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中国古代茶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douq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茶作为一种普通饮料,比起酒来要晚的多。先秦古籍中,没有“茶”字,只有“荼”字。有关饮茶的可靠记载,在西汉时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有“藓靛”二字,“藓靛”就是茶。
  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一些皇亲贵族、地主官僚、士大夫知识分子和高级僧侣等,都嗜好饮茶,有的甚且嗜之成癖。这时期反映有关茶的文学作品,也随之应时而兴。晋杜育写的《藓赋》和南朝文学家鲍照妹令晖写的《香茗赋》,就是咏茶的佳作。唐朝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云:“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茶为雅致之物,古人多在书房煎饮,故而孙樵有“遣侍斋阁”之说。首句用拟人的手法,表达的就是“送十五个武夷山的茶团‘晚甘侯’给你,供你在书房品尝”之意。古人造句就是美,“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多么诗情画意啊。
  陆羽从宋朝时起,就被人们尊之为茶神。其专著《茶经》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从上古到唐这一阶段中国人民饮茶的历史、制茶的方法和产茶的地区,对后世许多有关论茶的著作有相当影响。
  据说有一年,福建建安能仁寺的和尚送给蔡襄一些精品茶,名叫“石岩白”,是寺里自产的珍品。过了一年多以后,蔡襄回到京师开封,去拜访朋友王禹玉;王禹玉用上好的茶招待他,他端着碗还没有喝,只用鼻子闻了闻,就说:“这茶极像能仁寺的‘石岩白’,你是怎么得到的?”主人听后,大加佩服;果然这茶也是能仁寺的和尚送的。
  两宋仕大夫阶层流行斗茶,还发明了“点茶法”,同时发明了黑釉烧制天目建盏,今人还复古并流行了这一烧制法。
  元曲《玉壶春》中有这样的话:“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把茶和柴米油盐等相提并论。古代男女结婚,以茶为礼;明清两代,承袭古制,女方接受男方的订婚聘礼,还叫做“吃茶”。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澳门采购武夷红茶,经爪哇转口销售欧洲并为达官贵族所宠,随后欧洲也开始盛行喝茶;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陆廷灿为崇安县令,深研茶理,撰《续茶经》,1734年出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自唐以后阅数百载,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廷灿一订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
  明末清初,随着半发酵的乌龙茶类(六大茶类之一,又称青茶)在武夷山茶区出现,功夫茶茶艺也随之应时出现。功夫茶“初见于清代武夷山区,后逐渐风靡闽北、闽南和粤东、台湾等地”。每年茶季一到,广州、潮州、漳州、泉州等地的茶商紛纷进入武夷山茶区,采购乌龙茶。广东、潮州每年固定去武夷采购的茶商甚至形—个“广潮帮”。茶商进入茶区认购茶叶,往往在预付定金认购某处的茶叶时,就在茶树山场搭个窝棚,从采茶到加工严加看守。这些茶叶商人也是烹茶品茶高手,他们在当地与制茶师傅切磋交流茶技茶艺,并且在销区进行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功夫茶程式逐步完善,并得以固定,器具逐步定型,并更趋精致。如有“烹茶四宝”:玉书碾、风炉、孟臣罐和若琛瓯。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瑭溪之蒲,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其所谓之斗茶,不是宋时的斗茶,实为品饮功夫茶方法。功夫茶一直沿袭下来,现代由闽粤台等地盛行并流传至全国各地、及至任何华人所在地。
其他文献
自唐代起,文人开始逐步地成为主要的茶人群体,在千余年的茶文化发展史上,他们从人生感悟中挖掘茶的深层次内涵,把茶的物质属性外化为社会文化属性,把茶的物理特性升华为精神象征,把中华文化中儒、释、道三教的思想融贯其中在。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中,饮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茶作为他们寄托理想、抒发情感的载体,体现出文人风骨人格和志向雅趣,成为代表中国古典文人文化精神的符号。  明代对文人实施示了高压专制
期刊
我第一次去武夷山“天心应家”是在2018年秋天,茶友说是这家的主人应魁寿、应建强父子做的茶,在武夷山历次斗茶赛中获“状元”金奖,是得奖专业户。茶友是因为应家的媳妇龙云是溪源人,同在溪源采茶做茶,一来二往,与应家就熟识了。  去应家,有好茶喝,当然求之不得。  “天心应家”在赤石村,过一家叫“武夷味道”的餐馆,抬头就可以看到他们家的招牌,竖写的行书,褐底白字,颇为醒目。那建筑是幢盖建不久的多层楼房,
期刊
花茶是诗一般的茶,它融合茶韵与花香于一体,通过“引花香,增茶味”,使花香、茶味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花茶属于再加工茶类,因其具有茶的清香和花的芬芳,自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简单来说,花茶窨制是将鲜花与茶叶拌合,在静止状态下茶叶缓慢吸收花香,然后除去花朵,将茶叶干燥后成为花茶。  在福州,就有一位来自内蒙古的茶人王树军,因为钟爱兰花,人们都称他为兰花先生,1997年在福州接触兰花,便采用茶花分离窨
期刊
最近—直在思考,现代中国茶道如何描述,能否进行比较系统的概括。正巧看了段文字,挺有感触。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感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
期刊
在评鉴武夷岩茶时,经常会碰到初制毛茶的青味,或者精制成品茶的返青味。成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茶树鲜叶中含有一类低沸点的芳香物质,其中以顺3一已烯醇(也称青叶醇)合量最高,约占鲜叶芳香油的60%。高浓度的青叶醇有强烈的青草气;其次是茶叶加工过程工艺掌握不当,如雨水青或者露水青等鲜叶的含水量较多的茶青,在初制过程,萎凋不足,做青不透,发酵不足,杀青温度偏低,散发水分不够充分致使杀青不透,烘焙温度
期刊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会场,在茶会开始前约十分钟开放让品茗者进场,品茗者略微走走看看,就要在茶会开始前凭签条号码找到自己席位入座。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主办方不设礼仪小姐队伍迎宾及带位,每位品茗者需自己熟悉会场,安顿好自己的身心灵,迎接及享用茶汤这件作品。  品茗者赴约准时原是最简单的生活道理,但有些人缺乏自律,总认为不过是十分钟二十分钟的事情而已,迟到一点点不要紧啦。一群人共同答应在同一时
期刊
2020年新春伊始,一場全民“战疫”悄然在中国打响了!  多难兴邦。面对严峻冷酷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凝聚起了磅礴的力量:十天建成一座医院,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星夜援鄂……展现出了惊人的“中国速度”和震撼的“中国力量”。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医务工作者夜以继日的鏖战,来自大江南北以及海外侨胞的支
期刊
天气预报说峨眉山因暴雨要临时封山,我原定的行程被迫改变,于是决定在成都附近找个古镇打发一两天的时间以候天晴。查看各种攻略介绍后,因为“茶马古道第一镇”的封号,选中了平乐。  平乐,今属四川成都邛崃市,古称“平落”,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微型盆地,自上古蜀王开明氏时期建制,至今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  从成都新南门汽车站坐长途车到邛崃,再从邛崃搭乘中巴,历时约三小时方始抵达。穿过古镇的主街,至平沙落雁牌坊处
期刊
许多外地人来到闽南,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无论是城里,还是偏远的乡间,家家户户都会热情地遨你坐下,喝茶,原本没喝茶习惯的人,常常被眼前的喝茶过程与一杯又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汤震慑。为什么要给客人一杯热茶?除了一份质朴无华的关爱与友善,还因为这是闽南人的生活本身。那是柴米油盐之外的一种生活必需,某种程度上,日常的泡茶喝茶,营造了一种独特的闽南人的生活仪式,不刻意不奢华,每天的生活在一壶热茶中开始,又在一壶热
期刊
近日在书法老师程宝源老先生处学习书法时,程老跟我讲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年轻的程老曾向一个著名书法家讨教什么样的字才是好字,那位早已成名的老先生回答说‘没有什么大道理,看着舒服的字,就是好字’”。讲完这个故事,程老先生一笑了之,可是这个故事却给了我一些灵感。最近我一直想聊聊什么才叫好茶,怎奈才疏学浅,话在嘴边,想来想去都想不出怎么去描述它,程老这个故事一下子让我想到两个字:舒服。  其实我早该想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