘要】金融资产转移主要指的是企业(转出方)将金融资产交付给该金融资产发行方以外的另一方(转入方),这里所说的金融资产,不仅涵盖了单项金融资产,而且还包括了一组类似的金融资产;不仅包括了单项金融资产的一部分,同时还包括了单项金融资产的整体。当前,随着我国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资产的进一步发展,在金融资产转让过程中,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交易方式已经形成。本文对当前金融资产转移会计核算情况进行了研究
对古今字的解释不一、通假字范围不明、古今字和通假字使用时表象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古今字和通假字的范围界定上的混乱.明晰在古今字和通假字最容易混淆的共时阶段,同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