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见性: 寄情山水的“真我”追求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ming26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唐代起,文人开始逐步地成为主要的茶人群体,在千余年的茶文化发展史上,他们从人生感悟中挖掘茶的深层次内涵,把茶的物质属性外化为社会文化属性,把茶的物理特性升华为精神象征,把中华文化中儒、释、道三教的思想融贯其中在。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中,饮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茶作为他们寄托理想、抒发情感的载体,体现出文人风骨人格和志向雅趣,成为代表中国古典文人文化精神的符号。
  明代对文人实施示了高压专制的政策,中晚明期政治氛围则越加压抑,这使得很多文人的政治理想和意见都难以表达。在此情况下,不少文人的满腹志向与才华因无处施展,便转向寄情山水、独善其身的生活状态。他们将茶作为媒介,赋予了茶文化更丰富的艺术境界和超然脱俗的审美寄托,从而达到个人“真我”的精神追求与人生境界。
  明代茶人集团大多出现于中晚明时期,主要由当时江南六府、特别是苏州府文士集团中的嗜茶人士组成。受茶道“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当时以吴中文人为代表的茶人品茗尤讲究情境幽远,他们大都秉承自然派茶人之风范,将茶融于大自然之中,茶与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正如罗廪《茶解》云:“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艳敛。此时幽气,故难与俗人言矣。”达到一种难与俗人言的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
  返璞归真
  明代文人大多向往自然,推崇回归山水的质朴本性以及恬静随性、明心见志的修行状态。道家认为万事万物的原始状态是朴,人之心境最为纯粹便是质朴,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真切地体会到事物原本的自然之美,才能获得个体的解放和自由。
  以文人士子领衔的明代茶人便是通过煮茶品茗打造一种质朴无华的状态,强调修养品德心性要努力将自己的内心引向虚静、超脱之境。明代中叶以降,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等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文士,为了领略天人合一的境界和大自然的奥秘,经常归归隐藏匿在山林幽谷之中品茗煮茶。因此他们特别擅长以茶画来描绘江南山水美景以及置身其间、怡然自得的茶事生活。
  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画卷里,描绘了他与友人在惠山品泉鉴茶赋诗的真实经历,其间空山井亭,四周松树苍虬、怪石林立,山房内竹炉已架好,侍童在烹茶、布置茶具,亭榭内茶人正端坐等待。画风细致清丽、人物神情闲适。这是文征明心隐山林的真实写照,也是明代士人主张人与自然契合,茶与山水、天地、宇宙交融之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而他另一幅所作的《品茶图》是在碧山深处,坐在临水的窗前,此时谷雨刚过,春风吹拂,和来访的朋友(陆师道)烧水煮茶,相对品茗。画面上还提有优美的小诗:“碧山深处绝纤埃,面面轩窗对水开。谷雨初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充分展现了恬淡和美的情怀和情趣。
  “观生吾自得”,吴中文人将宁静澹荡的情怀寄寓于幽远超逸的自然之中,故他们的画卷往往于清山秀水间,草长莺飞、小桥流水,凸显清陋的茶寮、清逸的茶人,蕴含着明代茶文化虚静清雅的自然之美,体现了审美主体超然脱世、返璞归真的精神世界。明代茶人极力想通过茶达到天人相合的境界,因此他们追求的是对宇宙的独特理解,山山风物、品茶事茗,宁静而淡逸的状态。而在这种独特的状态下,心与万物相游,自我的天性在天地间自由地舒卷释放,最终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相应的境界。
  隐逸自适
  明代文人不仅利用茶来表现幽野的人生意趣,在面对世风日下的官场现实和郁郁不得志的个人际遇时,他们或科举失意,或致仕回田,或干脆终身不仕、避世于茗,希望通过茶创造一种“茶隐”的归隐生活。
  因此,相较于宋元时期,明朝的知名茶人多为隐逸茶人。知名茶,人沈周三代隐居不仕,是后世推崇的吴中高士;文征明虽“奏授翰林院待诏”,但却“意不自得,连岁乞归”;祝允明“以弘治五年举于乡,久之不第”;蔡羽、吴纶、顾元庆、许次纾、陈继儒、吴奕、张志远等很多著名茶人都属于布衣文人。
  作为一群无意或失意仕途的文士,他们普遍对功名抱有一种疏离的态度他们将自己从政治的枯燥与沉重中解脱出来,不挂心功名,尽量释放天性,享受“日长无所事,茗碗自赉持”的日子。
  当生命的价值不再仅是传统儒家修齐治平的宏大政治理想时,文人们则更加趋向于一种洒脱自如、闲云野鹤般的性灵状态。因此,当时的茶人多是清高之人。正如明代名士沈周所云:“自古名山,留以待羈人迁客,而茶以资高士,盖造物有深意。”点出好茶只以资高士;而陆树声《茶寮记》更进一步指出“煎茶非漫浪要须人品与茶相得,故其法往往传于高流隐逸,有烟霞泉石磊块胸次者。”煎茶法不是俗人能领略的,茶和人得相配才能相得益彰。
  在隐逸的生活中,茶是文人的忠实伴侣,历代隐逸者对茶厚爱有加,视其为知己。茶是嘉木灵草,生长于深山幽谷中,蕴天地之精华,其秉性幽野,跟明代文人超然脱俗的性格、淡泊宁静的心灵相符。是故明代茶人善于在心性解放中寻求雅致,并将人生理想与人格追求融入茗事活动中,甚至自称“幽人”。
  屠隆的《茶说》便提出一项“幽人首务”所谓幽人就是他自己这一类在日常可以超群绝伦,独处时又能安静身心之人。每个懂茶的幽人要建一个茶寮:“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
  在幽人生活中,物质方面可以简到极致,不要繁复只要清幽。“三径竹间,日华澹澹,固野客之良辰;一编窗下,风雨潇满,亦幽人之好景”。这样的生活状态与农夫没有两样,但情趣十足,在山水的诗情画意中传达隐逸遁世、虚静致远的心理追寻。
其他文献
法国大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主人公冉阿让盗取了教堂的银器,善良的主教为避免他身负罪名,便声称银器是赠与他的。冉阿让深受感动,灵魂得到了洗礼。银器缘何会有如此的功用?原来在当时的欧洲上流社会,银器使用非常讲究,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的银器始于商周,早期为社会权贵的奢侈品,到了唐宋开始走向平民,为普通大众所享受。盛世兴银,时至今银器文化演绎到了极致。2019年12月7日晚,一胜
期刊
一芯两叶,又叫“一芽二叶”,是大多数茶类的采摘标准。芽梢的自然形态,深蕴美感与诗意,在古人笔下化身为“一枪二旗”,生动形象,活泼可爱。  浪漫的想象,流转千年,在诗化的饮茶国度从未停止过。若把“芯”比作生生不息的中华茶文化,那么,“两叶”就是两岸。“两叶”同根同源,拱卫“一芯”。  这道浅浅的海峡,是诗人笔底浓郁似酒的乡愁,却在轻轻一叶香茗中变成咫尺。  两岸茶缘,不绝如缕。在遥远的鸿蒙时代,宝岛
期刊
1998年春天,刚满15岁的左春成,直身来到上海。这是她向往外面世界的冲动,也是仰仗几位远访亲戚在那里发展而做出的决定。然而,摩肩接踵的人流,无法安静的街市,置身其中,她感受到的不是外面世界的精彩,而是内心涌动的不安。  1998年春天,刚满15岁的左春成,直身来到上海。这是她向往外面世界的冲动,也是仰仗几位远访亲戚在那里发展而做出的决定。然而,摩肩接踵的人流,无法安静的街市,置身其中,她感受到的
期刊
丁敬的印章,最早见到的是“烟云供养”,且不说印之高下,单这四个字就把人生的一种大境界给说出来了。生而为人,“食色性也”,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喂养,可一个人偏偏活到“烟云供养”的份上,这得经历怎样的世事呢?  也许,丁敬是在说他自己。  被袁枚誉为“世外隐君子,人间大布衣”的丁敬,终身不仕,以酿酒为业,是浙派篆刻的开山之祖。嗜好金石铭刻的他,经常在西湖之畔的穷岩绝壁中寻觅、欣赏、摹拓前人妙迹,终日
期刊
日本独立式的草庵茶室,至少一面可以向外嘹望,在一些特别设计的较大茶室里,“可以从六个方向观赏庭院,而且每个方向都展示不同的风景。”  让茶室存在于茶庭之中,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让茶室孤立地存在,茶道的内涵除了要让客人吃一口好茶之外,更多的精彩和美感却在茶外。  茶庭里的景致,不仅可以让客人在进出时感受到主人的精心准备与真心迎客之道外,还可以在品茶的间歇欣赏到窗外的美景,让茶道之美和自然之美交融在一起,
期刊
12月8日,寻访福建最美茶乡暨第二届茶乡采风摄影大赛颁奖典礼在福州举行,作为一年一度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年会之重头戏亮相。颁奖期间,当一帧帧动人的茶乡美照在大屏幕上慢速播放时,引来现场嘉宾席的一片称赞声。虽然到场的来宾多为茶界中人,但看到自己所热爱而熟悉的山水被如此完美地呈现时,所有的人无不为之触动,给予了最热烈的掌声。  2019年4月,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美丽福建的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任何一座城市都可以成为每个人有追求者奋斗拼搏的目的地。  “北漂”、“海漂”、“广漂”、“深漂”……“漂泊者”们相信,繁华的大都市,尽管节奏快、竞争激烈,但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于是,在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个个忙碌的身影,还一双双充满希冀却又不安的眼神。然而,相对于大都市来说,有些城市看似“非主流”,却是有梦人的“天堂”。譬如,景德镇。  这座千年瓷都,瓷土不老,窑火不息,历久弥
期刊
如果把茶道水平测评分成九级,由浅到深,第一级应该是要有条不紊地整理茶具与泡茶席,有条不紊地应用所需的茶具与泡茶席,而且能将自己熟悉的茶类泡出浓淡适当的茶汤。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求各类茶都会泡,而且只是把自己熟悉的茶类泡得浓淡适当。  第二级就要把自己的茶具选配得合理又完善,把泡茶席设置得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对制茶的全部过程有基本的认识,对各类茶开始有了接触,也能将各类茶泡出它们应有的特色。泡茶用水是泡茶
期刊
茶可以五行足,五味全,这是茶成为中式哲学重要载体的原因之一。五味理论着实复杂,我只能谈谈我在制茶、鉴茶、泡茶中的一些个人理解。  五味是指“酸苦成甘辛”,酸苦为阴,成中,甘辛为阳,在茶中,成大多是以“鲜”的形式存在,所以,五味在茶中的体现主要是以苦、鲜、甘三种滋味为主,以酸为辅,辛为稀缺滋味,在岩茶中相对容易喝到。酸、苦是给人收敛感的滋味,所以,茶的理想状态中这两者占的比例应尽量减少,鲜与甘是给人
期刊
武夷山的深秋弥漫的是岩茶焙火的香气,在鼻端不断回旋。一年未见的院长与同修就相会在这个山灵毓秀的地方。寻茶、品茶、会友,在这个稀疏平常的日子增添了些岩茶的味道,足以回忆半生。  初到武夷的下午,吃完饭便散步去喝茶的地方。兰汤村的溪边还留着我三年前带师妹去打水漂的记忆,再来伊人已去远方,而我也找不回漫游岩骨花香栈道时让我记忆中流香涧的花香。  沿着小径而上,未到地点,便传来声声犬吠。沿着一人高的茶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