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是一条很长的路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bu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直在思考,现代中国茶道如何描述,能否进行比较系统的概括。正巧看了段文字,挺有感触。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感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这段话是不是全对,倒是其次。重点的是,还是讲到些实情。一是确实我们提出得早,唐代就有诗文提到茶道—词,而与儒释道文化的融合肯定在更早时期便已发生。二是关于茶道的实践探索相当多,历代以来,茶的技艺、茶的艺术表演、茶的诗文、茶的器具、茶空间、茶者的心性修养等实践非常丰富。三是茶道的精神要义很多人在总结,但总有系统性、全面性不足之感。四是存在—种较普遍的现象,即动辄碰到茶,就粘合上茶道的说辞。的确,在作为日常饮品和作为茶道层面品饮上应有一定的区分。
  何谓茶道?字面层面的意义可以说是以茶为载体,从中提炼出来较高层次的,在某一领域和某一方面的理念、理解体系或行为习惯、行为方式。自唐代以来,茶道基本上有形成这样的理解: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种行为艺术。通观茶发展史,有关茶道方面的论述里,关于清、静、和、美这几个基本内涵,是广泛认同的。源于我们的,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以“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为基本精神的韩朝茶道,均基本继承了唐宋遗风。
  除了精神要义之外,茶道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要素呢?技艺、礼法、环境和修行应该是比较基本的。技艺至少包括制茶、冲泡和品鉴;礼法包括礼仪和规范;环境包括各种外在的器具、空间和其他配备;修行包括明心见性、养德入境。
  有个国外的茶人提出:茶道是以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这提法还是挺有道理的。上下几千年历史,能以—物而上升到道的境界的,似乎不多。依此论,茶道这玩意还算是很值得深究和玩味的。只是当下,一谈茶道,往往必日古法,或说传统,是应该,但总觉需有传承与发扬。现代,必有其现代的意义和特色。新的生产、新的技术、新的价值理念,必应赋予于茶,从而给茶道附上新的色彩。
  新的技艺势必让我们对茶的精细度、与身体的兼容度可以有更多的探究,新的时代也提倡着让更多人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理念,这将赋予茶道在精致度和普适度上有更多包容性内涵。这种包容将推动着现代茶道,在以农耕文化为根基、以清约、简约和俭朴为底色的传统茶道基础上有所提升,有更多兼容性内容。
  所以,现代茶道的概括,应该可以包合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作为普通饮品的饮茶有个区分;二是继承中国哲学中重实践性和辩证统一性的本质特点,且应保留着清静和美的主基调;三是保留茶道的四个基本要素;四是兼容新时代的新内涵。兼顾这四点的茶道,基本是—个内涵比较丰富,同时对个体而言,呈现出来的,是可进入,但肯定也是一个较长的历证过程。可以有这么一种理解的体系,即“—缘、三修、五境”,提出共商榷。
  一緣,即—个机缘。美好生活除了一定物质基础之外,更多的还是一种能力、—种智慧。有趣、快乐和幸福均需要带有灵光的能力,要具备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现代社会,可选择的休闲娱乐方式很多,茶应算是一种。而且也是较易,并能借其修为入境入道的入口。但几这种娱乐品位的休闲载体,都不太可能仅靠消遣模式,还需进入学习认知模式,是要有一定的学习、修炼和训练过程,才能进入。而且,有些境界,没有—定的劣舌阅历做支撑,是进不去的。因此,是否能发起学习和接受生活历练的愿力,就需等待一个机缘。否则,即便喝再多茶,也仅只能作为日常用品消费,有一些喝茶的实践。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常人生道理,如果只是日常喝喝茶,不予深究,严格上说,与入茶道难有较多交融。
  三修,即三项修炼。一是敬修:先由敬畏之心开始,即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而生出的—份对茶的情感。开始可通过一定的仪式和规范、体验进行训练和强化,成为习惯,铭刻于心后,可不再拘泥于过多形式,自然而然地对茶有敬畏、喜爱和悦纳。二是静修:修平静的状态。先学习对茶的专注,对美好感受的觉知和关注,同时对生活和工作做减法,多努力少期待。可以把快乐点放在自己的喜好点上,学会向内求索的状态。于无声处,听花开的声音,品香茗的韵律。内求了,心更易平静;“若无烦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平静了,方能俯瞰烟火人间,享受岁月静好,快乐幸福也易如影随行。三是净修:修内心的纯净度。身体自身形成的杂念和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容易形成诸多的干扰。如果身在尘世,没有生活的击打和历练,是很难自修的。如茶,只能在火里,或者在岁月的沉淀里,尽可能地去掉苦涩,再留下可以属于自己的纯净与芬芳。以领悟茶的净化过程,去感知自己的净化,以茶的净度去感受生活的净度,也即觉知什么是净、怎么净。
  五境,即五种境界:真之境、美之境、和之境、善之境、空之境。在三修中,逐步完成五个境界的迁越。从内修对“小我”的关注,即真、美的关注,对现代的茶技艺、礼法和环境的觉知与欣赏;再逐步完成与己和、与人和、与世界和的融合目标,也即“忘小我”或“无小我”的境界;再进而在完成好自己的工作、生活本职任务后,进入能更多地为别人、为社会多做点事的“大我”之境;最后有—种以无为之心有昕作为的“无小我”“无大我”的空灵之境。
  通过“—缘、三修、五境”这样的概括,在入口、过程与结果上应该可以解释不断成长的不—样的自己。在这样的体系中,修炼成精细精致精美的自己、修炼成淡定率性从容的自己与修炼成纯正干净担当的自己是可兼容,也可独立成型的。
  也就是说,现代茶道应该有更多的兼容性和包容性,既可清俭素朴,也可丽雅丰盈;既可精致精细与随性洒脱相结合,也可自我超越与无我超越辩证统一。
  不过,必须明确的是,就当前,其可适合更多的人,也应该有更多的人需要,但“道”这个层面的东西不可能适合每个人,也未必适合每个人的每个生命阶段,茶道亦然。只是对于有机缘者而言,茶在助力人的“三修”方面应有较大的助益,但至于其停在哪个阶段以及每个境界能否提升,还需茶路上的不断修行及生活与工作中的更多机缘。可以肯定的是,无论身处哪个阶段,哪种境界,都有各自的风景,现代茶道应允许更多的状态存在。
  从哲理层面上说,这个体系“借茶修为、以茶入境”,既有实践层面的修炼,也有精神层面的领悟,是玩法,也是活法,是理念,更应是文化,—种合时宜、适众人的文化。茶路虽长,不过可以陪你优雅平静地慢慢走过余生,是值得的。
其他文献
丁敬的印章,最早见到的是“烟云供养”,且不说印之高下,单这四个字就把人生的一种大境界给说出来了。生而为人,“食色性也”,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喂养,可一个人偏偏活到“烟云供养”的份上,这得经历怎样的世事呢?  也许,丁敬是在说他自己。  被袁枚誉为“世外隐君子,人间大布衣”的丁敬,终身不仕,以酿酒为业,是浙派篆刻的开山之祖。嗜好金石铭刻的他,经常在西湖之畔的穷岩绝壁中寻觅、欣赏、摹拓前人妙迹,终日
期刊
日本独立式的草庵茶室,至少一面可以向外嘹望,在一些特别设计的较大茶室里,“可以从六个方向观赏庭院,而且每个方向都展示不同的风景。”  让茶室存在于茶庭之中,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让茶室孤立地存在,茶道的内涵除了要让客人吃一口好茶之外,更多的精彩和美感却在茶外。  茶庭里的景致,不仅可以让客人在进出时感受到主人的精心准备与真心迎客之道外,还可以在品茶的间歇欣赏到窗外的美景,让茶道之美和自然之美交融在一起,
期刊
12月8日,寻访福建最美茶乡暨第二届茶乡采风摄影大赛颁奖典礼在福州举行,作为一年一度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年会之重头戏亮相。颁奖期间,当一帧帧动人的茶乡美照在大屏幕上慢速播放时,引来现场嘉宾席的一片称赞声。虽然到场的来宾多为茶界中人,但看到自己所热爱而熟悉的山水被如此完美地呈现时,所有的人无不为之触动,给予了最热烈的掌声。  2019年4月,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美丽福建的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任何一座城市都可以成为每个人有追求者奋斗拼搏的目的地。  “北漂”、“海漂”、“广漂”、“深漂”……“漂泊者”们相信,繁华的大都市,尽管节奏快、竞争激烈,但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于是,在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个个忙碌的身影,还一双双充满希冀却又不安的眼神。然而,相对于大都市来说,有些城市看似“非主流”,却是有梦人的“天堂”。譬如,景德镇。  这座千年瓷都,瓷土不老,窑火不息,历久弥
期刊
如果把茶道水平测评分成九级,由浅到深,第一级应该是要有条不紊地整理茶具与泡茶席,有条不紊地应用所需的茶具与泡茶席,而且能将自己熟悉的茶类泡出浓淡适当的茶汤。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求各类茶都会泡,而且只是把自己熟悉的茶类泡得浓淡适当。  第二级就要把自己的茶具选配得合理又完善,把泡茶席设置得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对制茶的全部过程有基本的认识,对各类茶开始有了接触,也能将各类茶泡出它们应有的特色。泡茶用水是泡茶
期刊
茶可以五行足,五味全,这是茶成为中式哲学重要载体的原因之一。五味理论着实复杂,我只能谈谈我在制茶、鉴茶、泡茶中的一些个人理解。  五味是指“酸苦成甘辛”,酸苦为阴,成中,甘辛为阳,在茶中,成大多是以“鲜”的形式存在,所以,五味在茶中的体现主要是以苦、鲜、甘三种滋味为主,以酸为辅,辛为稀缺滋味,在岩茶中相对容易喝到。酸、苦是给人收敛感的滋味,所以,茶的理想状态中这两者占的比例应尽量减少,鲜与甘是给人
期刊
武夷山的深秋弥漫的是岩茶焙火的香气,在鼻端不断回旋。一年未见的院长与同修就相会在这个山灵毓秀的地方。寻茶、品茶、会友,在这个稀疏平常的日子增添了些岩茶的味道,足以回忆半生。  初到武夷的下午,吃完饭便散步去喝茶的地方。兰汤村的溪边还留着我三年前带师妹去打水漂的记忆,再来伊人已去远方,而我也找不回漫游岩骨花香栈道时让我记忆中流香涧的花香。  沿着小径而上,未到地点,便传来声声犬吠。沿着一人高的茶树,
期刊
自唐代起,文人开始逐步地成为主要的茶人群体,在千余年的茶文化发展史上,他们从人生感悟中挖掘茶的深层次内涵,把茶的物质属性外化为社会文化属性,把茶的物理特性升华为精神象征,把中华文化中儒、释、道三教的思想融贯其中在。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中,饮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茶作为他们寄托理想、抒发情感的载体,体现出文人风骨人格和志向雅趣,成为代表中国古典文人文化精神的符号。  明代对文人实施示了高压专制
期刊
我第一次去武夷山“天心应家”是在2018年秋天,茶友说是这家的主人应魁寿、应建强父子做的茶,在武夷山历次斗茶赛中获“状元”金奖,是得奖专业户。茶友是因为应家的媳妇龙云是溪源人,同在溪源采茶做茶,一来二往,与应家就熟识了。  去应家,有好茶喝,当然求之不得。  “天心应家”在赤石村,过一家叫“武夷味道”的餐馆,抬头就可以看到他们家的招牌,竖写的行书,褐底白字,颇为醒目。那建筑是幢盖建不久的多层楼房,
期刊
花茶是诗一般的茶,它融合茶韵与花香于一体,通过“引花香,增茶味”,使花香、茶味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花茶属于再加工茶类,因其具有茶的清香和花的芬芳,自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简单来说,花茶窨制是将鲜花与茶叶拌合,在静止状态下茶叶缓慢吸收花香,然后除去花朵,将茶叶干燥后成为花茶。  在福州,就有一位来自内蒙古的茶人王树军,因为钟爱兰花,人们都称他为兰花先生,1997年在福州接触兰花,便采用茶花分离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