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引导 “略”中求“精”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y43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鸡》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这只母鸡总是“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实在是让人心生厌烦。但是后来,作者为什么不讨厌它了呢?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读起来除了让人感到亲切舒服之外,更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所折服。从作者的情感变化来看,厘清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喜爱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课文的写作特色来看,感悟作者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秘妙则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重点内容,顺利突破教学难点呢?教学时,笔者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老舍先生对这只母鸡的态度前后完全不同,你们感受到了吗?请大家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圈画有关词句,并作简单的批注。(生读、画、写后,交流。)
  生:从“我一向讨厌母鸡”中的“一向”可以看出,作者对母鸡没有好感。
  生:从“细声细气”“如怨如诉”中了解到,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母鸡变成了让人讨厌的怨妇。
  ……
  生:从“更可恶的”的“更”字可以看出,作者特别讨厌母鸡,还有“下毒手”“趁其不备”这些贬义词的运用,也能看出作者很讨厌母鸡。
  师:真棒!大家已经感受到了作者十分讨厌母鸡。那么谁能说说作者又是怎样表达出对母鸡的喜爱之情呢?
  生:作者用“总是挺着脖儿”“立刻警戒”,写出了母鸡的负责和勇敢。
  生:从“发现一点儿可吃的东西”中的“一点儿”,感受到母鸡特别慈爱。
  生:作者用“汤圆似的”和“消瘦”作对比,突出了母鸡的无私和慈爱。
  师:读老舍先生写的《猫》和《母鸡》,文中的猫和母鸡生动形象,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接下来,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看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大家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师:先来说说这两篇课文中相似的地方吧。
  生:作者用事实说话,都是通过写小动物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表达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很逼真。
  生:两篇课文好几个段落都是“总分”式。比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让人生厌的几个方面。
  师:谁能说说两篇课文的结构特点呢?
  生:两篇课文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中间都用了过渡句,结构非常清晰。《猫》分为猫的古怪和淘气可爱两部分,用“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过渡。《母鸡》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以后两部分,用“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过渡。
  师:理解得真透彻!接下来谁能说说不同点呢?
  生:《猫》全篇课文都在写猫的可爱,而《母鸡》写了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突出了母鸡伟大的母爱。
  以上教学,笔者巧妙引导,较好地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要“略”中求“精”,于文本表达的精妙处发力的教学思想。其一,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的咀嚼品味中,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情感温度,凸显了“重点”。首先,让学生找到“作者讨厌母鸡的证据”和“作者尊敬母鸡的理由”,体会作者对母鸡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其次,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在分享交流中加深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与感悟,促使学生将作者对母鸡的爱恶之情溢于言表,进而领会作者高超的情感表达技巧。其二,引导学生从与《猫》的对比阅读中,感悟作者写作方法的高明之处,突破了“难点”。首先,让学生梳理《母雞》和《猫》在布局谋篇上的相同之处。如,在叙述动物特点时,作者善用“总分”式构段;两篇课文都是由两部分构成,并以过渡句使课文浑然一体。其次,引导学生比较本文和《猫》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同样是写对小动物的喜爱,《母鸡》则采用“先抑后扬”的对比手法,作者对母鸡的情感先是“讨厌”,后转变为“尊敬”,突出了对母鸡的赞美之情。
  (作者单位:安徽安庆市太湖县江塘乡毕岭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海洋迷宮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有的课文配了单幅插图,有的课文配了两幅或多幅插图。叶圣陶先生认为:“好的课文插图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认识得更清楚,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是的,文字在说话,插图也在说话。插图,往往反映着教材编者和插图作者的某种意图,从而成为宝贵的言语教学资源。  一、理解词句意思  一般情况下,将词句放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它们的意思就能确定下来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笔者结合一位青年教师的《坐井观天》教学片段浅析如何通过提问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片段】  师:青蛙为什么天天坐在井里?现在请你们分组讨论一下,要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生:井里原来有水,青蛙那时候还是小蝌蚪,后来井里没水了,小蝌蚪也变成了青蛙,它只好坐在井里了。  生:我想,青蛙如果跳出去,肯定会被蛇吃掉,而它待在井里
《索溪峪的“野”》的作者是著名散文作家曹敬庄。在教材编排中,编者将其定位为略读课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跟随作者的“心”声一起感受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以便体验作者那种身处大自然的畅快心情。简而言之,可以说作者着实过了一把“野”瘾:山野,水野,物野,人也野。笔者重点扣住“野”,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对课文进行了解读。  一、整体感知课文之“野”  题目是课文的核心,更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索溪”,
如此分享  豆妈:豆豆,妈妈做的早饭喜欢吗?  豆豆:嗯。  豆妈:有点诚意好吗!  豆豆:好——吃——  豆妈转身去拿纸巾,发现豆豆在猛喝豆妈的牛奶。  豆妈:豆豆,你怎么不喝自己的,喝我的干嘛啦?  豆豆:妈妈,老师说,我们应该学会分享。  豆妈:那我怎么不见你把喜欢的东西和我分享?  豆豆:妈妈,你不应该和小孩子太计较的。  上海市宝山区红星幼儿园  幼儿:肖智杰口述 妈妈:左琳记录  买警
老街上的人,都喜欢在屋子前种一种神奇的花,它在每天吃晚饭的时候盛开,在太阳出来的时候收拢,所以大家都叫它“夜饭花”,挪威鼠米多的家门口也种上了这神奇的花。  米多可喜欢夜饭花了,每天要看好几次。瞧!午饭后,米多又去看夜饭花了。烈日下的夜饭花把花朵收得紧紧的,像一个个小手雷。“如果能采一朵当手雷,那样子该有多英勇!”但米多才舍不得!  咦?纺织娘怎么在哭啊?米多赶紧跑过去问。?“纺织娘,你为什么哭啊
开学啦!三位小朋友要上幼儿园,请问怎么走才能到达幼儿园呢?请你选择相应的班级路线,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走,试试吧!  从哪条颜色的路能走到小班呢?  一位刚上一年级的小姐姐很想回幼儿园看看,但是她只能走计算得数为8的路线,你知道怎么走吗?  有几条去大班的路呢?  我是中班的小哥哥!看看谁走得快! 比一比  (训练观察能力,学会比较)  比比看,这三个小朋友谁最高、谁最矮呢?最矮的请涂□最高的请涂■ 
【摘 要】中职校企合作的运行管理工作要在前置评估上下功夫,遴选项目管理的合作企业,增强针对性;在按需服务上动脑筋,推进校企合作的项目定制,彰显有效性;在校企合作运行服务方面求创新,实行项目管理的分层次实施、分层次评价,力求规范,真正实现“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的校企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校企合作;粗放管理;项目管理;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语文“教什么”与“怎么教”,一直是困扰教师的热点问题。“教什么”涉及内容层面, “怎么教”侧重于方法层面,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由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决定。下面我以《月光启蒙》一课为例,探寻基于三种不同视角下的课堂教学内容研制与教学方法选择。  一、基于课文教:以课乐教,文本奥秘没有得到挖掘  根据《教师教学用书》提示,我将《月光启蒙》的重点教学内容定为品味语言文字和母亲的
近年来,我发现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习作中常存在以下两种情况:当他们完成一篇习作后,没有几个学生能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写;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评习作时,没有几个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习作理解教师讲评的意图。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是由于学生习作的思维不强造成的。下面谈谈我自己培养学生习作思维的几点做法:  一、说文  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教师示范说文、师生共同说文、学生独立说文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说文训练。  1.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