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文亦武说济宁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070818206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序
  
  在济宁市这座小城生活了二十多年,外出总是碰到重复几遍人家还是对“济宁”莫名其妙、为了礼貌又得装出“久仰”的尴尬。心里躁,常会急中生智,反问对方:“曲阜、梁山(有时还要加上微山湖)知道吧?它们都归济宁管辖。”这时,对方的一脸雾水刹那一脸清朗,是位小姐保不定还会让这句话脱口而出:“哇,好厉害啊!”
  


  曲阜与梁山,对于中国人来说,真可谓“如雷贯耳”了,一个因一个人孔子,一个因一部书《水浒》(微山湖的知名则是因了一支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于是被夹在曲阜与梁山之间的小城济宁,就有了一份“东文西武”、文武双全的自豪。
  其实,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的。
  失却了八百里水泊的梁山,早已不见了昔日的千百株合抱不交的古木,一任粗陋的石脉裸露在风雨间。况且不到二百米的海拔,又很难寻见巍峨、雄奇的气象。怎比曲阜,那威严而又威风的孔庙、孔府、孔林,那满目皆是的名贵雍容的古树,那两千年间“皇恩浩荡”的余韵,真是高贵富丽。一个村野,一个殿堂;一个苦寒,一个堂皇;一个冷清如秋,一个炙手可热。在这不足一百公里的地方,中国历史的两极就这样对峙着。忽略这种对峙也罢,混淆这种对峙也罢,它们依然泾渭分明,从骨子里较着劲。
  保皇与造反,决定着它们各自的内容、价值和命运。于是《论语》贵为国颁圣经,《水浒》却成了禁书。但这只能是统治者的一厢情愿,问问普通的百姓,对于《水浒》的了解与喜爱,是远远超过《论语》的,因为正如鲁迅所说,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曾使多少破烂的衣衫飞扬成猎猎战旗、多少佝偻的身躯挺立作天地间扬眉吐气的主人。
  
  千年酒香
  
  八百里水泊,已没有半点踪影。只有千年不散的酒香,还在这梁山的树石间,萦回不已。
  那样的世道,官家如天下的乌鸦。脚下步步荆棘,世上处处不平,哪个好汉胸中,不横着瘆人的块垒?如此,酒便如血如泪,伴着他们的生死了。沧州的那个风雪寒夜,古庙中那一葫芦的冷酒,岂止是林冲一个人的冤屈怆痛和走投无路?
  一重重的苦难,就这样在酒中愁作蔽空的阴霾。
  酒中,也就噼噼剥剥,有火苗在蹿,挟恨喷怒,如刀似箭。一座座瘆人的块垒,一旦如火山般点着,世上也便没有什么铁打的江山了。腐烂的江山,垮就垮了,塌就塌吧。倒是这酒中的火,烧炼出的胆魄与豪气、反叛与呐喊,却成了传世之宝。所以这些“洒家”们喝酒,用碗,用瓶,用瓮,少用杯盏。不是被这酒中的火烧着,宋江怎么会“磨得墨浓,蘸得笔饱”,朝那浔阳楼的粉壁上,写下了“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诗句?更将这噼噼剥剥的火苗,腾作愤怒的烈焰的,是行者武松。鸳鸯楼上,连杀了腌臜狗官张团练、张都监和恶霸蒋门神,武松才将三四盅酒一一饮尽,再撕下尸体上的一片衣襟,蘸着血,又是去粉壁上写下八个大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此刻,这些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便让冲天的血性,带着酒的恣肆,在历史的大幕上挥洒出“英雄”二字。
  金圣叹曾把武松比作“天神”。只是这个“天”,是天性之天,酒后的武松,尽把人之最朴实明亮的天性解放了,让它散发着原始的力量与自信。初冬的夕阳下,刚刚喝下18碗酒的大汉,袒着胸,左手捺定那只吊睛白额猛虎,醋钵儿似的右拳,雨点般抡向硕大的虎头。为一方除了大害,穷着的武松,却又将刚刚得到的一千贯赏钱,全部散给受了许多艰难、也在穷着的众猎户。
  一幕英雄的气象,就这样定格在景阳冈上,历久弥新。
  让我感动的,还有这些硬汉们藏在生命深处的点点滴滴的柔软。越是受苦受冤受屈,越是执拗地护好着这份柔软。李逵见到想儿想瞎了双眼的老娘时的那声呼喊,“娘,铁牛来家了!”——这是能让石头也要落泪的呼喊。就为了这声喊,就为了能让受了一辈子苦的老娘,也能上梁山快活几日,嗜酒如命的李逵竟能在接娘的日子里滴酒不沾。还有临去东京出差的武松,擎起一杯酒嘱咐懦弱的哥哥:往日每天十扇炊饼只可做五扇去卖,迟出早归;“归到家里,便下了帘子,早闭上门,省却了多少是非口舌”。有这杯酒吃下,那个被人嘲笑了一世的武大,当是享过福的了。
  


  一日不可或缺的酒,更是一面明镜,照见着英雄们的肝胆。不平的世道,怎能指望?满世的狗官,岂可信赖?那就碰碗碰瓮碰盏碰心,碰出生死相知相依的兄弟,碰出一座酒香盖世的梁山,也在这个炎凉的世界上,留下一缕千年不歇的温暖与仁义、磊落与光明,也留下一条让世代英雄怦然心动的崎岖生途。
  有好汉们用生命蘸着酒写就的故事,这座小小的梁山,怎能不名扬四海、万古不朽呢?
  
  圣脉蜿蜒
  
  到曲阜去的人,大多争相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但是我却觉得,曲阜的灵魂,就是因为她有着一座杏坛,一座孔子建起的杏坛。
  这座坐落在泗水旁的曲阜孔庙中的杏坛,也许是中国最为动人的景致了。它是路,无尽头地延续并日益宽广着中国历史的命脉。它又是一座使这条命脉始终沸腾着青春活力的熔炉,锻造着也拓展着天下教师与学生的智慧与情感。有了这座杏坛,原本只有官员与百姓的人世上,便多出了一群叫做“知识分子”的人们。当然,这座杏坛更是一种永不涸竭的源头,潺潺地,便洇湿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心灵,并使这种潮湿,氤氲成河流,湖泊,山峦,或森林。
  于是世界就热闹了,也有了味道。
  孔子,从此也就成了中国人世世代代再也无法回避的存在与话题。
  但是,浩如烟海的关于孔子的论述,不仅淹没了孔子,也将历代读书人的心胸塞得满满的喘不过气来。
  不去管这些吧。我于一个大雨如注的夏日走进曲阜的杏坛。真静。坛的前面是数十棵千年的古柏,坛的后面是庞然的大成殿,还有坛旁已经长大的杏树,都淋着雨,古老而又新鲜。这个杏坛已经是北宋重新筑起的了,坛上的四面悬山式亭子更是金代才建造的,尽管亭上覆着俗气的黄瓦,但是它那开放式的、八面透风的式样,总还是存着孔子当年杏坛的味道。在那个攻城掠地、弱肉强食、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列国争霸的时代,不就是这个小小的杏坛发出了和平的人的声音吗?
  再过一万年,中国也会有两个被大家记住的人:孔子与鲁迅。有个人把他们“封”成一个旧圣人,一个新圣人。其实,圣人一说,正如其中之一的鲁迅所说,“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但是不朽者的不朽,是要活在民众的心里。而要活在民众的心里,就必然要与民众的喜怒哀乐,发生着血肉的关联。不是高高地在他们之上,而是要朴实地在他们之中。
  我真切地感受着自己血脉的流动,正与这座杏坛相通着。我轻轻地扶着亭下的朱栏,一股热流在心头旋着。这里曾是中国的制高点吧?辽阔的江山尽收眼底。在这辽阔与苍茫里,孔子是那样清晰醒目地向我走来——一身布衣的教师的孔子,一个与泗水一样常流常新的年轻而又挺拔的教师的孔子,中国第一位教师的孔子。
  
  太白遗韵
  
  大运河就从古城济宁(唐时任城)的城中流过,历经沧桑、几经修复的太白楼就坐落在城中古运河的北岸。这座小城至今还记忆着它的伟大的朋友李白,浣笔泉是他当年写诗涮笔的地方,青莲胡同是他举家居住的地方,太白楼更是他当年宴朋醉酒的家了……
  《太平广记》这样说:“李白自幼好酒,于兖州习业,平居多饮,又于任城县构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客至少有醒时,邑人皆以白为重,望其里而加敬焉。”这是座重情谊有胆识的小城。它在皇帝没有赏识李白之前就已经相中他、接纳了他和他的一家。李白要去“治国平天下”了,它也不惊喜,只是朴实地祝愿他平安,并想念着他。等到皇帝赶走李白之时,它更张开怀抱,迎接着李白,并一如既往地热爱着他。后来,李白揣着一颗不羁的灵魂流浪四方去了,这小城就把他的女儿平阳、小儿子伯禽收留着、看护着,一留就是十几年,年年盼着它的李白归来。安史之乱起了,李白请人从战乱的小城接走了儿女。但是小城还是思念着李白。
  就是这么一座小城,敢于在皇帝皱眉的时候挺起胸脯向着朝廷说:“我们喜欢李白!”哪怕朝代换了一个又一个,这个小城还是想念着李白,他的那个酒楼翻盖了一遍又一遍,他住过的胡同改叫“青莲”,还盖起了一个“青莲阁”,连他涮笔作诗的地方也被后人培植成了一处纪念诗人的园林。于是这座小城便成了李白的又一个让其魂牵梦绕的家乡,以至离开任城数年之后,他还“南风吹我心,飞堕酒楼前”,想念酒楼东面自己当年栽种下的那株桃树,想念抛在任城家中的一对儿女,甚至在诗中想象着小姐弟俩正在桃树下思念着远在南京的父亲,“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李白《寄东鲁二稚子》)。
  就是这座小城,让豪迈旷放的李白生长了多少缱绻。
  就是这个李白,让这座实诚侠义的小城平添了多少浪漫。
  但是从长安走出来的李白,却一步步走近了孔子。在他的1000多首诗篇里,共涉及460多个历史人物,出现最多的是就孔子,达30多次。
  孔子安天下的宏志,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意志,尤其是孔子追求一生却不为世用的悲剧命运,都从挫折一生的李白得到了发自灵魂深处的回应。这种回应,越到暮年就越发的清晰与强烈。艰难困苦中的李白,特别感受着孔子的亲切。当他一页页翻开自己与孔子的命运之书把玩审视的时候,一个发现让他触目惊心:他们都怀着非凡的用世之心和治世之才,都争得了与最高统治者对话的机会,又都一生被最高统治者所拒绝,最终都各自回到了自我——两个性格迥异的天才,在相距1000多年的时空里,命运却有着惊人的重合。再过了不到1000多年之后,那个于北京投湖而殁的老舍,也有过类似的感叹吗?
  在暮年夕照里,李白更感到自豪,因为不为统治者青睐的自己与孔子,都在回归到自我之后,创造出了让后世受用不尽的精神与文化的崭新世界。
  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要么承受专制制度地狱般的苦难,用沾满着鲜血与泪水的生命开掘出精神与文化的泉水;要么放弃独立思考、独立品格和自由意志,用浸满着庸俗与卑鄙的生命,做地狱的奴才与帮凶。
  孔子73岁而死,死前叹息着、哭着唱道:“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李白62岁而死,死前感慨着、哭着唱道:“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铭记孟母
  
  济宁有一座奇山名叫峄山,峄山脚下产生过“亚圣”的孟子。其实孟子的母亲更是我们应当世代铭记的,是她将母爱演绎成一部家喻户晓、老少咸宜、世代相传的人间大书。
  回回读《孟子》,那种字里行间充盈着的仁爱精神,那种对于人,尤其是对于普通人的关切与尊重,总能在我心里激起经久不息的波澜。
  我的深切理解孟母与孟子,是从历史不经意间遗下的一个细节——孟子休妻开始的。虽然孟子休妻的事早已湮没在时间的烟霭里,我却觉得它也许是孟子人格成长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我甚至能栩栩如生地“看到”当时的情景。那是一个炎热夏天的正午,刚刚织好一匹布的孟子的妻子,在婆婆的再三催促下才回到自己的房子里休息。酷热,疲惫,倦乏,忍不住关了门,解下外衣,舒展了四肢躺在床上小憩。谁知这时孟子推门进来,看到妻子裸臂叉腿的“不雅”姿态,顿时火冒三丈,气冲冲就要休妻。孟子想不到母亲不仅不为儿子帮腔,反倒严厉地批评起儿子:将要进门的时候先要问一声有没有人,这不是《礼记》的教导吗?你进屋不敲门不问讯,是你的无礼;媳妇刚刚在泼火的天气里织完了一匹布,又累又乏,你不去体贴却还责备,更置媳妇的生命、生活于不顾动辄谈休,咱将心比心品品,这不就是不通情理的无情无意吗?现如今你的受委屈的媳妇不知该怎样心乱如麻呢,还不快去认个错!谁能说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不就是发轫于此呢?谁能说孟母不也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源头之一呢?
  孟母固然是一位劳动妇女,但却是一位培养出了大师级知识分子的劳动妇女。其含辛茹苦,殚精竭虑,心志高远,坚韧不拔,从她“择邻三迁”“断机教子”等事迹已可略见一斑。她不仅用一个母亲的全部心血为孟子辟出了成就伟大事业的道路,更以一位母亲的爱与理解,成为孟子坚守自己道路的依靠、力量与后盾。孟子离齐也许是他最难决断的时候。齐国是当时的大国,最有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力量与天地,可是齐王“霸天下”的心态与孟子“仁者爱人”的仁政思想是格格不入的。道不同不相与谋,岸然的孟子是决计要离开了。但是离开了齐国也就失去了高官厚禄,母亲年事已高,还要拖家带口,真让大儒孟子踌躇而忧郁、“拥楹而叹”起来。细心的孟母探清了原委,毫不迟疑地劝儿子:“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子何忧也。”这等于说,走你的仁义之路吧,母亲赞成你、支持你、帮助你!于是,孟子不仅果断离齐,还高傲地拒绝了齐王馈赠的百镒黄金(按一镒二十两计,也有两万两)。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因了孟子而成为世代读书人的座右铭,并业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反叛与独立的传统的时候,我们是不能忘记这位母亲的爱与理解的。正是这种爱与理解,使得这个传统虽然常常处于榛莽丛中和潜流状态,却能够血脉相传、绵延不绝。
  这种来自母亲的爱与理解,其实更是一种拯救。
  它是人类的摇篮,也是引导人性的众川回归的海洋。即使人性的堕落如高山滚石,母亲也会用她的身躯拦住它,并用爱鼓舞它、陪伴它远离深渊,重新攀登。它还是世道人心的拯救者。有野蛮与血腥的时代,有愚昧与黑暗的时代,有颓废糜烂的时代,但是只要有母亲的爱与理解在,就有新生的希望。因为她那悲悯慈爱的情怀,就是令万物复苏、万木葱茏的大地啊。
  不用去寻找2000多年前的孟母了,你的,我的,他的母亲就是孟母一样的母亲。母爱,是不求报答的,可是我们倾其一生,又怎能报答母恩的万一呢?只要我们以母亲一样的情怀去拥抱生活、拥抱世界,母亲就会舒心地笑了。
  
  跋
  
  
  大运河正在日夜不息地从济宁的身旁流过。
  路途漫长而又艰险,还有孤独与寂寥,起身了就不再停步,哪怕千万个曲折斗转,也要揣着满怀的激情,前行,前行。有伴相随了,欢快地前行;还是没伴的时候多,不要紧的,惯了,依然哗哗地前行。哪怕痛苦如山、郁闷如磐,又能怎样?没有悲泣,没有呜咽,只有风发踔厉的浪涛拍岸。不用谁问苦,不用谁嘘寒,命中注定了是你独自走过这千里万里的行程,那就昂首阔步,不依不傍,日夜兼程。于是,从南到北,百年千年,你为灾难深重、积弱积贫的中国,留存下一脉强韧光明的生命。
  水的生命是流动。世间却多的是封闭的门、墙和关隘。满盛着流动之水的大运河,注定了要做破门、决墙、夺隘的先锋。运河的东岸,圣人孔子的家乡有一道皇帝题字的“万仞宫墙”。一代又一代,万仞宫墙森然地矗立着;一代又一代,流动的运河不舍昼夜地流动着。他们各自走着自己的路,也不动声色地较着劲,看谁更有力量,看谁更加久长。一个来自皇权贵族,要将这个国家圈进高墙之内,“克己复礼”,回归过去;一个走向民间,东南西北相融重生,而后冲破封闭,龙腾虎跃,奔向开放的未来。当万仞宫墙上苔藓丛生的时候,数千里的运河之水,却寸寸滴滴都蕴含着崭新的生命。
  我热爱运河,因为运河更是“人”的运河。当我们仅仅看到运河给我们带来的物质与文化的富饶与繁荣的时候,也许我们还没有成为他的知己,还没有把准他的脉搏。物质与文化,不都是人创造的吗?一条大运河,生生不息地向我们诉说着关于尊重人,人的平等,人类之爱的真理。在这个地球上,原来是没有这条河的,是千百万老百姓亲手挖成了他,是他们“生”了运河。他们不是也把自己关于幸福、关于平等、关于解放、关于发展与富强的梦想,都点点滴滴渗入在运河的波涛中了吗?
  运河从这座城市的身旁流过。运河从我的心上流过。生生不息的运河啊,我听到了你的诉说……
其他文献
“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果用这句歌词来形容近期国家广电总局频下的禁令,倒是比较贴切的。  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广电总局接连下了一道道封杀的死签,使人感到广电总局终于动了真格,维护作为一个主管部门的威严,“出手”得及时也很重,虽然来得晚了一点,但依然受到观众的拍手叫好!  让我们来看看这三道禁令——8月15日,广电总局以“评委言行举止失态,节目设计缺乏艺术水准,演唱曲目庸俗媚
期刊
现代人必须懂得:无竞争的世界是死世界,但“唯竞争”的世界也只能是苦世界!人类确实到了由溺于竞争、参与竞争进化为享受竞争的时代了!但什么是真正的享受竞争?遗憾的是懂者甚少。  什么是真正的、良性的、优质的享受竞争?正确答案至少包括:一、认识到对“唯竞争”的依恋也是一种愚昧;二、尊重“有竞争”而又应当同时厌弃“唯竞争”;三、扭转竞争的陈旧风向标。  争利、争名、争权、争势、争位,以及争威、争宠、争风等
期刊
有机会观看大型民族歌舞诗《文化·鄂尔多斯》,深深震撼于晚会营造的艺术情境。确切地说,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中,我跟随着一幕幕恢宏的篇章进入时空的隧道,跨越了整整7万年的历史长河,探询古代的文明印记,追寻来日的现代辉煌,走进了鄂尔多斯大地的历史,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文化。    2007年8月11日晚8点30分,《文化·鄂尔多斯》作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一部重头戏,也是第二届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的开
期刊
大街,的确是一个让你熟视无睹的概念了。因为,你天天走过大街,天天说着“上街吧!”诸如此类的话。越是离你最近的东西,越令你看不到它,也想不起来它,不是吗?  其实,大街作为一个地理事实,时刻就在身边。  星期日,我去北京,一个人走在大街上。  一条北京的大街,让我忽然意识到了,自己忘记已久却终日融入其中的一个地方!是否我还可以这么以为,人生完全是与大街有着亲密关系的一件事情。当你在成长的季节中,第一
期刊
我们在碧云蓝空下谒赏施琅故居。因为当今热点海峡,晋江人施琅从历史仓库中被拨拉出来,拂去积尘,描彩绘色,再塑金身。一部电视连续剧《施琅大将军》,牵系了数不清的眼睛和嘴巴。毁誉之词瞬间遮天蔽日。赞的是民族英雄,贬的是无常小人。甚至还有矢口詈骂,弄出三姓家奴一类秽语。施琅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晋江的前世今生    到机场迎接的是中国作协的许谋清,晋江人,在故乡挂职。我这是第一次来晋江,上世纪80年
期刊
武强位于河北省中南部,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那里处于黄河故道的北侧,世代贫瘠,如今仍是国家贫困县。怎么形容呢?即使在今年,当我们驱车进入县城时,都没有发觉已经到了中心,还以为是一个乡下镇子的大街呢,有种时光倒流般的错觉,尽管也在进行缓慢的建设,但紧邻高速公路的县城,这样的陈旧确实少见。也许,就是这样土地不多与产量低下的贫瘠,让明清时期的武强人开始学会了到各地和京城讨生活,由此形成了当地独特的生活形态
期刊
北方树少,城市绿化不及多雨的南方,尤其珍稀树种,更是凤毛麟角。  早些年,辽宁的一座城市进行道路改造,扩建后的一条繁华大街,一直保留着一棵古老的银杏树,大银杏周围还砌了一道矮墙,形成了马路上的一座“孤岛”。过往车辆的司机们,都心怀敬畏,小心翼翼地绕树行走,并对城建工人的爱心深表敬意。保护古树,也反映出这个市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若干年后,这棵银杏被移栽到一个公园里,标志牌上还特别记载了它这段不寻常的
期刊
“我要骑自行车上班”,这是我上个月的动议。而今说到做到已付诸实施了。现在我告别了“四个轮子”,重新回归到“骑车一族”,每天上下班再次汇进那“两个轮子”的洪流中去了。  有的朋友对我的行动不太理解,有一位朋友开玩笑地揶揄说:中国人好不容易从“两个轮子”的动物进化到“四个轮子”的现代人,美还美不过来,你怎么又回到“原始社会”呢?其实,人人都想享受生活,我何尝不想品尝现代化的成果,手握方向盘一溜烟地跑在
期刊
本溪作为我国一座重要的工业城市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开发较早的以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曾有过“煤铁之城”的美誉,随着资源的枯竭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本溪作为“煤铁之城”的风格时代已经过去,新的世纪应该努力塑造新的城市风格。纵观本溪全境8348平方公里的土地,山地面积占80%、耕地面积占8.7%、水面和其他面积占11.3%,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从“煤铁之城”到山水工业城,直至辽宁中部城
期刊
许多外地来京生活的人们都有一个感受,北京太大了,大的让人没有一点归属感,于是我们这些“北飘”在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迫切希望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窝,不需要太大,不需要太新,不需要任何豪华。但是,面对市区内价格昂贵且拥挤甚至有些破旧的住宅,我们只好把目光投向了价格相对低廉的四环之外。我,就被挤到了五环。    不过,老天不会让你将一切都一手兼得,既然选择了低价、舒适和遥远,随之而来的必然选择便是,每天
期刊