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溪峪的“野”》文本解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sh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索溪峪的“野”》的作者是著名散文作家曹敬庄。在教材编排中,编者将其定位为略读课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跟随作者的“心”声一起感受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以便体验作者那种身处大自然的畅快心情。简而言之,可以说作者着实过了一把“野”瘾:山野,水野,物野,人也野。笔者重点扣住“野”,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对课文进行了解读。
  一、整体感知课文之“野”
  题目是课文的核心,更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索溪”,采用比喻手法,形容溪水如同绳索一样。“峪”,则意指山谷。而“野”则用双引号进行标出,一方面是指索溪峪的天然之野,那种自然率真的美;另一方面作者通过拟人手法,把索溪峪当作一个乡村孩童来写,那种富有童趣的野性与洒脱凸显其中。在文中,作者采用了典型的“总分”结构,开头以“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总领全文,接着通过视线分述。先写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接着写到水,从深山中“蹦跳而出”,充满乡村孩子的野;再到“山上的野物”的“‘野’性十足”;最后不只是山、水、小動物,而且行走在索溪峪中的人也变得“野”了起来。这种看似程序式的结构,却能展现出作者那种率真直白的表达,不仅可以让学生品析到索溪峪的“野”,而且还能让游客真正在“野”景中返璞归真。
  二、准确把握文眼之“野”
  “野”是课文的核心。综观全文,作者都是紧紧围绕“野”字展开叙述,从语句、细节、情感中可见索溪峪那无处不在的“‘野’性之美”。“野”是课文的主题 ,而“美”仅仅是“野”到极致的外在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一种强烈的“野”的意识,在整合文本资源中引导学生感知索溪峪的“野”,并且让学生通过“野”来体验其中的“美”。比如在“山野”的描述中,作者通过“野”写出了三种“美”,即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的美。因而,教师在让学生重点体验感知其“惊险”“磅礴”“随心所欲”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明白,索溪峪的“野”同样隐藏在“美”之中。这是解读的关键,更是教学的线索。同样,水野、物野、人野片段也围绕“野”字展开,这样不仅可以展现索溪峪那种没有被“家化”的野性美,同样还能准确凸显课文主题,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度对话,体验作者那种畅快淋漓的感受。
  三、品析细读心境之“野”
  索溪峪“野”的风景,才会流淌出索溪一般节奏的语言。也正因为有了索溪峪的“野”,最终才有作者那种心境的“野”。反过来,境由心生,正因为作者有一颗灵动的心,才有索溪峪那一种“野”的灵性。作者主要写了四种“野”,即山野、水野、物野、人野,这里山、水、物,仅仅是铺垫,关键是人的“野”。毕竟山、水、物,仅仅是“人”眼中之“景”,而作者描述之“野”,更是结合其“心中之景”,达到“内化之象”。这里的山、水,只是作者心境的一部分,是作者手中的道具。因此不管山、水、物如何“野”,最终也要回归到“人”。“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这里人与自然已经融为一体;“满山的嘻嘻哈哈,满溪的亲亲热热”,从一个侧面点出了游人已经沉醉在“野”景之中;而“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是作者的理想,是一种心境的自然流淌,一种回归“野性”、回归自然的呼唤。
  教师对课文的自主解读,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方向。教师在解读中,不仅要与作者深度对话,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要切合学生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对《索溪峪的“野”》一文的解读,教师只有扣住“野”,突出“野”,引导学生重新建构“野”的意蕴,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大望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找一找,辨一辨
【摘 要】职业品质事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就业。通过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寝室5S管理实施过程和成效的探究,发现寝室5S管理对学生职业品质养成具有较大的作用。同时,针对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做好寝室5S管理,以更好地巩固成效,促进学生职业品质的养成。  【关键词】寝室5S管理;职业品质;文明校园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8-00
在一个晴朗的夏日,小蚂蚁背着小包包去旅游了,他穿过水帘洞,来到一坐大房子前,爬过毛茸茸的草地,钻过小门缝“呀!这里有摩天轮、果园,还有叶子小船呢!”他荡着飞机秋千,跳到蹦蹦床上,“嘭”蹦蹦床把小蚂蚁送到了飞毯上,飞呀飞呀,他绕过童话城堡,欣赏了一场美妙的锅碗瓢盆音乐会,然后爬上小蘑菇椅吃着甜甜的香香的蛋糕。小蚂蚁抬起头来,看到了一张幸福的照片。口阿!原来我来到了宝宝的家呀!  小朋友,你能根据故事
每到晚上,月月心里常常会害怕。因为怕黑,月月总是要开着灯才能入睡。等她睡着了,妈妈悄悄地关上灯。但每次,月月都会醒,醒了就会大哭。  妈妈想了很多办法。  妈妈说:“小鸟睡觉喜欢黑黑的,不开灯。”  “小青蛙睡觉也不开灯。”  “小猪睡觉也不开灯。”  可是,月月一点都不想听。  月月和爸爸妈妈在阳台上吃晚饭,不知不觉,天就黑了。  月月要开灯。  爸爸说:“不开灯的黑夜会有惊喜哦!”  爸爸让月
好办法  “是你要看小鸟的,你一定得想个办法。”皮特既愤怒又悲伤地说,接着他开始抱怨起来,“我就不应该把他们从你的头发里捧出来,那样他们就能一直在你头发里直到长大。”  米娅也知道,自己对皮特有些不公平,她甚至十分后悔自己不梳头发,如果她一直把头发梳得漂亮光滑就不会发生今天这样的事,她很后悔,她也觉得自己的确有责任想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是到底要怎么办才好呢?  正在为难的时候,米娅的爸爸下班回来
一只大风筝,一不小心撞到了树上,再也飞不起来了。她在树上哭。  鸟窝里有四只小鸟也在哭。大风筝不解地问:“你们干嘛哭呀?”  小鸟们争着说:“我们还不会飞。”“我们没有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  大风筝不哭了,她想当小鸟的妈妈,来保护四只小鸟。  大风箏给小鸟们讲故事,教小鸟们学习。  晚上,大风筝用自己的翅膀為小鸟们挡风雨。  小鸟们长大了,他们都学会了飞。四只小鸟一起飞到了蓝蓝的天空里。  风
出动吧,口罩小飛侠!
海洋迷宮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有的课文配了单幅插图,有的课文配了两幅或多幅插图。叶圣陶先生认为:“好的课文插图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认识得更清楚,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是的,文字在说话,插图也在说话。插图,往往反映着教材编者和插图作者的某种意图,从而成为宝贵的言语教学资源。  一、理解词句意思  一般情况下,将词句放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它们的意思就能确定下来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笔者结合一位青年教师的《坐井观天》教学片段浅析如何通过提问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片段】  师:青蛙为什么天天坐在井里?现在请你们分组讨论一下,要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生:井里原来有水,青蛙那时候还是小蝌蚪,后来井里没水了,小蝌蚪也变成了青蛙,它只好坐在井里了。  生:我想,青蛙如果跳出去,肯定会被蛇吃掉,而它待在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