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语言变革中的文学本位观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时期文坛上围绕白话、文言的优劣废存有过激烈论争,以往很多研究者将这种论争仅仅理解为新与旧的冲突其实有失简单。事实上,任何一个时代的语言整体上都会有不同的偏向,它或雅或俗,或逻辑或诗性,而社会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也都要求语言能为我所用,因而在语言大变革时代,站在不同立场的知识者总会有一番争夺。文学、特别是诗歌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有着独特的地位,在"五四"语言变革中,很多人从文学的立场出发,希望语言变革能更多地满足文学的特殊需要。因为文言与文学、特别是诗歌有着特殊关系,很多人提出了保留文言,或吸收文言改造白话的要求。"五四"时期,无论是文坛上的折衷派、守旧派还是趋新派都有人提出类似的主张。他们提出这种主张的主要原因并非他们立场上的新与旧,而是他们更多地代表了一种文学本位观。
其他文献
穆木天、倪贻德先后提出“纯粹诗歌”、“纯粹绘画”的观点,高扬诗歌绘画的根本精神,主张文艺的语言形式建构.二者遥相呼应,代表了中国现代诗歌绘画的文艺本体化追求,推动了
概述 传统的水下机器人控制软件设计思想是把所有的功能模块都集中在一个程序包中,当控制系统的规模相对较小时,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但随着控制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控制系统软
西部诗歌是中国当代重要的诗歌现象,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以强大的震撼力,在中国诗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之后的西部诗歌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文学地域特色的成功书写,是一个地域生命密码的表征,作家的使命就是要找到这些深藏的生命密码,把它艺术地表现出来。西部诗歌在20世纪80年代的崛起不是偶然的,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文化机缘,多元而独特的地域文化,是西部诗歌萌生和成长的良田沃土。在全球化语境下,西部诗歌今天仍然有其精神意义和独立的价值。在走向世界和精神还乡的路上,西部诗歌或许会有更大的担当。
当代社会的空间转向与视觉文化的凸显共同推动着意识形态话语表征的"视觉景观式"发展,空间成为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隐性话语场所。借助于"符号能指"、"价值隐喻"、"记忆询唤"与"情感共通"等机制,意识形态空间化得以表达,意识形态功能得以实现。创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方式以提升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可从空间可意象性的提升、日常公共空间景观的制作、纪念性空间的叙事转向等层面建构意识形态空间景观。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深层暗含的生命道德伦理冲突及其表征,逐渐显现甚至阻碍人类健康发展。应该站在否定性实践理性的"中道"视角,解构这些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冲突滥觞。传统伦理文化的惟人道德身份观念,应该接受辨证批判,即给予动植物以合理的道德身份,应当将道德主体范围拓展至动植物领域。这种理论努力,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类的道德意识,使其自觉担承对自然世界的责任和义务。
目的:1.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卡维地洛血药浓度,并进行北京巨能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试验制剂卡维地洛片与市售参比制剂卡维地洛片的单剂口服双交叉两周期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评价其生物等效性,为新药报批及其临床应用提供试验依据。2.建立卡维地洛药动学与药效学结合模型。方法: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测定卡维地洛经时血浓度。色谱柱为AGT XBP C_(18)(5μm,250mm×4.6mm
最早发起中国礼仪之争的方济各会士利安当,自然很重视祭祀问题。氏著三本中文著作中,皆有谈及祭祀问题。尤其在《正学镠石》一书中,利安当首先批驳了儒家的"鬼神"观,指出他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继而对新儒家为主的各种鬼神观逐一予以驳斥,指出儒家并没有理解真正的鬼、神,因而祭拜错了对象。其次,利安当批判儒家祭祀礼仪中以牲酒币等物品祭祀,他特别批判了祭祀礼仪中的立尸礼仪。最后,利安当阐述了天学即天主教之祭礼,实乃天主所亲授,而中国古代典籍所言"昭事上帝"即是祭天主之礼也。分析利安当对儒家鬼神观和祭祀礼仪的批判思路,从
《大明会典》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者们而言,这是一部重要的史料。然而,只有少数学者知道它曾成为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礼仪之争期间的重要资源,其中关于祭丁礼仪的部分曾被翻译成拉丁文、西班牙文、法文等等文字。通过对不同译文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以及对礼仪之争的神学和哲学背景进行讨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礼仪之争双方曾在广州对于祭丁礼仪作出两种解释,它们之间张力十足,充满了冲突性。
会宁十号是原会宁农试站于1963年,以当地农家品种红老芒麦作母本,阿勃作父本杂交育成,1971年定名,1980年由定西地区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确认。特征、特性:会宁十号属抗旱生态
12世纪以来,欧洲具有现代市场导向的需求关系萌生,以北海-波罗的海为轴线的北欧贸易网络日趋成熟。跨地域的远程贸易成为其存续、拓展的主要形式和基本内容。远程贸易的运行离不开职业化的商人阶层,早期行商多结成商队或同盟以互保,商人间的合作演化为各类"汉萨"组织,随后衍生出商人行会、自治城市和现代国家等"经济体"。各经济体拓展了区域贸易的内容和范围,与远程贸易产生互动效应。12世纪至17世纪,北欧区域贸易经历了初级远程贸易、大宗转运贸易和港口集散贸易等几次模式变迁,主要经济体的历史命运皆与之休戚相关。其中,在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